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由维也纳的泰奥多尔·赫克特和苏格兰的弗洛伊德等人发起创建。它指导了不少医学、心理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深受人们的赞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精神分析学派的优点。
精神分析学派优点
1. 深入人心,洞悉本质问题
精神分析学派是深入探讨个体心理结构的学派,将精神问题视作人的本质问题。它试图研究人类的潜意识,揭露那些生活在人内心世界中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探究人的梦境、行为、语言和行动,分析出其中的潜在内涵,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2. 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学派提供了一系列面对人类精神问题的治疗方法。它通过疗愈来达到理解患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是有针对性的,帮助患者理解自己,并逐渐消除心理问题。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心理分析疗法等。对于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症、自卑等,精神分析学派都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良好的疗效。
3. 指导文艺和人文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对文艺和人文研究领域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通过研究个体的梦境、行为、语言和行动等,揭示出大量的心理学原理。这些原理也用于解释文学作品、电影、艺术品中的某些文化现象或社会矛盾,增强了研究人文价值的力度。比如,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出发,对多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不仅为文本解读提供了诸多思路,而且对儿童心理学、亲子关系和性别角色等议题进行探讨,丰富了文学理论的内涵。
4.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需要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视为理解和分析的主体。它试图通过研究个体的潜在思想和情感,理解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个体内心科学的解决方法。同时,它也倡导人本主义,注重人的内心需求,并提出个体需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当代社会中,缺乏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已成为心理疾病的重大问题。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与心理的密切关联,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已经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学派具有深度、针对性,能指导文艺和人文研究,以人为本等优点。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自我认识和理解内心问题,而且可以用于解释文化现象、社会心理学等问题。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谁探究精神分析,就探究到我们的文化中去了。”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以下是勤思考研辅导老师为各位报考心理学的考生整理总结的主要心理学流派简介,供大家参考!掌握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知识点,祝大家考研成功!
虽然心理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记载,但国内的心理学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认识层面,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算是舶来品,那么西方心理学是怎么发展演变的,又有哪些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呢?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受哲学和生理学的影响,哲学被认为是科学心理的“父亲”,生理学被认为是科学心理学的“母亲”。1879年,德国心理学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也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心理学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历史意义,我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个诞生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组成其他复杂的心理现象。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主张用内省法研究人类心理,构造主义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研究脱离现实。
第二个是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该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的整体,即“意识流”。心理学要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即意识的作用与功能。研究方法:现象学方法,对意识进行真实的描述。机能主义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包括教育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的发展等。此外,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也成了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第三个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1913年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华生在这本书里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父母才干、倾向、爱好如何,父母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强盗。”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其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实验法;行为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环境。主张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等。该理论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对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有积极作用。
第四个是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该基本观点: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因此,该学派主张心理的整体性,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倡导使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自然观察法、现象学研究方法。尽管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得研究成果至今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所持的基本观点: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都根源于内心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潜意识的方式支配人,并表现在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和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释梦等。精神分析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但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早期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第六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该理论基本观点: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研究方法: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认为凡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可以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根据国内学者叶浩生主编的《心理学史》,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但其理论体系不完备,许多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第七个是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瑟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书中指出: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代表人物:奈瑟、西蒙。基本观点:人是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积极的有机体。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是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对其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的。相应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并以认知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的关系,脑的发育以及认知的发展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通常采用脑成像技术,如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发射层扫描技术(PET)、脑磁图(MEG)等。科学家们相信,了解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市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
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当然还有很多新兴流派,比如: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等等。但是每个学派和理论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以及理论中可取的地方进行学习和研究。
三句话说清精神分析:
移情 反移情 自我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研究:
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中间是如何形成他的人格, 以及早年的关系形成的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 部分是由另外一个人教会的。 可以用这个人带给我们的感受(反移情),来了解这个人对我们干了什么,以及他人际交往的模式是什么。
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机制。没有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不能活下去。
弗洛伊德:
死于1939年9月。
最主要贡献:
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了一个人为什么活着。或者说,一个人或者从事各种活动 动力的原因是什么。
他认为人活着的动力来自 :力比多的满足的需要 以及攻击驱力满足的需要。
新精分理论:
在反对弗洛伊德驱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因形容猫狗也说的过去…)
代表人物: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
真正导致经典的精分和现代精分分水岭的是:克莱因(生于维也纳,在柏林接受过精分培训,26年到英国,搞出现代精分客体关系理论)。曾奇峰属于现代客体关系理论。
克莱因和弟子认为人活着是为了:
满足关系的需要。为了寻求关系。(社会,更高级层面)(使精分真正的成为心理学)
力比多和攻击力的指向是关系
我们因为力比多和攻击驱力而或者,做各种事情也是对力比多和攻击驱力的投注。既是动力又是活着的原因。
力比多是性驱力,作为物种繁殖的需要,而活着需要攻击驱力。
力比多:即性驱力
这里的性泛指 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的感受。最本质上和性有关。
攻击驱力:即攻击性
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
泛指 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毁坏他人、破坏社会…
进化论:
在一个非常漫长的范围内讨论人性,可以很深的理解人性。但在治疗的角度来说,对个体几乎没什么意义。
对人性的了解做出贡献的人: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奥地利 精神病医生 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从生物学角度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性
梅兰妮克莱茵 (Melanie Klein 1822-1960)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客体关系理论的先驱 从关系的角度来说明人性是什么
社会主义 卡尔马克思 (Karl Heinrich Marx 1818-1883) 政治学家 哲学家 经济学家 革命理论家 历史学者 革命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角度让我们知道人性是什么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姆 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结合 又称马克思弗洛伊德主义者
知道父母亲如何跟孩子打交道可以让孩子更健康
面对一个早年因为跟父母亲的关系有问题,而出现各种心理疾病的人的时候,我们知道怎么样帮助他。
曾奇峰对于精分的价值观: 育儿学 人格鉴赏学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特点:
决定论的哲学观点:类似佛教里业力,因果轮回。 小时候和现在是因果关系(移情、强迫性重复)。
意识的不同层面: 意识、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相当于佛教里的 不自觉)。
比如不自觉搞砸了事业,不自觉舔了下嘴唇,不自觉破坏了某段关系。都是由潜意识决定,而潜意识由早年的关系决定。
前意识:稍微自我觉察一下就能够感觉到的
潜意识:在精分师的帮助下,能够觉察到的我们不知道的那部分。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他们是一个连续体,逐渐演变成彼此。
ie,做英语的梦——这门语言已经深入到潜意识水平
骑自行车——用意识控制手脚说明还没学好,而若不需要动脑筋就可以把自行车骑的很稳,就说明学到潜意识这个层面了。学到潜意识层面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哪怕十年没骑,一上车感觉也会马上回来。
熟能生巧:当我反复的做什么的时候,它就可以渗透到潜意识。由潜意识支配的时候,就到了艺术的境界,巧妙的境界。
和别人打交道,用脑筋的部分只能决定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绝大的如何跟他人打交道这部分是由潜意识决定的。
对于领导和权威,我们用两种方式接近:
跟他们亲近 阿谀奉承、拍马屁…
用攻击的方式
总结 三句话说精神分析:
移情: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中间,是怎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早年的关系形成的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反移情:在两个人的关系中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外一个人教会的。
自我防御机制(阻抗):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
行为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显著的异同。
1.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在理论基础和观点上有明显差异。行为主义主要着眼于环境与连续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塑造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到环境刺激的反应与奖惩机制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遗传和阶段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对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以及个体早期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2. 心理本质观: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通过行为来解释。与之相反,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现象主要是无意识的冲动和动机所驱使的,行为只是这些内在驱动力的一种表现。
3. 方法论: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类行为,强调数据的实证支持。精神分析学派则更依赖于内省和临床观察,注重理解和分析无意识过程。
4. 人性观:行为主义学派持有一种机械化的观点,将人视为一种复杂的机器,强调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而精神分析学派则强调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内在驱动力影响的。
总体来说,行为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在心理学领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理论基础、心理本质观、方法论和人性观等方面。尽管两个学派之间存在分歧,但它们都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心理学四大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行为主义
观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人本主义
观点: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认知理论与认知心理治疗
观点:认知理论ABC理论主张以认知为研究对象;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强调“情从理生”、“以理驭情”。 1、把认知矫正摆在最突出的位置;2、帮助来访者认知重组:认清并去掉不合理的信念,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 1、恢复了人的意识、内心活动的地位,把人看作理性的人;2、关注人的认知、信念;3、对情、理关系的见解与处理。 1、不太重视咨访关系的作用;2、具有价值干预的倾向。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