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有罪论”是指一种错误的观点,即在犯罪案件中,受害者承担一定的责任或有部分过错。这种观点非常错误和不道德,因为受害者都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做出任何导致犯罪行为的事情。
受害者有罪论英语怎么说
在社会上,受害者有罪论不仅存在于一些人的观念中,而且还存在于一些司法决策中。这种观点不仅有害于受害者的权益,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公正和道德价值也存在着威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个角度来分析受害者有罪论的错误性,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从道德角度来分析受害者有罪论是错误的。在任何情况下,牺牲无辜的人来减轻罪犯的罪责是不道德的,这将会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互惠关系,增加社会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
其次,从法律角度来看,也没有理由认为受害者有罪。如果受害人没有做出任何滋生犯罪行为的事情,那么他们没有任何过错或责任。相反,如果存在证据可以证明受害人的过错或罪行,那么这些事实将被法庭认定并考虑在犯罪案件中。
此外,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受害者需要获得足够的赔偿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恢复或改善生活品质。如果产生了“受害者有罪”这样的观点,那么受害者将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和支持,这也不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人道保护水平。
最后,作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我们需要呼吁和促进大众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唯有将人的尊严和权益摆在首位,尊重和保护受害者的权益,我们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综上所述,受害者有罪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作为整个社会的成员需要通过伦理和法律手段来确保受害人的权益,同时,还要呼吁和促进公众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为每一个人的尊严和权益发声。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被害者有罪论啥意思如下:
评价一件事情可以有各种角度,有人分析犯罪分子应该受法律制裁,也有人从受害人角度反思怎么才能避免伤害,这两个角度并不是矛盾的。你不能要求所有指责犯罪分子的人都得去分析一下受害人的问题,也不能要求所有分析受害人问题的人,都必须先骂几句犯罪分子。
被害者有罪论是一种观点,主张在某些犯罪案件中,被害者自身的行为或责任也应被列入考量,将其视为一种影响犯罪发生的因素。
被害者有罪论的支持者认为,被害人可能存在一些行为或决策,导致他们成为犯罪的目标,或者说他们的行为可能引发了犯罪的发生。这种观点质疑了传统以犯罪者为唯一责任的观点,试图将责任扩展到受害人身上。
然而,被害者有罪论也备受争议。其批评者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犯罪者的道德责任,将对犯罪行为的责任推卸给受害者。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犯罪被合理化或辩护,从而给受害人带来二次伤害。他们主张应该将犯罪责任完全归咎于犯罪者,而不是将责任转移到受害者身上。
被害者有罪论的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例如受害人主动参与犯罪活动或行为。在大多数犯罪案件中,被害者无论其行为如何,都不应该被视为有罪。法律系统通常着重犯罪者的行为和动机,以确定其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其次,是对网络世界缺乏敬畏。总有人以为,网络是虚拟的,没有人知道电脑或手机的另一端是谁,恶意宣泄情绪也不会承担责任。但是如果你违法犯罪,执法机关一定会知道你是谁,并且或早或晚天降神兵般的找到你,轻则承担民事责任,重则承担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1966年,心理学家勒那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中安排一位学习者独自学习,72名观察员旁观她的表现,每当她犯错,将会受到电击惩罚。
实验结束后,观察员得出的结论是她太笨了,这一理论被称为公正世界理论,也叫做受害者有罪论。
他们认为世界本是公正合理的,遵守秩序意味着保平安,之所以受到惩罚一定是你犯了什么错。
用中国话说,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01
理论基础
很多人信奉受害者有罪论,因为人们普遍寻求一种安全感。
人们不愿相信一个没做恶的人会有恶果,因为这太不可控了。
找出事件的原因,并且避免再次犯错,这是人类的本能。
而对于犯罪者人们无法掌控,唯一能够找出的是受害者的缺点,只要避免类似的行为,就不会成为受害者。
所以受害者一定有问题,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恐慌。
02
荒谬在哪儿
受害者有罪论用的最多的案例,是性侵和校园暴力。
也许已经被说滥了,每遇到性侵事件,人们还是认为,一定是她穿着太暴露,太骚了,在酒吧强奸不是活该吗,不知检点,她长得太好看了……
也许恶有恶报,这个理论已经根深蒂固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但是克服偏见才是智者所为。
长得好看也是原罪?
还记得那个丧心病狂的案件“消失的夫妻”吗,只是看了一眼两人的结婚照,觉得女主人很漂亮,于是起了邪念。
她有什么错?
人们总期待在受害者身上寻找一点点破绽,企图安慰自己,正如同“人无完人”,哪里有完美的受害者?
发生这些事件的受害者多是弱势群体,她们太弱所以活该是受害者吗?
没错,大自然的规则是弱肉强食,人类本性是欺软怕硬,也许他们可以做的更好,但并不代表他们有错。
如果说受害者有罪,不好意思,有人打你两巴掌,你是不是活该?
03
这种观念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为什么那些性侵犯的女性选择沉默,为什么那些被校园暴力的孩子选择隐忍?
除了对当事人的恐惧,更多的是惧怕旁人的眼光。
我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女朋友曾经被侵犯过,要不要分手?”
描述中说,我并不是介意她不是处女,是介意别人的眼光。
更有人直白的在评论区说,我就是嫌这样的人脏……
她们也是受害者呀,身为朋友也知道去安慰鼓励,作为男朋友第一时间想着分手…
这段话是胡适写的,一个男性文人写于1920年,100年过去了,很多人只涨了知识,没涨文化。
旁观者说三道四,一句“活该”就足够击垮受害人的心理防线,害怕被男朋友嫌弃,被人冷暴力,连受害者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这些都让受害者放弃说出真相。
一个遭遇校园暴力反攻的孩子, 老师知道了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只欺负你”;
告诉家长,家长说“ 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居然在学校打架 ”,回家就打你一顿;
同学看到被骂被欺负的,要么站强者队,要么默不作声,这些孩子该多无助……
04
学会反抗
人类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世界公正,可是很抱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存在于童话故事里。
我们生下来就有贫富之差,强弱之分。
善良的人不一定长寿,作恶的人也会逍遥法外。
大自然的法则是适者生存,弱者是会被淘汰的。
弱者在有些人眼里是保护的对象,在另一群人眼里是欺负的对象。
我们要对善意的人柔软,对那些持有恶意的人强硬。
我们没有错,是让我们能更客观的看待自己,走出低谷,抛弃那些受害者有罪的论调。
我们也能做的更好,不用悲天悯人,告诉那些恶意中伤我们的旁观者,我没有做错什么,你不喜欢只是你不够爱我,我也值得被爱,不要再质疑“为什么是我”。
对待霸凌,再强硬一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双倍奉还。
不要指望忍让能解决一切,你的忍让只会让对方更肆无忌惮。
望每一个受害者都能走出阴影,不会成为下一个施暴者,望我们还能怀揣着美好愿景向前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