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他的道德认知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领域。该方法主要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的道德发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皮亚杰道德认知研究方法的特点、贡献以及局限性。
皮亚杰道德认知研究方法
一、方法的特点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儿童和成年人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他的方法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采用“临床面试”、“互动式实验”、“抽象对抗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通过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揭示他们的认知过程,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被研究者内部思维活动和感情体验的分析,描绘了儿童的心理形态。
二、贡献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方法主要开创了道德心理学研究领域,深入挖掘了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他的方法主张从儿童发育的角度出发,对人的道德认知进行分析和研究,预示着儿童心理学开始了新时代。该方法突破了以往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究人类的道德认知;同时,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与思维、学习、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联系起来,深入挖掘了儿童道德认知与其他心理发育的关系。
三、局限性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方法主要针对儿童的道德认知,研究人群相对局限,无法涵盖所有年龄段的人们。此外,该方法主要依赖于观察和实验,并且侧重于解释个体的行为和思维,难以从整体上反映人类道德认知的状态。同时,该方法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忽视也是局限所在。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方法主要聚焦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方法以探究儿童道德认知的过程为重点,突破了以往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领域:儿童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然而,该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如研究对象的年龄段相对局限,方法过程较为依赖观察和实验等。总之,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研究方法为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一般经历了什么的发展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贡献
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丰富与深化
皮亚杰采取系统的历史法,并吸收神经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逻辑学、数理逻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把认识论和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将心理学成果引进认识论之中,提出活动中介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认识活动中的双向建构论,这些都揭示了认知形成的辩证运动规律,丰富原有认识论的内容,改变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
引导了认识论发展方向
皮亚杰借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调节阐明认识无限发展的内在根据,这是关于认知微观运行机制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认识论仅仅研究认识结构和认识内容的共时性转换的缺陷,把传统认识论对认识的静态分析拓深为动态研究,使具体认识活动中认知结构-功能的共时性转换,被纳入到认知结构-功能演进的历时性建构框架,从而抓住系统思维的立体网络特征,实现对认识发展过程的多维度的审察,使认识发展规律获得更加全面的阐释。
这些研究成果的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当今没有一个关于认知发展研究不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或参考框架的。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 (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转)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