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是指一个人将表面上外部的智力活动内化成自己内在的能力的过程。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
1. 内化过程中的认知
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中,认知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感性认知、概念认知、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形式,一个人逐渐接受和理解外部知识,并将其转化和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同时,认知的内在化又促进了人的智力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内化过程中的反思
在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中,反思是重要的环节。对于已经经历的智力活动,通过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到的知识。反思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好的行动。反思是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衡量内化效果的标志。
3. 内化过程的实践
内化过程中的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才能更好地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实践体现了人们对于内化后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在实践中的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加里培林智力内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认知、反思和实践,一个人可以将表面上的智力活动转化成自己内在的能力和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的智力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加里培林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他认为心智活动的形成包括五个相继的阶段: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在长达30年的结构定向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这一理论,目前对我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我们介绍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1.原型定向
(1)原型定向内涵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和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原型定向的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2)原型定向阶段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①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
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④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2.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内涵
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这在加里培林理论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给教师提出了以下教学要求:
①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已展开的方式呈现。
②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向下一阶段转化。
③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正确的表象。
④为了使活动顺利向顺利下内化阶段转化,应注意动作与言语的相结合
3.原型内化
(1)原型内化内涵
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的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为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
原型内化过程包含了加里培林理论的三个小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2)原型内化阶段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的内化成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的和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
③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化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④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维果斯基是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内化论,是指关于个体的意识、智力活动形成的学说。苏联维果茨基曾提出内部智慧过程等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外部活动的假设。他的继承者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列昂节夫认为,在外部物质活动和内部精神活动中存在着相同的结构。
因而两种活动可以互相过渡、转化。他认为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付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将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
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加里培林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外部物质活动转化为智力活动的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了解、熟悉活动,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通过操作实际对象和对象的替代物(如标本、蓝图、图解和记录等)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使物质活动便于理解、再现、概括,离开活动最后的外部依据。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离开物质化的客体,以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更加简化、抽象化。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此时活动的完成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进行,是智力活动的最初形式。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自动化进行,达到智力水平的最后阶段。
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和冯忠良的三阶段模型都是描述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但是它们的具体阶段和命名略有不同。
加里培林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理论,他认为心智活动的形成需要经过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操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操作阶段,五是内部调整阶段。
而冯忠良则在对加里培林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模型。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
虽然这两个模型的具体阶段和命名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它们都为我们理解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