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然而,很多人并不拥有这种品质,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就急躁不安,做事匆忙,导致错误和失误。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加有耐心呢?本文将从内在动机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在动机:如何让你更加有耐心?
一、理解内在动机的概念
内在动机是指由内心驱动的、自主的、有意愿的行为动机。这种动机来源于个人的兴趣、价值观、目标、成就感等内在要素,并不依赖于外部的奖励或惩罚。内在动机的特点是持久性强、自我调节性强,可以让人们更加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二、培养内在动机的方法
1.明确自己的目标
有明确的目标是激发内在动机的基础。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们会更加有动力和耐心去实现它。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尽可能地将其具体化,以便更好地跟踪进度。
2.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内在动机来源于个人的内心要素,包括兴趣点。因此,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是激发内在动机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我们有兴趣的事情上,才会更加有动力和耐心去做。
3.追求成就感
成就感是内在动机的重要来源。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或达成一个目标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自豪,这种感觉可以激发我们的内在动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成就感,不断挑战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
4.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内在动机的特点是自我调节性强,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这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等。只有当我们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时,才能更加有耐心。
三、内在动机的好处
1.提高自我效能感
内在动机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主地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当我们能够自主地完成一个任务或达成一个目标时,我们会感到自信和自豪,这种自信和自豪可以反过来激发我们的内在动机。
2.提高工作效率
内在动机可以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和耐心去做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当我们有了内在动机,我们会更加专注于工作,更加有耐心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生活质量
内在动机可以让我们更加有耐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当我们能够耐心地处理问题和挑战时,我们会感到更加平静和自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对于团队领导来说,如何培养团队成员的内在动
机一直是个伤脑筋的事。
大家都知道,要想有所成就,仅仅靠奖惩等外部
动机很难做到。
可提高内在动机谈何容易,毕竟大多数员工都是
打工人。
那就没有办法提高员工的内在动机了吗?
《精进3》这本书提出了一个自我决定论:
要想培养内在动机,可从三种需要考虑:
1)自主感
学会授权,让员工在他的工作范畴内有充足的选
择,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只要结果
满足需求就好。
2)胜任感
提供充分的环境,让他们确认自己有能力或者很
快有能力承担当下的工作。比如提供必要的指
导,以及试错的环境。
3)归属感
始终让员工感觉,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
团队的支撑。
所以你看,培养内在动机无非就是让对方觉得自
己是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以及有团队支撑的
人。
最近读了阳志平老师的《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的文章。
其中有一段写到:“如果你乐意成为一名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怎样更好地保护你的内在动机?”
一般我们都回答要从兴趣和好奇心入手,而阳老师还讲了大多数人所不熟悉的三种做法:
第一个做法是可供性。
在讨论产品设计时,人们常常注重的是产品可用性。却不知还有另一个概念叫可供性。可供性与可用性不同,它不关注产品有什么用,而是关注它能否提供新的可能性。
大部分人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可用性了。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
而阳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尝试切换为可供性视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从关注“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用”转为“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是否能提供新的可能性”。
说实话,文章里的可供性这个概念,不太好理解。上关于可供性的解释是:可供性认为人知觉到的内容,是事物提供的行为可能而不是事物的性质,而事物提供的这种行为可能就被称为可供性。
这个解释,和阳老师文章里的讲法有点出入。再加上,网络能够搜到的可供性的资料也很少,这让我吃不准这个概念。
于是,我只能将文章里的这个做法,权且理解为要增加多样性。这也是基于我认为,所有为这个世界增加多样性的行为,早晚都会以某种形式得到奖励。而对于我们这些创作者来说,应该把为世界增加多样性,作为一种值得尊敬和值得追求的价值观。
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困难的地方并不是坚持内在动机,而是作品得不到反馈,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
此时,除了可以加入相关的群体获得互动之外,还可以借助演绎法,掌握一套不需要依赖任何第三方评判自己作品的方法论。
这里说的演绎法是什么呢?
就是从体系、模型与框架入手,从源头入手,借助第三方数据进行演绎,放弃低效的归纳法,这样可以更快地明晰学科知识图谱。
年轻的创作者往往不自信,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坏,急需得到他人反馈。与之相反,成熟的创作者掌握一套不依赖他人评价,得到反馈,不断进行刻意练习的方法论。
那么,如何获得这套方法论?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演绎法。
比如,阳老师就在文章中,介绍了一种不借助他人反馈,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些中文名家,如张爱玲、余光中翻译过的英文作品,比如《老人与海》,然后尝试翻译看看,再将自己的翻译与张爱玲、余光中的翻译对比。这样马上明白自己的写作好坏。整个过程,我们无需依赖任何他人评价。
我们越熟练地掌握演绎法,就越不需要来自他人的评价或反馈。因为整个信息求解过程,是独立完成的。通过演绎法,提高个人信息求解能力,摆脱来自他人的评价,学会借助历史上的牛人与第三方客观数据来考量自己的进度,获得反馈。这也是一种巧妙地保护内在动机的做法。
第三点是反常识。即,不完全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约定走自己的路。
每一个时代的常识,都意味着这个时代的认知边界。它往往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帮助人们降低认知负荷。
但是,保护自己的内在动机,走上了一条林萌小道,意味着常识还不够,我们要学会更好地掌握反常识的证据。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李笑来说的更精炼、更直接,就是:
特立独行且正确。
这是因为,特立独行且正确能带来最大的价值。
“幸福来自于真正的自主”一这是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教授在《内在动机》推荐序的标题。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好像一定要追求比别人更高的地位,赚比别人更多的钱,才能获得“快乐”,而为了这个所谓的快乐,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乐幸福?这个说法是否就是错误的呢?这是不是外界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想法呢?
对于这个问题《内在动机》书中告诉我们,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价值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求,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能够带着乐趣和好奇心去学习,工作和生活。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作者爱德华?L.德西,是罗切斯特大学荣誉教授,位列当代最杰出的200位心理学家之中。40余年来,德西教授持续在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基本心理需求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他和理查德?瑞安共同创建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动机理论之一—自我决定论,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疗、工作组织、育儿、体育等诸多领域。
本文主要从第一部分自主和胜任的重要性,来详细分析教育领域,如何用支持自主和胜任的方式激励孩子。
有这样的一个寓言: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
一旦人们开始获得奖赏,就会对这项活动失去兴趣,然后,当没有奖励时,他们的表现就大不如前。
在我们培训中心有打卡积分奖励,以换取小礼品来做为激励,有一次我们的活动是一个月做完一本练习册打卡活动,将获得500积分,没想到第二周就有学生就把练习册做完了,我看完他的作业,发现很多题目都不正确,于是与他与沟通后发现,学生特别想获得那500积分,他完全没有用心在做题练习上,只是为了获得奖励。原本一个好的初心奖励,反而无意中破坏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除了奖赏外还有竞争激励,也会破坏内在动机。
竞争让人们专注于赢,而不是专注于活动本身,就像奖励会分散人们对活动本身的注意力一样,竞争产生的一种压力,将人们推向特定的目标远离活动本身。
另外被广泛使用的,被认为具有控制力的激励因素,就是威胁。
是否常听到这样一些话,比如:父母威胁孩子:“如果作业不做完,就不能看电视”。“你不好好学习,这周末就不带你去游乐园了。”“你能不能好好弹琴,变形金刚还想要不”。
为什么奖励带着有毒的刺呢?
使原本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孩子对于自主感和自我决定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需要,孩子需要感到他们的行为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由某外部来源强加的。不是被外部控制之中,一旦不能感受到自主,孩子就会失去热情和动力,可能孩子会受致于这些胁迫而做出一些改变,可这是真正出于自愿的吗?
被外界强加去做事情和自主自愿去做一些事情,它们有着天壤之别。
就像弘丹写作学院的弘丹老师,在7年前从400字开始,每天早上6点记录下自己所思所想,正是出于她自主热爱,在7年后的今天她成为了当当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那如何才能减少奖赏对孩子负面作用呢?
“只有我自己才是我生命和我的灵魂的唯一合法主人。”—高尔基
在研究实验室中,用拼拼图来做测试,让一个小组的研究对象选择拼哪些拼图,并且选择花多长时间来拼;而另一组研究对象,我们规定,他们拼具体哪些拼图,并且明确了具体时间限制。
测评结果显示,拥有选择权的研究对象比没有选择权的研究对象花了更多时间玩拼图,并表示他们更喜欢拼图游戏,研究对象只是给出这些小小选择的机会,就改变了他们的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内在动机。
书中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提供选择是支持个人自主的一个核心特征。
在围棋课上,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做选择,比如:我们今天是选择用13路还是19路棋盘下棋,我们是选择下三局还是两局?是选择现在下棋还是先练习题目?有时还会让他们选择听什么歌曲让自己安静下来……孩子们都会非常开心很积极的选择,更乐意参与进学习中来。
有意义的选择,主要益处是能够产生意愿,它鼓励人们完全认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将他们拉进活动中,让他们产生更大的意愿。
当你给孩子们提供选择时,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回应他们,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信任。
我们要支持孩子自己做主,给予选择机会,人生会开启不一样的收获。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所以内在自主感是动力的源泉。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胜任感也是自我的价值感,当你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可以胜任时,自我价值感更高,会更有效率,更愿意主动去积极的参与和创造。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更多的要给予孩子发展他们的自主,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同时要让他感受到自己完全可以的。有价值和值得的信任的。
胜任感是人们内在满足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就是一种满足,甚至可以成为你终身事业的主要动力。
人们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上投入的越多,也会做得越好,因此,体验到内在满足感也就更多。
孩子的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他们需要与自身的世界打交道时,感到胜任。
只有孩子朝着取得成就努力时,才会自然而然产生胜任感。
孩子要感到自己胜任,不一定非要做到最好或者拿第一,也不一定非要取“A”得的成绩,孩子只需要接受有意义的个人挑战,并且全力以赴就能感到自己是胜任的。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完全是由我们的选择和做主的。
写在最后:
记得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人们无法决定生命的诞生,但每个人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力。当我们选择了参与,就要勇敢的面对,相信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会结出丰盛的果实
当我们自主选择一种生活,觉得自己可以胜任时,幸福就在我们的每一天!
本文只是书中一小部分的解读,本书还有很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值得我们一起去学习。
#弘丹写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