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生命旅途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一些挫折和打击,而这些挫折和打击往往会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不合理信念与心理创伤的关系。
不合理信念与心理创伤的关系
首先,不合理信念会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过高,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完美无缺才能被人接受,这种想法会让他不断自我压力,并且对自己的失败产生过度的自责和自我批判。这种心理负担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严重威胁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其次,不合理信念会让我们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从而导致情感上的疏离和孤独感。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不允许自己有情感流露,这种想法会让他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变得困难。他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而这种孤独和无助感会让他更加倾向于回避情感交流,从而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孤独感。
第三,不合理信念会让我们对外界产生过度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始终掌控一切,否则就会遭受灾难和失败,这种想法会让他对未来产生过度的担忧和恐惧。一旦遇到意外事件或者挫折,他就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和恐惧,甚至会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不合理信念与心理创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合理信念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摆脱不合理信念,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以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心理分析的四个层次
心理分析疗法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下面心理分析的四个层次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1
宣泄??布洛伊尔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在布洛伊尔的谈话疗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结识弗洛伊德之前,布洛伊尔已经运用谈话疗法治疗病人了,著名的安娜O就是这种疗法的受益者之一(1882-1884),?谈话法?一词就是她提出的。她还把这种方法戏称为?扫烟囱法?。
布洛伊尔发现,病人每说出一种心理创伤,症状就会明显减轻。有时候,病人怎么也想不起创伤事件,他就给病人催眠。在催眠状态下,病人会想起平时想不起来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创伤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童年的创伤(尤其是性创伤)引起的,它在心灵深处留下阴影,干扰了人们的生活,而谈话疗法起到了宣泄的作用。?宣泄?(cathar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净化。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指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
催眠状态下的回忆也是一种宣泄。
不久以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创伤理论,认为病人所报告的性创伤不是事实,而是病人的幻觉。但是,后来的研究证实,创伤确实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创伤可以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这种情况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发病率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实践证明,宣泄确实能够治疗心理障碍。通过宣泄,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因此,这种方法运用非常广泛。现代危机干预的基本手段就是宣泄。认知行为治疗中有一种暴露疗法,就是把病人暴露在引起痛苦的情境中,使痛苦慢慢减轻,其原理与宣泄相似。认知理论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创伤使情境与痛苦形成条件反射,病人通过回避情境以减轻痛苦,使条件反射无法消退;如果把病人重新暴露在情境中而没有再度遭受心理创伤,那么情境与痛苦之间的条件反射就会渐渐消退。
2
解释??弗洛伊德
有人担心,过度宣泄会把病人变成?祥林嫂?,整天向人唠叨和诉苦。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不过,宣泄还有更严重的副作用,那就是人格的退化和对医生产生移情。
安娜O的病治好了,但她离不开布洛伊尔医生了。这件事让病人家属和医生本人都感到很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布洛伊尔选择了逃跑,即中止治疗。
弗洛伊德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他称之为?移情?。他认为,宣泄导致人格的退化,使病人的心态回归到了童年,变成了小孩,而把医生当成父母,对医生产生依恋之情。由于病人实际上不是小孩,所以这种依恋容易被误解为?性爱?而令人难堪。
移情的出现和症状的消失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症状的替代或转移,精神神经症(弗洛伊德对癔症、强迫症和恐惧症的称谓)变成了移情神经症,两者性质完全相同。现在,只要把移情神经症治好就可以了。布洛伊尔把移情的出现视为医生的失败,弗洛伊德则把它当作心理治疗的突破口。移情出现后,治疗的重心就转移到对移情的分析上。因此,处理移情是弗洛伊德式分析的重中之重。
这个时期,弗洛伊德已经放弃创伤理论,改用恋母情结解释心理障碍。
恋母情结发生在3到6岁,表现为杀父娶母(男孩)或杀母嫁父(女孩)的冲动。6岁以后,恋母情结受到压抑,变成无意识。如果压抑不住,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以为自己已经杀父娶母,从而产生罪恶感;(2)因为杀父娶母而幻想自己已经受到惩罚,产生受罚妄想;(3)把杀父娶母归咎于大人的诱惑,产生了性骚扰妄想;(4)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杀父娶母,而是无辜的受害者,产生受虐妄想。这就是说,所谓的创伤不是事实,而是恋母情结引起的虚假记忆或幻觉。
既然心理障碍是恋母情结引起的,通过宣泄,病人回到了恋母期,就把恋母情结投射到医生身上,对医生又爱又恨又怕。爱是因为他把医生当成了母亲,恨是因为把医生当成了父亲(不但恨还要杀),怕是因为担心自己会受到惩罚(因为杀父娶母)、诱惑或虐待。
后来发展起来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障碍的起源比恋母情结还要早。在3岁以前,孩子经历了一个从自闭到依恋,再到独立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是自我封闭的,它仿佛依然生活在子宫里,对外面的世界毫无兴趣。一个月后,它开始注意到母亲的'存在,并越来越依恋母亲,与母亲形成共生关系。一岁以后,它学会了走路和说话,能够从母亲身边走开,开始对母亲说?不?,独立意识渐渐形成。在这个时期,如果母亲教养方式不当,就会让孩子觉得她是一个?坏母亲?。孩子对坏母亲既爱又恨,产生矛盾情感。坏母亲和矛盾情感后来内化了,成了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就会产生自我矛盾和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病人常常会把坏母亲和矛盾情感投射到身边的人和人际关系上去,因此容易发生人际冲突和矛盾。
移情也是一种矛盾情感,病人对医生既爱又恨,只是两者的强度不同而已。如果以爱为主,就是正移情;如果以恨为主,就是负移情。即使是正移情,也不是单一的爱,而是爱中有恨,以爱的名义捉弄医生。病人一方面需要医生,另一方面又不信任医生,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巴结,因此很容易转变为恨。
3
教育??阿德勒
弗洛伊德认为,对移情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产生领悟,以便从病症中解脱出来。但是,有些病人做了精神分析,也产生了领悟,但症状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时候,医生还要做一番?修通?工作(working through)。尽管弗洛伊德反对指导和教育,但修通明显带有指导和教育的色彩。在这个问题上,阿德勒的观点比较鲜明。他认为,解释清楚以后,接下来就是教育和辅导。
阿德勒早年追随弗洛伊德,后来因为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而自立门户,创建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第一因素不是恋母情结,而是出生顺序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向上意志。
每一个人都想超过别人,如果他发现自己已经超过别人就会感到自豪,如果不如别人就会感到自卑。适度的自卑可以转化为动力,使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超过别人,超越自己。但是,过度的自卑会导致心理障碍。
阿德勒认为,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自卑引起的。因此,鼓励是阿德勒式分析最重要的程序,它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中心地位,尤其是在个体考虑在生活中进行改变时。鼓励的意思就是?获得勇气?。当人们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感受到归属感,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感到有希望,感到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新的选择和可能性时,他们就获得了勇气。
阿德勒式分析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建立合适的治疗关系;(2)发掘来访者的心理动力;(3)鼓励自我认识;(4)帮助来访者做出新的选择,也就是重新定向和再教育。
前三个阶段是弗洛伊德式分析和阿德勒式分析所共有的,第四个阶段是阿德勒的独创。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式分析把病人变成了孩子,如果不去引导,他可能会永远长不大。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帮助病人成长,而不是把病人变成完全依赖医生、没有任何独立能力的小孩。那么,什么方法可以使人成长呢?那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引导,给病人指明方向,使生活发生变化,寻求新的可能性。
阿德勒非常强调?想法?的作用,认为如果个体能够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够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心理障碍与错误的观念有关,这些错误的观念是在很小的时候形成的,但病人现在仍然在生活中遵循这些原则,阿德勒称之为?个人逻辑?。探索个人逻辑,改正错误的假设和结论是心理治疗的一项重要任务。
阿德勒的观点非常前卫,现在的许多心理治疗理论都包含了他的一些观点。沙利文、弗洛姆、霍妮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与阿德勒一脉相承,称之为?新阿德勒学派?也不为过。认知疗法的?不合理信念?是阿德勒的?个人逻辑?的翻版,阿德勒也非常重视认知的改变。阿德勒强调家庭关系对个体的影响而受到家庭治疗师的推崇,同时他也是最早开展家庭治疗的心理学家。另外,阿德勒还是短程治疗的首倡者,为了减少病人的依赖性,他主张缩短疗程。他告诫治疗师不要在病因和病理上纠缠不休,应该把重点放在开发病人的潜能上,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弗兰克尔和梅都把阿德勒看成是存在主义运动的先驱,因为他认为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并且是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的。
4
转化??荣格
如果心理医生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他教育出来的病人顶多也只能是一个普通人。对于心理病人来说,做一个普通人是最大的愿望。但是,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做普通人太没劲了。当心理病人通过弗洛伊德式分析和阿德勒式分析成为正常人以后,他可能不会就此满足,而想继续发展,做一个不一般、不寻常、甚至不太正常的人。荣格可以满足这些人的需要。
荣格创建了分析心理学。他反对弗洛伊德的理由是:(1)无意识不仅仅是被压抑的个人经历;(2)性不是最重要的本能,恋母情结不能说明一切;(3)梦不是愿望的实现,不能只用客观分析法。
荣格把无意识分为两个部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只知道个人无意识,对集体无意识一无所知。个人无意识是个人经历的沉积,集体无意识是整个家族、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的沉积。在心理中,意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无意识中,个人无意识也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无意识对意识有很大的影响,集体无意识对个人无意识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无意识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由原型构成。比较著名的原型有:自我,人格面具,阿尼姆斯,阿尼玛,阴影,自性,等等。自我(ego)是意识的中心,自性(Self)是整个人格的中心。自性具有统一、整合、超越的功能,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佛教也讲自性,意思就是人的本质。自性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既恶又善,既有神性又有兽性。自性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一切俱足。佛在心中住,莫向身外求。弗洛伊德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梦的意义,荣格则认为梦中的一切都来自自性,从而创建了主观释梦法。
因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自性包含动物成份,它既可以表现为人,也可以表现为动物,这种情况称为变形(transformation),也称转化。荣格式分析的重点是挖掘自性的种种变形,使人逐步认清自己的本质,并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超越善与恶、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性的二元对立,这个过程也称自性化(individualization)。
在荣格式分析中,医患关系已经不是一般的共感和移情,而是感应,其特征是?共时性?:医患之间不再是一问一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的互动或反馈,而是心心相映,共同转化。在转化或自性化的过程中,医生和病人一起成长,既不走在病人的前头,也不落后于病人,而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
;
稳定性。
执着性。
多样性。
亲合性。
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
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
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
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
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心理学中的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应该、必须)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盲人摸象)
糟糕至极(主观放大)
第1类不合理信念:
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对应的分析:
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儿,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向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需要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第2类不合理信念:
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对应的分析: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叫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的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第3类不合理信念:
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对应的分析:
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因意识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至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第4类不合理信念:
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对应的分析:
正如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一样,生活和事业上也不会样样顺心,遭受一些挫折是很自然的事儿,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会导致情绪上的困扰,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第5类不合理信念:
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对应的分析:
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等因素的作用,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第6类不合理信念:
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他们。
对应分析:
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且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就会恶化或连锁性的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第7类不合理信念:
人们要随时随地的对危险和可怕的事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对应的分析: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的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观念只会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第8类不合理信念:
人必须依赖别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好些。
对应的分析:
虽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于别人,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使自我失去独立性导致依赖性更大,从而失去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第9类不合理信念:
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这样的分析:
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能说这些事儿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人类人可以控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第10类不合理信念:
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对应的分析:
关心他人,富于同情,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
第11类不合理信念:
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对应的分析:
人生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对任何问题都要寻求完美的解决办法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们坚持要寻求某种完美的答案,那就会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个体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过分概括化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糟糕至极 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当人们坚持这样的观念,遇到了他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