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父母总是让自己有负罪感

时间: 2023-09-30 03:16:28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与父母有过种种互动,而其中的某些经历往往很容易让自己充满内疚和负罪感。无论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还是因为父母所施加的压力和期望所产生的,这些负罪感都可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话题,帮助那些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情况。

父母总是让自己有负罪感

首先,我们可以从过分的期望和责任感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不少父母在对子女的期望和规定上往往过于严格和苛刻,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子女身上。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让子女感到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感,进而导致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一些父母也可能会拿自己的付出作为借口和威慑,让子女感到似乎自己从父母那里受到的是“恩惠”而非“爱”,这也容易让子女心生愧疚和无能感。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情感绑定和亲子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绑定和亲子关系都会对子女的行为和情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父母可能会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寄托于子女身上,让子女承担过多的责任和期望,这样的情况也会使得子女感到内疚和负罪感。同时,假如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不和谐或者矛盾的情况,会导致子女产生更多的负罪感和焦虑。另外,有些子女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选择或者行为违背了父母的期望,从而感到内疚和不安。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内疚和负罪感常常源于我们自身对于某些行为或者选择的价值难以理解和解释。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端正自我认知,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价值,并学会自我劝说、自我规划和情感管理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外界的压力和情感所左右,尽情享受自我的生活。

综上所述,在父母从事和影响子女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很容易会产生让子女内疚和负罪感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可以从过分的期望和责任感、情感绑定和亲子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三个角度入手,以帮助自己摆脱情感的困扰。通过端正自己的认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向,相信我们能够拥有更加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心里老是有那种莫名的负罪感和愧疚感,咋回事?

估计是坏事做多了?

莫名其妙的意思,是说你常规的思维中,找不到原因,那么,必然有你不知道的原因。

从你提出需求,和接受需求的时候,就会引发你的负罪感和愧疚感来看,首先,是你的自我价值感低——我不够好,我不配,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做不好,我做不到……。

问一下自己,在心里是不是,就是这么认定自己的呢?

这样的看法和信念,肯定来自于你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来自于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态度。

在你父母眼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你小时候的时候,父母是怎么对待你的呢?他们经常是怎么说你的呢?

找一把椅子,代表你的父母,放在你的面前,把你这辈子,藏在心底,从来没有对他们说过,却又是你最想跟他们说的话,慢慢的都说出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比如,爸爸妈妈,你们以前那样对我,对我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爸爸妈妈,我都想你们能跟我说……呀。

反正,把你的心里话,把你心里的需求,都说出来,这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你再想想,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高吗?他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

你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

我可以跟他们不一样,我活得越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最后,你的家族系统中,有没有那种做了什么错事,一直深感负罪感和愧疚感的人?

如果有的话,你可以在心里看着他,跟他说:我深刻的感受到你的感觉了,我想告诉你的是,无论你做过什么,你都是我的亲人,你对我很重要,我们是一家人,我爱你。

于是,那个莫名其妙的负罪感和愧疚感,就走了,因为,本来就不是你的嘛。

这样的情况属于人的个性特质~形成于生命早期客体关系体验感受经验…希望一下子彻底跳脱改变 不太可能…

了解自己 接纳自己就是有这样特质的人 知道并允许这样的感受存在…比排斥更容易做好… 试着和自己的感受对话 接受这个陪伴了自己很久的“朋友” …

《生命的重建》一书里有三句很经典的话: 可以借来经常对自己说~ “我很放松… 我很安全…我爱自己…”

试着对自己说这三句话的时候 注意一下内在的感受… 能否说的轻松自如 … 说的坦然…

负罪感和愧疚感常来源于不自信和失败,

因此,可以增加自己的成功来减轻负罪感和愧疚感,

而成功不仅仅局限于伟大事业,还可以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例如做好一盘家人都喜欢的菜、解答出一道困惑已久的数学题等等,

通过一系列小成功让自己变得更自信,逐步摆脱负罪感和愧疚感。

问自己 静静地体察内心

因为每个人都有过错,感恩向前冲。

心身一体,身心一体,不是只有心理出问题才会这样的,有时候,身体哪个地方出问题,也会有这样表现的,所以吧,如果没有明显的诱因,一般还是先到正规医院检查下,先排除身体生理层面的问题。

这里不是医院,只能根据个人经验,从 社会 心理层面猜一下。

焦虑抑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负面情绪体验。


心理学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里面,把我们的心理系统,很形象的一分为二:

1.感性/本能系统,比喻成一头大象,追求享乐满足,关注眼前利益;

2.理性系统,比喻成一个骑象人,追求长期收益;

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既要满足大象的需要,也要满足骑象人的需要,俗称认真工作,好好学习,同时也劳逸结合,人就会比较快乐的过日子。


举个例子

我们进入大学学习,都会有一个基础目标:至少拿到学位证,毕业证。

如果我们只是吃喝玩乐,就是不学习,然后门门挂科,一般都会体验到焦虑和抑郁。

吃喝玩乐不学习,就纯粹是在满足大象的需求,那骑象人就要不满了,骑象人一不满,自然就会和大象起冲突:


然后

如果只是偶尔焦虑抑郁,时间还不长,意味着人还可以靠自己走出来

1.先平息心理冲突: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抑郁如何来的。

2.说服大象:让大象明白,不学习,拿不到学位证,毕业证的后果--此时的努力,是为了一辈子的更快乐/或想想自己的人生计划:自己期待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

3.骑象人指明方向:制订学习计划,分解阶段性学习任务。

4.变更环境:如断开与容易让自己分心的社交圈的联系等等。


再然后

一个人如果挺长时间的处于既焦虑又抑郁的生活,就可能会形成


这种情况,可能就不是靠自己,能轻易走出来的,最好就求助于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了,仅供参考。

提一些正当的要求,为什么自己会觉得惴惴不安呢?

想必您自己也清楚您的这些要求可能。对方有理由拒绝,而你却没有理由可以说什么。所以您一定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哪一些地方是警戒区?哪一些地方是交流区?您惴惴不安的原因就是因为您怕对方的警戒区太大。怕一不小心就惹毛对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呢,就是您对对方其实并不太理解。但是您必须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如果没有试探到,你就永远不会不知道他的警戒区是在哪里。您就会永远处于这种惴惴不安的境地之中。所以您最好不要有这种想法了。有一些您觉得是正常的要求您就去提,不管对方答应还是不答应,您都知道他对此事的态度了。对于以后的交往也更加的有助力。

那为什么别人的要求自己感觉做不到,但是自己心里又不太好受呢?

这个就是典型的不懂拒绝别人了。可能您在大部分人的眼里,您是一个老好人的状态。帮了别人一次二次三次,不太好意思拒绝第四次的求助。这就是您的交流区太大而警戒区太小的缘故。你应该知道。我们做每件事都是有成本的。当了这个人,我们就无法做那件事。比如说,当有人向你借钱的时候,你不好意思拒绝,那你可以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不把这个钱借给他。我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上之前准备好的辅导班了?我的老婆是不是就可以换一所大房子了?所以说您帮助别人牺牲的成本就是您对身边人所能达到的帮助。你又想一想,在当你感觉别人明显可以帮你的时候,他拒绝你的理由又是不是这个呢?

祝您生活愉快!

肯定是干了~亏心事了!

肯定你做了坏事太多了

被父母PUA的6个迹象

被父母PUA的6个迹象

1.强调付出,道德绑架

你你的父母总是强调付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逼你屈服。

2.超强的掌控欲

通过干涉和管理你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强化对你的支配地位。

3.以爱之名,过度控制

用以爱之名切断你与外界的联系,让你随时都能被操控。

4.打压式教育,摧毁自尊心

总是对你进行打压式教育,借着为你好的名义,摧毁你的自尊心。

5.不认可你的需求,让你有负罪感

从小被灌输:要听话,要懂事的思想既忽视了你的需求,又能让你产生负罪感。

6.用情感勒索,让你产生依赖感

当想要脱离控制时,会发现自己因为长期受到父母的情感勒索而对其产生依赖感,离不开了。

努力的人从不孤独,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在耀眼的光芒处相逢。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赢回来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赢回来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表现

1.习惯性压抑自己

总是被人夸懂事,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不会主动表达,心里有事也不会和父母倾诉,时常委曲求全。

2.否定自我价值

小时候经常被打压,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从而产生不配得感。

3.充满负罪感

长期被父母PUA"我做这些,还不都是为了你",导致你内心产生负罪感,觉得身边人过得不好,都是因为自己。

4.想要逃离父母

想到回家并不开心,看着熟悉的环境,过往的遭遇一幕幕重现,只想逃离。

5.无法平和沟通

每次和父母讨论事情都会不欢而散,感到"不被理解"而情绪崩溃。

6.讨好型人格

很难拒绝别人,习惯性把别人的需求放到第一位,害怕别人失望的眼神。

7.渴望被认可

因为经常被否定,你更希望证明自己是被需要的。往往也容易被家庭控制,不断付出,成为类似"扶弟魔"。

8.严重缺乏安全感

由于没有感受过无条件的爱,你变得敏感多疑,不相信别人会一直爱你,也觉得自己不配。

9.容易依赖别人

别人对你好一点,你就对ta掏心掏肺,并且缺乏主见,经常摇摆不定,被他人意见左右。

10.喜欢独处

相较于耗费精力的社交场合,更喜欢通过独处获得能量。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01、不要期待父母改变

父母那一代人的生长环境和现在有很大差距,他们习惯性用固有认知去解读当下发生的事情。并且固有认知一旦形成,很难发生改变,所以,不要执着与说服他们理解你,观念不同很难达成一致。

02、经济独立

摆脱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意味着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衣食自足,不求他人。

03、学会爱自己

没必要用受过的伤害一直惩罚自己,你值得更好的生活。血缘无法选择,朋友、爱人是可以选择的。去遇见喜欢的人、过想要的生活、重要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04、不需要为父母的情绪买单

父母吵架是他们之间的感情问题,不需要归咎于自己;或者看到父母因为某件事情难过,就因此产生负罪感,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你无法控制他们的情绪,也无需为此买单。

05、看清精神控制

父母PUA常用的方法就是让你产生亏欠感,以"爱"的名义操控你。那些让你感受到不舒服的"为你好"都可能是隐形控制,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避免走进圈套。

06、放下救世主心态

你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负担别人生活的时候,请先照顾好自己。与其试图填满不是你原因造成的"无底洞",不如把父母的课题归还给他们,父母养育我们的确很辛苦,但也不是逼迫我们的理由。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