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家庭可能会成为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障碍,这时候,远离原生家庭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远离原生家庭呢?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远离原生家庭?
一、自身感受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在家庭中感到不安全、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或者你的家庭中存在严重的家庭暴力、虐待等问题,这些都是远离原生家庭的信号。
二、家庭关系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家庭关系。如果你的家庭中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冲突,亲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存在家族恩怨和仇恨等问题,这些都是远离原生家庭的倾向。
三、发展空间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如果你的家庭不支持你的成长和发展,或者你感到自己的发展被限制和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些都是远离原生家庭的原因。
四、自我价值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自我价值。如果你在家庭中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否定、被忽视或者被压抑,或者你的家庭中存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这些都是远离原生家庭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远离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如果你在自身感受、家庭关系、发展空间和自我价值等方面存在问题,那么远离原生家庭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做出决定之前,我们需要充分地思考和准备,以确保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站在30多岁这个档口,再加上这些年从事心理工作接触的人与事,按说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应该比较少了,但每每回想起过去,也还是有那么一些跟父母相关的经历,在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占据了你的脑海。
虽然已经不像之前一样会出现不少的情绪,可也还是不得不让人感慨“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蛮重的”。
想想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小时候的我们本来就是一张拥有大片大片空白的白纸,为了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填补这些空白,于是,父母什么脾气性格,我们就学到什么脾气性格、父母如何表达愤怒,我们也有样学样、父母是如何相处的,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应该如何跟异性相处”……
可以说,我们人生中的大片空白,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由原生家庭填补的。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父母并不知道究竟传递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也没有经过筛选就见什么学什么,所以,到了成年后难免会发现“我怎么会拥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而最让我们难受的往往是“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空缺”,也就是“作为我的父母,为什么在我的小时候你们没有爱我”、“我那么需要你们的肯定,为什么你们却从不鼓励我”、“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要否定我,我恨你们”……
这些或是亏欠、或是空缺、或是遗憾的历程,在我们成年后化为压在我们肩膀上的砖石与挣扎着想要获得满足、弥补遗憾和空缺的动力。
而这份动力可能会存续很久、很久。
你知道吗?
我们只是认识到了“原生家庭”和“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很重”。即便我们没有认识到它们,它们也早就存在于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所以,包含着“过往遗憾”、“内心空缺”、“想要弥补遗憾”等因素的东西,总能轻易地触动我们。
这份触动,说到底也是我们在借着看到的、接触到的东西来弥补缺失。
当然,其实我们使用更多的方式是“主动去做点什么”。比如,主动跟父母交流、努力改变父母、选择远离父母,亦或是为了弥补这份缺失而拍一部电影。
弥补遗憾与填补空缺对我们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我们这么努力,其实是为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在平时做辅导的时候,总能接触到这样一些朋友:
“老师,你能教教我怎么做才能让爸妈有所改变吗?”
“朋友你的意思,我略微有一些不理解。你提到这样的诉求,是指现在父母和自己的相处并不怎么好,所以希望他们有一些改变吗?”
“有这样的意思吧。不过更主要的是,他们从小到大对我都太严厉了,只要稍微不顺他们的心,他们就打我骂我,这让我心里一直都很自卑。现在33岁了,不敢跟女孩说话、被人欺负了不敢反抗,我真的不想再这样了。”
“这样。那么你的意思是希望通过父母的改变,或者说让父母不再否定你,然后达到自己逐渐恢复自信的目的,再接着改变自己的现状,对吗?”
我想你也在对话中读出了这些朋友的目的。
这些朋友在接触到了原生家庭这个理念之后,突然间就意识到了“我处于当下这种比别人差太多的状况,原来不是因为我自己不行,而是因为我在小的时候被父母亏欠了太多”。
如果你也经历过“当下不仅不好,而且坏事还接连发生”的境况,我想你能体会到当时自己那种虽然努力挣扎着往前走,但却看不到一点希望的绝望,以及“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己不行’”的深深的自卑和自我厌弃。
而借由对原生家庭的认识,突然间看到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之后,内心里的负担虽然会稍微降低一些,可也会因为看到新的可能性,而像溺水之人一样迫切的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快点走出当下的困境与绝望。
这个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再呆在那样的环境里,他究竟会否选择极端,就很难说了。这多多少少也算是他在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吧。
不过,选择这个方向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还是很难说的。毕竟,父母会不会改变这是不确定的,而即便改变了,过去的亏欠已经成为事实,他需要自己走出过去对自己的影响,否则父母再努力也是车水杯薪。
从这个角度来看,走出原生家庭影响这件事儿呀,跟父母其实没多少关系,因为很多时候,虽然我们已经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了,可也依旧会受影响,所以呢,这走出原生家庭的本质是我们自己从过去对我们的影响和束缚中走出来。
对了,在你因为“我小时候还好没有被父母亏欠”而偷乐之前,我得提醒一下,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是有影响的,所以,走出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这也是你需要去走的路。
“但是我现在挺好的呀,不用像前面那位朋友一样自救,就不用折腾了吧。”
我在这儿举一个不那么严谨的例子:
一位朋友扭伤脚了后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简单检查了一下就说:“你回去吧,回家热敷一下就行了”。
这位朋友有些不解,就挠了挠头反问道:“但是我奶奶说要冷敷呀”。
医生摆了摆手头也不抬地说到:“我奶奶说要热敷,你听我的,回去吧”。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它传递出来的意思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加甄别地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但其中的多数东西“究竟对不对”、“究竟是否适合我们”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那你说,如果始终生活在这种状态里、如果始终都被这些不明就里的对错束缚、如果连自己拥有的这些东西究竟是对是错都不清楚,我们的人生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所以,即便当下的你拥有还不错的人生,却也依旧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必要。
因为借着这条路,你会对自己、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这样就能在“总是不自觉看负面”这个细小的习惯为你带来浓重的焦虑前,就通过自我完善将它解决掉、就能在“因为缺爱,所以特别看重爱”这个深层逻辑,把自己不断推进“不自觉依赖他人”的火坑里前,救自己于水火,让自己在未来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感情……
当然,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因为我们是在原生家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建立在原生家庭影响之上的,只是这个时候的自我,是“从原生家庭影响与成长经历中东拼西凑起来的自我”,它既不属于我们自己,也往往是奇形怪状。
而最重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自我建立起来了,并且逐渐强大了,我们才能真正的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由此,走出原生家庭影响对我们的意义,就又增加了:建立真正的自我,以及完善这个自我。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缺爱的阴影?你可以试试以下的几种方法。
1.停止精神上的内耗
2.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3.自给自足
4.建立自信
1停止精神上内耗 首先停止心里对父母的不满和抱怨,有些事情你既然无法改变它,就好像你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心如阳光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在现实生活当中不要整天纠结在这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当中,如果你一直沉浸在这些事里面,那你永远都无法抽身,并陷入恶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累计,你遇到的事情会越来越多,那你的痛苦也只会加倍放大。
2 .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你可以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用多余的时间填满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情绪,你会发现,原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让人如此开心。
当你的时间被更有价值的事情占满之后,你就不会想起那些让你本就不想提起的痛苦。
3.自给自足 坚持努力赚钱,提升自己。女生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经济独立,这个安全感一定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能给自己足够的物质条件时,一定记得提升自身,多见识更多美好的事物。
切勿给自己增添很多没有必要的焦虑。不要让自己止步于买一束花的钱都要反复考虑值不值得,要让自己处于幸福的生活状态当中,自给自足。
4.建立自信 要永远坚信你值得任何好的人和事物,不管恋人还是朋友。如果交际圈小,那就尝试跳出现有的圈子去结识更多积极向上的朋友。
你会通过这种环境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和值得的人。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快乐,你不比任何人差,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圈子里闪闪发光。
·缺乏爱的人长大后的4种表现。
·自我疗愈的6种方法。
缺乏爱的人长大后的4个特点 1有强烈的占有欲。
缺爱的人普遍有强烈的占有欲,尤其对食物或物品。
比如说你身边就有嗜吃如命的朋友,对食物没有抵抗力,缺乏控制,哪怕吃到胃撑得不行还是停不下来,尤其是在面对失恋或者失业之类的打击时,更是首选通过吃东西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还有爱囤积物品,甚至到了收集癖储存癖的地步,或者有购物瘾,每次疯狂下单之后后悔得想剁手,可下次出去逛街或打开购物网站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买买买。还有的人在买东西时习惯于东西的价钱可以不高,但数量一定要多。
2.内心空虚,很容易陷入都悲观无助中。 关于养育孩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养大,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感觉到声音、腔调、味道,进而慢慢地听得懂,看得懂养育者对他的态度和情感,而其中他最应该感受到的就是“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这个过程就是心智化的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联结。
有了这种情感的联结和持续的关注,孩子才能够通过父母眼中自己的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同时获得以后对抗任何艰难环境时都可以用到的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
而从小缺爱的孩子,没有机会认识真实的自己,也缺乏和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被爱的、没有能力的,对外界环境是没有办法产生影响和改变的,因此总是处于悲观无助中。
3.不善共情,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任何技能的发展都始于对亲近之人的模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也同样是在和父母一次次友好的互动中产生的。充满关爱的目光、温柔的爱抚、鼓励的话语等等都可以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从而产生和他人交往的自信。
缺爱的孩子没有机会目睹并练习如何和他人友好的交往。由于缺乏亲近之人温和耐心的言传身教,他们往往也缺少生活的常识和经验,表现得缺乏情趣,不近人情,这导致在和他人交往时,很容易受挫,更加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4.病理性嫉妒。 缺乏爱的内在小孩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过分的嫉妒,有时可能表现在嫉妒特定意象的人。
比如,家里重男轻女的女孩,嫉妒的对象可能是有兄弟意象的男人。
或者如果父母偏爱家里另一个孩子,那经常被忽视,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和自己被偏爱爱的兄弟姐妹有同样特点的人表现出莫名的嫉妒。
另一些情形下,这种病理性嫉妒可能会泛化到所有人。
当然,同样是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表现也不完全一样,有些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快乐,而另一些可能沉浸在持久的痛苦之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善于觉察自己,能够用正确的方式疗愈自己。
6条疗愈自己的建议 1.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辨别身体信号。 有的人可能会有一些长期性的某种身体部位慢性疼痛,例如头疼,背疼,却查不出任何病因。这有可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因为内在小孩的养成,源自出生后最早起的记忆,不具备语言能力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身体的记忆。
此外,如焦虑、压力、负面情绪等也会在身体上有相应的反应,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应该从感知自己的身体开始增强觉察能力,就会对自己自动性化的反应模式、信念、思维模式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2.不要过于现实。 有的人总是不快乐,是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实之中。只在意金钱、地位、名利等,如经常和他人比较谁的房子更大,谁赚的钱更多,谁的社会地位更高等等。
而自我整合和疗愈需要的是和内在的自己对话,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这和外在的条件没有多大关系。
3.沉浸于某一种兴趣。 我觉得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达不到哲学那么高的境界,那么沉浸于某一项自己的兴趣中,也是很好的。
沉浸其中能带给人比物质的满足更大的幸福感。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能潜心投入自己兴趣爱的人,往往更不容易衰老颓废。
4.学会在安静中思考。 每天留点时间,找一个安静、舒适、不受打扰的地方,用自己最舒适的姿势坐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觉察当下脑海中生出的每一个念头。实际上也就是在每天主动排除外界的干扰,关注自己的内心,挖掘潜意识中被隐藏压抑的情感。
5.注意潜意识传递的信息。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人行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更庞大的信息都存在潜意识中。那怎样才能察觉到潜意识的内容呢?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冥想、回忆过往的经历之外,就是关注自己的梦境。睡着的时候,意识开始休息,潜意识才有可能出来工作,记录、解析梦境,有可能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信息。
也许会觉得梦里的东西并不能当真,但也许梦中的情景是虚构的,但梦里的感受一定是真实的。
6.为自己找一个类似镜子的客体。 每个人最早都是通过父母这个“镜子”来看到并认识自己,但对一个缺爱的孩子,父母并不是一面好镜子,那么即使长大以后,你也要找一个能够陪着你、理解你、懂你的良师益友,帮助你完善自我认知。
结束语:既然父母是无法摆脱的血缘关系,那就学会让自己不被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影响,走出阴霾,学会爱自己,才会有人来爱你。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