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所追求的成功感和成就感。它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动力因素。在心理学中,研究者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不同类型的成就动机及其特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成就动机的类型及其特点,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成就动机的类型及其特点
1. 内在成就动机
内在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因为任务本身的挑战性和有趣性而追求成功感和成就感。这种成就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内心需求和兴趣,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内在成就动机的特点包括:
(1)追求挑战性:内在成就动机的人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自己的极限。
(2)自我导向性: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兴趣,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3)乐观性: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2. 外在成就动机
外在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为了获得外部奖励(如金钱、名誉等)而追求成功感和成就感。这种成就动机来源于外部的激励和奖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外在成就动机的特点包括:
(1)追求奖励:外在成就动机的人会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努力工作。
(2)他人导向性:他们更关心外界的评价和认可,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3)焦虑性:他们对未来充满焦虑和不安,担心自己无法获得外部奖励。
3. 成长型成就动机
成长型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而追求成功感和成就感。这种成就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内心需求和兴趣,但与内在成就动机不同的是,成长型成就动机追求的不仅是当前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成长和发展。成长型成就动机的特点包括:
(1)追求学习:他们喜欢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
(2)自我导向性: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兴趣,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3)长期性:他们不仅关注当前的成功,更关注长期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成就动机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内在成就动机是追求挑战性和自我导向性的人,外在成就动机是追求奖励和他人导向性的人,成长型成就动机是追求学习和长期性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成就动机及其特点,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就动机,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评估。阿特金森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重视成就动机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该理论的特征是它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
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
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③成功的诱因值Is。
Ps值在0至1之间。Ps = 1,表示确信会取得成功;Ps = 0.5,表示估计成功的可能性是50%;Ps = 0,表示确信必然失败。用公式可表示为:Ts=Ms X Ps X Is。
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这是用TAT主题统觉测验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 = 1 ??Ps,即当P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目标的诱因值是一种叫做对成绩自豪的感情。
他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比如说,在经过了几天冥思苦想后解出的数学题比轻而易举地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要高兴得多。阿特金森认为:在与成就有关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失败的担心。
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②失败的可能性Pf;③失败的消极诱因值If。其公式为:Taf=Maf X Pf X If。同前面一样,If = 1 ??Pf,也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减小时,失败的诱因值就增加。
失败的诱因值可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羞愧感比一种困难任务失败后的羞愧感要强。由以上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Ta=(Ms X Ps X Is)-(Maf X Pf X If)。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
2、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利兰通过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个体的动机。他对莫瑞的主题统觉测验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其客观化程度,并使之适合于团体施测。例如,使用投影仪给一组被试者呈现图画,让他们根据图画写出故事;有时候,也使用句子来替代图画。
麦克利兰和他的同事将实验的方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相结合,首先通过实验唤起所欲测量的动机,然后在主题统觉测验的故事里看实验唤起动机对故事内容的影响。麦克利兰对主题统觉测验的评分也不象莫瑞那样采用一套临床的计分系统,而是采用一种简单化的计分方法,即将故事的特征分成一些类别,看看各个类别的特征在被试的故事中的一些复杂特征。
麦克利兰认为使用主题统觉测验方法和使用问卷方法测量的是两种基本不同的人格特征。问卷方法测量的是被试者的认知而不是自发表现出来饿动机。因此他认为主题统觉测验的方法更适合测量内隐的、潜意识中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麦克利兰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一个重要的动机理论,而且还在于发展了研究和测量动机的方法。
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麦克利兰对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十分有说服力的推断。首先,高成就需要者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他们会从这种环境中获得高度的激励。
麦克利兰发现,在小企业的经理人员和在企业中独立负责一个部门的管理者中,高成就需要者往往会取得成功。其次,在大型企业或其它组织中,高成就需要者并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原因是高成就需要者往往只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感兴趣,并不关心如何影响别人去做好工作。再次,亲和需要与权力需要和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
麦克利兰发现,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权力需要很高而亲和需要很低的人。如果一个大企业的经理的权利需要与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相结合,那么他很有可能成功。最后,可以对员工进行训练来激发他们的成就需要。如果某项工作要求高成就需要者,那么,管理者可以通过直接选拔的方式找到一名高成就需要者,或者通过培训的方式培养自己原有的下属。
扩展资料: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John William Atkinson)于1963年将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
参考资料:-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高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是指“过度努力者”,该类型学生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趋向的是成功,避开的是失败。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拉朱,因为肩负着改变家族命运的使命,进入最好的工程院校后希望每一次都可以成功,很恐惧每一次失败,求助于神明保佑,符合高驱高避型特点,所以他的成就动机类型属于高驱高避型。
成就动机类型一共有四种,其他三种分别是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