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惰化作用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缓慢、惰性的行为或思想模式。这种现象能够导致个人不愿意改变已经形成的思想或行为习惯,从而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惰化作用的内涵
一、 社会惰化作用的成因
1.1 群体压力。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动,从而加强了社会惰化作用的发生。这是因为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压力,要求成员以某种方式行事,并防止他们违反这个群体规则。
1.2 个体偏见。
个体可能出于内在或外在的偏见,而拒绝尝试新的思想或行动。这种习惯可能与个体的文化、经验和教育有关。
1.3 社会结构。
社会规则和组织结构也可能导致个体的惰化作用。例如,当某些职业或社会机构提供稳定和保障时,个体可能会变得过于依赖,对变化和新的经验不感兴趣。
二、 社会惰化作用的危害
2.1 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惰化作用会阻碍社会转型和个体成长。当个体拒绝尝试新的思想和行动时,他们很难了解社会变化的意义和需求。
2.2 僵化思考和行为。
社会惰化作用会使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变得僵化,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从而导致知识的滞后和个人价值的缺失。
2.3 增加心理压力。
社会惰化作用可能会增加个体的压力。当人们拒绝变化和新的体验时,他们的生活和日常经验缺乏刺激,从而导致压力和不满。
三、 社会惰化作用的对策
3.1 引导个体思考。
为了让个人跳出社会惰化作用的陷阱,需要引导他们思考现实世界的要求、机遇和挑战。通过良好的信息沟通和教育,个体可以拥有现代思维,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质疑和从多个角度考虑。
3.2 提供多样化的经验。
个体需要有广泛的社会经验,从而增强其思维和行为的多样性。只有当他们有一系列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时,才有可能摆脱社会惰化作用的束缚,从而拥有更高的成长和发展。
3.3 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摆脱社会惰化作用的有效方法。为了刺激群众创新的能力,个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同时也可以参与创新实践和活动。
总之,社会惰化作用的产生和蔓延要求人们认识到这种现象可能会阻碍其成长和社会进步。为了摆脱这种束缚,个体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经验、现代思维和创新实践来扩展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1、群体压力的影响,即社会从众行为;2、社会助长,即个人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提高;3、社会抑制,即个人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降低;4、社会惰化,即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一、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二、社会助长
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就被称为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共同活动效应; 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观众效应。
三、社会抑制
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
个体行为受群体的影响作用,还表现为社会促进行为和社会抑制行为。社会促进行为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行为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四、社会惰化
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所谓“出工不出力”,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与社会干扰不同的是;社会惰化作用往往发生在那些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合作,但个人的成绩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而社会干扰则关注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即使和别人一起工作,也并非是做同一件事,而是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A.模仿(正确答案)
B.竞争意识增加
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正确答案)
D.责任意识降低(正确答案)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呢?心理学家指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动力,这种驱力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了的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对个体起促进作用。就简单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有助于个体效率的提高,对高水平的人来说,他人的存在就可能起助长作用。但是,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的增强反而会破坏个体的表现,例如,在解较难的数学题或记忆新的语文材料时,若有他人在场,个体的工作效率往往会下降。可能的原因是他人的存在会分散个体的注意力,当简单的工作不需要个体投入全部的注意力时,人们可以通过更加努力来弥补自己的分心,但当进行复杂的工作而分心时,这种努力就无法弥补分心所造成的损失。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