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于自我和人际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元认知这个概念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元认知是指对于自己的认知和控制,它包含了人们对于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认知,以及对于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掌握元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顺利地实现个人目标。
元认知: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
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首先需要对自己的认知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掌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更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认知自己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行为习惯。只有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冲动和错误决策。
其次,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需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任务管理和资源管理等方面。在时间管理方面,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在任务管理方面,我们需要将任务分解成小的具体的目标,逐步完成,避免因为任务量过大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在资源管理方面,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包括人脉、信息和知识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沟通和交流能力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沟通和交流方面,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以达成共识。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困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元认知是掌握自我调节的关键,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实践,它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沟通交流等方面。只有掌握这些技巧,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顺利地实现个人目标,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称为元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等成分。
概念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A.Brown与L.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与认知这两个概念究竟有无区别?Slife、Swanson等人的实验研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Slife等人研究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被试有两组:儿童和正常儿童,两组儿童的IQ分数无显著差异,且在10道数学题及数学成就测验的得分上是匹配的。结果表明,在进行问题解决时,两组被试在两项元认知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①LD儿童关于自己的解题技能的知识较不准确;②LD儿童在监测自己的解题成绩时较不准确,倾向于高估。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可见,元认知与认知是可以分离的两个概念。
元认知和认知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和思考的对象不同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如记忆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篇文章,阅读的对象是某段具体的文字;而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
活动的内容不同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例如,阅读某一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字词进行辨认,句子、段落进行理解,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明确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上、对当前阅读活动不断进行调节、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随时采取修正策略等。
作用方式不同
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阅读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意、中心思想。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例如,通过自我检查确认主体的阅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发展速度不同
从个体认知发展看,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以后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幼儿到了学前期才开始获得一些零星的、肤浅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元认知能力才开始发展。在大学生中,元认知能力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能使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和提高。
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1、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2、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正式进入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采取何种认知策略。例如: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分析完成任务采取的方法等。
3、监视策略也可以成为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例如: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4、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例如:考试中发现答题速度过慢,加快了审题和写字的速度。
《超越感觉》是一本介绍批判性思考的书籍,作者是美国的文森特·鲁吉罗
批判性思维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汇,百科百科对它的定义是: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
描述的有些抽象,简单来说,拥有了批判性思维也几乎可以等同于元认知能力,对于元认知这个概念,大家应该不陌生。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批判性思维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心理倾向)两大部分,包含在批判性思维技能中的“自校正”明显属于元认知。
学习批判性思维有什么好处?
在一个被信息泛滥的时代,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条刷屏的消息,到底是真实的还是有背后推手?某个名人说的话,是他本人说的吗?每天都有人试图改变你的认知和信念,那么到底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他们为什么会说真话,又为什么会说假话… …
知识付费的时代,各种学习社区泛滥:得到、知乎、喜马拉雅、在行…..作为爱读书爱学习的我们,是否要使用海绵型思维,把这些知识广泛吸收呢?
假如你想成为一个拥有能力有理有据的说出:“我认为…”、“我的观点是…”,那么就需要学习批判性思维,这本《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可以让你系统的了解到批判性思维。该书分为三个部分:背景 诠释个性、思考、真理、观点、根据、论证等重要概念,并克服阻止批判性思考的态度和观念 、易犯的错误 教你识别和避免批判性思考的态度和观念 、策略 将帮你获得解决问题和议题的各种技巧 。
一、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像精通某项活动的人,首先必须知道它的工具和规则。这对于批判性思考,就如同打高尔夫球、做木工、驾驶飞机或做脑外科手术一样真确。但是在批判性思维中,工具不是看得见的物体,而是概念,其规则支配的是头脑而不是身体的运作。
这本书只能帮你打开脑洞,学习批判性思维的一些概念和规则,但不要指望仅仅通过阅读本书,就能掌握批判性思维。跟学习打高尔夫球一样,学完概念和规则后还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 从本书每一章节后面的练习题开始,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 、艰苦的思考和自我反省才能掌握这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
二、成为一个真正有自己主见的个体
1、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常识性的。无论它多么吸引人,在你未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2、判断你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反应。考虑你是不是借鉴自其他人—父母、朋友或者名人、电视中虚构的角色。如果可能,确定是什么特定的经验影响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3、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议题或情势作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4、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你在回答时,排除你的制约条件的影响。
为了确保你将真正成为而不仅仅宣称是一个个体,将这些指导原则从头到尾贯穿于你对这本书的学习,贯穿于你的日常生活。
三、锻炼思维和写作技巧
发展你的思维和写作技巧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在日志上记下你的观察、疑问和想法;如果时间允许,再反思你记录下的东西--考虑所有观察到的东西的意义和应用,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仔细阐述这些想法(在合适时质疑这些想法),记录下你的洞见。一个好方法是把你最初的观察、问题和想法记录在页的左侧,留下右面的空白供以后分析和评论用。这种反思过程的价值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应当考虑坚持写这样的日志。
四、感觉和思考
感觉是包括情感、情绪和欲望的主观反应;它通常自发生成,而不是借助于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产生。我们不必运用我们的心智就可在被羞辱时感到愤怒,在受到威胁时感到恐惧...这些感觉都是自发产生的。
感觉在引导我们注意到自己应当思考的问题上是有用的,它也能提供完成艰苦的脑力工作所需要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但是它从来就不是思维的一个良好替代者,因为它极不可靠。
“感觉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并倾向于简化我们周围的世界。记忆持续并加速了这个过程。”
借用《思考,快与慢》里面的概念,感觉是使用系统1,而思考是系统2在发挥作用。系统1反应迅速,但常常出错,系统2速度慢、比较懒惰,但是更准确。
许多人可能只告诉你去思考,却根本未解释思考是什么,以及一名好的思考者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你如何能最有效地利用你个人的详细目录以提高你批判性思考的表现?可通过遵循下列步骤来发现其答案:
A、诚实、透彻地回答在批判性思考详细目录中的所有问题,不仅承认有关自己的令人愉快的事实,而且承认让人不快的事实。
B、反思你的答案,注意你特别容易出错的方面。
C、无论何时你解决一个问题,预测哪些问题有可能破坏你的思考,并有意识地抵制它们的影响。
五、认识你自己
“世界上90%的悲哀出自人们不了解自己,自己的能力、弱点,甚至是其自身的真正美德。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就像完全的陌生人一样走完了几乎整个一生” —西德尼.哈里斯
我们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有些是很愉快的,有些是很痛苦的;但是这一切对我们进行自我改善都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以上五点仅仅是《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的许多重要概念及原则的一小部分,限于篇幅先分享到这里,以后会持续的更新。
一、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元认知的基础,只有喜爱数学,才有可能去主动学习,关注有关数学知识,遇到难题也会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的习惯。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地培养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生动有趣,还要多激励,让大胆想、大胆做、大胆说,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
二、引导孩子制定计划,增强其学习的自我意识
提出观察的要求,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能够围绕这些要求(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让孩子自己根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提出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引导孩子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三、掌握方法、自我监控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培养起孩子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避免做事虎头蛇尾,让孩子自己检验和改正自己在学习过程出现的错误。例如,孩子在学习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错误率往往很高,这就要孩子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培养起孩子有意识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调节和完善的习惯。为此,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经常引导孩子自我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对吗?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哪一种方法最好?逐步让孩子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提高元认知能力。
四、教会孩子检验结果,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作出判断,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或方法?我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在解题中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以及怎样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以此提高孩子认知的正确率,并为以后学习同类知识提供借鉴。通过自我反思来评价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元认知水平。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