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内疚感的两个根源包括

时间: 2023-09-30 02:02:49

内疚感是一种负面情感,常常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情感的根源和影响。本文将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内疚感的两个根源,并探讨如何克服和减轻内疚感。

内疚感的两个根源包括

社会对行为的规范

内疚感的一个根源是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们的行为。我们都受过美德或道德行为的教育,如诚实、宽容和助人为乐等等。这些规范是社会组织和稳定的基础,在生活中反映出来的规范也经常成为我们思考和行为的基础。当违反这些规范时,内疚感会产生。内疚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惩罚,以警告我们的未来行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越强烈,对于维护道德或伦理规范的贡献就越大。

然而,在某些社会环境中,道德规范并不总是真实的和好的。某些社会或文化中,追求成功或竞争能力被强烈鼓励,而同情、宽容和关心他人的行为则被轻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内疚感的代价变得很微小,反而成为一种恶性的、过度的自我惩罚感。

自我形象、价值观和答案

内疚感的另一个根源是个体对自我标准和期望的索取。我们都有一定的价值观和期望,它们影响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当实现这些期望和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挑战或受到威胁时,内疚感会产生。这种挑战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当我们失去自信时,负面情感会在我们心中滋长。

个人形象和自我评价也可以引起内疚感。当我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期望的自我图像时,会产生内疚感。另外,在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行动时内疚感也会产生。我们也许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或者我们没能克服自己的行为障碍,所以会产生内疚感。

缓解内疚感

1、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当我们自我价值观太强,不能符合社会变化或真实的生活环境时,应该尝试放下对过去价值观的执着,接受新的价值和思想,找到与自己实际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的价值规范。

2、找到合适的自我形象定位和期望调整,在正确的方向上追求和体现自己的价值,避免因期望与实际有矛盾而产生的内疚感。

3、充分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并学会从容与之相处,避免因环境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内疚感。

文章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内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的人不会感到内疚)

内疚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不会内疚?

内疚是什么?内疚(guilt)是一种我们在认知及情感上的体验——当我们认为自己违反了自身一定程度上认可的某项道德标准时,内疚感就会油然而生,比如对于一个信仰要顺从父母的小孩来说,拒绝父母的要求(即使这个要求并不合理)很可能会令ta感到内疚;但对于拥有另一种道德标准的小孩来说,处于同样的位置,ta就可能完全不会感到内疚。

也就是说, 内疚是一项十分主观的个人体验,它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每个人内在不同的评判标准。 感受到内疚的人,不一定真的做出了某项“错事”或者“坏事”,而那些做出了坏事的人,也不一定会感到内疚。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对于道德的评判标准呢?内疚到底是从何而来?弗洛伊德认为,对内疚的感受形成于我们在人生早期与父母的交流中, 主要根源在于对权威、以及对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

在出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照顾。在与父母的不断交流中,我们会逐渐试探出哪些行为是可被接受的、而哪些行为是会令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失望、令我们受到“惩罚”的。

长大以后,我们从童年总结出的这些“规则”就会发展成为我们个人的道德标准。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和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内在的道德标准也差异明显。 道德标准一旦形成,我们就会在感受到个人渴望与这个标准相冲突时,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比如,童年时期受到父母较为严格“看管”的小孩(例:不许去同学家里过夜、不许饮酒等),在成年后,即使已经脱离了父母的掌控,依然可能会对夜不归宿、过度party等行为感到内疚。

我们可以看出,内疚的形成过程其实是很复杂的:它几乎贯穿了我们的童年时期,充斥在我们与父母及外界的所有交流体验中。

还有学者认为, 内疚感的产生与我们的进化过程有关。因为会感到内疚,人们不容易伤害他人、且更倾向于友善地面对彼此。 在原始部落或社会结构中,拥有“内疚”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体、使社会稳定。因此,内疚感的传承还可能具有一定的进化意义。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内疚都无疑是一直复杂的情绪体验,而内疚感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也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大。它与多种心理病症密切相关,比如:抑郁症的一项常见特征与诊断标准,就是过度或不适当的内疚感;而反社会人格的标志性表现之一,就是缺少怜悯心与内疚感。

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感到内疚?

为什么很多“坏人”在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后不会感到内疚呢?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比较强大吗?

我们主要可以将“不内疚”这件事背后的实质分为两种情况:

1. 有些人真的不感到内疚

反社会人格的一个明显特质,就是天生缺乏内疚感与共情心。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连环杀手John Wayne Gacy,他曾在1972至1978年间,性侵并杀死至少33名少男,并将他们藏匿于自家的空调管道内,除了被诊断出反社会人格外,他还曾在采访中谈到,杀人令他产生“快感”。

这些人像是真正的“恶魔”,ta们是无法对受害者或是生活中的任何他人产生共情的。Ta们不会怜悯他人、也不会对所做出的那些丧心病狂的“坏事”感到内疚,因为在ta们的世界里,只有“满足自己需求”这一条标准。 这与心理是否强大无关,而单纯地是因为ta们缺乏这种能力。

2. 有些人感到内疚,但被防御方式阻隔了

还有一些人, 在做出“坏事”之后,并非真的不会感到内疚,而恰恰是因为内疚感对于他们来说过于痛苦—— 他们们无意识地激发出了自身的防御模式,将内疚感“压下”,使自己意识不到内疚

比如,二战时期,纳粹军官曾以“老鼠”、“寄生虫”等称呼来指代遭到迫害的犹太人。这种“去人性化”的称呼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自己在从事的反人类屠杀行为——如果杀掉的不是同类,而是害虫,自然就不会感到内疚了。

再比如,在家暴或暴力伤害他人后,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因为别人首先对不起自己。这种外界归因、无法承担自身责任的做法,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被激发了名为压抑的防御模式,他们把内疚牢牢地锁在潜意识里,不敢意识到自己内疚、也无力应对这种情感。

对于这些人来说, 无法感受内疚,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心理不够强大,他们没有足够充足的内在资源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强烈的内疚感 ,却又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更多伤害他人的错事。

适当的内疚感对我们很重要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适度内疚是有利于我们的: 它帮助我们维持和社会、以及和重要他人的联结。 因为剥夺他人财产会感到内疚,所以不会做出偷窃抢劫等违法的事情;因为出轨会感到内疚,所以不会做出伤害婚姻的事情,等等。

更重要的是,在已经做出某些伤害他人的行为后,内疚感还会激发我们做出补偿行为,并避免进一步对他人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坏人”很难感受到内疚,并不是因为他们们心理强大,相反,他们正是因为缺乏某种很重要的能力、或是缺乏足够的内心力量和应对资源,才无法感受到内疚,所以才会做出某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罪行。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那些不会内疚的人,他们并非内心强大,而是他们缺乏了某种能力!

自责内疚感太重的心理根源是什么?

自责内疚感太重的心理习惯其实来源于每个人从小受的教育。

内疚与羞愧是人类体验中最隐秘、最难以忍受的情感,把握住一个人的内疚与羞愧,就相当于抓住了他人自尊的尾巴。这种行为习惯其实来源于每个人从小受的教育。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知荣辱明是非。

每当小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大人会刮一刮脸说“羞羞羞”,仿佛觉得让孩子感到羞愧,就能够矫正他的行为。羞愧这种情绪的确能够让人们回避令人羞愧的情境,但孩子回避的只是羞愧的感受,他们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父母的这种行为叫作“情感控制”,它会给孩子带来被贬低的感受,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

自责内疚感太重的注意事项:

有意识地努力不要让自己失望。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更多地意识到你的消极自我对话,那些你对自己的刺耳评论。称赞自己做得好;承认自己的成就,无论多么渺小。在每一天结束时列出5件你做得好的事情,这些事情让你快乐,或者让你感到骄傲。

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一样重要。这里有一条规则:你永远不会对你爱的人说的话,不管是出于考虑还是害怕得罪他们,也永远不应该对你自己说。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