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是指一种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攻击性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有效应对攻击性行为,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有效应对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一、认识攻击性行为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失控、攻击性言论、肢体暴力等,可能是因为受到刺激、情绪不稳定或患有心理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认识并辨别攻击性行为,就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
二、沟通技巧
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以缓解对方的情绪和矛盾。例如,我们可以用平和的语气和对方进行对话,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等。
三、自我保护
如果遇到危险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例如,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保持冷静和警惕,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直接面对对方的攻击。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呼救、报警等方式来寻求帮助和支持。
四、心理干预
对于患有攻击性行为的人,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以减轻其攻击性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心理干预可以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多种方法,具体治疗方式应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
总之,有效应对攻击性行为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认识攻击性行为、掌握沟通技巧、采取自我保护措施、进行心理干预等。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减少攻击性行为对社会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1、攻击行为的预测
由于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伤害性,但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对攻击行为具有较高预示性的有:过去有过冲动暴力行为、有无法控制的愤怒、处于妄想或躁狂状态、有伤害或杀人的念头、人格障碍、痴呆、谵妄、酒精、药物中毒等精神障碍。
2、攻击行为的预防
攻击行为的预防一般分为基础处理和情景处理两个方面,基础处理包括:妥善处理原发问题、疾病和应激,改善应对策略,改善和加强社会支持,避免社会性诱导等。情景处理包括:了解相关信息,评价攻击的可能性,建立适宜环境,减少诱发因素。注意接触粉饰,应和缓、得体,表现出同情和关心,避免威胁和挑衅,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鼓励适当方式的表达与宣泄,分散主义里,转移攻击意图,鼓励自我等以提高自控能力;通过医疗及行为方式控制攻击的原因等。
3、攻击行为的处理
首先须事先对工作人员在隔离、监禁等技术方面进行训练。在攻击行为发生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处理,避免单独接触,须尽快接触攻击者的武装,控制场面及保护其他人,隔离攻击者,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或药物控制等。对于存在潜在攻击性的人一般可采取教育、疏导、感化、刑事处罚及其他社会性制裁和心理、行为重建等方式;对存在医学问题者,须根据不同情况去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抗癫痫及心境稳定剂等药物治疗,对顽固和严重暴力倾向者必要时可采取电休克或监禁等方式处理
一、不满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常常因受尊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如某学生因为妈妈是环卫工人而常被同学笑话,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只要同学一提起环卫、扫地的事,他就以拳相对。这种攻击行为我们称之为不满性攻击行为。 纠正这种攻击性行为,首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比如,老师可以请他的妈妈到班上来向同学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人的高尚,老师对他的妈妈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让该学生得到尊重的满足,以此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所谓“延迟满足需求”,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时,能控制自己,延缓这方面的需求。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对7至9岁的小学生进行训练,每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引导他们同其他小朋友协作绘画或解答难题,以此延缓满足需求的欲望。结果,经过训练的孩子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因此,当学生发生不满性攻击行为时,可以引导他们做其他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延缓他们的需求欲望。 二、取乐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使自己获得愉快体验。如,一群一年级的学生走到培智班门口,便模仿有智力障碍、身体障碍的学生说话、走路的样子,这就是取乐性攻击行为。又如五年级小学生,以逗低年级小朋友哭为乐,这也是取乐性攻击行为。那么,小学生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学生共感能力较低。所谓共感能力是指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共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为了纠正小学生的取乐性攻击行为,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等活动,组织他们慰问、帮助残疾人,关心爱护比他们年纪小的小朋友。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共感能力的培养。 三、迁怒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有时并不指向于直接刺激自己的对象,而是把脾气、怒气发泄到没有与其发生直接关系的另一对象身上。如某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挨了老师的批评,他可能将这种怒气迁移到课外,并用身体或言语去攻击其他同学,他会抱怨其他人:“就是因为你,老师才批评我”。如何纠正这种迁怒性攻击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两点: 1.在“源头”上下功夫。就刚才那个事例,“源头”是老师当众的批评。为此,老师要避免在课堂公开批评学生,改用课堂提醒或课后谈话较为妥当。 2.开辟情绪发泄道。如为了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可以开辟“心里话我想说”、“我的心情”等交流活动;可以在班里建立“心情角”,开辟“心事点点栏”,让学生把自己的心事、感受写下来张贴出来,既让他的情绪得到发泄,又让其他人来关心、理解他。 四、模仿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他人等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模仿。如有一次,一个小学生模仿电视剧中的武术动作,把同学的牙齿打掉了两颗。其实,这个学生主观上并非有意去伤害他人,可是客观上他确实造成了伤害他人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小学生模仿攻击行为所导致的。 纠正小学生模仿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放任孩子的 兴趣。现在,很多动画片、电视剧都有武打和攻击性内容,这些内容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类电视剧看多了,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增多。为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一些电视剧,指导孩子对好坏、美丑做对比性评价,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学武术,首先要学武德;练拳脚,尤其要练意志和毅力。 五、受诱惑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当外界事物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容易受其诱惑,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一学生带来一本非常好看的连环画,另一学生非常想看,急切的心情导致他产生攻击行为。 如何纠正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创设情境,进行移情训练,可以降低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在移情反应中,学生不仅可以觉察出他人的情感,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产生与他人相同的心情。比如,在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玩游戏,可以选一位平时较多去攻击别人的学生扮演一个受人攻击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了解被别人攻击时的心理感受,知道攻击性行为给别的小朋友带来的伤害,使这位经常攻击别人的小朋友在以后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进而改掉自己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教师应当运用教育的艺术去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行为。
是一种调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打球、扔沙包、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另外,还可以专门开辟“发泄角”,在其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 3、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幼儿园里由于人多空间狭窄,人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易暴发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因此,幼教工作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如在活动中可采取分组进行大的形式,避免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在提供材料时,尽量保证幼儿人手一样。这样一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就会减少了。 4、让幼儿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 在幼儿园里,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独占争抢玩具、图书、椅子而引发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布置、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渗透分享和谦让教育,例如,让幼儿带糖果、蛋糕来幼儿园过生日,体验分享后的快乐,通过故事《谁撕的书》、《小羊过桥》,懂得同伴之间不谦让所造成的后果,班上买了新玩具让幼儿讨论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都玩到新玩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 5、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他(她),哭、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想办法去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并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她)的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适度的反击,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点挫折,同时,攻击者的行为受到同伴抵制,教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但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再退缩了。 6、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的等待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幼儿就会无所事事,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教育者在组织活动时要做到:一日活动动静交替、室内室外交替、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结合,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幼儿有事可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了。 7、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亲子观、成材观,并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养水平,因人而异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多看幼儿的优点,以正面教育为主。并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使攻击性较强的幼儿也能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好幼儿。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