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情感智商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然而,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商,让他们具备更好的情感管理能力,成为了家长和教育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塞利格曼的情感教育理论,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塞利格曼的情感教育理论: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商?
塞利格曼是心理学家中的大牛,因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而备受瞩目。他认为,情感教育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们学会情感管理和情感应对的教育。而情感智商,则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情感教育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们应该学会认识自己的情感,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且知道情绪背后的原因。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其次,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们应该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仅可以避免因情感内积而导致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时,在家长和教育者的指导下,孩子们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情感,避免因情感的不同而导致的冲突。
再次,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们应该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情感调节策略,避免情感过度或不足导致的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情境,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重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是被尊重和理解的。其次,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和自然的氛围中学习情感管理和情感应对的能力。最后,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时机和频率,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情感管理和情感应对的能力。
总之,情感教育是一种帮助孩子们学会情感管理和情感应对的教育。而情感智商,则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们应该注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方式、时机和频率等问题。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 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 ,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这些实验人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反证之,最后则支持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后来对这一类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有如下的说法:
关于沮丧,其特点、其神经生物学、其发生、其阻止与治疗,竟见都不够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较具有意义……因此,不能在通论的意义上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沮丧模式。
这种结论不免令人失望;麦尔力图挽救,又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一种沮丧模式,却可以成为一种“压力与竞争”模式;虽然如此,他却已有效地承认30年来的动物实验是浪费时间与纳税人的钱,这还不提对动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锐痛苦。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兴的一门心理学,于1998年由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创,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乐、成功与有意义。因此正向心理学或许可以简称为“快乐的科学”。
正向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最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研究结果可能会令人感到惊讶:财富、学历与青春对快乐的帮助都相当有限;婚姻的影响好坏参半;倒是宗教信仰与亲情友谊,才更能让我们快乐。
伊利诺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迪纳(Edward Diener)的研究发现,只要基本生活无虞,额外的收入并不能带来多大快乐。良好的教育与高智商对快乐的提升也没多大帮助。年轻也不保证快乐,美国疾病管制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廿到廿四岁的年轻人情绪低落的时间,还比六十五到七十四岁的老先生老太太长。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确实能鼓舞心情,但是却很难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应还是宗教团体。亲情与友谊也能带来快乐;迪纳与塞利格曼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参与研究的大学生中,最快乐与最不忧郁的10%学生,他们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亲密的朋友与家人,并花时间与他们共处。迪纳结论说:“想要追求快乐,就应该培养社交技巧、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快乐》(AuthenticHappiness)一书中指出,快乐是由三项要素构成: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嗜好的投入程度)、意义(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三项要素之中,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塞利格曼说:“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因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正向心理学也认为人的快乐基点可以调整:人们可以借由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人格特质的快乐水平。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我们更快乐呢?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