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网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吗

时间: 2023-09-28 17:05:49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网瘾,指的是对上网活动过度依赖,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行为。但是,网瘾是否能被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网瘾是否应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

网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吗

要判断网瘾是否为精神疾病,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精神疾病的定义和特征。精神疾病是一类以情绪、思维和行为方面严重紊乱为特征的疾病。网瘾是否满足这一定义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瘾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因为它满足了情绪、思维和行为严重紊乱的特征。研究发现,患者在网瘾的影响下,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沮丧、自卑等情绪问题。他们的思维被过度追求虚拟世界所驱使,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正常学习和工作。行为上,网瘾患者往往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丧失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投入。这些表现与精神疾病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

然而,在将网瘾归类为一种精神疾病之前,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相反的观点。首先,有些专家认为网瘾更多地是一种行为问题,而不是精神疾病。他们认为,网瘾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或者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此外,精神疾病往往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而网瘾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另外,精神疾病往往需要通过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而目前对于网瘾的治疗方案还不完善,没有像精神疾病那样的明确治疗手段。

除了以上观点之外,我们还需要从社会和心理角度来分析网瘾是否为精神疾病。社会上对于网瘾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人认为网瘾是一个年轻一代无法招架的新问题,而其他人认为网瘾只是一种人们对抗网络依赖的方式。在网络成瘾的背后,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网瘾往往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求而进行的行为,尤其是追求刺激、逃避现实等心理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网民都会上瘾,因为人们具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综上所述,网瘾是否应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存在较大的争议。从符合精神疾病的定义和特征上看,网瘾具备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但是,部分观点认为网瘾更多地是一种行为问题,且缺乏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此外,社会和心理角度的分析也显示出网瘾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因素有关。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专家讨论,以明确网瘾是否应被归类为精神疾病。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网瘾怎么定义?

不仅我,很多医学界的研究人员也初步认为,“网瘾”的确存在。

没错,关于“网瘾”是否是一种疾病,以及其诊断标准,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主要分成两派意见。

· ? ? ?一派认为根本不存在“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所谓的“网瘾”青少年只是迫于现实太多的压力,逃到网络中寻求安慰,简单来说只是行为问题。
· ? ? ?另一派则认为,的确存在这种精神疾病。因为从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来看,部分“网瘾”青少年的确达到了精神科相关症状的诊断标准。我个人就比较倾向于这一派。

图为《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
那诊断标准到底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上网搜索陶然教授的学术论文。如果说得简单一点,要诊断为网络成瘾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当事人的上网行为须出于非学习工作目的,而且这种行为令其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往能力受损,其对上网充满渴求和冲动感(有心理依赖),并且在强制不能进行该行为的时候有明显的戒断反应(焦躁、烦躁、发脾气,想尽办法上网)。


一直以来,国内外都有很多关于网络成瘾机制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功能磁共振(fMRI)发现,真正患有网瘾的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功能区发生的改变跟赌博成瘾的患者的非常相似。这些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网瘾是存在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表明,网瘾可引起大脑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据《长江日报》)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网络成瘾类似于赌博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目前国内外业界早就形成共识,行为成瘾也是成瘾疾病的一大类型,包括赌博,网络,购物,性方面的行为成瘾等等。?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实网络成瘾是潜意识层面存在的病理性条件反射。患者一心烦、无聊就想到上网,想到上网就有开心、兴奋的感觉,并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如果家长阻止,容易引发双方的激烈冲突。患者其实清楚这样的行为是有害的,会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社交,但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冲动。


需要特别说明,我(v交流x:herihui2015)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但绝不是精神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医学上,精神疾病的所指范畴非常广,包括吸烟上瘾,还包括抑郁症,失眠症,焦虑症,多动症等。但精神病的所指范畴很狭隘,很多人把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精神病往往指的只是重度精神分裂症 。

网瘾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吗

不是,只是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沉迷网络世界的欲望。什么原因会导致网瘾呢?


第一点,孩子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压力。

在学生时代,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正站在人生路口的转折点上,思想上会迷茫,精神上有压力,平时还总是考试,妈妈在家里总是唠叨,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但是,人生并非一帆风顺,难免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严自现实的种种烦恼就初中生学生心灵不胜重荷,而初中生在现实中又很难找到可以舒缓压力的方式。网络世界则可以让初中生随心所欲地与人倾诉心中的苦闷,得到开解和安慰。但一些缺乏自制的初中生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把它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日益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第二点,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迫切要求获得新的知识、技能,什么事情都想亲自体验一下,容易接受和追求新事物。互联网为他们展现了一个无限广博的新奇世界,成为他们眼中时尚的代表。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从而使一部分人终日泡在网上,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以致于痴迷。


第三点,网络本身对与孩子的吸引力。

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小说这些都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非常震撼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网络游戏这个虚拟场,满足了青春期孩子所有的幻想,及网络小说写的全都是“做白日梦的那类内容”这些都勾起了他们沉迷网络世界的欲望,是使他们泥足深陷的一大原因。

网络成瘾是一种疾病吗?该如何戒掉网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网络成瘾”的这个名词。事实上,网络成瘾名词最初是起源于美国的,当时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想拿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开涮,于是就声称自己发现“网瘾”也是一种精神疾病。阴差阳错之下,伊万·戈登伯格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就被大量的媒体报道,这也是让人们正式认识了“网络成瘾”这个词。

事实上,现在的青少年也被认为是网瘾的最大的受害者。我们知道,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而且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导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的情况。当然,其实青少年之所以会网络成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人格及自控能力的不足,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管理孩子导致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导致心理空虚,缺乏自信,于是就不得不转向网络世界,寻找存在感。

那么,应该如何戒除网瘾?事实上,想要戒除网瘾,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一定要学会与孩子拉近距离。前面已经说了,网络成瘾的人大多都是青少年,而这些青少年的共同特征就是“不喜欢学习”、“没有梦想”。因此,对于家长而言,一定要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多交流沟通,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第二点,要学会迁移情感。当父母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之后,就可以尝试着迁移孩子的情感了,孩子喜欢上网,就是内心空虚的一种表现,父母要带着孩子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戒除网瘾。

总而言之,只需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戒除网瘾。

网瘾是一种疾病吗?

文/[美]维多利亚·L.邓克利

因一篇报道《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多年的杨永信又回来了,引发舆论关注的还有他的“网瘾电休克疗法”。

自从互联网时代来临,除了给大家带来各种便利和快速,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对电子产品的迷恋和过分依赖。

在民间,兴起了无数“网瘾戒治”机构。在这些机构中,等待网瘾少年的是——电击、体罚、禁食……

网戒中心前学员“未消逝的青春”(微博名)发微博揭发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再一次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

在如今被曝光的“网瘾戒治”乱象面前,你真的知道网瘾是什么吗?它真的是一种疾病吗?

12个问题,帮你认清“网瘾”的真面目。

?1. 什么是网瘾?

网瘾和大脑关于情感处理、执行性注意力和决策、认知控制等区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变化有关。

过多的电游和上网能导致真正的大脑损伤。无数的大脑图像研究都显示出大脑构造和功能的异常,这和海洛因、可卡因这类毒品以及酒精上瘾造成的损伤是相似的。研究发现,大脑处理区域(灰质)包括大脑额叶缩小,连接路径(白质)丧失整体性,皮质厚度缩小(高级脑区)以及更随性但更不准确的认知处理。电游上瘾是以导致“渴望”为标志的,当时大脑图像变亮的区域和毒品上瘾的大脑是一样的。最后,多巴胺受体可能钝化,于是需要更多多巴胺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另一项研究查看了有害因素和结果。一项跟踪3000余名儿童长达2年的研究发现——

病理性游戏玩家更有抑郁、焦虑、社交困难和成绩下降的风险,而上瘾的有害因素则是:花更多时间玩游戏、社交技能更低和更加冲动。自然,本来就患有多动症就会使游戏和网络成瘾的风险更高。和其他类型的成瘾一样,男孩比女孩更易对电游和网络上瘾,但是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则更接近。确实,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爆炸性增长将电子产品上瘾推向了新的水平。

尽管屏幕变小了,但是便于携带、离眼睛和身体更近,还有经常拿到床上、在“关灯后”使用的事实都让其更加危险。无数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上瘾和其他电子产品上瘾在有关的精神病理学上是一样的,与抑郁、焦虑和身体不适,不合群,注意力问题和攻击性强等都有关联。

2.形成网瘾之前有什么征兆吗?

正因为电子产品上瘾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以治愈,所以你必须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越早越好。防比治容易得多。其实,有一些危险信号可以用来说明对电子产品是否已经成瘾了。

在作出判断之前,请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 孩子是否经常爱生气?

·?? 孩子是否会因为小事而情绪崩溃?

·?? 孩子是否会发生暴怒?

·?? 孩子是否越来越叛逆、越来越爱挑衅或做事没有条理?

·?? 当被告知必须停止玩游戏或关电脑时,孩子是不是很愤怒?

·?? 留心一下,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之后瞳孔是否会扩张?

·?? 孩子经常尤其在用了电子产品之后不喜欢跟人有眼神接触?

·?? 孩子对电子产品的热爱程度是不是像“飞蛾扑火”一样?

·?? 你是否感觉到孩子没那么开心了,或者对某些活动不像以前那样喜爱了?

·?? 孩子是否会因为不成熟的行为而难以交到朋友或维持友情?

·?? 最近孩子的兴趣范围是不是变窄了,或者这些兴趣大都与电子产品有关?你是否感觉到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天然的好奇心被抑制了?

·?? 孩子的成绩是否在下降,或他在学习上没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可是没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 是否有老师、儿科医生或心理医师暗示过孩子可能患有躁郁症、抑郁症、多动症、焦虑症或者精神病,而你的家庭却并没有家族遗传史?是否有不同的医师给出过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诊断?他们是否跟你说过孩子需要吃药进行治疗,而你却觉得不需要?

·?? 孩子是否以前就患有类似孤独症或多动症的疾病,现在症状好像更严重了?

·?? 孩子是不是看起来“既兴奋又疲倦”,筋疲力尽却还是睡不着,或虽然睡着了却睡眠质量很差?

·?? 孩子是否看起来懒洋洋的、没有活力,对细节难以集中注意力?

·?? 你是否觉得孩子压力巨大,但是又无法清楚地指出任何压力来源?

·?? 孩子是否在接受学校的心理服务,但情况却没有获得任何改善?

·?? 如果这些问题听起来都很耳熟,你可能和很多其他父母一样,遇到了在今天这个被电子化的时代再常见不过的困境——电子屏幕综合征(ESS)。如果其中的某些情况一直恶化下去,就可能形成网瘾。

事实上,以下这些疾病,很可能和使用电子产品直接相关:

·?? 情绪失调:易怒、抑郁、焦虑、躁郁症……

·?? 认知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力差、幻听……

·?? 行为问题:对抗、暴力、社交无能……

·?? 神经机能问题:痉挛、口吃、自闭症……

·?? 身体问题:睡眠差、头痛、近视、慢性炎症……

对此,家长常常充满困惑和挫败感: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我们该把资源用到哪儿?我的孩子需要去做正式检查吗?是否该问问别人的意见,又该去问谁—— 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还是教育专家?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很多家长觉得迷茫,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经常收到互相矛盾的建议,感到自己被朝不同的方向拉着走。他们寻求不同的意见,从网上查找信息,询问其他家长什么办法有用,常常在是否需要用药的问题上备感纠结。经常有家长说,这个过程一一走下来,最后感觉就像是个死循环。而这个死局代价高昂—— 无论对时间、金钱、资源还是孩子的自尊来说都是。

3.电子屏幕综合征(网瘾前期)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1. 儿童由于过度刺激(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表现出情绪、焦虑水平、认知、行为或社交互动方面的障碍,最终导致他们在学校、在家里或与同龄人相处时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典型的征兆和症状类似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或睡眠缺乏,可能包括急躁、抑郁或情绪变化迅速,出现过度的或与年龄不相符的发脾气,抗挫折力低下,自律性低下,行为紊乱,存在对立违抗行为,运动力低下,社交行为幼稚,极少与人目光接触,失眠或睡眠质量差,存在学习障碍和短期记忆力差。也有可能发生抽搐、口吃、幻觉和或隐或显的癫痫。绝大多数案例都有急躁和执行力差的特征,可以看作是此病症的标志。

2. ESS 症状会与其他精神、神经、行为或学习障碍并发或者单独存在,还会以各种神经疾病的面貌出现,或者类似于此类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3. 患有ESS 的儿童经常被老师及家长概括为“压力大”“过度兴奋”“紧张”或者“不在状态”。家人经常说待在孩子身边感觉“如履薄冰”。

4. 经过一次“电子斋戒”之后症状就能得到大幅改善或消失,这意味着需要让孩子在数周内彻底远离互动电子产品。一般经过三周的“斋戒”就能确保效果持久,但有的病例需要的时间更久。

5.“斋戒”之后重新使用电子产品时症状可能复发,尤其是当使用时间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时。“斋戒”之后,有的儿童可以在严格节制的状态下少量使用电子产品,而有的人一旦使用就会旧病复发。

6. 通常说来,该儿童会强烈地被电子产品吸引,所以要将设备没收是非常困难的。

7. 特定因素会增加ESS 带来的风险。包括男性,低龄,既有精神、神经发育、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疾病,现存或既往存在社会心理刺激源,易成瘾性或者具有家族成瘾病史,首次使用电子产品年龄低,使用电子产品总和时间过高等。可能的风险因素包括环境敏感型疾病,如哮喘、食品或药品过敏或感官失调。总体而言,有多动症和/ 或自闭症的男孩患病风险极高。

4.什么类型的电子产品会导致网瘾?

如果是使用电子产品导致了疾病的发生,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 这是纯粹因为使用的时长,还是使用设备的种类,还是在屏幕上看见的内容的属性造成的?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

使用所有种类的电子产品都会给神经系统造成非自然的刺激,从而导致副作用的产生。但与流行看法不同的是,屏幕上的内容并不像数量那么重要,使用互动式电子屏幕产品比被动式产品会导致更严重的障碍。

严格地说, 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是指使用所有有电子屏幕的设备的时间 ,例如电脑、电视、电子游戏、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电子书等。而且包含所有与设备有关的活动,不管是为了工作、学习还是娱乐,包括发短信、视频聊天、上网、玩游戏、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社交媒体、使用APP、网购、写作或进行文字处理、在屏幕上阅读,甚至翻看手机上的照片。还包括诸如玩电子拼字游戏或纸牌游戏,玩“益智”类电子游戏或APP,以及阅读Kindle 等活动。

5.电子产品在什么时候会成为“问题”?

不仅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失调,任何游戏—— 包括教育性或者看似温和的,例如字谜或者组建游戏——都会。另一个迷思是只有“ 沉迷于”游戏、上网、社交媒介的儿童会有问题,或电子产品只有在家长不加以限制的时候才会变成问题。

而事实上,很多孩子都在还没有沉迷的时候就发生了症状,而有的孩子则会在经过极少量接触之后就被过度刺激而失调。我看过到很多家长们把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控制在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标准范围之内(总时长不多于每天1—2 小时),但是如果孩子使用的大多数是互动设备,那么还是很容易产生问题。

不要妄图区分使用电子产品的“好”与“坏”,“过多”与“一点点”。虽然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却是很冒险的。所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电子产品全部没收。

6. 电子产品怎样影响孩子的大脑和身体?

眼睛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唯一一个暴露在外界的部分。每只眼睛背后直接就是视网膜和视神经,它们都以光的形式从环境中接收信息。视神经从眼睛延伸出去,然后在大脑底部交汇,与体积很小但却至关重要的松果体交换信息,松果体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泌因黑暗产生的睡眠激素(褪黑激素)帮助调节醒睡周期。

至少有三种与眼睛有关的“途径”。第一,电子屏幕散发出极亮的非自然的光线,这种光线给大脑传递的信息会与真实世界的情况相悖,从而使生物钟和其他生理节奏失调。第二,与2D 屏幕互动会改变普通的眼部肌肉运动,包括那些用于调节纵深的运动。这会影响视觉和前庭(与平衡感和肢体位置有关)的发展,以及认知和情绪调节。第三,电子产品会有强烈的、非自然的、“醒目的”视觉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感觉和注意力的作用。不管所视内容如何,这一点都毋庸置疑。所以,电子产品会通过光线、肌肉运动信号和视觉刺激影响你的孩子。

眼睛本身也可能受到摧残。除了眼部压力或导致视线模糊、头痛和眼部干燥敏感的“ 电脑视觉综合征”之外,多个实验室和动物实验还证明,屏幕散发的LED 光线与视网膜受损有关。蓝光和强光都与之有关。使用电子屏幕被越来越多地与视网膜血管变细相联系,这就是患上 冠心病 的一个标志。

电子屏幕设备也能从心理层面影响大脑 。

比如,电子游戏会有意探索心理需求,从而激活自然奖赏回路、在大脑中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大脑也会被其他心理原因驱使,从而被互动电子产品吸引,包括我们想得到即刻满足和回应的需求,这类需求正是游戏、社交媒体、上网甚至短信能满足的。

除了眼睛和大脑之外,电子产品还对你孩子的身体产生影响 。使用它们时,血液会从胆和生殖器一类的器官流向四肢和心脏。心率与血压升高,应激激素释放,将身体置于一种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孩子如果玩动作类的电子游戏会有这样的反应倒不足为奇,可研究表明,使用所有形式的电子屏幕都会在心血管系统造成微妙的改变,日积月累就能造成伤害。此外,静坐不动也会在30 分钟之内就导致身体发生不健康的变化。

通过眼睛、大脑和身体,使用电子产品会输出不自然和过度刺激的信号给神经系统。 通过这些回路,无数的机制一起作用形成并强化战斗或逃跑反应,导致与网瘾有关的长期过激反应。对一些儿童来说,达到蠢蠢欲动的状态需要的时间并不会很长,因为那么多机制是在一起作用并互为能量。这些机制每一项都能形成自我压力循环,同时降低儿童未来的抗压度。

7.如果孩子现在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此时的你可能需要一个由美国权威儿童精神科医生制定的、为期四周、可以帮助孩子戒除电子产品的 “重启计划”。

它没有任何花费,也很安全,不用药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可操作性极强,并在多个领域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执行此书所说的计划需要精神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但收获将会是巨大的。

重启计划的目标是给孩子的大脑提供完全的戒断和充足的休息,以使其回归到本来的状态。

8.这个“重启计划”有效吗?

基于500多名儿童、青少年和青年严格实施重启计划的数据,并观察“斋戒”中和“斋戒”后的变化,研究发现,被确诊为精神疾病的儿童中有约80%得到显著改善(症状减轻至少50%),此种改善是指所有精神病症状和所有诊断类目的。在不存在既有问题的儿童中,这个比例还会更高,而那些能够积极响应的人中约有一半能够痊愈(不再发脾气、过敏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另一半也能有显著改善。所以你可以期待一个注意力更集中、更有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具有更成熟的社交互动性的、更快乐的儿童。

9.该如何开始一次重启计划

四周的重启计划,一般包括一周的准备和三周的“电子斋戒”时间。

“斋戒”准备包括界定问题范围和设立目标,建立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决定以什么代替电子产品类活动,制定三周的日程以及通知孩子。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现在积极谋划将会巩固你的决心、减少以后的压力。最终,一次成功的重启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你对“斋戒”有多么严格。如果你都是三心二意地执行,肯定不会有效,这样你就可能夺走了一次孩子痊愈并成长的机会。重启的准备工作划分为10个步骤,此外还要考虑其他两个问题:电视和学校。

“电子斋戒”准备的10个步骤:

1.界定孩子问题的范围并树立目标

2.与你的伴侣和其他照顾孩子的人达成共识

3.确定开始日期及日程

4.通知孩子生活中其他有关的成年人

5.收集可以替代电子产品的玩具、游戏和活动

6.为自己设立休息或奖励

7.如果可能,说服孩子玩伴的家长一起参与

8.通知孩子并让全家人都参与其中

9.进行一次彻底的“电子产品搜索”

10.? 下定你的决心

10. 执行重启计划后多久能看见效果?

几天之内

孩子对这个计划最初的负面反应——?眼泪汪汪、愤怒、争执等——?平息了。

孩子的情绪、态度和顺从度都开始改善。

孩子开始睡得好了,上床的时间也更早。

游戏变得更有创造力,也有更多肢体活动。

孩子刚开始对于要重拾电子产品的执着消失了(尤其是小孩子),但还是会不停地提出这件事。

几周之内

崩溃变得越来越不常见或者不严重,或者二者皆有。

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明快和稳定。

孩子的专注力提升了,有时候是突然提升,投入一个任务更加容易了。

成绩显著提高。

睡眠更深也更有质量,治疗进程加快,并让大脑能够从生物化学意义上实现重启。

孩子的生物钟(或者生理节律)和白昼时间同步,这就让睡醒周期、压力激素和免疫系统、血清素都规律化。

大脑由于发炎变少恢复了失去的分子能量。

大脑血流从原始/生存区域流到更高的学习中心,包括大脑额叶。

有意思的是,他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作业,写作业本身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不再那么“折磨”了。

在互动中孩子的眼神接触变多了,谈话更长并且孩子“更善于倾听”。

孩子表现出更好的运动精神并且总体上更有礼貌。

感官处理通常改善了,孩子对环境刺激不那么敏感,于是就没那么容易过度刺激。

几个月之内

崩溃更少甚至完全消失,情绪更稳定。

成绩极为显著地提高。

学习极其需要注意力的学科,比如数学和阅读的时候进展更快了。

学新的信息更牢固或者在记忆中“粘贴”得更好了。

社交能力进步的标志越来越明显,比如同情心增强,更能忍受持久的眼神接触,还有更强的社交网络。

自省能力提高,尤其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

准确读懂别人感情和行为的能力提高,不太无故地以恶意推测别人动机。

自觉能力更高,有的(不是全部)会把自己感觉和能力变好归功于戒除电子产品,或者意识到玩电游让他们“感觉糟糕”。

孩子可能会提议与朋友们一起玩非电子产品游戏或者更喜欢和不怎么玩电子产品的人做朋友。

运动—感官—前庭系统整合带来协调能力改善。

11.做完“重启计划”后,如何监管并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重启之后很快你就有三个选择:要么延长重启,要么决定无期限取消电子产品的使用,要么限制使用时间。短期内你需要很小心很保守地循序渐进。长期来看适度的需求可能会潮起潮落,你也可能需要不断评估是不是继续这种状态,加紧还是放松限制,或者整装重新开始一次“斋戒”。

“斋戒”之后家长们马上就要决定是禁止还是限制,此后也需要在持续的基础上决定是取消、调节还是再做重启。

如果家长决定还是允许使用设备,那这种使用应该是作为孩子赢得的特权,同时还需要决定使用时间、频率和犯规之后的后果。

权衡特殊的电子产品使用管理问题时可以用经验法则和重启决策树。

关于电子产品使用的决策,宁可少不可多,减少永远都不会错。

长期后果中必须将一些因素作为高风险因素来考虑。

在适当的前提下再允许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这应该作为一种实验并且明确告知孩子。

适度使用电子产品的限度可能会不断改变,要基于发育阶段、现在或一直存在的压力源还有总体健康状态来决定。

12.在家还比较好办,但要如何控制孩子在学校使用电子产品?

无论你是需要暂时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还是需要对孩子在学校做出长远的改变,你都可以从提问入手。问问孩子和老师,老师本人每天使用电脑、网络和电子白板作为教学工具的时长是多久,判断出孩子写家庭作业需要用多久电脑,然后再看看学生是否有连续几天不使用电脑或者电子工具的机会,还是每天都必须用。如果可以的话,在孩子教室待一天。

如果不行,就问问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大一些的孩子会有好几位老师和好几个教室,那就尽可能多地和老师谈谈。记住,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认为电子产品是敌人,有的则会为之唱赞歌。你也可以和特殊教育或者资源教师谈谈,和心理学家或其他治疗师、学术顾问、校长、副校长还有教练都谈谈。

但你可能会发现, 女性教师更容易与电子产品使用限制产生共鸣。总体上男性大脑更多会被技术吸引。但是支持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的男性教师和教练可能会变成非常珍贵和有影响力的同盟军,不管对孩子还是管理者来说都是如此。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