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瘾问题也随之出现。为了帮助那些沉迷于网络的人们重新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戒网瘾机构应运而生,其中杨戒网瘾机构是其中比较知名的一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此机构的特点。
戒网瘾的机构 杨
机构简介
杨戒网瘾机构是一家成立多年的戒网瘾治疗机构,通过对个人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辅导的结合,帮助网瘾患者克服痛苦和成瘾,重新找回平静、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机构团队由多位专业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组成,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会话治疗,在宽广的治疗场地内,患者不但可以获得心理辅导、行为教育等课程,更可以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体验到愉悦和自由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树立戒除网瘾的信念。
课程设置
杨戒网瘾机构的课程设置是非常完善的,无论是针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课程内容都是经过仔细设计和科学推敲的。比如对于青少年患者,机构会设置专门的亲子课程,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课程,通过交流互动,从而加深意识,宣传影响,释放潜力,达到深刻的心理沉淀和应对压力的策略获取目的。
治疗效果
通过多年的努力,杨戒网瘾机构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而言,通过机构的治疗,能够基本上摆脱网瘾的困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于一些困境更深的患者,杨戒网瘾机构也会提供更为深刻和全面的治疗方案和理念,使他们重新找到内心的信心和价值,更加融入社会大家庭,并且掌握与新型媒体的关系,进一步巩固戒网瘾成果。
结语
总之,杨戒网瘾机构作为一家治疗网瘾的专门机构,具有良好的机构设置和课程设置,拥有专业的团队和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为广大的网瘾患者提供专业、科学的戒治服务和支持,是一家非常值得信赖的机构。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杨永信
杨永信于2006年1月,成立了由他担任主任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2008年7月3日晚8:20,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的7集电视纪录片《战网魔》第四集《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内容主要是在对以《魔兽世界》为代表的网络游戏的抨击时,有污蔑歪曲的成分,该节目不顾事实,诬蔑《魔兽世界》里可以随意杀人,偷盗,甚至将一段《流星蝴蝶剑》的片断当做《魔兽世界》的视频。而《魔兽世界》游戏里从来不具备偷盗玩家物品的功能,并且该游戏装备是绑定的,杀死玩家根本不会得到任何装备。[25]
随即杨永信受到中国内外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并引发广大网民的声讨,他和中央电视台《第一线》栏目组称,他们的手机和电话就不断接听到辱骂、威胁、诽谤电话,网上百度贴吧于2008年7月4日也多了两个以“杨永信”“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为吧名的贴吧。
高额收费
杨永信的临沂网戒中心隶属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入账8100万元。[26]将杨永信和他所创建的网戒中心以及整个网戒行业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网戒中心的治疗住宿费用每月在6000元左右,有网民批评其藉“治疗网瘾”之名,杨永信则表示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所属性质(非营利性全民所有制)依据山东省物价局、卫生厅、财政厅2000年联合下发的《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收费,没有高价牟利。[27]
质疑治疗资格
在法律层面上,医院以及杨永信的网瘾戒治机构是否有权收治网瘾患者同样存在争议。由于网戒中心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批文,[28]网戒中心能否获得未成年人的监护权是个问题;对于成年“患者”,其法律问题则更难以规避。[29-30]其次网戒中心的患者每天都需要服用一定剂量的抗焦虑和抗抑郁药,有人提出质疑,但高志峰、李宁、刘炳伦等人的研究均证实服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能有效缓解网络成瘾的戒断反应症状和渴求上网的冲动或不安。
虽然卫生部专门召开的网瘾诊疗专家讨论会已将网瘾纳入精神病学的范畴[31],但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网瘾不能作为独立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杨永信的治疗中心也因此同时遭到媒体的质疑。[32]
医疗事故隐患
网戒中心的日程表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合理,每天11点睡觉6点起床,只能睡7个小时,而军训是整下午的,中心里接受治疗的人员几乎每天都在肌肉的酸痛中度过。前十五天不能出去参加活动,周末的活动基本就是磕等身长头,每次磕一千多个,整整一个上午。一个标准的等身长头是从站着开始然后双腿跪地,双手合十于肘部 同时落地,双手向前伸直至全身趴下,双手向上作揖,最后站起来,曾经有“盟友”因为逃跑被罚每天晚上做200个。同时,电休克治疗在中心的应用比精神科还普遍,只要一点做的不好就要电。还有一个就是针对挑食的惩罚方法,吃清水加纯白菜和清水煮水萝卜。
出院“盟友”对这个治疗中心的置疑还包括:
1.入院容易出院难,收费很暧昧。
收取费用的时候非常容易,名目繁多。收费标准很是不低;课上克扣家长以达到约束家长的目的, 非常模糊的标准,基本就是杨永信的一句话,家长的几百块就拿到了,如:利用家长心疼孩子作电疗威逼家长拿出几百块为自己的行为赎罪。
入院没有任何理由就可以,出院的时候必须奉上“锦旗”,或者请您“自愿”放弃本月已交纳的费用(2009年的时候是6500/月)。
2.入院标准以及含糊其词的“网瘾”概念。
没有科学、实际的入院标准。(基本与精神病院入院标准相同)
没有“网瘾”病症的诊断过程。自己对“网瘾”的概念还不能解释清楚。
让家长签字的那张纸,就是各家精神病院在收治精神病人时签的委托协议一类的东西。
3.医者,关爱生命、尊重人权。
逼人下跪是否应该纳入网络成瘾的治疗程序中也遭到质疑,而且,跪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要先向他跪。
受到捆绑与殴打这种只有在重症精神病区才会上演的方式方法在这是家常便饭。
4.侵犯人权以及隐私。
杨永信在课上自己都说,“这里不存在任何人的隐私”。所谓点评课,其实是...把自己的隐私被强制性的“晾晒”于世。甚至还有跟踪录象。
在法律面前,法官可以评断事件中人的是非。
杨永信不是法官,只是一名普通的中专毕业的精神病系医生,没有权利来评断别人的是非。杨永信网戒中心的孩子进行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脑,或者是一 种恶意误导,甚至是人身攻击。
5.杨永信没有进行专业的心理课程的培训和学习,自称自己是心理专家,或者认为自己有心理辅导能力。
而心理咨询师不可以去以自己的意志来说服甚至是强行改变被咨询人的想法,这是所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大忌。
6.认为自己的治疗方法是可以妥当处理“网瘾”的。
一个病症的出现,尤其是精神类疾病的判定,要为它定性,就要经过一个长期而且需要众多专家、学者考虑到社会道德承载能力,并在遵循国家相 关法律之下,才能被孕育而出。然而,杨永信推行的自己的这套理论,明明是漏洞百出,尖锐问题避而不谈,概念含糊其词,举证不足,并一再强调自己, 令人质疑其存在性能否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去正常支持他的治疗方法。更严重是,他认为进行心理干预来治疗网络成瘾没有任何效果,并否认心理学的许多著名理论,还有暗语攻击《心理访谈》中曾出现过的众多权威心理专家。[33]
疑似软文
杨永信被许多媒体做过正面报道,有网民认为那不过是付费类广告,和广大的游医的营销手法类似。杨永信在一些的报纸上登载的文章,疑似“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医疗广告”,也就是以一种医患探讨的口气推荐自己医院,而这是在中国媒体每天都会出现的软文广告。但网戒中心的受益家长们对这一说法表现出极端的愤慨,认为这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无端猜疑,甚至是诽谤。[34]
涉嫌违法
中央电视台于 2009年05月12日的报道中披露,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中,互称“盟友”的被治疗者们,年龄从13岁到30多岁,绝大部分都是被家长们哄骗或强迫送进网戒中心接受治疗,媒体表示此种做法涉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
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模式
在出院“盟友”的透露下,临沂网戒中心实际上用的是一套结合了电击、捆绑、限制人身自由、个人崇拜和洗脑等方法的“疗法”。
接受治疗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被强制送来的,他们被称为“盟友”,每个盟友的房间都有该网戒中心的权力架构图,顶端是“网戒中心主任”杨永信(中心称其“杨叔”),再下面有两个机构“家长同盟委员会”和“同盟班会”。
“家委会”和“班会”负责监督盟友,一旦某盟友“表现不好”,就会被“加圈”或“点现钱”。“加圈”指在盟友名字后画一个圈,而累计5个圈就要接受一次电击。
“点现钱”是电击疗法,在“入院盟友必读”上写着:“在这个大家庭里,要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我们最痛恨的就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言而无信、承而不诺、耍小聪明、出尔反尔、执迷不悟",违反任意一条就等于"触电",要做物理治疗,也称"醒脑治疗",俗称"点现钱"。”
会被“点现钱”的行为共有86条,具体的如“7:30~17:30在小室挂衣服”、“点评课堂内私自调座位”、“忽悠家长想回家”、“吃巧克力”、“空腹吃药”、“盟友未经许可坐杨叔椅子”和“上厕所锁门”等,抽象须裁决的如“严重心态问题”、“执行力不足”、“挑战杨叔模式”和“在点评课上带有不接受情绪”等。
违反这86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要接受“相当疼”的电击治疗。[35]而其治疗方式是使用已经停产的抽搐型电痉挛非法设备[36]进行“低剂量电刺激治疗网瘾”,直到被叫停。[37]
杨永信使用的DX-II型治疗仪,尽管世界精神病协会精神病诊断与分类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小康》杂志采访中称杨永信使用的DX-II项科研实际使用证明是安全有效的。[38]但是《新闻调查:网瘾之戒》节目中经北京著名的精神病院北京安定医院的专家证实有副作用并没有生产许可证,被业内禁止使用,[36]而留美生物学博士方舟子则发表文章表示,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诱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其机理至今不明,但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是已知的;杨永信的治疗手段已经违反了国际惯例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39]
电击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争议,对于这一疗法,很多网民认为不人道,是一种强制性手段,侵犯了孩子的人权,甚至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36]。
自2009年起,杨永信已改用符合卫生部标准的低频脉冲治疗仪。
对外沟通
杨永信在新浪同时注册了两个博客“快乐使者杨永信”和“网瘾戒治专家杨永信”,同时还注册了一个新浪微博。他的大部分网瘾相关文章以及对新闻、媒体平台的负面报道的回应、解释都收录在内,但是所有文章都不允许留言和评论。
整个医学界除了成瘾专家何日辉一片默然,没有相关机构发声,非常悲哀。为在杨永信那里受难的朋友悲哀啊。从成瘾专家何日辉公号看到他写的关于网瘾,关于杨永信的解析系列文章,分析的非常透彻。
《杨永信,为什么你还没被治疗?》
前几天,我在日辉心理(微信号:R ?H X ?L 5 191)推送了题为《杨永信,为什么你还没被治疗?》的文章后,不少读者朋友纷纷前来咨询有关网瘾治疗相关问题,今天我就其中较多人提出的几大问题,作一个统一的回复。
到底存不存在“网瘾”这种疾病?
我认为,存在。
?
不仅我,很多医学界的研究人员也初步认为,“网瘾”的确存在。
没错,关于“网瘾”是否是一种疾病,以及其诊断标准,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主要分成两派意见。
· ? ? ?一派认为根本不存在“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所谓的“网瘾”青少年只是迫于现实太多的压力,逃到网络中寻求安慰,简单来说只是行为问题。
· ? ? ?另一派则认为,的确存在这种精神疾病。因为从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来看,部分“网瘾”青少年的确达到了精神科相关症状的诊断标准。我个人就比较倾向于这一派。
图为《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
那诊断标准到底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上网搜索陶然教授的学术论文。如果说得简单一点,要诊断为网络成瘾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当事人的上网行为须出于非学习工作目的,而且这种行为令其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往能力受损,其对上网充满渴求和冲动感(有心理依赖),并且在强制不能进行该行为的时候有明显的戒断反应(焦躁、烦躁、发脾气,想尽办法上网)。
一直以来,国内外都有很多关于网络成瘾机制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功能磁共振(fMRI)发现,真正患有网瘾的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功能区发生的改变跟赌博成瘾的患者的非常相似。这些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网瘾是存在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表明,网瘾可引起大脑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据《长江日报》)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网络成瘾类似于赌博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目前国内外业界早就形成共识,行为成瘾也是成瘾疾病的一大类型,包括赌博,网络,购物,性方面的行为成瘾等等。?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实网络成瘾是潜意识层面存在的病理性条件反射。患者一心烦、无聊就想到上网,想到上网就有开心、兴奋的感觉,并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如果家长阻止,容易引发双方的激烈冲突。患者其实清楚这样的行为是有害的,会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社交,但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冲动。
需要特别说明,我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但绝不是精神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医学上,精神疾病的所指范畴非常广,包括吸烟上瘾,还包括抑郁症,失眠症,焦虑症,多动症等。但精神病的所指范畴很狭隘,很多人把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精神病往往指的只是重度精神分裂症 。
网瘾到底应该怎么治疗?有很多科学、综合性的手段,但肯定不应该是杨永信那样的。?像上面说的,网瘾患者明知上网导致自己的社会功能受损,但无法自控。这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比较自卑,缺乏自信,继而不断到网络世界里逃避,形成恶行循环,这种心理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而从根源来看,网络成瘾的根源是家庭。以我多年在青少年成瘾治疗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来看,有行为问题和网瘾问题的青少年都源于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主要是其父母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偏差。
最常见的比如:·?? ? ?溺爱型,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一味的满足,不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
·?? ? ?忽视型,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意,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造成亲子关系淡漠。
·?? ? ?控制型,只要孩子不听话,就采取非常手段,包括打骂等,迫使孩子听话,导致孩子更加叛逆。
这些教育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如果更深一层,父母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来源于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观点,会不自主地应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父母双方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也会因为观念不同出现冲突,令孩子无所适从,所以有的家庭还同时存在溺爱型、控制型等问题,这样孩子的心理障碍问题更多。如果不纠正,这种问题会一代传一代。 所以,正确的治疗方法也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干预。
2006年,陶然教授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网络成瘾诊疗基地“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要是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基地通过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甚至包括将虚拟游戏在现实中进行模拟等一系列系统的方法。
对于一些严重的个案,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为重症网瘾有可能会引发或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比如强迫症、抑郁症,甚至是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需服用相关药物,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治疗。所以,并不是一吃药就是不科学的治疗手段、更不是精神疾病不需要吃药。
我本身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治疗。我创办的日辉心理(微信号:RHXL5191)主要是针对各位成瘾、抑郁症和学习障碍的高效干预,在行为成瘾方面干预的对象往往是更严重的复合型成瘾行为,比如网瘾与赌博成瘾共病,治疗方式与陶然教授的方式有相似之处。不过,我们更侧重于心理干预和家庭干预的力度更大更高效,在药物使用方面更慎重。
总的来说,要从脑科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问题,进行深度的,系统化、人性化、高效化的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这是医学界的共识。
只要帮青少年治好戒除网瘾就可以了吗?远远不是,还要帮他们重建家庭关系,重回学习轨道。重建家庭关系主要通过家庭治疗,上面已经提过了,不再赘叙。?网瘾青少年往往是学生,他们主业是学习,戒除网瘾是为了重回学习轨道,健康地回归社会。这就涉及到学习障碍的治疗,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目标是让这些孩子回到课堂时,能处于一种积极的、专注的精神状态,快乐高效学习,快速赶上学习进度。甚至不排除,让他们学习“上瘾”,从一个问题少年变成一个优秀少年。?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心理干预技术已经成熟,而且还在不断迭代,曾经用了不到30小时的心理干预,治愈了一个“网瘾+恋物成瘾+学习障碍+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的归国高中生。(详情请点击《优秀的父母为何却养出“问题”儿子》上、《优秀的父母为何却养出“问题”儿子》下。
在医学上到底存不存在“电击疗法”?
是存在的,可基本被淘汰了。
?
我看到大部分报道和评论文章把杨永信的办法称为“电击疗法”,而另一些则称其为“电休克疗法”。这两种疗法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不能混淆。?先说后者。在现在,“电休克疗法”发展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主要针对重度精神障碍(往往包括重度抑郁症,重度精神分裂症,有暴力倾向的双向情感障碍等)进行治疗。在药物和心理咨询对患者无效的情况下,在麻醉状态下,对患者全身通电流,患者基本感觉不到痛苦,其体细胞的细胞膜迅速恢复零电位,对其病情往往会有明显改善。但这个办法只能针对临时性问题,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而且有效率大概在70%~80%,对有些患者是无效的。即使是对其有效的患者,后续也还要利用药物和心理治疗进行根治。所以,电休克疗法在临床上有所应用,主要针对重度患者,是比较人性化疗法。
电击疗法是另一种疗法,一般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给其身体通电流,目的是让他痛苦。说得专业点,是为了建立厌恶性的条件发射。很久以前,有人曾经用来治疗所谓的“同性恋患者”(目前同性恋已经不是精神疾病,这是另一话题了)。电击疗法还曾经应用在强迫症治疗上,简单来说,就是将电击的痛苦感觉和某种行为进行连接,让患者一想到这种行为就痛苦,从而减少这种行为。青少年被强行电击到痛哭流涕
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给病人很大的痛苦和伤害,而且治标不治本,所以目前这种疗法基本被淘汰。如果杨永信用的的确是这种方法,那实际上是借电击疗法之名行酷刑之实。从报道上可以看出,他不是将电击的痛苦和上网行为进行连接,而是让电击的痛苦和孩子所有的不听话进行连接,迫使孩子“听话”地向家长道歉,或谎称愿意留下治疗等等。这不是治疗,这是暴力威胁。
所以,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因为电击疗法曾经属于医学疗法,就盲目崇拜接受,要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痛苦电击会
让孩子们带来什么心理障碍?最可能的,最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通常指人遭受重大挫折、打击或者重大自然灾难后的心理障碍。从已有报道看,对青少年来说,杨永信的疗法是他们人生的重大打击,他们日后想起这段经历仍会害怕、恐惧,出现回避性的行为,甚至会患上失眠症,抑郁症等。
而且,这个方法没有真正解决网瘾青少年或问题青少年背后的家庭问题,往往会恶化亲子关系,家庭冲突更加剧烈,甚至家庭破碎。根源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就很容易反复。
为什么那些家长会心甘情愿把孩子交给杨永信?
是痛苦和无奈。
?
据报道,不少家长明知道孩子在承受身心的折磨,仍要求孩子留在临沂网戒中心“治疗”。我很多朋友都说,这些家长是脑子进水了吗??其实,我非常能够理解这部分家长。很多问题青少年并不一定是网瘾,只是有行为问题,比如逃学逃课、打架斗殴。这些问题来源于家庭,也就是亲子关系已经非常僵化,家长束手无策,学校也没有好办法。这部分家长很痛苦,如何帮他们走出痛苦就催生了庞大的戒瘾市场。?临沂网戒中心及类似机构就是狠狠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孩子叛逆,家长就把他们送到这些机构里,让孩子听话,哪怕用的是痛苦的电击疗法。所以,他们的行为看似愚蠢,但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我最后想说的。不单是网瘾,青少年成瘾和行为问题都需要深度的,系统化、人性化的高效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可是,在国内具备这些条件的机构非常少,仍需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去努力,让深陷痛苦的家长和孩子有一个出路。
批评杨永信并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大众了解到这些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问题本质和科学治疗方法。
各种报道和评论,是为了让更多家庭学会自我反省和提升,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孩子。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时,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让孩子在得到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走极端。
父母要学会成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如需看更多权威解析,或者有相关信息交流可联系何日辉(vx:herihui2015)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