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乐是人类天性之一,它在积极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幸福、满足和成长,而玩乐被认为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积极心理学中的玩乐,并探讨它的益处。
积极心理学中的玩乐
首先,玩乐可以带来愉悦和快乐的情绪。当我们参与有趣的活动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快乐的化学物质,从而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许多人通过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活动来放松和享受生活,这些活动可以提供愉悦的体验,帮助人们调整情绪。
其次,玩乐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玩乐的本质是探索和创造,它鼓励人们放松心态,尝试新鲜事物,培养创意思维。通过玩乐,人们可以解放思维,开拓思路,从而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孩子们在玩乐中常常会创造出各种新奇的游戏和故事,这有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培养。
此外,玩乐也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玩乐是一种社交的行为,通过与他人一起玩乐,人们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增进情感交流。玩乐活动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例如,团队建设活动常常以游戏和竞赛的形式进行,通过互动和合作,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团队整体的凝聚力也会提高。
最后,玩乐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玩乐可以帮助人们探索自我、发现潜能。通过尝试新的游戏、活动或兴趣爱好,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玩乐还可以培养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就,人们可以增强自信和自我认同。例如,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个人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参与艺术创作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中的玩乐在多个方面都有益处。它可以带来愉悦和快乐的情绪,在心理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玩乐还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并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注重玩乐,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愉悦和成长的机会。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微信读书读完了一本,我才发现原来做的笔记可以copy出来。真好。
126个想法
心理福祉的根基有多强
>> 建立自主性的方式如下:为自己设立可征服的挑战,找到支持你的人;不要过度自省或顾虑太多;警惕消极想法并学会说“我可以”(详见第六章);做更多你爱做的事(
>> 研究表明,能否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而不是固执己见)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知道学无止境。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影响幸福、健康的关键要素。
>>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对新观念持开放态度;不断学习(尤其是从挫折中学习);享受挑战;
>> 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得到提升;相信生活、关系和个人会得到发展;积极处理人际关系。
幸福与时间
>> 适当放眼未来。未来关乎我们如何寻求挑战和目标。
幸福与选择
>> (3)你有生活目标和方向。(4)你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及思维模式。
第三章 积极情绪:实现自我调节,促进正向发展
>> 积极情绪能让我们实现自我调节、促进正向发展、提升创造力
>> 幸福生活由诸多小细节组成——一个吻或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声由衷的赞叹——数不尽的细微快乐与友情
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情绪会让人充满活力。
>> 拥有积极情绪能让我们敞开心扉,更具创造力,进入内在反馈环并不断产生更积极的情感。
>> 积极情绪是一种强大的资源,它们构建和支持以下方面。自信和自我信念创造力、创意与灵活性身心健康智商直觉和感知乐观毅力工作效率、活力和能量从疾病中康复或病痛得到缓解健康和寿命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如何增强积极情绪的持久性
>> 下面五个建议让你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良好的感觉和持久的快乐。
>> 1.开放与好奇——心胸开阔
>> 愿意终身学习,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而非固定思维模式,
>> 2.感激你所拥有的一切——拓宽视野
>> 定期表达谢意会产生如下效果:你能较快、较好地从疾病中康复;你能较好地应对压力;你更倾向于遵从道德标准;你的人际关系会得到改善;你的期许较小,能较持久地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幸福;你能感受较高的自我价值和较高的自尊;你较少发怒、内疚和妒忌。
>> 3.亲切和蔼——敞开心扉
向好而生:积极心理学的10大发现(独家定制版)
夏洛特·斯泰尔
109个笔记
如何增强积极情绪的持久性
4.与他人相处——善于陪伴
你花多长时间与朋友相处?你花多长时间陪伴家人
孩童期的孩子比成年人更爱大笑,孩子知道如何玩耍和保持好奇心
5.做真实的自己——释放天性
发现心流
心流是一种体验——全情投入眼下的事以至于意识不到还有其他事,甚至忘记时间。生活的心流是获得即时快乐和身心健康的主要来源。
这是一种渴望得到的状态
生活
全神贯注
忘了时间;单纯为了某事而做某事。
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心流1.发展现有能力,学习新技能
你对活动的享受与个人能力紧密相关:技能越多,你获得的回报就越大。
学习新技能是增加心流的重要方法,心流越多,你就越能感到快乐和幸福
2.精益求精
真正擅长某项技能会让你因为拥有它而感到快乐并获得成就感。
3.寻求挑战
4.做你喜欢做的事,发挥自身优势
5.全神贯注
6.目标明确
专注于订立明确的目标也是进入心流的关键。首先确定你想尝试做的事,然后问一问自己想实现什么目标。
心流体验是你发现优势和技能的好方法,进入心流还能让你活在当下。
如何变得更现实
提升品位的方法如下。放慢节奏。把你享受的事与他人分享,让他人感受你此刻的快乐。真正关注细节并完全沉浸于你正在做的事,从而使熟悉的事也变得新鲜。试着当作初次体验那样去感受。如果此刻很宝贵,就庆祝吧!并为此感到兴奋。感到快乐你就大笑、呼喊和跳跃。用照片、日记或纪念品留存记忆,这是再次品味过去经历的好方法。花时间享受、体会、汲取经验,从而让感受更持久。
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示感谢。发挥感觉的作用,品尝、闻、聆听和触摸。让美味在口中流连。认真聆听生活的背景乐。更专注地倾听。体验新衣服带给你的感觉。触摸、观赏树叶或花朵,真正感受它们的纹理。尽情舞蹈。品尝食物,仿佛这是你第一次吃到它。惊讶、好奇地观看和欣赏。
持续的快乐
为何不记下那些改变心情的活动呢?一天中,你会在何处产生更积极的情感?评价你的善行。留意值得你感谢的事。
你如何更深入地品味生活?留时间陪伴朋友与家人。列举一些让你感觉良好的事情。留时间做你想做的事。
马上开始
积极情绪很简单,一旦被我们品味就会变成持久的积极记忆。
感激你所拥有的、与他人相处、发展你喜爱的技能,等等,这些都能提升幸福感。
如果想过得更幸福,那就让自己更亲切、更和蔼。
·多样性是生活的调味剂,当你尝试做新
鲜事时,你就在积累资源和幸福了。
第四章 积极自我:做更多你爱做的事,设定更适当的目标
积极自我:做更多你爱做的事,设定更适当的目标
做真实的自己并发现自身优势
当你处在以下情形中就是在发挥性格优势:感到真实;感到激动;学习效率高;创新利用现有技能;渴望做某件事/渴望成为某个样子;感觉必须做某件事,无法阻止自己;感到精力充沛、不疲倦;发现自己能根据要求全情投入活动和项目;心生喜悦、满腔热忱。
目标
自决的目标:做擅长的事,发挥自身优势;接受挑战,改善自己,学习你感兴趣的新技能;没有任何形式的报酬,没有外部压力,自愿参与任务或活动;邀请你认为对你有帮助且与你关系融洽的人一起去实现目标。
捕捉情感
短期内管理情感的好方法如下。锻炼,如散步听音乐社交支持,如向朋友倾诉放松身心
用积极心理学改善亲密关系
庆祝和分享好事对积极情绪十分重要。
四种乐观应对机制
。发现好处能帮人们摆脱困境,无论短期缓解还是积极迈向长期过程。明白你正在经历的事并从中受益,能帮助你实现人生的宏伟目标
情感应对策略
心胸开阔,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帮你在逆境中预料事态、寻找机遇、未雨绸缪。
幽默是一种减轻压力的有效方式,它还能支持其他应对压力的策略,它是让面对困难的过程变得轻松的关键策略。
作为一种良好的应对策略,体现幽默感的大笑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大笑时你能获得正能量。
当你情绪高涨时,你能在活跃的潜意识活动中将它表达出来吗?尝试用极大的热情投入艺术活动或有趣的事情中。
在苦痛中变得更好,是宗教和哲学的训导,也是文学著作的核心要义
当我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活时,所有无谓的混乱将被一扫而空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就能忍受几乎任何一种生活方式。
第七章 目标感:持续幸福来自有意义、有目标的生活
生活目标是过有目标的生活。
生活为何要有意义和目标
持续的快乐来自有意义、有目标的生活,而不是满足短暂的欲望去体验喜悦和满足。
明白什么有意义,或至少制定一个小目标,会让你满意,活得多姿多彩
过有目标的生活需要你找到生活方向。
有生活目标的人更长寿,更可能长期拥有心理福祉。
如何寻找意义
回想你的生活,看看哪些方面让你感觉最有意义,最令你满意: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投入事业;享受爱好和娱乐活动;走上生活正轨,收支平衡,付得起账单;保持健康,坚持锻炼,胃口好,定期看牙医;与伴侣度过幸福时光;享受家庭氛围或去户外接触自然;融入较大的社区,成为志愿者,参与政治活动;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真实地思考问题。拥有目标感的人更容易有效地融入生活,与生活的步调保持一致。
发现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只是开始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心愿,那会是什么?你希望他人做什么?你会为街上偶遇的陌生人送去什么祝福?你在童年时期玩过什么游戏?那时你爱玩什么?其他人觉得你爱什么?你觉得自己爱什么?他人曾向你寻求过什么帮助?
你为何要坚持做某事?他人能以何种最坏的方式对待你?你以何种方式崇拜某人?你经常要回应何种需求?你最关心世上的哪种疾苦?你曾应变自如或意外攀上人生高峰吗?你能否想起某段时间、某个时刻——当时人人指望你,而你做的事看似平淡无奇?写下当时你在做什么、你在哪、你的生活背景和环境有何特点。所有影响因素都会促进你的发展。你还记得重要的心流或巅峰体验吗?写下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当时你做了些什么。
找一个安静时刻,放松、闭上双眼,想象你已经102岁了,你要参加一场为你准备的庆生宴。许多人都在场,你有机会站起来发言。你一开口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你所说的话甚至可以改变他人。然后,请你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哪些方面被他人所爱?他们赞美你什么?你发挥了什么影响?现在,你获得了许多重要信息。你作答时大脑反复出现过某种想法吗?什么让你惊喜?什么答案激发了你的情感反应?
拿出一张白纸或打开电脑,在最上面写下“我真正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然后开始写你记得的事直到写不下去为止。在写的过程中,注意记下让你情绪激动的时刻以便以后回忆。建议你为每个陈述标上数字,准备写100条,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多写几条。思路受阻时不妨休息两分钟,看一看之前写的内容。祝你好运!
选择符合你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无法改变自身境况,那么你可以为自己正在做的事赋予新的意义。在附加新的意义后,所有活动都会变得有意义。
如何让生活有意义、有方向?
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原因——为什么你做的事会在你的人生中发挥作用?用第三人称书写你的人生。回想一件让你相信的事。留意你的生活方式。从愧疚、悲伤和痛苦中找到成长和改进的机会。
智慧
智者的共同特性:在复杂的环境下能较好地适应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同时致力于获得最佳结果;能坚守原则和目标,运用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他人和环境。
智慧包括:较高的思维水平;对他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深入地理解他人,结合他人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需求;公平;接纳他人的意见和观念;意识到不断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反思、理解和静心;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地倾听;
承认错误,承认自己会犯错;明白知识也会有错,对未知的事持怀疑态度,拥有接纳的心态;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性和平衡;谦逊。
增长智慧的方式如下:
发展情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力,发展应对问题的能力;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能力;放慢脚步,关注当下;理解和宽恕;在学习中成长;拥有豁达、仁慈的人生观;心怀感恩;了解自身信念和价值观,尊重他人的信念和价值观。
生活中认识一位智者是发展自身优势、天赋和智慧的基本要素,这也是人生必经之路。
好奇心是指:对机遇敞开怀抱;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激发洞察力和新视角;积累知识,包括所知和未知的。
有益健康的九种精神修行
有益健康的九种精神修行1.活在当下
直面当下、保持专注,是所有精神修行的核心要义,关注此刻是永恒的主题。
完全置身当下很重要,因为它能让你:放慢脚步;更加清醒;留意情绪的变化
管理情绪;体会当前发生的事;惊叹和敬畏;富有同情心;见到、听到得更多。
2.锻炼自我意识
3.心怀感恩
感恩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特点。
4.惊叹和敬畏
惊叹和敬畏都是能让我们敞开心扉的强烈情感。
5.练习宽恕
研究表明,宽恕能让人:产生较少的压抑情绪;较少发脾气;较少感到不幸福。
6.练习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的好方法是赞美你所拥有的一切。
7.练习自我管理你
比如,管理自己抬头挺胸走路,坚持一种爱好,
管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是精神修行的核心要求。
管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是精神修行的核心要求。
8.练习同情
9.修炼正念
正念的积极影响:增强记忆力;缓解压力;提升能力;
正念
。当你留心当下时,你会真正对一切保持清醒,活在眼下的丰富世界和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观念中,对周围世界不做分析或评判,只是对每一刻你所充分意识到的新鲜事物保持清醒、开放的心态
正念的特质:不做主观评判,只是观察;完全活在当下,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不直奔目标;
保持耐心和尊重,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相信自己的能力;拥有开放心态,善于发现新事物及其不确定性;周全地考虑周围的一切;关注情境、想法和情感,但也能适时地放弃;能改变和适应环境和状况;关爱与仁慈,同情与宽容;共情,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及不同的观点;对现有的一切表示欣赏与感谢;即便没有互惠也能保持慷慨。
第九章 身体健康:健康体魄与健康思想相辅相成
锻炼身体和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关联,你越积极主动,越不太可能感到焦虑和压力。
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三种方式
主动、定期地锻炼身体会改善认知能力。
幸福的人往往拥有积极的生活。
与朋友一起散步是开始锻炼的好方法
享受兴趣爱好
享受兴趣爱好
增长积极情绪和能量,音乐能让你快乐、充满活力;
如何培养健康的习惯
建议人们试着一次只培养一种习惯,每个新习惯要用四周到六周时间才能固化
培养新的习惯你想培养哪种健康习惯?请写下来。培养该习惯会给你带来什么?请写下来。
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绩效并获得成就感
快乐的人是高效的人
提升工作参与度的七种方式1.优势法
2.多样性多样性和新鲜感让我们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如何让工作多姿多彩?用新方法执行惯例。接受新体验或新挑战。试着运用其他优势。敢于冒险。接受多样性。
3.目标明确拥有明确的目标能激励人心
。当我们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这些时,我们才能真正地仔细考虑如何实现目标
4.进入工作的心流
技能培训、接受挑战是提升工作参与度的好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产生心流?寻找能发展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找到能让你做更多真正令自己兴奋的事情的方法。接受挑战。建立一个让你乐在其中的工作空间。按照最高标准行事,力求卓越,不走捷径。专注于当前的任务,珍惜每一步、每一个过程。
5.工作明确度
6.自主性为了激发内在动机,你需要具备高度的自主性。工作的自主性和选择行动的自由度能让你更积极。
7.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对领导者发挥其角色的作用至关重要
运用积极心理学改善商业关系
如何在工作中提升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1.认可人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可,认可他人的行为也值得称赞。
7.关注有用的事
不要整天担心被裁,关注当下的工作,和生活,还有兴趣爱好。这些才是持久的。
关注有用的事比担心没用的事更令人精力充沛。
关注有用的事比担心没用的事更令人精力充沛。
点评
读完,感觉满满的正能量,积极的作用是很大的。
微信读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心理学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在其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原先的问题解决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篇一《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向“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拓展教育内容,优化师生关系,转换教育过程,完善咨询服务,改良测量工具,变革评价方式,创建积极的教育支持系统,培养和激发高职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其积极、健康、幸福的成长。
关键词:高职;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王立高(1978-),男,山东临沂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14-04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心理学在本真价值上实现了平衡与回归,其核心是更加关注人的“积极一面”,关注人的积极经验,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重视积极的组织制度建设,目标是激发人的正能量,开发和改善人的积极的潜力,最终实现幸福的理想状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理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1]。
一、更新理念:从“负向”转向“积极”
高职院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当前,社会仍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加上就业压力、学历层次偏低等原因,导致高职生往往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传统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预防和矫治为主的模式,把重点放在关注“心理问题”和“问题学生”上,这导致了多数高职生只知道如何避免负面情绪,而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积极经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途径等进入一种消极的取向,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相左[2]。积极心理学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积极的“人格特质、情绪体验和社会环境”。基于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引、整合教育目标、挖掘丰富的资源、拓宽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改进教育模式,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从关注所有高职生的健康发展目标出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途径,优化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激励潜能和培养优秀品质,使他们成长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把培养高职生积极人格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把注意力转移到开发高职生的潜能和积极品质的培养上。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问题”转化为“发展”模式,由“负向”转向“积极”,既要聚焦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更要把注意力投向大多数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体现正能量的积极的、正向人格的培养[3]。
二、调整目标:从“适应”转向“提升幸福感”
受消极心理学模式的影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定位在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重心放在学生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认知,主要目标是高职生的适应性调整[4]。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体现积极、正向和发展性的教育活动,它基于人的成长与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增进人的幸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面向全体高职生,注重对他们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心理机能的优化,聚焦高职生对生活的乐观、对未来的自信、面对困难时的韧性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价值感和自尊等。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本能和潜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资本,发掘其成长的潜能,增强其抗逆能力,提升其积极的综合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和未来,提升幸福感[5]。以积极心理学升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调试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促进高职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培养其良好的自我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健康的人格,开发其乐观、希望、韧性、责任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高职生学会对事、对己、对人和对周围环境的积极应对的态度、能力和技巧,提高高职生生存与发展的心理能量,增强其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主动追寻幸福的能力。
三、拓展内容:从“关注消极心理”转向“开发心理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人类的消极的心理问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采取了这种存在偏差的方式,更多的是关注个体消极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置,关注的是高职生心理“消极”、“负面”的方向[6]。积极心理学则聚焦于个体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社会态度。积极的认知加工包括乐观、自信、希望、韧性、智慧等内容;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快乐、兴趣、满意和幸福感等内容;积极的社会态度包括利他、宽容、社会责任等内容[7]。因此,要实现心理学价值的回归,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消极”转向“积极”,丰富和发展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发积极的教育资源,其核心内容涵盖培养高职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和自我)、积极的人格塑造(包括能力和潜在的积极行为等)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和使用,也就是全面涵盖人格、认知、体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关注高职生的发展。要开发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承载这些积极的内容与资源,注意实现显性与隐性、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建立与完善积极的课程体系,课程要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还要体现高职生对多元化与个性化课程的需求。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开发高职生积极的“认知、情感、行为和关系”,以及积极的个性,开发高职生心理潜能,培养其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优化主客体关系:从“单向、对立”转向“平等、民主与和谐”
虽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注意到师生间关系的平等,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视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一种“我讲你听”的单向的对立关系[8]。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积极的自我管理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愈能力,都具有积极向上成长的人生态度和潜力[9]。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师生都是发展与成长中的个体和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对立的师生关系。就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本身而言,它不仅是让高职生获得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关系都是平等的、和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还要重视教师个人的自我成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来帮助和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要发展并培育自己和学生的积极心理,要以“积极”的姿态来“滋润”学生,教学中融入体验、互动等关键要素,且要形象、生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平等、和谐、积极的词汇,彼此尊重,共同分享,互相欣赏,和谐快乐,体验福流、体现民主等,培育和发展高职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高职生营造平等、积极、民主、和谐的心理成长氛围。
五、转换过程:从“感知”转向“积极体验”
传统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传授知识,从“知”的角度入手,多沿用“心理现象解读――心理问题分析――探究应用策略”的模式来让高职生理解与掌握心理学知识。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评价过程中,注重对高职生心理学知识的考核,考核其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高职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明显的存在缺失和不足。积极心理学认为,需要通过积极“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要调动高职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10];内容的设置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选择最贴切他们的主题,并从积极的角度与高职生一起来探索和解释这些问题;具体的教学中则要多设置团体活动与辅导、案例教学、情境设计、素质拓展、心理情景剧等,让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多增加积极的体验,在体验中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样,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知识的感知者、接受者,而是活跃的参与者、主动的体验者,在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高职生都可以充分获得积极的体验,收获积极的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这样,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对知识的感知,转向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以积极咨询、积极干预为重要辅助手段,以高职生的体验、合作、参与、活动、内省为主要形式,培养高职生积极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六、完善咨询服务:由“预防与矫正”转向“积极、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
关于心理咨询,似乎更多的是让我们去自动地关注问题和缺陷、痛苦和病态,而不是个体的优势和资源;同样也让我们自动地产生这样的假设:只有“去除”或“摆脱”这些横亘在我们眼前的障碍,生活才会“恢复”正常,或变得幸福起来。高职心理咨询服务也是在这种思维或认识下开展的。高职心理咨询与服务,不应只关注高职生的痛苦、迷惑与挣扎,不应只关注预防与矫正,而应关注高职生更“明亮”的内容,比如优势、快乐、希望、投入、创造、目标、动力、赶集、接受、隐喻、资源与成长等[11]。在高职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不仅要帮助他们面对人生难免会遇到的痛苦与挑战,帮助他们消除抑郁、焦虑、愤怒或创伤的症状,更重要的是还要帮他们过上一种丰富而美好的生活。所以心理咨询要立足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采取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活动主体上,需要教师辅导、朋辈咨询与个体自助的有效结合。开展心理沙龙、Cosplay、心理剧等活动可将这三者的功能统合在一起。在活动范围取向上,需要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个别访谈有效结合。从教育功能取向上,需要预防性、矫治性辅导与发展性辅导有机结合。从教育媒介上,需要网络平台、纸质媒体与心理宣传相结合。还要立足高职生的心理需求,构建积极的心理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自查、普查与排查相结合的“学校-系部-年级-班级-宿舍”五级预防体系,构筑学生心理安全防线,在危机事件中,还要适时给予相关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积极的心理干预,避免危机事件的影响和扩展[12]。
七、改进工具:从“测量消极”转向“评估积极”
评价和测量是心理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传统的SCL-90量表、SAS量表以及其他的许多心理学的评估和测量,多反映的是被测者消极的、病态的心理倾向。研究表明,一个人即使有再多的问题,他也肯定有积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测量变得更积极、更准确,也更有现实意义,实现了心理学价值的平衡与回归。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与应用积极的评价指标,研制积极的测量工具,采用积极的测量技术,实施积极的干预[13]。高职生心理的测量,不同于过去强调的病理学的评估和干预,测量工具的选择目的是引导高职生关注和挖掘其最积极的品质、特质和潜能,关注其独特个性,注重评估其幸福感、乐观、希望、满意度、积极情绪、成长动机、和谐人际、积极自我等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尽量通过采用正面的、有效的、积极的心理测量工作,通过测量与评估个体的积极心理,着手打造良好的环境,以极力发展个体积极的品质[14]。
八、变革评价:从“诊断、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发展性评价”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需要创建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而教学评价就是教学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应该削弱甄别与筛选功能,加强其发展功能,通过其导向作用构建起积极的教学环境。要在诊断、终结性评价中加入阶段性的过程评价,转向形成与发展性评价[15],从反思、转变、生成的角度考察高职生的心理成长过程,通过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高职生日常行为的变化中考察其进步;评价主体要注重多元化,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评价相结合,在多元主体评价、自我分析报告、情景性测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中,督促高职生用积极的心理理念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实现评价的诊断、鉴定、激励、导向与改进等功能,全面考察高职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心理资本、情绪情感等方面动态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与成效[16]。
九、升级支持系统:从“单薄”转向“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
由于对内涵理解存在偏颇,传统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与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相割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相对单一,渠道过于狭窄,这不能很好地实现高职生人格的培育和健全发展[17]。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积极社会环境的构筑。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完善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要以学校为主体,以高职生为中心,由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参与[18]。高职院校要努力营建能够促使高职生积极人格养成的教育环境,要构建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全面实施“课程教学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日常咨询辅导体系,素质开发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机结合,要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积极氛围。高职院校还要建立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协同联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以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这个积极组织系统各自具有的情感的和资源的优势,在积极的层面,帮助高职生挖掘潜力,激发活力,鼓励他们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以便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尊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积极的组织系统中,要继续扩大教育渠道,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高职生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积极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志贤,张纪霞,钱铮.心理资本视角下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4(2):27-30.
[2][5][14]麻彦坤.论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3):42-44.
[3]魏敏.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4(14):83.
[4]宁顺颖.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55-57.
[6][8]罗嗣安.积极心理学及其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学园,2012(2):14-15.
[7]黄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及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18-20.
[9]李春杰.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预防策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3):81-83.
[10]莫殷转.90后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169-170.
[11][澳]George W. Burns.积极心理治疗――幸福、治愈与提升[M].高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12]王立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86-88.
[13]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82-85.
[15]杨忠健.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9):10-12.
[16]许志红,郝丽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1):117-119.
[17]周爱军.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
[18]张博,王婷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7-8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论文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