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深度剖析患者内心的无意识思维和人际关系,解决其情感上的问题。虽然此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但它也有其优点和局限。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一主题。
精神分析疗法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1.深度治疗:精神分析强调治疗的深度,并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逐渐破解无意识思维和个人成长问题的机会。这种疗法不是针对显而易见的问题施以表面的治疗,而是关注被压制的症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2.成长与自我意识:精神分析疗法还通过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人格和可能的自我意识发展来支持情感的健康成长。在一些情况下,这个过程能够加快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
3.紧密的治疗关系: 精神分析强调医患紧密的治疗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治愈的一部分。通过建立一种安全和信赖的环境,精神分析疗法能够支持患者探索其感情和思维,从而推动情感的成长。
局限:
1.长时间和高成本:精神分析疗法是一个长期且高成本的治疗过程。由于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沟通和回顾方式来发现问题根源,此疗法时间周期可能长达数个月甚至数年。
2.一定的特殊要求:因为这个疗法强调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所以它对患者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来使其尽可能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治疗效果不确定:目前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证明精神分析疗法的有效性。虽然在许多临床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部分专家仍然质疑其长期耗费高昂的时间和患者心理健康的实际发展情况。
总之,精神分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具有其优点和局限。尽管此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效果,在实践中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并与患者一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1、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心理动力学派”。创始人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观点认为一切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并不在于意识表面,而在于被压抑的潜意识层。造成潜意识动力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和他的后人们也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内在的动力基础,故称“心理动力学”。而心理问题和障碍原因,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形成情结进入到潜意识内未被患者觉察,导致以破坏性的方式爆发,由于形成心理冲突和障碍。同时,由于症状本身满足了患者潜意识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续存在。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挖掘这些被压抑的潜意识,使其能够被患者觉察认可,自然释放了被压抑的能量而得以治愈。由于潜意识分析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个疗程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至少在一、两年以上),故在现代追求快节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
2、行为治疗学派。其理论基础是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该学派以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为基础,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就是将外界刺激和个体原有的本能行为捆绑在一起的条件反射过程,比如将铃声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绑在一起不断强化,由此形成当狗听到铃声以后也会流口水。早期的行为学派完全否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愿意钻研在行为产生过程中的认知变化。之后,华生由于个人原因离开心理学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在华生的基础了建立了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个体在无意识触发某个行为以后,给予相应的奖励/惩罚,就能增加/减少该行为,由此形成强调个体主动性的新行为主义观点;再往后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又通过实验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即不需要通过针对个体的直接强化,通过社会观察也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由此行为主义开始进入关注认知研究的时代。
基于这些理论基础,行为治疗认为一切的心理问题不过是不良的“刺激-反应”联结在一起的过程。只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条件反射就能减少并消除该行为。由此,以20年代开创的“生物反馈法”为开始,创立了行为治疗的各种技术。包括放松治疗、系统脱敏、洪水疗法、厌恶疗法、代币法、去联结法、行为示范法等多种技术。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简单、实用且效果显著,但前提是必须找到一个需要改变的目标症状(靶行为)才能进行条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点在于过于强调外在行为而忽视内在认知的变化,往往导致治标不治本。
3、认知治疗。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争论中自然产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创始人。其主要原因是应用了以皮亚杰、维果斯基、凯利等人开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该学派认为,个体一切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都源自于内在错误的认知系统,使其在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产生了错误的行为和症状。因此,关键在于使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观念的错误,并且敢于和不良的观念作斗争、化解、消除它,这样自然就能解决内在的心理问题。
认知治疗的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学家人称“老妖”。其发明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技术(REBT)一直深受美国人的欢迎。简单来说,也就是通过个体的心理问题症状反应(C)找到引发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后的不合理观念(B),同时使个体认识到这一点以后积极与不合理观念展开辩论(D),并且能够使个体领悟到正确的观念(E),同时在行为上能够加以实践并带来新的体验(F),所以REBT的理论称为“ABCDEF”理论。与艾利斯同时代的认知治疗专家还有亚伦.贝克(Aaron. T. Back,1921-),其理论与艾利斯的疗法大同小异,只是针对认知偏误(不合理观念)的干预技术有不同,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创的“产婆术”对话方式。
由于认知治疗到最后离不开行为上的更新,所以后期认知治疗也与行为主义合作演变为“认知-行为治疗”。其特点在于关注患者内在的观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针对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点在于过份主观,因为“是与非”的评判标准都在认知咨询师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时缺乏对患者的足够理解。
4、人本主义学派。创始人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尔罗杰斯(C ·R· Rogers,1902-1987),其所开创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当时所有的心理治疗学派都建立在治疗者本身给患者拟定的理论模式中,而罗杰斯认为这是错误的做法,认为精神分析不过是“伤残心理学”,而强调环境干预本能的行为治疗是“幼稚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能够通过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阴影。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是现实环境对其太多干涉和影响,以至于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预所要做的就是通过非指导性的谈话帮助他认识到自己本身的宝贵,建立自信从而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故人本主义积极倡导给予人们鼓励、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信心,并由此演变为对美国社会的一场变革,即“人本主义思潮”。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概念也是由罗杰斯开创。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没有太多复杂的技术,只是简单地通过表达理解与体贴的“同理心”(empathy)来干预对方。虽然简单,却因为深得人心而后成为所有心理咨询学派的基础。但是人本主义过于追求理想主义,往往缺乏太多务实的精神,其所认为“拥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现实中真正实现的极少,故一般很难单独使用该派技巧。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