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什么是社会惰化作用

时间: 2023-09-30 13:10:58

社会惰化作用是指由于社会环境中的种种阻碍、规范和限制,使得人们逐渐失去创造性和主动性,甚至渐渐演变成为惰性的社会群体现象。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分析,可以认为社会惰化作用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

什么是社会惰化作用

一、社会心理方面的作用

社会惰化作用在心理方面主要体现为“好逸恶劳”、“知足常乐”等心理状态。许多人在生活中习惯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方式,只愿意做那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对于艰苦困苦的工作则感到畏惧和不愿意付出努力。此外,人们往往倾向于追随群体行为,从而将自己的责任和决策权交由他人来承担。这种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人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群体的惰性。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作用

社会环境中的种种阻碍、规范和限制也是造成社会惰化作用的因素之一。例如,某些社会规范要求个人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程序行事,从而导致个人的主动性受到影响;又如,某些社会文化表现出“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强调物质价值和功利价值,这种价值观单一和失衡的社会背景也会促进社会惰化作用的出现。

三、教育方面的作用

教育领域中的各种规范和教学方法也可能产生惰化的作用。教育的重点往往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和考试成绩,而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这会让学生们在受到约束之后,只寻求答案的正确性,而不是为了学习的本身的乐趣和对知识的热爱。这种倒推的教育思路容易培养出不思考、不创新的学习态度, 对于社会惰化作用的扩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惰化作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有很多种,例如,对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问题,许多人会倾向于推诿和做法不力;在志愿工作和公益事业中,许多人表现出无动于衷、麻木的态度。因此,减少社会惰化的现象非常重要。有关人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变的讨论尚在继续之中,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社会惰化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以此尽可能的减少或消除。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A.模仿(正确答案)

B.竞争意识增加

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正确答案)

D.责任意识降低(正确答案)

【名词解释】之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的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里根据的科学

2、社交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原理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

(角色扮演: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学会更有效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技术。)

3、过度理由效应:即外在过度理由有伤害内在动机的作用。如果人们自己对某种活动有兴趣,则外加的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损失人们原有的兴趣。外加的奖励诱导人们为使行为外部的过度理由得到解释并维持认知的平衡而必须消减自己原有的内在理由,从而造成“过度理由效应”。

4、社会化(09):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6、去个性化(02、04、10):由费斯廷格于1952年提出,它是指在群体中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7、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8、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9、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

10、自我概念(13):是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11、镜像自我(库利):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12、替代强化:外部强化力量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人会产生行为导向作用;但当这些强化力量不直接作用于本人,而是作用于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后果被人们观察到时,也会产生同样或类似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替代强化。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自我强化: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肯定,不符合-自我批评)

13、印象: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解释,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14、印象形成: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印象形成。

15、刻板印象(04、08):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16、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的现象

17、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对于心理特征,人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的,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定向

18、首因效应(09):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9、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0、印象管理(14):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印象管理策略有: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

21、归因(03、08、13):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22、控制点: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有关个人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控制点的思想认为,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

23、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包含认知、情感、行动三种成分。

24、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25、睡眠者效应:任何信息都能改变态度,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称为“睡眠者效应”

26、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

27、犯错误效应:一点小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增加的现象。

28、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06、12):德瑞斯考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的现象。

29、人际关系(12):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通过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30、旁观者效应:其他旁观者的存在,会降低个人提供帮助或实施干预的可能性

31、社会影响(10):是指由于社会压力而引起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着社会中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32、从众: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33、社会助长(14):也称社会促进,指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的现象

(社会抑制:由于他人在场或同时参加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也叫社会干扰)

3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5、群体极化(05、11):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36、冒险转移(11):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有冒险性的现象。

37、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会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称作群体思维。

如何消除群体内部的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作用明显减弱了群体的工作效率。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是: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
(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