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尼采美学思想是什么时候的

时间: 2023-10-01 07:56:10

尼采美学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其著作中阐述的美学思想。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一种独特的、非常个人化的美学观,强调人类本能、生命力和超越传统道德规范的美学价值。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美学思想特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尼采美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尼采美学思想是什么时候的

历史背景

19世纪是欧洲思想史上的重要时期,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文明的本质和缺陷。大量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思想不断涌现,其中尼采美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尼采目睹了德国这个传统文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境的无力和危机,他认为这源于人类丧失了本能和生命力。因此,尼采主张回归生命的本能,不拘泥于传统道德规范,探寻个体生命的美学价值。

美学思想特点

1. 生命力:尼采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生命力。尼采认为,生命力不仅体现在人类的身体上,还反映在各种创作活动中。他认为,人类创造力的源头是本能和生命力,正是这种力量使人们具有超越传统美学规范的可能。

2. 超越传统美学:尼采美学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美学观念,其美学标准建立在人类自然生命力和个体经验之上。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超越现实、净化灵魂、激发人们的生命力,而非传递任何道德、宗教或政治的信息。

3. 超越物质世界:尼采美学思想认为,艺术创造的是意义的世界,而非物质的世界。这里的“意义的世界”指的是人类生命和存在的真正意义,即超越个体、超越尘世的存在。

影响

尼采美学思想对当代人文艺术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价值的转变:尼采的美学思想将人类生命的本能和超越传统美学规范的个体经验与艺术价值相结合,为当代艺术标准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 艺术教育的转型:尼采美学思想提倡个体经验、具体感受和超越传统美学规范,对当代艺术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 艺术的时代意义:尼采认为艺术具有超越现实、净化灵魂的价值,这一观点对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尼采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尼采的哲学思想: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成熟,开创出了一套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并且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尼采的理论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识论、心理学、本体论、以及社会评论等众多题材上。

尼采本身并没有对他的哲学进行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尼采哲学的本质究竟为何一直是哲学界的争论议题。由於尼采的文笔有著具煽动性而毫无节制的风格,他的哲学理论引起大量的赞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厌恶和批评,几乎所有尼采的理论都具有诠释上的争议。尼采在其自传《瞧!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是随著时间而逐渐发展改变的,也因此试图解释尼采著作的人很难将某个特定的概念归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恒轮回概念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来一本书《善恶的彼岸》里几乎完全消失)。除此之外,尼采似乎从不曾也不想将他的哲学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在《善恶的彼岸》中表示他对这种尝试相当不以为然。

不过,尼采著作中的却有一些可以被发现并讨论的共通题材。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罗派与狄奥尼索斯派在艺术上的分歧,从此狄奥尼索斯派在他接下来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其他主要的题材包括了权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张、区分了主人与奴隶道德、并且强调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其他一些概念则不常出现、或是只在其中一两本著作里出现过,但仍然被视为是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例如超人和永恒轮回理论。他的晚期作品包含了对於基督教以及基督教道德观的猛烈批评,同时他在发疯前夕似乎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价值观」(Umwertung aller Werten)的计画。虽然尼采的思想经常被大众与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相连结,尼采本人是将克服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思想作为他的哲学的目标。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意味著什麼?最高价值自己贬值、目的缺乏、『为什麼』找不到答案。 ——《权力意志》38

意义

尼采自称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1],但他的学说脉络可说是沿著超脱虚无主义而来。尼采认为所谓价值、观念、真理都仅仅是人为的解释,世界本身并没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终极的价值或意义。虚无主义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认为柏拉图描述的理型世界、基督教所说的天国、世界拥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无终极的客观性。尼采以「上帝已死」作为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徵,这也成为后来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沙特、卡缪等人的哲学起点。

价值重估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有两种:消极、病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有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叔本华的哲学等。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将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视为能够创立新价值的契机。

尼采相信,即使虚无主义来临,人们也能藉著价值重估重建新价值,以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也强调,若我们要成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对某种确定永恒价值的渴望。因为「对於某种无条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种产生於脆弱的需要。」[2]

知识论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权力意志》481

真理

尼采的知识论思想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文本,真理则是对这个文本所做出的解释,即使是科学理论亦然[3]。所以他才说:「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尼采否认有不需经过解释的知识存在,因为完全未被解释过的也是无意义的:「如果撇开一切观点,岂有一个世界能剩下!」[4]理论上解释是可以无限的。

但不同观点间的比较并非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越能用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事物,我们对此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完整。」」[5]因此尼采也鼓励各种思想的竞争,「一个人如果永远都只是个学生,那麼他就对他的老师做了最坏的报答。」[6]

限制

尼采对於追求纯粹客观的「真理」的可能性感到怀疑,像他指出人们会为了满足安全感而求知:「所谓已知,是指我们已经习惯一般的状况,不再对之感到惊讶。任何我们所习惯的规则、任何我们置身其中时会感到安适之物— 是什麼呢?我们求知的需要不就是这已知的需要吗?…… 难道不可能是恐惧的直觉责成我们去求知吗?」[7]还有历史背景的干扰,「缺乏历史感是所有哲学家的家族缺陷。」[8]以及感官的束缚,「我们不能绕过我们自己的角落去看,想知道还有什麼其他种类的理智和观点是一无望的好奇心;例如也许有某种生物可以体验时间倒流。」[9]这与庄子无「正味」、「正色」[10]的思想有雷同之处。

艺术救赎

只有作为审美现象,存在与世界才可以得到辩护。 ——《悲剧的诞生》5

艺术审美

假如人们否定了过去的那种目的论,那麼人生的终极意义又哪里?尼采认为这种无意义性才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受苦的无意义,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盖於人类之上的诅咒。」[11]针对这个问题,他不像过去的哲学家诉诸形而上的解释,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观。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爱命运

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 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 」[12]。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愿意现况的任何改变。而永恒轮回更是这种精神力量的试金石。尼采显然认为凭著人的意志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使得他的哲学带著某种唯意志论的倾向。

痛苦与险境

尼采对向来被视为负面的痛苦有相当高的评价,他厌恶像功利主义那样仅追求最大快乐值的价值观,「所有这种以快乐和痛苦、也就是根据附带和衍生现象做为衡量事情价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肤浅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为,任何明暸创造力和艺术家良心的人都会嘲笑的看轻它。」。他认为痛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们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强迫我们哲学家下降到我们终极的深渊。我怀疑那样的痛苦能使我们『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13]、「那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当中!将你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14]

美学思想

在观望美时我们渴望什麼?渴望自己也成为美的。——《人性,太人性的》I

美的本质

尼采认为美不能独立於人的判断而单独存在,美也是人类的产物。「『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视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 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赠予世界,唉!一种人性,太人性的美。」[15]同时尼采也认为力与美是一体两面的事,「力变的柔和并下降到可见之处,那种下降我称之为美。」[16]力量充沛与否也可用在对人的美丑判断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软弱、贫乏、无能,所以他说:「没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17]

审美体验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美区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状态,可称为「醉」的状态;日神精神则是沉静、节制,可用「梦」的状态来形容。到了《偶像的黄昏》,尼采又改变他的解释:「两者都被理解为醉的类型」[18],而「醉的本质是力量的增加与充满之感」[19], 尼采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力量充盈的状态(即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创造状态,激发醉境。」[20]

艺术与生理

尼采在美学上另一项理论即是将艺术和生理结合起来:「美学只是一种生应用理学。」[21],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22]、「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欲及最精神性的创造。」[23]而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艺术家按照其性质来说恐怕难免是好色之徒。」[24]但他们却晓得节制以储存力量创作。

人生取向

尼采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救赎的观念具体的呈现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认为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同时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而他也相信人们也能够将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艺术品,这也算一种艺术创作。「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少且崇高的艺术!」[25],而这个过程能够成为忍受这个世界丑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26]

但风格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沙特说的「存在先於本质」,而是已经被某种先天的本质决定,而人们应该顺著自己的本质去发展。所以他说:「你的良知在对你说什麼?你要成为你自己。」 [27]

伦理批判

道德必须向人的等级低头。 ——《善恶的彼岸》221

平等主义

许多伦理都属於平等主义,像基督教中强调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伦理学中也赋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严和价值,就连在功利主义那里,在计算最大快乐值时,每个人的感觉都被纳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极力反对这种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心性素质都是不同的,「人并不平等,他们也不会变平等!」 [28]。鼓吹人人平等更无正当性,因为这种概念有碍於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说教者」是「毒蜘蛛」[29]。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也是常见的伦理观念,其基本概念为:一道德律应该被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则认为每个人的素质、性格都不相同,对应的道德义务也该有所差别,「对高等人是营养和愉悦的东西,对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药。一般人的德性对哲学家也许意味著恶习与弱点。」[30]。他进一步阐述每个行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这麼做』就是还没有对自知迈出五步。则的话他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也不能有一样的行动。」

自由意志

不像存在主义,尼采并不认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个人本质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经是以及将会是的命定性分开。」[31]。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当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说自因是:「目前为止被人想出来最佳的自相矛盾。」[32]。那当初为什麼会有自由意志这种理论的出现?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他们可以被判断或惩罚。」

恶之存在

一般而言恶往往被视为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但尼采认为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有刺激人类的功效:「所谓善就是能保护人类的,所谓恶就是不利於人类的。但事实上,恶的刺激所带给人类相当程度之事当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维护上,其影响是和善一样的— 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33]

奴隶道德 主人-奴隶道德说

尼采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项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隶道德的成分。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是当弱者被强者欺凌时,便运用他们的精神力量,制造出良心谴责、善恶等来抵制强者的进犯。奴隶道德通常带著怨恨及衍生而来的反动心态。例如企图将具有创造力量的强者的价值拉平,而将他们的特性,转换为成具伦理意义的「恶」;自己身上软弱的性质,转换成「善」等。尼采因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来源,所以以奴隶道德来质疑传统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来源的正当性。

对基督教的批判

耶稣

相较於耶稣的门徒及基督教会,尼采对耶稣本人的批评是较少的。尼采认为耶稣本质上是个对痛苦敏感的人,融合了崇高、病人、小孩的素质。不像后世的基督徒,他的爱仍是「最深刻且最崇高的爱」[34]。

尼采认为耶稣主要的思想有三个:爱,不仅是爱自己的朋友,更要爱自己的仇敌。「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35];对恶的不抵抗,「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36];以及天国不是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天国』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不是将要来自『天上』或『死后』的某种东西。」[37]。他在世的意义则是:「他不是去『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麼去生活。」[38]

保罗与教会的扭曲

尼采认为后世的耶稣的门徒及基督徒并没有遵守耶稣的教诲,他原本的教义遭到歪曲。所以他说:「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39]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保罗。保罗并未贯彻耶稣的爱与不抵抗的主张,他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他假借上帝的意旨来进行报复。他引入了报偿的概念,强调若耶稣没有复活所信的便是枉然。他还改变了天国的意义,塑造出一个脱离於人间的天国,这恰好显示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怨恨。

尼采认为履行耶稣本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基督教的实践,一个像那个死在十字架上的他所过的生活,才是基督徒。」 [40],但后来的教会却强调信仰高於实践。

现代基督徒

尼采与齐克果一样,强力批判现代基督徒的虚伪。「最后一点端正和自尊到哪里去了?甚至当我们的政治家,即另一种说谎不脸红的人,在行为上完全反基督时,仍称自己是基督徒,接受圣餐的仪式?」 [41]以及「灵魂的下水道— 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於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教会本身道德立场的退让:「宗教改革宣布许多事情属於不置可否论(Akiaphora)的范围,属於宗教思想不宜过问的领域,这是它自身得以生存的代价。」

尼采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一.乐观主义
尼采不但不是悲观主义者,相反是极度深刻的乐观主义者。作为乐观主义者,尼采是从“悲剧精神”这个概念起步的。 二.悲剧精神
尼采的美学观集中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悲剧精神,又提出两个次级概念:日神(阿波罗)情态和酒神(狄奥尼索斯)情态。 尼采认为,希腊悲剧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两种成分(日神情态和酒神情态)的有机组成。前者代表静穆的美,是人以冷静的理智观察世界的态度;后者代表生命力,是人创造世界、创造人生的生生不息的动能。美与力合而为一,就达到艺术的最高形态(悲剧)。在悲剧中,前者激发生命力量,而后者唤醒梦幻的美,两者互相作用。希腊人用它来净化世界、美化人生,一扫悲观主义阴霾。但是,苏格拉底的出现却打破了上述两种成分的和谐与平衡,因为他发扬日神情态而丢弃了酒神情态。希腊文化中的生命消失了,只剩下没有血色的理性文化。从这个意义上,尼采称苏格拉底为颓废者,并认为当代人的任务就是高扬生命力,重振雄风,为理性文化注入沸腾的热血。
表面看来,尼采的悲剧精神将理性与生命力并重,其实,他所强调的是后者。尼采从悲剧中看到由于个人的毁灭而解除了一切痛苦,并且消除了痛苦的根源,从而获得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狂喜,与此同时,又觉察到个体的毁灭并不影响生命现象的不可遏止和层出不穷,顿然生出由衷的快感。这就是生命力的充盈,也是最高的美。由此可见,获取欢乐而不是失望,肯定生命而不是否定生命,是尼采悲剧精神的底蕴。
尼采把人的目光拉向希腊悲剧,认为其中存有最高的美,目的在于肯定人,肯定人的存在和价值。尼采认为,为了肯定人生,人们需要悲剧精神,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的生成、变化过程,把现实世界艺术化,把人生的苦难化作审美的快乐,把个人的悲剧化作世界的喜剧,摒弃基督教悲观主义,从中体验到作为生命、生物的快乐。这是悲剧所给予人的“形而上的慰藉”,也是它对于人生的终极意义。尼采说:“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
尼采的悲剧精神、日神情态、酒神情态等概念的内涵及其区分,全都依赖于直觉主义观察点。可以说,正是直觉主义,使得早年循规蹈矩的神学和古典文献学学生尼采,成为热情狂放的强力意志、超人观念的首创者和提倡者。

三.生命哲学与宇宙观
尼采说:“对生命的肯定,甚至对它最奇妙最困难问题的肯定,在其致力于追求最高形态的过程中,对其生命力无穷无尽而感到欢欣的生命意志——这就是我所说的酒神情态。” 尼采所谓的对酒神情态的肯定,是对痛苦、罪恶以及人生一切可疑而陌生的东西的肯定。尼采的毕生工作就是高扬人的生命力,肯定酒神情态。 尼采所谓“上帝死了”,就是要求传统的理性主义寿终正寝,而代之以本能的生命力;所谓“重估一切价值”就是从生命力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上对于人生问题的一切看法;所谓“强力意志”就是生命力的凝缩;所谓“自由人”,就是摆脱理性束缚,回归狄奥尼索斯情态,掌握自己的人;所谓“自利主义”,就是不作理性之奴隶而由酒神情态主宰自我的行为方式;所谓“超人”,就是那些不断超越自我,重建生命之繁荣,再度确立酒神情态的人。 尼采认为,自有基督教以来,人类一直生活在最悲惨、最黑暗的境地,原因就在于理性压制了酒神情态。尼采又认为,人是桥梁而不是目的,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扬弃自身。在尼采看来,超人不仅以前没有,现在没有,而且将来也不会有,因为人是原料,是需要反复琢磨的难看的石块,是永远难以成熟的东西。只有保持酒神情态,人类才有希望。
尼采的生命哲学建筑在宇宙观上。
尼采认为,事物(包括人)作为个体,必然有一个生成、存在和消亡的过程,但是作为种类,却永久存在。这就是说,事物之存在不过是在同一种类之内的循环。这是其一。其二,此一事物消失,其遗骸又成为其他事物生成的基质,因而,“万物分离而相合”。前者是同一物类之中的永远轮回,后者是不同物类之间的永远轮回。这两种轮回不但促使事物种类发生变化,而且也使宇宙本身发生变化。但是,事物再变化,只要其本质定性没有改变,那就还是此物。另外,事物之间的分离组合再频繁,但由于它们的变化都是宇宙本身变化的表征,所以仍呈现为原态的重复。因此,尼采说,轮回之门敞开着,变动着,但其中任何一点都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它们是变化之前的稳态,由此可以向前或向后、向左或向右,无限远地追溯其前世与前生。
尼采强烈地将酒神情态融入自己理论中。尼采说:“坚强你自己这个命令,以及一切创造都是坚强的这个信念,乃是狄奥尼索斯本质的主要特征”,也是永远轮回说的主要特征。其意思是:宇宙乃永远轮回的强力意志,万物皆不断消逝,但又不断生成,正是在生成中,生命体验到极大的喜悦;因而,永远轮回说恰好证明了力的丰盈和生命的不可摧毁。
也许,尼采在生命哲学和宇宙观上可以这样表述:尼采则既肯定了死的必然性,但同时更肯定了生的必然性;尼采则既肯定了强力意志(狄奥尼索斯)的永恒性,也肯定了现象的永恒性;尼采肯定人能够从生命现象的层出不穷和不可遏止中发现生命意志的强大和顽强,从而进入昂扬的乐观主义境界。

认为美的本质是伪命题的美学家是谁

认为美的本质是伪命题的美学家是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根据查询得知,尼采曾在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阐述了这一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可能存在客观的美的本质。Nietzsche强调了美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在他看来,美应该被看作是人的感官经验和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不是某种超越客观的真理或者本质。此外,Nietzsche还认为,美和真的并不是相对的,因为“真”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的、主观的概念,不可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美。因此,尼采在美学领域提出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看法,引领了后来的思想家们对于美学理论的探究。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