自恋者是指具有过度自我中心、自我评价过高、缺乏同情心、不负责任等特征的人。自恋者的自我中心导致其难以建立稳定关系,而过度自我评价又让其难以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样的心理状态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自恋者需要进行自我疗愈。
自恋者的自我疗愈之路
首先,自恋者需要接受自己的情感状态。自恋者常常对自己的情感状态感到困惑,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认为自己完美无缺。因此,自恋者需要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包括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空虚。同时,自恋者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其次,自恋者需要学会关注他人。自恋者常常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缺乏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因此,自恋者需要学会关注他人,认识到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尝试满足他人的需求。通过关注他人,自恋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第三,自恋者需要寻求专业帮助。自恋者常常无法自我调节情绪,需要寻求专业帮助。专业人士可以帮助自恋者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治疗。
最后,自恋者需要坚定信心和毅力。自恋者的自我疗愈之路充满着挑战和困难,需要坚定信心和毅力。自恋者需要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自己的情感状态,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实现自我疗愈。
综上所述,自恋者的自我疗愈之路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包括接受自己的情感状态、学会关注他人、寻求专业帮助和坚定信心和毅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自恋者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情感状态,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人在面对一段重要的关系将要丧失的时候,会经历否认,面对关系的丧失,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承认他,我们会觉得,哦,怎么有这么倒霉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呢?愤怒,当否定和隔绝失失去了效果的时候,现实的痛苦会重新浮现,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强烈的情绪让我们的内心承受不了,我们就会用愤怒来表现出来。
我们要去寻找原因,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试图夺回控制权,为自己受的伤害找一个说法,这样仿佛能让自己的内心平衡,可是往往会把事情变得更糟糕。抑郁这个阶段,当没有愤怒隔离在伤害面前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多的负面情绪没有办法释放,就转为攻向自己,开始变得抑郁,觉得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有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悲伤或者是后悔。
当我们明白了很多事情的真相以后,我们就接受了,在这段有毒的关系中,我们是被伤害了的,接受是疗愈的开始,所以从一段有毒的关系当中走出来,急性的伤痛期一般在三到六个月,然后情绪的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的消退。那我们怎么走出来呢?首先是停止自责,在一段有毒的关系当中,我们受到最大的伤害就是背叛,然后还要承担这个关系破裂的责任。
你会觉得是你自己不好,然后才把事情搞糟糕,所以你会不断的贬低和否定自己,你要明白一个事实,不是你不好,只是你的运气不够好。允许自己的难过和伤心,愤怒和抑郁,不要用过度的娱乐,过度的运动和过度的工作来逃避它,因为所有的痛苦如果你不真实的面对,它永远会变成你心中的一根刺,时不时让你难受。接受自己受伤了,接受自己为什么不想啊,接受自己在某一时间的躺平,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修养生析和自我梳理。
疗愈的因果自我疗愈的终极大法有绘制曼陀罗、零极限清理、回归当下、自我对话。读一本好书,可如良药能治伤痛、能抚平伤痕。有哪些心理学作品可学习又可疗伤痕呢?
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修蓝博士的《零极限》以及埃克哈特?托利的《无声胜有声》和《当下的力量》这几本心理学作品。
自我疗愈背后需要疗愈的伤痕,有些伤痕是缘于原生家庭,有些伤痕是个人成长路途里的某些经历引起的。但许多人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幸,即便长大了也难以走出,甚至是跟随着一生。
心理创伤有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分裂症等。一般来说,普通人遭遇过的痛苦,只会引发抑郁症、社恐、自恋人格之类的症状,轻度、中度与重度之间。
幸运的人用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可想而知,童年时期的重要性,童年是一个人刚接触人事物达成一个人对世界的初始印象,以及比较深刻的经验。
良书以愈心其中《为何家会伤人》一书里,解读了原生家庭带来的潜意识影响,这一本书让我们看到过去的魔法,让人亲自回悟了曾经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是温柔如春风的,它让人看懂了伤痕所在,它如知心人懂得你的委屈。
而从《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本书,可以得知道关于心理学各种类型的创伤或天性使然的独特,以及可以通过上面的实践说明去付出行动帮助自己或身边的人。
其中《零极限》里的?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寥寥数语,通过不停对潜意识里的自己,过去那个无助的自己述说。用寥寥数语重复使用以清理内心的不平和,来重新回归感觉到爱与自己。
当读《无声胜有声》其中的一段,找到了我是谁的答案。你不是你的思想、情绪、感知和经历,你不是你的过去和将来,你就是生活,你是一切事情发生的空间,你是你的意识,你就是当下。
同时,《当下的力量》告诉我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过去与将来,在当下这一刻是无力的。无论如何不忿懊恼,过去终将过去;而未来的一切,都是由当下来创造的可能。
自恋者是怎样炼成的
自恋者一般被看作过分自爱的人。其实我们身边的自恋者是怎样炼成的呢?下面我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自恋者为什么如此容易发火?
自恋者很容易发火,特别是他们处于父母、老板、上司这样权威的位置上,发火更是肆无忌惮。
根据自体心理学的观点,自恋者拥有一个非常脆弱的自体,同时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又不足以把他人体验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客体)。在自恋者的世界里,他人是自恋者的自体客体。也就是说,自恋者把他人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对待他人,就像一个成人支配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当自恋者与别人互动,如果别人没有做出他们预期的反应,他们脆弱的自体就会产生一种破碎感。伴随着内在的断裂感,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就会爆发出自恋性暴怒。自恋型父母,还容易对孩子产生虐待行为。有一个自恋型母亲,叫8岁的儿子去洗澡,儿子抗拒,结果母亲扑向儿子开始打他。自恋者用暴怒与攻击的方式,获得虚假的控制感,以维持脆弱的自体。但当他们怒火中烧,疯狂地攻击别人时,当事人有时会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以至于让他们发那么大的火。
自恋者的这种分化不良,还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冷漠无情、自私自利。他们无法把别人体验为一个独立个体,自然缺乏同理心,甚至看不到别人的情感、意愿和需求。
自恋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从来没得到过父母真正的共情性回应。他们经历了过多的情感剥夺,很多时候,他们仅仅是父母自恋的延伸。现在,他们把父母对待自己的模式,用在别人身上。
自恋者为什么撒谎?
撒谎与自恋者如影随形。与自恋者相处的人,想必对他们的谎言并不陌生。他们撒起谎来轻车熟路,有时漏洞百出,但他们却说得煞有其事,而且毫不脸红。自恋者的很多谎言,是用于夸耀自己的伟大成就与卓越才能。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自恋者有两种基本的自恋构造: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而自恋者的谎言,是出于维持这两种自恋构造的需要,因而谎言的内容主要有两种病态倾向:由于夸大自体的压力,说谎者将伟大成就归于自身;由于需要理化客体的压力,说谎者将一些伟大的成就、卓越的智力、惊人的财产或骄人的社会地位,归于另一个相对于说谎者而言,拥有领导地位的人。比如,父母或其他亲戚。也就是说,自恋者的谎言要么是宣扬自己多么了不起,要么是宣扬自己的父母或亲戚多么了不起。
科胡特在《自体的分析》中说,说谎可视为一种症状,或叫谎言幻想。谎言可能因为夸大自体的压力而激活,也可能因为寻求一个理想化双亲影像而激活。他认为,如果对自恋者的治疗有效,谎言会逐渐变成幻想,然后变成有企图心的计划和梦幻的理想。随着治疗的进步,有一个阶段,个案会游走于半玩笑的谎言和半谎言的玩笑之间。最终,病态的谎言幻想会被合理的行动模式和目标所取代。
谎言被自恋者用来维持其脆弱的自体,有时还被用来彰显自恋者特有的特权意识。比如,一个自恋型女老板,最善于使用的一种谎言就是,假借各种大领导的名义,去逼迫别人满足自己的意愿。还比如,一个自恋型男老板要印名片,要得非常急,印刷公司表示印不出来。员工向他汇报情况时,他指示员工,?你告诉他们,这名片是董事长要的!?
自恋者为什么不内疚?
在关系中,自恋者的贬低、攻击、自私等行为,很容易伤害别人,但他们似乎从来不感到内疚。心理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自恋者的超我过于薄弱。
超我的涵义与?良知?类似,是道德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儿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通过认同父母的价值观而逐渐形成的。
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把父母理想化。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包括安抚、融合、镜映、培育等,要给予同调回应。这样,父母这一自体客体所代表的更高级的价值观与理想,会被孩子内化为更高形式的自恋基础。但自恋者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母共情性的同调回应,无法把父母理想化,因此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超我。
没有超我的监督,自恋者很少受良知的谴责。近日,有报道称,?苹果之父?乔布斯(其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名字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一份退款名单上,原因是其生前曾多交了176美元的违规停车罚款,现可得退款。据悉,乔布斯生前的座驾几乎从不挂牌照,而且经常停在残疾人车位。为避免上牌照,他甚至每半年就换一部新车。在文明社会,这种不良行为不会是一个拥有良知的'好公民所为。
南希?麦克威廉斯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中提出,自恋者的主观体验中最主要的情感是羞愧,而早期的精神分析师们常将其错认为是内疚感。内疚是一种认为自己有罪或已然做了错事的感受,来源于内部。而羞愧则是一种被当作坏人或被认为有过错的感受,来源于外界。当一个人内疚时,他/她可能道歉或弥补过失;而当一个人羞愧时,他/她可能指责别人或推脱责任。
这种羞愧感,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自恋者容易嫉妒和贬低他人。当自己的不足之处遭遇他人的完美无缺时,要维持自尊,最好的办法就是贬低、蔑视或嘲弄,直至摧毁对方的拥有。
自恋者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权力
知道自恋者为什么会那样,会让与自恋者相处的人大大减少愤怒与焦虑,从自我怀疑和挫败中解脱出来,甚至会对他们产生同情之心。正如乔布斯的女友蒂娜?莱德斯所经历的。1989年夏天,她拒绝了乔布斯的求婚。事后她说,?在我们相处时,我受不了他的不仁慈。我不想伤害他,但我也不想站在一边看着他伤害别人。那很痛苦,很累。?后来,她自学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知识,发现?简直太符合了,充分解释了我们曾经面临的难题。?
他人被当作维持自尊的工具,而非独立存在的人,自恋者这种剥夺人性的态度让治疗师也深感厌烦。南希认为,在自恋者惯用的贬低和理想化这两种防御机制下,治疗师会怀疑自己的情商、自己的真诚,甚至自己的基本存在感。
在对自恋者深深理解与接纳的基础上,怀特与韦纳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自恋者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权力?!但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书中写道,?如果治疗师能提醒自己,这个施虐狂的、不知满足的、超级敏感的、反复无常的、毁灭自体的、同时也是毁灭客体的病人,从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一个孩子,可悲地被人剥夺了其本不应该被剥夺的权利,他需要对自己有好的感觉,那么治疗师就可能更容易理解他?。
读到这里时,我几乎要笑出声来。与自恋者相处,就算有治疗师的接纳度与助人情怀,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折磨。可是,治疗师的折磨是自恋者付钱买来的,自恋者又不给我们付费,我们凭什么要受他们折磨?
可是深入想想,自恋者与我们一样,也被一种叫作?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心理疾病所折磨。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