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

时间: 2023-08-25 08:59:17

童年是每个人成长中重要的阶段,但也有一些人在童年经历了不愉快的事情,比如遭受家庭暴力、被欺凌等,这些经历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导致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有过度反应,希望通过成功来弥补童年的不幸经历。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成为了这些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

首先,这些人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人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过度反应和情绪波动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同时,他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过去,不再为过去的不幸经历背负责任感和罪恶感。

其次,这些人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他们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通过专业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此外,他们也可以寻找支持和帮助,与朋友、家人以及其他人建立联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获得支持和理解。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减少情绪波动,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最后,这些人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形象。他们需要学会从正面角度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向自己的目标迈进,通过实现自己的目标来提高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总之,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自己的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以及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形象来面对挑战和困难,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活质量。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什么是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

童年报复性补偿,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许多成年人童年时被无情抑制住了买玩具的欲望,在成年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对自己进行报复性补偿的症状。

根据调查,一年有7000万成年人在淘宝给自已买玩具,某乐高玩家一年花费1200万买乐高。这些人在小的时候曾经对某些玩具非常渴望,但是都没有被满足,自己长大之后有能力了,开始满足小时候的愿望。

1、不轻易许诺

千万不要脑子一热,就答应孩子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千万不要为了应付或激励孩子,就轻易许诺。一定要想好了,这件事究竟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的话,就别轻易许诺。

2、跟孩子耐心沟通
有的时候,孩子的要求本就不合理,那么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提一些无理的要求,但有一些要求实现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个时候,父母只能是排除万难,说到做到了。
用“以后再说”、“下次”这样的借口来敷衍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尊重。

用谎言来骗得孩子的信任和努力,这样的机会,你只有一次。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失去容易、挽回难。

什么是“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

最近一个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我的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底下的发言各式各样:|因为小时候没有支配金钱的自由,所以现在疯狂地花钱|因为小时候不能碰路边摊,所以现在不停地吃零食|因为小时候没有玩具,所以现在给自己的女儿买很多玩具......这样报复性的补偿行为让身边很多人都觉得不解,甚至很奇怪,但是有网友评论说: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弥补我的遗憾,人终会因年少不得之物而困其一生。所谓的问题,不过是“内在小孩”重播出来的记忆而已。——伊赫列卡拉·修·蓝有这么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种报复性的补偿行为何尝不是长大后的自己对童年的一种治愈呢?可遗憾的是,这种补偿只能给我们短暂的快感,事实上,这些阴影会不断重复,每一次的补偿都在不断提醒着我们曾经经历什么。过度补偿源于受过伤害的童年知乎上有这么一个话题:小时候不知道家里有钱,长大后才知道很有钱是一种什么体验?有这么一个回答:父母一直对自己说家中很困难,她也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完全不知道家中的状况并没有那么糟糕,而现在,钱已经成为了她的执念,乱花钱和极度抠门交替出现。为什么一个成年人会控制不住自己花钱的行为,是因为自制力弱吗?不,完全是成年后的自己对童年的控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的身体在成长,但是这个“内在小孩”却不一定会随着时间而成长,相反,他甚至会因为童年的伤痛而拒绝成长,造成了今天所谓的不成熟的成年人。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这些有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童年生存环境的不安。虽然家中有钱,但因为父母担忧孩子学坏,所以给孩子灌输我们很穷的概念。虽然可以买很多东西,但为了不让孩子养成刁蛮任性的一面,所以总是拒绝。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用错了方式。所以即使有些人出身贫寒,但仍旧开朗阳光,有些人即使出身富贵,却总会内心不安。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童年呢?· 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是充满安全感的,即使生活没有那么富裕,但精神上却是富足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合理需求。如果一个孩子偶尔想要吃冰激凌,吃糖,这些是可以满足的,但是如果因为吃零食而耽误了正常的三餐,父母就要学会控制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更多的是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但这种欲望的界限稍不留神就会超过,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明确这种界限。其次,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满足。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首富,即使是首富,也不会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当父母没有办法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和孩子解释。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所以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要求,这样孩子才不会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 弥补自己的“内在小孩”其实不难发现,很多父母也存在报复性补偿行为。我们要明白,过度补偿本身也是一种消耗。看似获得了满足,但实际上并不利于长久的成长。我们不妨暂且回到那个受伤害的自己身上,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因为父母总是不允许吗?但是现在,你已经成年了,你可以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而不必在听他们的话语。

童年的报复性补偿心理是什么意思?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许多成年人童年时被无情抑制住了买玩具的欲望,在成年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对自己进行报复性补偿的症状。
有一些人,会把自己童年的缺失无意间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小的时候可能曾经被父母忽视、拒绝、惩罚过,体验过强烈的焦虑、悲伤、恐惧等心理。他们当了父母之后,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心理,避免让孩子体验他们有过的经历,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出现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有的父母喜欢给孩子买很多零食、玩具、新衣服等等,远远超出了孩子的需求,甚至有些孩子根本就不喜欢。大人做这些,其实只是满足了自己小时候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孩子不领情时,大人还会感到不理解,认为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的父母因为学习和父母起过冲突或者在学习上遭遇过打击,他们会刻意放低对孩子学习方面的要求。比如经常让孩子请假,纵容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经常对孩子说“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开心就好”。这样做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让孩子觉得学习不重要,对自己没有要求,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的父母小的时候因为条件不允许就没能接受好的教育,内心很遗憾,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参加补习班,给孩子提出超过他们能力的要求,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他们认为这么做就是为了孩子好,而没有问过孩子自己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愿意,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童年的缺失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愿望,也总有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补偿心理并非完全没有好处,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遭遇挫折而充满焦虑时,我们会本能地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缺憾,以缓解内心的焦虑。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遭遇挫折而心理失衡,或者出现其他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童年有报复性补偿心理吗?

是的,我个人感觉对童年报复性的补偿行为应该是会经常发生在教育孩子写作业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中国式家长内心很爱孩子,但没有用对方式,以至于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这样粗暴的爱。
他们下意识地沿袭传统思想,将孩子与自己的关系视为上下级关系,一味盲目地却捍卫自己的尊严,不管对错地抄袭模仿老一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肆无忌惮地像孩子传输焦虑,最终得到了物极必反的结果。
他们想和你说话,却从不给你平等的身份。
他们想和你沟通,却一被质疑便是劈头盖脸的语言暴力。
他们想让你变得强大且自信,却上你在家里对他们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在人前对你加以数落、批评甚至谩骂。
你做错了,他们要指责你及你的所有行为,却不帮你想办法。你做对了,他们欣喜若狂,逢人便炫
耀自己教育的卓越与成功,即使他们只是给了你一一口饭吃。
他们太浮躁了以至于做不到良好的沟通和耐心的陪伴,偏偏这俩是家庭教育的两条基本要义。
揭开浮躁焦虑的表面,我们只能看见他们的教育又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用自己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控制型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难以治愈的。

控制型的母亲一般有以下特征:
高度神经质,易焦虑,容易被一些小事引发焦虑,焦虑产生之后需要向外界投注以缓解焦虑,缺少朋友,缺少自己的兴趣爱好。
夫妻关系不和,觉得丈夫无能,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会成倍伤害。
一方面严格管教孩子,另一一方面又特别爱自己的孩子,不愿自己的孩子独立出去,一般通过指责、贬低、不信任等方式干扰与控制孩子。
被控制的孩子特征:
儿童期比较巧懂事,成绩不会太差。愿意为他人付出。
初中时期成绩下滑(相对小学),如果下滑的严重,一般伴随被孤立与被欺负。如果成绩上游。一般较为孤傲。理想强烈。
高中期成绩下滑严重,人际关系敏感,一方面渴望社交,另一方面又过分关注自我导致交友状况糟糕。开始反抗母亲,但是又依赖母亲。
教育是为孩子铸剑的过程,而这些家长似乎更愿意在遇到猛兽前控制这个执剑人。
手里没有剑的孩子,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的拦路虎喔。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