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听取他人的声音则是沟通中最关键的一步。在面对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时,我们需要发掘内在小孩,用心倾听,以建立更为深层次的沟通交流。
内在小孩与沟通:如何用心听取他人的声音
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面对某些情境时,这个小孩会被唤醒并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因此,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对方内在小孩的存在,并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对方的内在情感,才能建立起更为深层次的沟通。
其次,要注重倾听。倾听不仅是听到对方说话,还需要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想法。在沟通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对方的言语,还需要注意对方的身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内在小孩,更好地倾听他们的声音。
此外,要注意自身的情感状态。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需要注意自身的情感状态,以避免情感干扰影响我们的理解和倾听。当我们处于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我们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沟通中,从而影响对方的情感表达。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自身的情感状态,以保持一种平静客观的态度去倾听他人的声音。
最后,要注重沟通的目的。沟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更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互信。因此,在沟通中,我们需要注重双方的情感和需求,以建立更为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更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总之,内在小孩与沟通密不可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发掘内在小孩,用心倾听他人的声音,以建立更为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更为稳固的关系,实现更为良好的沟通效果。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什么是内在父母?就是当我做错事的时候,头脑里就有声音突然冒出来,这个声音来自哪里?其实就是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身边重要他人说的话。
比如,当我们不小心摔坏东西后,内心就会跳出声音:
你看看你怎么回事?这么点事都做不好!你呀,要完蛋了,死定了,等着吧你,这么废物,干啥啥不行!你看 都怪你。因为你耽误我们后面正事等等,这些话都不是旁边的人说的,而是来自我们内在父母的声音。由于小时候外在父母的声音或是重要他人的声音内化成现在自己的“内在父母”,而父母的信念和言行内化到我们潜意识里了。
这种“内在父母”批判下,我们会有下意识的感受反应,比如害怕、紧张或者内疚等等,这种主观感受就属于“内在小孩”部分,这都属于心理的内部操作。
比如同事不小心做错事,把我的杯子打碎了。我都还没说什么呢,她就在那瑟瑟发抖,紧张得说不出话,开始不停的说对不起,对不起。
这个时候我就奇怪:真是的,我什么都没说,也没责怪她啊,她这是干嘛啊。
她的情绪来源于什么?? 被内在父母谴责了,我们可以通过她外在动作,看到她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关系如何。也就知道她怎么了。
上面这两个小人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对话。
通过上面内容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或者家人。
可是有时候我们都告诉孩子说:“做错事,没关系,不要怕。”可为什么孩子还是不依不饶的不肯原谅自己?一直说:怎么办?我不敢,我害怕。这是因为以前的过度评判已经内化到孩子心中,形成了内在父母,孩子能理解但还会拧巴着说话。
为什么我觉得这件事是小事,都不在意了,比如忘记买一些东西,可老公却一直念叨着没完没了,他至于吗?
老公和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都在受自己内在父母影响,所以我们说没关系,对他们效果不大。
(以上整理丽丽老师课堂学习内容)
反思:
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深受内在父母的影响,其实我们的朋友亲人又何尝不是被过往的经历所困住。所以我需要时常保持自我觉察,才能的换位思考,理解和同理家人孩子。
队友经常动不动就指责我,吃饭后剩菜没有马上放冰箱;洗菜的时候,浪费太多青菜叶。为什么队友会对我暴跳如雷?看到这些事,他就怒火中烧。因为他的内在父母告诉他:不能浪费,要说到就马上做到,不能拖延,你不能表现出懒的行为。内在的信念,告诉他,懒是可耻的,浪费是可耻的。从小生活在匮乏年代,他家是没有田地的,当年家里也是非常困难,所以他也养成了节省抠门的习惯,当然他也会这样去要求身边的人绝对不能浪费。
这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理念的不同。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里有田地,青菜是吃不完,家里有鸡有猪,所以剩菜剩饭都是喂动物,几乎不吃隔夜菜。
当我能看到他从小生活的样子,也就会理解他现在的这种行为,而不是把他的指责和评判看成事实,我真没有用,我就是懒,我好槽糕等等。因为他的理念,只是他生活的一个局限认知,这也是他的潜意识。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这些声音更多的是来自于他小时候父母的声音,没有对错之分,一切只是一种思维习惯。
可是在我的潜意识里,从小父母很少指责我,所以一旦听到被指责的声音,我就会觉得很生气,很愤怒。因为这意味着我认可了他的话,我把他的评判当成了事实,他竟然说我懒,说我没用等。也就导致每次队友指责我的时候,内在父母告诉我:你真的很糟糕,你真的是一无是处,这样的我就掉了黑暗中,要么开始反抗,要么开始自我攻击和自我谴责,当然也就没有心力去解决问题。这也导致两个人的冲突越来越深,矛盾越来越多.
通过学习,我可以多自我觉察,在沟通不畅的过程中,一旦我能察觉到我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声音,我就能看到了我的潜意识,也就不会给自已制造各种剧情,不轻易被代入,掉入别人的制造的剧情当中。当我能公正、客观地审视自己和别人的时候,我才能不被情绪所困扰。
怎样与小孩沟通
怎样与小孩沟通,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性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相信孩子并且鼓励他们,做他们的好朋友,这样在叛逆期的时候才会更好的沟通,下面分享怎样与小孩沟通。
怎样与小孩沟通1 1、用心倾听孩子的诉求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对于孩子诉说的内容,一定要用心的倾听,并且最好能够给出适当且满意的回应,这样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3、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父母可以温柔的话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觉得父母在意孩子的感受。
怎样与小孩沟通2 1、忌一对一答
父母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避免一问一答的方式,也就是父母提问,孩子回答,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觉得烦躁。这种公事公办的态度会让孩子不想回答,而且这种方式会让孩子疏远,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远离,并不利于无距离的沟通交流。
所以家长们要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来和孩子说话,让他们自己愿意主动说起自己的趣事,例如妈妈们可以说:“我猜你今天在幼儿园和朋友折纸了”,这样的话语会更加的俏皮可爱,也让孩子乐意和母亲说说笑笑。
2、忌一直沉默
很多家长并不经常和孩子沟通,而是沉默着听孩子说话,例如孩子放学后,会兴高采烈的和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学校的趣事,而爸爸妈妈反而沉默的玩手机,或者是想事情,只是“嗯”两声表示应付。
这样的敷衍行为并不是交流,而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惹父母烦了,反而越来越减少说话的次数,也就跟着变得沉默。因此家长们需要给孩子建立起一个标准的语言环境,让孩子能够和自己表达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多说话,平等的沟通,促进孩子和自己的关系增进,也让孩子能够开阔心扉,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让父母帮助着解决难题、开解疑惑,从而让孩子优秀成长。
3、忌吓唬孩子
有的家长会喜欢吓唬孩子,例如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说坏人来抓你了,有妖怪来了,这样的话语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他们会紧张恐惧,甚至影响睡眠,进而影响身体正常的成长发育。
因为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玩笑,他们会认为爸爸妈妈说的话是真的,于是便会产生心理负担,所以爸爸妈妈们需要注意沟通方法,不要吓唬孩子。
怎样与小孩沟通3 和孩子沟通还要留意细节
俗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因而我们在和别人沟通的情况下,都会留意许多 层面。可是,在我们应对孩子时,就不容易留意许多 了,一直想起哪些,就说些什么。实际上,大大家那样做,非常容易损害到孩子年幼的内心的,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也应当留意细节层面的内容!
学会赏识孩子
孩子的自身品牌形象,是在幼时时根据与他人互动交流后创建的,经常被别人告之“笨”、“丑”、“不乖”的孩子,当然便会展示出“笨”、“丑”、“不乖”的个性特征,更不尽人意的是孩子在潜意识中里或许就是这样评定自身了。因此,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学会赏识孩子,用夸奖和毫无疑问来塑造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将“聪慧”、“信心”、“好看”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去。
留意维护孩子自尊心
不要在他人眼前指责孩子的缺陷、缺点,常被成年人在众目睽睽下指责,孩子又没什么给自己辩解的解决方案,要面子的孩子只能发火!反倒更让父母对其开展责怪,产生一个两极化。长久以往,孩子就已不喜爱外出,讨厌和人相处,巨大的危害着孩子和人沟通交流沟通的方法和工作能力。
帮孩子塑造恰当的价值观念
钟爱演出、主要表现是部分孩子的本性,但不必凑合孩子做这种,尤其是以化学物质诱使、威协刺激性的方法,那样会让孩子创建不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千万别常见此类方式 来诱发孩子,以防孩子认为要是有引诱就可以做一切事。
让孩子了解你爱她
爸爸妈妈也都会有心情郁闷,或是压力太大的情况下,在这个时候,若是孩子再出一点儿小状况,那爸爸妈妈非常容易便会对孩子口出恶语,而恶语一出,烙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伤疤,绝对会危害到你与孩子的情感!所以说,诸位父母,千万别对孩子讲出不喜欢他、不必他、反感他得话,你可以让孩子了解,你爱她、喜爱他,始终都是守候他!
给孩子学习培训的机遇
不必觉得孩子工作能力不足、许多 事都不容易做,而不许孩子动手能力学习培训,在孩子讲出要去做某些事的情况下,假如这件事情,对孩子并没什么损害,你也就放开手,使他去做吧!假如,你不肯让孩子有自身的挑选,或是由于担忧孩子出难题,而放弃了孩子的学习培训机遇,那孩子只有是全部的事儿都借助你,失去本身发展潜力的发展趋势。
别总惦记着惩罚孩子
孩子都会出现不正确,当孩子出现不正确的情况下,父母就不要总惦记着该怎么罚他,如何经验教训他,即然不正确早已发生了,那人们就需要理智、耐心地跟孩子表明犯了哪些错,探讨剖析应当怎样防止不正确产生,顺向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合理。
操纵好自身的心态
一些父母总喜爱和孩子闹脾气,讲完立刻就后悔莫及,十分郁闷自身怎么会讲出那样的话,评定自身必须把性子改一下,但就是说无法保证,下一次依然闹脾气!实际上,这种全是以己度人,终究,要想改变现状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挺难能可贵,诸位爸爸妈妈要是时刻相互提示,或自身提示,状况一定会渐渐地改进的。
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沟通是人与人最基本的交流,孩子每天待在父母的身边比较多,孩子的大哭大闹、无理要求你有办法制止吗?你有什么技巧和孩子沟通让他乖乖听话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11、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2、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3、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4、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5、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6、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7、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8、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9、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2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2、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苗苗,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2、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应该这样做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开心话语:带理说
场景与假设
1、您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厉害。”您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
2、女儿今天帮您洗碗了,您很开心,于是递给她一个苹果:“来,这是妈妈奖励给你的!”可您发现,女儿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奖励或者鼓励的话。
事实与结果
家长觉得越来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乐的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反倒让他哭起了鼻子。开心话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开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过,如何让开心话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却并非易事。
应该这样做
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共3页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1、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在学会倾听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2、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
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3、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4、和孩子密切相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5、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