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在动物世界中,性本能也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关于性本能的心理学研究,从动物到人类,一直是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
性本能的心理学研究:从动物到人类
动物世界中的性本能
在动物世界中,性对于许多物种的繁殖和生存至关重要。雄性和雌性动物通过性交配进行繁殖,并传递基因。性行为也可以增强个体之间的社交联系,减少压力和焦虑。
性行为通常是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控制的。在动物中,雄性的性行为受到睾酮、雌激素等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同时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性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食物短缺或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雄性动物降低性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后代。
人类中的性本能
与动物类似,人类的性行为也受到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控。在人类中,睾酮和雌激素等性激素对于性欲和性行为的控制非常重要。同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性行为。
不同于动物,人类的性行为除了繁殖外,还有其他的目的,例如表达爱和建立亲密关系。因此,人类的性行为通常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社交标准等。
性本能的心理学研究
性本能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到性欲和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性别差异、性心理障碍等方面。心理学家们通过对动物和人类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了性本能的心理学机制。
例如,有研究发现,睾酮水平与性欲和性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有关。另外,性别差异也是性本能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心理学家们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在性行为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根源。
性心理障碍是性本能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性心理障碍包括性欲障碍、性交困难、性身份障碍等。心理学家们通过对这些障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性本能的心理学机制,为治疗这些障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达尔文
这一概念本身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学。该理论认为,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了动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它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一种可以预见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
桑代克和巴甫洛夫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桑代克、巴甫洛夫为代表的动物心理学家们运用了本能的概念。他们根据动物的生物本能来研究动物行为的心理倾向。其后,这种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被引入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过程之中。
弗洛伊德
本世纪初,弗洛伊德首先采用了一个以本能为基础的动机理论。他将本能定义为人的生理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他认为人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本能推动并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不过,弗洛伊德并未详细考察人究竟有多少种本能,他认为该问题应当由生物学来研究。他将人的本能简单地概括为两类,即与生命保存有关的生本能和为死亡服务的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包括饥饿、性欲、口渴等。他认为,这些生物本能在人的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情况将决定一个人成年之后的行为模式。死本能则是暗中起作用的,它派生出破坏本能和攻击本能等等。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会导致人的自责甚至自杀。而指向外部时,则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视和战争。
本能论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心理学家
麦独孤
他是本能论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心理学家。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概论》中力图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阐明,人和其他高等动物一样,都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动物在其生物发展史上具有一种延续性,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天然鸿沟。因此,既然动物的一切活动都受本能所支配,那么,在决定人的行为和心理作用上本能也占有主要地位。麦独孤将本能定义为“由遗传而来,或是本有的一种生理兼心理的倾向。它使其主体对于某一类客体有知觉而注意;当知觉时,主体感受到一种特殊质的情绪冲动,并且对这个客体亦有一特殊的动作,至少也感受要做出这种动作的冲动。”但麦独孤也认为,在由本能决定其行为的过程中,人和动物并非完全一样。智慧不高的动物,其本能的动作是本能的纯粹形式,未被智慧和后天学习所改变;智慧程度愈高的动物,其纯粹形式的本能动作愈来愈少,而人的本能倾向则是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相结合来推动其行为的。因此,人的行为从总体上讲可视为遗传本能及其在经验中改变的结果。
由于弗洛伊德和麦独孤的影响,本能论在本世纪初一度广为流行开来,理论家们纷纷寻找各种本能来解答人的行为及其心理倾向。这种思潮是对20世纪以前的理性主义的反叛,它否认人的行为是由理性进行选择的结果,而是将它看成主要是由先天的遗传的力量造成的。
在精神分析法观察的基础上,选取材料和组织内容,分别阐述了性变态、幼儿性欲、青春期的变化,现代人的焦虑、性无能和处女的禁忌等内容。
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背景科普: 精神分析学出现之后,众说纷纭,许多这类异端,或背离弗洛伊德的理论,或加以修改,都是源于对其性学理论的不满, 他们反对弗洛伊德不管在个人或社会层面,皆强调“性”为人类行为之根本基础。 比如他的早期弟子,著有《自卑与超越》的那位。
关于人类或动物的性需求现象生物学常以“性本能”这个名词来表达。这种冲动可以比拟于觅食的冲动(亦即饥饿感)。关于性冲动的本质和真相,人们认为它并不存在于童年,它随着成熟的过程,才发生于青春期;他们相信它仅出现在两性之间排山倒海似的互相吸引力里,其目的则在于性之结合或至少也在于能导向性结合的行为。
但是我们有太多的理由,相信这样的想法距离事实甚远,不可信赖。引入两个名词:把那些散放着吸引力的人物称作 性对象 ,把那些性冲动所竭力以求者,称为 性目的 。
全然倒错的; 性对象必须永远是同性,异性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惹起嫌恶的。由于这种厌恶,他们便不能正常的性交,或在其中得不到任何乐趣。
两栖性的倒错者; 性对象可以是同性或异性,倒错者没什么明确特征。
偶尔倒错者; 多半因为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或经由模仿,他们也能够以同性的人为其性对象而获得满足。
性倒错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先天性和变质。倒错的原因不是先天性心理变质,变质一词已被用滥了。不宜使用变质一词的情况:明显背离正常之处并不多;工作和生活的一般能力没有受损。只有在最极端的第一类里,我们才能猜测说性倒错是天生的, 唯一证据就是当事人自认其一生中性冲动从不曾以其他方式表现过。 反对这种想法的认为性倒错只是性冲动后天习得的性质而已。 性倒错的本质不能仅假设单一的先天或习得成因而得到解释。
性倒错者的性对象。 所谓心理阴阳人这种理论,认为男性倒错者有如女人,倾倒于男性的体态与心智之魅力前,他自己觉得像个女人,寻求男人的爱怜。虽然对大部分的性倒错者而言,这可能是对的,那也不能把它当作是性倒错现象的基本特征。无疑地,不少男性倒错者仪态举止俨然是个伟丈夫,并不表现多少异性的次要特征,而他们也以纯然的女性风味为其追逐的性对象。不然怎么解释古往今来的男妓为性倒错者服务时,总要在外观上模仿异性呢?
远在希腊时代,最强壮的男人往往都是性倒错者,他们之所以钟爱一个男孩,绝不是因为看上了他的男性特征,而却是他的女性体态以及诸如害羞、娴静、天真、楚楚可怜等等的女性神韵。一旦这个男孩长大成人,他便不再是男人的性对象,摇身一变,又成了一个恋慕男孩的人/*有部美剧好像叫斯巴达克斯,绝了*/在这一类的情况下, 性对象显然不仅是同性,而却是两性性征的融合,它是这种人徘徊于渴求男人与渴求女人之间,所做的一个妥协 ;不过有一个条件却是根深蒂固的, 那就是对象必有男性的肉体(性器)。
性倒错者的性目的。 性倒错者的性目的并不千篇一律。在男性倒错者中,肛交其实并不常见,恐怕还是相互手淫的多。在这里,把性目的完全局限于单相思者,似乎比异性爱还常见。在女性方面,同样地,性倒错者的性目的也是多样的,其中口腔粘膜的互相接触也许是最常见的一种。
不要被正常现象下本能与对象间的密切关联所蒙蔽, 而忽略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如此,我们明白了本能与对象间的可分性。性本能可能全然与其对象无涉,也绝不来自从对象身上感受到的刺激。
孩童之所以受摧残,多半因为与之接近的人是个意志薄弱的性无能者,或者那个人在当时不能自制却找不到适当对象。性生活的冲动,即使在正常情形下原本就很少受高级精神活动的驾驭。一个不管以社会的或道德的立场看来的精神不正常的人,根据我的经验,他的性生活必然也不会正常。但是反过来说,却有不少性生活不正常的人其他任何方面与常人一无相异之处,他们已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并驾齐驱,但是他们的性问题始终是他们的弱点。
在许多场合里,不少人身上,性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不再重要。存在于性本能里的,必定还有某种根本的、必要的成分,尚未发现。
典型性交行为,以两性性器之结交为正常的性目的。它可以消减性的紧张,暂时扑灭性欲之火(这种满足和饥饿的满足是一样的)。但即使在最正常的性行为里,某些附属品还是清晰可见的,它们的畸形发展,便足以造成一种变态,可以称作“ 性错乱 ”。它分为两种:性结合时所使用的身体部位之 解剖学变位 ;在与性对象共同跨向确切的性目的之前,应该很快通过的过度关系上,过多 逗留 。
对于性对象的过分高估。 高估现象扩展于心智的领域,表现出来,会使一个人的推理陷于盲目(判断力减低),以为他的性对象人格如何完美,性情如何高洁,完全被爱情蒙住了眼睛。这种在爱情里的盲信,即使不能算是服从权威之心理的雏型,也可以算是造成权威的重要来源。 就是这种对异性的过高评价,使得性目的渐渐脱离性器结合的狭窄限制,使身体的其他部分也变成了性所追逐的目的。
口唇粘膜的使用。 两个人嘴唇粘膜互相接触不能算是反常,只有当一个人以嘴唇(及舌头)和另一个人的性器接触时,才能算是错乱现象。接吻这一回事,可以说是反常与正常之间的过渡桥梁。讨厌这种错乱的人会说他觉得恶心,而一个人的厌恶范围常是完全取决于习俗的。一个人可以热吻妹子,但又觉得两人共用一个牙刷恶心。 所以厌恶感虽是用来防止原欲对性目的过分高估的一种阻力,却也不难被原欲所粉碎。 从翻胃的感觉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限制性目的的力量。通常这种力量并不指向性器。然而,无疑地在某些情形下异性的性器也能成为厌恶的对象。
肛门的使用。 以肛门为性目的的错乱现象,其受阻于厌恶感的情形,较前者尤为明显。我认为这种厌恶感的基础—觉得身体的这一部分是用来排泄的,是无时不在和排泄物接触的—并不比歇斯底里女孩因男性性器兼作排尿之用而讨厌它的情形高明多少。
身体其他部分的重要性。 在性的方面对身体其他各部分的侵犯,不论哪一种形式,皆不能再供给我们新的资料。从其中我们除了更加明白 性本能意图占有其性对象时的无所不用其极之外, 再也不能得到什么。
性对象的不适当替代品:恋物症。 在这种情形下,正常的性对象,被某种物品所取代,此物虽与性对象有关,却完全不宜于作为正常的性目的。 性对象的替代品通常是身体上与性目标无关的部分 /*理解为毛有人买原味内裤了*/。这种替代品很可以比拟作原始民族的崇拜物,因为 野蛮人就从这些崇拜物里想像出神抵的具体形象。
正常人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形,他们心里常会把性的对象估价过高,把所有与之有关的事事物物都捧上了云霄。故而某一程度的恋物症原是正常的,尤其在求婚的初期,正常的性目的似乎仍遥不可及的时候。 但一旦追逐祟拜物的努力固置了,完全取代正常的性目的,或者崇拜物脱离了它所属的人,本身变成了性的对象时,情形才可以说是病态的。
新意向之出现。所有阻隔性目的达成的内在或外在因素, 诸如性无能、性对象追求的不易以及性行为的危险, 都会驱迫人流连在预备动作上面,将之化为新的性目的,取代正常的部分。 不论这类新的目的如何奇特,它们原本早就存在于正常的性行为里了。
抚摸与观看。 若欲达成正常的性目的,相当程度的抚摸原是不可或缺的。性对象肌肤的爱抚可以带来无穷的乐趣,供给源源不绝的刺激。故而, 只要性行为终能完成,在抚摸之中多所流连,并不能算是错乱。 观看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的兴趣从性器转向全身的体态,这种好奇的心理便是艺术性的。徘徊于这种其性目的上面,喜欢看别人袒裼裸裎的情形,大多数人多少都有一些;诚然,它使人们能够将其部分原欲投注到高级的艺术兴趣上面。另一方面,观看的欲望若陷于下列情形,则成为性错乱:
当它完全局限于性器时;
当它已压服了常人所应有的嫌恶感(如窥视及喜欢偷看别人大小便的人);
当它并不能促使人求取正常的性目的,反而压制了它/*没懂*/
虐待症与被虐待症。 主动性疼痛淫,亦即虐待症的根基,不难在正常人身上找到。 多数男人的性欲之中都混合了侵略性和征服欲, 表现在生物学上者,使得他向性对象求爱的时候,如果不曾遭遇阻抗让他去克服,便觉索然无味。故而 虐待症可以说是性本能里侵略的成分之独立及强化, 经由“转移作用”而明显地表现出来的结果。只有非要性对象完全臣服,遍体鳞伤,不足以获取满足的这种情况才归类在性错乱现象里。
同样地,被虐待症这个名词也囊括了一切性生活里对待性对象时的被动态度。最极端的情形里,惟有经由性对象的手,忍受种种身体的或精神的痛楚,性之满足才能够得到。对于这种性错乱现象,解释尚不圆满,可能有很多种心智能力挣扎着表现于其中。
算不算病态。 这一类变位或多或少总存在于正常人性生活里极其隐秘的部分。在适当的情况下,一个正常的人甚至可以长期以之取代正常的性目的,或两者兼容并蓄,互不相扰。 没有一个正常人于其正常的性目的之外,会不再包含某些足以视为性错乱的附属目的。
通常我们所以说一个人的性错乱现象具备病态的特征,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目的,所在乎的原是它和常态之间的关系。 性错乱现象若不兼具排他性与固置性,便还不是一种病态的症状。
性冲动必须不时与某些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挣扎,其中最显眼的,有的害羞和嫌恶感。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力量本是用来囿限性冲动,使之不至于溢出正常范围之外的,如果它们在一个人的性冲动尚未十分强大之时便有充分的发展,它们便能驾轻就熟,好好地引导着性的发展,使之正常。
冲动本身恐怕不是单一的,相反地,它或许是由许多成分所组成的,这些部分性冲动有时也会脱离整体的性冲动,而形成了性错乱现象。 和谐的正常行为原是隐而不现的融合现象的成果。
歇斯底里症状代表着一种挣扎,其力量来自性冲动。 症状可以说部分是变态性欲的代价。心理症可以说是性错乱的负面表现 /*就是这个观点遭到强烈反对,但弗洛伊德有他的依据,略*/
多数心理症患者多半是因为原欲不能得到常态的性满足的缘故。对患者来说,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正常性行为危险等等之外,性的潜抑作用也要考虑在内。
证明了心理症患者的症状表现中不乏性错乱的情感后,这不止因为在人类社会里心理症患者占了相当的部分,而且心理症轻重不等,其实与正常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分界。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某些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明显。 但是我们也该记住,这种表现着一切性错乱现象的根基的素质只能在小孩之中找到,虽然在他们之中所有冲动的表现皆不强烈。
吮大拇指。 吸吮的乐趣常伴随着身体其他敏感部位如胸部或外生殖器的接触摩擦。很多小孩便因此从啃指头过渡到手淫上面。
自体享乐。 特征:冲动并不指向他人,却在自己的身上寻求满足。一个小孩啃指头,表示他正在追寻某一种记忆犹新的愉快体验。反复地吸吮皮肤粘膜,原是最简单的满足方式。
肛门区的活动。 小孩常控制其大便一直累积到非用强烈的肌肉收缩不能排粪为止,他们就用这种方法享用肛门快感区的感受;积粪一下于通过肛门,很能造成粘膜的明显刺激。心理症患者几无例外地都有其特殊的排便习惯、仪式等等,被他们小心地、秘密地保存着,肛门区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生殖区的活动。 不论在男人或女人身上它都与排尿有关(阳具、阴蒂),尤其阳具,通常被包裹在一个粘膜囊里,避免丧失其受分泌物刺激的机会,而得以在起头几年里激起性的兴奋。这个快感区的活动,属于真正的性器,引导着日后正常性生活的形成。
弗洛伊德将幼儿式的自慰区分为三期,第一期属子哺乳的幼儿,第二期发生在大约四岁的时候,有一段短时期性活动频繁;第三期才是青春期自尉。接下来讲了第二期的自慰表现及性错乱倾向,还有性欲的来源,略过。
本章的结论是,因为我们对构成性欲本质的生物学历程一无所知,所以不能从片段知识里构建出一套足以包含常态与病态情况的理论来。所以大多在描述现象和推测,略。
一型,不会爱上无所属的女人型。曹操么?
二型,不会爱上纯洁善良的女人型。诱惑永远只来自节操和忠贞颇有可疑、性生活不甚检点的女子。这一型人的爱情似乎离不开这两种条件,前一种满足他的敌对情感,使他能为他的心上人,去和别的男子争夺角斗;第二种,女人的浪荡,则带来了嫉妒的情绪。只有当他们嫉妒的时候,他们的热情才升达沸点,对象的价值才高得无可比拟,他们从不放过一点小小的证据,总是借题发挥,便大妒特妒起来了。奇怪的是,他嫉妒的对象从来不是心上人的合法占有者,而总以她的新朋友,甚或陌生人为疑心的对象。在某些明显的例子里,他并不想单独地占有她,而以三角关系的保持为满足。
三型,喜欢轻浮的女人型。女人越是挑逗轻浮,他就越爱得发狂。爱上之后他却又要求她对他忠实,他们的爱情便不免飘遥于现实的风雨里了。
四型,渴望拯救爱人型。他会坚信对方需要他,若没有他的支持,她一定会出什么差错,而落于可悲的境地。
正常人选择对象的态度还留存着些许“恋母原型”的痕迹,例如:年轻人对成熟妇女的偏好。然而正常人原欲之移开母亲意象,多少是较为轻易的。这种人就不然了, 原欲和母亲联结过久,即使过了青春期,母亲的特征还深烙在其选择的爱人身上—以致于她们不难被认出是母亲的替身。 用和母亲的关系解释了上述四种类型产生的原因,略过,不完全认同,好刺激…
这种奇怪的毛病常发于性欲很强的男人,主要的问题在于,性行为的当场,性器官不肯合作,然而在事前事后他都能证明其本是健全的。这种失常是由于存在此人心中而不自知的某些症结的影响力而发生的。患者不能克服对母亲或姐姐的乱伦性固置,实乃此病之最大根源。 婴儿期性经验的痛苦印象偶然再被惹发种种的因缘合和,于是他面对女方而“原欲”不足。
毛病的根源在于, 原欲停滞于成长的途中,而不能到达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常的地步。 健康正常的爱情,需依赖两种感情的结合—我们可以这么说,一方面是柔情的,挚爱的情,另一个是肉感的欲—但是在这些病例里,这两种感情之流不曾汇合。
原欲能否好好地发展完成,取决于:第一,在现实世界里选择新对象时如果受到相当程度的挫折,如果一个人根本无可选择或没有适宜的对象,那根本就没有所谓“选择新的对象”这回事了。第二个因素是,对那终久必须放弃的婴儿期对象,他到底沉迷到何种程度,严重则会使原欲离开现实世界,沉溺在幻想的创造里。
一个年轻人的情欲在潜意识里可能仍依附于乱伦的对象,或者说,可能仍固置在乱伦的幻想上。这种发展的结局,便是全然的性无能。较轻度的状况,则造成我们所谓的心理性无能。这种人的爱情生活乃分裂为二,两方面的阵势,竟如在艺术里我们常说的:柏拉图式的和兽性的爱情。当他爱上了谁,他对她没有性欲,而能引发他性欲的女子,他却不爱。为了不使他们的肉欲“站辱”他们所爱的对象,他们寻找他们无需去爱的女人。
假使性行为的对象依然与乱伦对象相像,而有如一般人对性行为对象的过分高估时,人们想使自己免于陷人上述痛苦,就必须去压低他们对性对象价值的估计。一旦性对象被降了格,肉欲便能畅行无阻,行使相当的性能力,而达到高度的快感。
世上没有多少人能把情和欲妥善地会合为一,男人面对着他所尊重的女人,性行为总是颇受威胁,只有在对付较低级的性对象时,他才能行动自如,为所欲为。 当然,造成这个现象的,也还有另一成分参与,那就是,他不愿向他所敬重的女人要求不合礼俗的(错乱的)性满足。只有当他全心全意地纵情享受,他的性欲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但是,比方说在他那接受过良好教养的妻子面前,他又焉敢那样做?所以他乃去找比较不高贵的性对象,一个较不道德的女人,对这样的女人他才不会产生道德的焦虑,而她既对他的生活一无所悉,就无法批评他了。虽然他所有的柔情、思念,全都系属他处,他却只能对这样的女人奉献他全部的性能力。
社会地位高的男人,常会包养一个低阶级的女人来做永久情妇,甚或娶来做太太,很可能地, 这也只是同样地基于需要一个低阶级的性对象,以便自心理学的观点上,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你不难明白,一旦情欲的满足太过轻易,它便不会有什么价值可言。想使原欲情潮高涨,一些阻碍是必不可免的。历史一次复一次地昭告我们, 每当阻滞满足的自然力量消灭,人们便建立习俗的阻力,以便享受爱情。
我们会要求女孩子婚前不得与其他男性发生性关系以免留下回忆盘据在她们心中。行为延伸到过去的时间里罢了。这只是把垄断女人的行为延伸到过去的时间里罢了。克拉夫特,依宾在1892年首创“性之臣服”一词,意谓 某些人一旦与人发生了性关系,便对之产生了高度的倚赖与顺服的心理。 这种“臣服”有时可能达到极端,甚至完全不能独立自主,甘愿牺牲自己的最重大利益。接下来介绍了为什么夺取女人的童贞会招致女人的敌视以及某些地区的仪式。
献身与童贞的夺取,一方面固是社会用来促使女人固定地依附一个男人的手段,另一方面不幸也促发了她对男人的古老恨意。这种情况偶尔造成病症,但多半只是多少抑制了闺房之乐,许多女人的第二次婚姻比第一次远为美满,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初看来令人迷惑不已的处女禁忌-—原始民族对处女的恐俱,他们之要求丈夫不可开妻子的头彩—至此乃真相大白,不为无理。
讲来讲去,核心就是原欲依附于原始对象,没有转移到眼前人的身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很多性异常的小案例,不错。
授课老师:田宏杰博士? 副教授
由于报名较晚,《普通心理学》已经上完了,于是自己看回播。田洪杰老师授课生动亲切,在课程之前先带来了几个例子,引导大家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也告诉我们心理学区别于手相、算命及占星术等伪科学。心理学不是去知晓别人的所知所想,不是带我们找寻快乐的世界,而是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
Example1:一个孩子在拓展训练中过断桥
故事: 一个孩子挑战五米的高空断桥,断桥空缺处为1米,孩子不敢迈步,同学和老师们各种鼓励加油,十分钟后还是没有跨过去,从桥上下来了。
妈妈: 没事孩子,妈妈觉得你已经很棒了,我们下次加油。
孩子: 觉得丢脸,闷闷不乐。
田老师 (作为驻场心理指导):我看到你站在上面有点紧张(孩子回答“是”),但是老师特别欣赏你的勇敢(孩子瞪大眼睛“啊?!”,特别惊讶)。我看到你刚站上去腿就发抖,是不是想立刻转身就往回跑(孩子说“是”),可是你那么害怕却一直站在那里,这十分钟里你是不是一直在给自己加油,鼓励自己跳过去(孩子说“是”。)所以我认为你很勇敢,那么害怕却还一直鼓励自己,也许下一次你就跳过去了。(孩子由阴转晴)
老师结论: 要先跟孩子共情,再安慰孩子。不是说一下子跳过去了就是勇敢,没跳过去就怯懦。迈过去只是结果,在结果之前,孩子会有挫折和心理过程。在勇敢与怯懦之间还有谨慎、小心和韧性。孩子心里勇敢的小火苗明明灭灭,我们要让火苗亮起来。
个人理解: 共情,不是简单的说“我理解你”,而是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推断孩子在桥上十分钟可能做过的努力,与孩子沟通自己的感受,然后予以鼓励和引导。笼统的应付式安慰并不能真正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并配合你的引导。( 自我检讨: 尽量多跟自己的孩子共情,了解他最真实的想法)
Example 2: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
用手指或不透明的东西,把上下两个框的分界线挡住,你发现了什么?
Example 3:罗夏墨迹测验
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画面,从而投射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轨迹。
Example 4:OH卡(潜意识图像卡)
原理同上面的罗夏墨迹卡
(本人心理:这两张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和童年。第一张让我看到自己的父亲,精瘦的父亲独自在田间秋播,一边播种一边看着远处的山脊和近处的丰收景象,他应该是满心欢喜的。第二张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们玩耍,玩水玩泥巴玩石子,哥哥们在河边的大柳树上拴上结实的藤条,坐在秋千上可以直接荡到河水中央的上方,第一次荡的时候我吓的哇哇叫......)
Example 5: 巴纳姆效应 2020-06-27 -
有关星座的描述也如此。
引出问题:
本节课主要讲解《普通心理学》的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人的心理的本质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 目标 :
1. 描述(精确的观察、行为数据、适宜的分析水平)
2. 解释(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解释因果关系。通过多个因素解释一种行为,或一个因素解释多种行为)
3. 预测(科学、精确的叙述,能够被检验或否定)
4. 控制(通过控制因来控制果)
基础心理学 :以 正常成人 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 最普遍、最一般规律 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例: 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不集中 的问题:
父母焦虑 的问题:具有全球性,主要两个因素起作用,一是经济差异水平,二是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德国父母焦虑水平较低,因为德国收入差异比较小,不用高学历的工匠同样具有较高的收入。
· 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 实验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 比较心理学:研究动物心理学与人类心理比较以探讨人类心理演化而来的科学
·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 生理心理学? ? ? ? · 教育心理学? ? ? ?·管理心理学? ? ?·司法心理学? ? ? ·变态心理学
心理是脑的机能? ? ? ? ? ?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感觉(环节动物)—————? 知觉(脊椎动物)———萌芽(灵长类)———思维(人类)
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感觉(心理活动产生的标志),脊椎动物有了感知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认识了事物的外部联系,人类有了思维、意识和精神,认识了事务的本质联系。
(蜂群:工蜂喂食蜂后,蜂后通过接触熟悉工蜂的气息和健康,从而保证整个蜂巢的团结健康)
(猩猩发现棍子有白蚁,后面就会用棍子伸进白蚁洞里,等沾上白蚁后拿出来吃掉)
? ?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1. 人对现实的反应是积极能动的
2. 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 主观 映像,非物质映像
3. 心理支配人的行动,又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4. 心理是自然(生理)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 中间科学,属于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一见钟情的例子:在颤悠悠的吊桥上更容易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可能是自然生理(喜欢)、社会因素(紧张、危险情况下)共同的的产物,因此属于心理学范畴)
推荐阅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1. 不同的人看半杯水的心态? ? ?2. 聪明的汉斯马(不是汉斯多么聪明,而是汉斯捕捉到了主人细微的情绪变化) 3. 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更聪明吗?
(一)观察法 Observation method
? ? ? ?也称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个体的行为活动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例如:古德尔从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观察黑猩猩,写成《黑猩猩在召唤》)
(Examples:1.文化、气候和生活节奏; 2. 女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妩媚表现:在酒吧和图书馆; 3.等红灯时,绿灯亮时,第一辆车不走,多长时间后面车会开始按喇叭;)
(二) 测验法 Measurement method
? ? ? ?用一套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分: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
按形式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两个基本要求 :信度(reliability)——测验的可靠程度
? ? ? ? ? ? ? ? ? ? ? ? ?效度(validity)——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三)实验法 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相关名词: 自变量(独立变量)、因变量(依从变量)
(四)相关法 Correlation method
两个事物(现象)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以用相关系数表示,该系数为-1到1之间的的一个数值:系数为0,两者关系 很小或没有关系 ;大于0: 正相关 ;小于o: 负相关 。
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信息。
(五)个案法 Case method
..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这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
.. 个案法并非流水账,而是科学、系统的记录关键言语资料和重要镜头
.. 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鼻祖 普莱尔 ,对自己孩子系统观察:每天观察三次,早中晚各一次,从出生一直观察到三岁,写成了》儿童心理一书
个案法 优点 :直观、具体、明白
个案法 可能误区 :个体可能是非典型的,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 ? ? ?二、学派的纷争? ? ?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希腊哲学家、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将人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 罗马医生盖伦(Galen, C)提出气质概念
.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率属于哲学范畴。
. 19世纪中叶,引入试验方法,成为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 1840年,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差别感觉阙限。
.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心理物理学。
.1879 年,威廉.冯特在 德国 的 莱比锡大学 创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有影响 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心理科学的诞生 和独立。
中国心理学的萌芽: 自古以来,人们就关注人的心理,如对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些人性观以及个体差异。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也
孟子:人性善
荀子:人性恶
世硕:人性有善有恶
告子:人性无善无恶
(一)构造主义? ?(二)机能主义? ?(三) 行为主义? (四)格式塔心理学? ? (五) 精神分析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创立时间: 1879年
奠基人: 冯特 ;? ? ??
著名 代表人物 : 铁钦纳 (E.B.Titchener,1867-1927)
主张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 意识 ,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人的 经验分为感觉、表象(image) 和 情感(feeling) 三元素。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 内省 了解在不同刺激下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分析心理的构造 。
缺点 :1.简化论:人类体验简化为简单的感觉
? ? ? ? ? ? ?2.元素论:把成分和元素联接起来,非直接研究整体
? ? ? ? ? ? 3. 心灵主义:只研究人有意识觉知的口头报告,忽视不能描述其内省经验的个体,包括动物、儿童或精神混乱者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创立时间及代表:
创始人 :1896年 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和 安吉尔 (james Angell,1869-1949),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士实用主义影响
主张: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因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在适应环境中的能动作用,故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不去研究情绪、元素之类的,主要研究情绪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譬如: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创立时间: 20世纪初
奠基人: 美国华生 (John Watson, 1878-1958),1913年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看到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主张:1.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性的 外显行为 ,不管意识如何,只要考察在 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 ,而意识就是由这些反应活动构成的;2.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于是通过刺激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3.环境决定论:研究者:郭振华(“超华生”);研究:猫捉耗子现象(实验一:将出生一个月的小猫和小耗子一起饲养;实验二:实验组看电影,控制组不看电影);观点:人的发展由后天环境决定。
例子:?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 ? ? ?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强化:将行为与收获(好处)建立连接,即“打勾”机制。行为如果跟好处连接,每次行为出现都会有好处,这个行为的出现频率就会提高,这就是强化,即建立连接——重复该连接——保留。
? 所有行为,无论好坏,只要有好处,就会多次出现,甚至保留下来。
? 行为有用,就会保留,行为无用,就会逐渐消退。
(四)格式塔(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创立时间:1912年诞生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克勒(Wolfgang Kolhler,1887-1967)、科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主张:强调整体
(生活中的运用:1. 怎么穿才显瘦?? 2. 如何给别人好的印象?)
例子: 蔡加尼克效应
(五)精神分析(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创立时间:20世纪
奠基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d,1856-1939)
主张: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 1.? 人格动力
? 人的本能、冲动(libido)?
人的本能冲动:性本能
(1). 生本能:食、性、爱欲? ? ? ? (2) .死本能:冲突、攻击性、死亡
2.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人格机构的最底层,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寻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原始的人
自我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在本我与实现本我的环境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遵循现实性的原则。现实的人
超我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道德的人? ? ?超我开始发展的时间:一种认为在6岁开始酝酿形成,另一种观点认为10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一座冰山,上面是行为,中间是情绪,最下面才是需求,而这个需求很不容易被察觉,可能会在一些口误和梦呓中体现出来。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些空洞,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填满这些空洞,而是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真实的空洞,察觉到真实的需求。)
( 一个行为——例如夫妻吵架——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冰山下面的需求。也许行为(吵架))是不对的,但冰山下的需求是正常的,只是曾经的经历、心理年龄等问题没能好的行为来满足这种需求)【突然想起自己平常对家人的行为,冰山下的需求是对的,只是采取的行为有些偏颇或过激】
3.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前意识:使用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关于时间和体验的记忆等。(人生观)
无意识(潜意识):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容,是不能简单注意就能觉察到的,可能在梦、口误、诙谐中泄露其部分,也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学等技术发现。
4. 人格发展阶段
(一)生理心理学? ? ? (二)认知心理学? ?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四)进化论的观点
(一)生理心理学
关注身体和大脑如何产生情绪、记忆等种种感官体验。
举例:信息在身体内如何传递的?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如何与情绪和动机相联系?我们在愤怒、压力之时体内到底会分泌什么
实验:下丘脑的快乐中枢
(二)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关注人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储存和检索
如:人们如何在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使用信息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心理学第三势力
关注人的本性与价值
代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 Maslow,908-1970);卡尔.罗杰斯(C.Ranson Rogers 1902-1987)
主张:主张 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 的发展。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巨大的心理潜能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 研究“健康”人 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发展人的潜能的途径。
(四)进化论的观点
关注特质的自然选择如何促使基因永存。
例如:进化如何影响行为倾向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