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经常看爱情哲学的后果

时间: 2023-10-01 19:40:46

爱情哲学这个话题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存在,自古至今,无论是文学、哲学、艺术还是文化都离不开爱情的探讨。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爱情这个话题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大量的电影、电视剧和小说都唤起着人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探寻,让我们经常陷入爱情哲学的沉思之中。但是,我们是否想过,经常看爱情哲学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经常看爱情哲学的后果

首先,经常看爱情哲学可能会让我们对爱情抱有非理性的期待。很多电影、电视剧和小说中呈现出来的那种完美的爱情以及爱情中的童话故事,不仅令我们在短暂的瞬间陶醉其中,同时也让我们渴望这样的爱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现实中的爱情未必如此,爱情是人性中复杂的一面,涉及到互相之间的人际关系、价值观、个性、性格等多个方面。若是我们盲目地期待爱情就像电影一样完美,那么很容易因为与现实之间的不协调而处于迷茫或者失落之中。

其次,经常看爱情哲学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是一场生命中最关键的经历之一,然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别人在爱情中的情感经历并不能代表我们的真实情感,也不能代表我们的价值观和思想。经常看爱情哲学,有时会让人误以为爱情中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然而这往往是片面而不客观的。因此,要理性看待爱情,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内心的渴求,并且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发现和拥抱真正的爱情。

第三,经常看爱情哲学可能会让我们忽略身边真正爱我们的人。那些关于浪漫而完美的爱情故事,往往会让我们在身边对我们真正关心和爱我们的人视而不见。这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我们往往会因为盲目的追求、心态上的不稳定而放弃和错过身边真正属于我们的爱人。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爱情哲学中,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着与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人失去联系和关注的风险。

综上所述,经常看爱情哲学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完美的,它会让我们对爱情产生错误的期待和理解,忽略身边真正重要的人。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爱情,在保持思考和探索的同时,注重对身边的重要人物的关注和认可。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在数论哲学中看待爱情

导语:已经有很多人询问我爱情是什么。我似乎都很难回答。对于爱情,以前是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也无法谈论。最多是一种习惯的理解。由于生活中太多的故事和冷冰冰的现实,我才不时地思考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中,我表达过一些关于爱情的看法。今天,我从数论哲学谈论爱情问题。为了简洁,我就以列点的方式表达我的思考:

1.爱情没有本质。

2.人受制于三德。从类型学上说,人具有三类爱情:愚昧型的爱情;情欲型的爱情;良善型的爱情。

3.我们在不同的时候对爱情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有人看不起其他一些人的爱情观,其实这种判断是基于他或她自己主导性德的判断。

4.对于一个超越了三德的个体来说,爱情是不存在的。在有神论中,人们对神的爱取代了所谓的爱情。一个出家的修士没有人们所说的爱情;一个修女不会有人们所理解的爱情。他们选择了超越三德的道路。当然,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超越,压力是非常大的;很多时候依赖于隔离来解决问题。

5.从一个觉悟者或超越三德者的立场看,牛郎与织女、许仙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牛郎与织女之间的问题:织女作为仙女,贪婪人间欲乐,不合乎神仙的生存规则,她被罚属于自然。许仙与白娘子之间的问题:白娘子要嫁许仙,是出于报恩,而法海则出于报复。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问题:祝英台是一厢情愿,并不断勾引梁山伯。最后梁山伯的.爱情是被勾引出来的,是一种情欲。如果我们认同下降自我,放弃原则,自愿将自己的神仙位置下降,并去追求肉体和因肉体带来的心意情感视为爱情,那么这是一种爱情本质吗?如果我们把报恩视为爱情,那么这是爱情本质吗?如果我们把基于爱欲的一厢情愿的感情视为爱情,那么这是爱情本质吗?爱情有本质吗?有共同的爱情本质吗?

6.很多人的爱情:物质性的达成;心意性的达成;美色性的达成;共同的追求(这个追求不一定是崇高的,也可以是非常低级的);无奈的生活环境,没有什么选择;无奈的生活条件,等等??这些都是容易转化的,改变的,替代的,因此爱情也可能在若干年,甚至几个月之后就完全变了。

7.《圣经》中的爱的宣言,很多人都读过,并对着自己的爱人发誓过,然而,发誓有用吗?心意变了,爱情变了。

8.有人早说了,婚姻不是爱情,但可能是所谓爱情的结果。很多时候,婚姻就是婚姻,爱情就是爱情。婚姻有多种多样的,爱情也有多种多样的。但爱情没有本质,也不会有本质。如果你认为爱情有本质,并执著于这个本质,那么你必定会失望或生活在迷幻之中。

9.大部分的爱情动力是情欲,而维护爱情则是责任,于是爱情在恰当时候被转化成亲情,爱情消失了。因为爱情没有本质,它被转化了。有的人相信爱情,于是离婚了,或继续找爱情去了。有人相信永恒的爱情,要过千山万水找到永恒的爱情,其实,那是自我折腾。

10.在上帝国里,我们事实上不可能发现爱情。在觉悟的世界里,我们也不可能找到爱情。在解脱的境界里,没有爱情的空间。倒是可以说,友情更容易被接受。至少友情比爱情要更加根本。当然,从终极意义上说,友情也是没有本质的。在当今,友情更多的是一种利益性关系。纯粹的友情很不容易,也很脆弱。

11.在觉悟中,在解脱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切流过,一切发生,一切呈现,一切不执。爱情在天堂,在地狱,在觉悟中,是没有存在的空间的。

12.但是,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一直受制于三德,人们从自己的主导性德出发会肯定各自的爱情之理解和追求。我们没有必要去人为地肯定和否定,除非要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人们自己的存在境界和生存状态变了,爱情观也就变了。我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也是不断发生转变的,并且我们没有理由要死板地坚持某时所理解的爱情。爱情不是教条;教条不是爱情。

13.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改变他人的爱情观,除非他人自愿。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阶段。爱情没有本质,是流动的。而最终,爱情必定被超越。爱情就是一场梦,或幻。很多人(他们可能是有信仰的,也可能是没有的)的爱情誓言,在年轻时说的,千万不要当教条,不要太当真。那是人们在某个生存状态的爱情表达,甚至是在某种冲动状态的爱欲之表达。当一方的生存状态和景况发生了内在的转变,事实上爱情就变了。爱情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本质。

14.大量的爱情小说你去看看,是爱情吗?是什么样的爱情观的表达?从数论哲学看,从根本意义上说,爱情是情欲能量的文化展示。而情欲能量不是一种本质的东西,而是一种流动性的能量流。因此,爱情也就是一种变动性的能量流动。一个走向觉悟的人,或许也会迷惑在爱情的迷幻之中,那是MAYA。从业瑜珈出发,人们经历过所谓的爱情,但不能停止在所谓的爱情上,或许他们不承认爱情,却比那些天天坚持爱情的人的?爱情?还要持久。

15.爱情是什么?不同人不同答案。你的答案是什么?什么时候的你会有什么时候的答案?不是吗?

千万不要对婚姻抱有幻想

千万不要对婚姻抱有幻想

1.导言,最近,重温了经典爱情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1995)《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影片用18年的时光,演绎了男女主角从浪漫的爱情神话,走向一地鸡毛的婚姻坟墓。

表面上看,它不过是一个关于爱情消逝、神话破灭的现实故事。然而,豆瓣近100万观众,却给出了爱情电影少见的高分:8.8。评价为什么这么高?除了剧情足够真实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背后有站得住脚的亲密关系哲学和价值观。今天我想探讨的,就是这些藏在背后的东西。

2.坠入情网,算不算爱?《爱在黎明破晓前》-- 影片中,杰西和席琳的邂逅,契合了我们对浪漫的完美想象。当杰西告诉席琳:三岁时,我在后院用水管向太阳喷水,制造彩虹;透过水雾看到了已逝的祖母,她站在那里对我笑。那一刻,席琳眼神亮了,并爱上了眼前这个心怀童真的男孩子。

哈佛大学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说:坠入情网的人,常常洋溢着浪漫的表白。但其实,那不是真正的爱,只是一种主观欲望而已。

原因有2点:

1.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有关的欲望。就像席琳在火车上爱上了杰西,并忍不住想靠近他。而杰西都认为两人应该发生关系。

2.当席琳犹豫时,杰西先是温和劝说,劝说无效后,他口头同意不发生关系,但身体却蠢蠢欲动。

3.坠入情网,只是爱的幻觉,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两人邂逅时,杰西正经历着失恋的挫败。

6个月前,席琳也曾遭受过失恋的打击。从中不难看出,杰西和席琳只是两个平凡的迷茫青年:背负着过去的创伤,遭受着当下的挫折,对未来充满着惶恐与不安。带着难以言喻的落寞,他们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对方;带着怦然心动的新鲜感,他们对彼此充满好奇与想象。逐渐地,寂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坠入情网的喜悦。

但两人却忘记了一个事实:他们对彼此还不够熟悉,他们对自己也还不够了解。从这个维度来讲,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只是爱的一种幻觉。它也许可以消除寂寞,却无法带来真正的滋养。这,也预示着两人接下来的恋情走向。

4.沉溺爱情神话,是为了逃避《爱在日落黄昏时》--天亮后,两人难舍难分,相约6个月后重聚。杰西赴约了;但席琳却因为奶奶去世,爽约了。两人遗憾错过。

后来,杰西娶了大学的女友(因为她怀孕了),但他并不爱对方,只是为了履行义务。而席琳,则在一段段失败的恋情中反复受伤。最后,她选择了跟一名战地记者异地恋,长期独居。就这样,两人在各自的生活里画地为牢,谁也没有主动寻找对方。

但讽刺的是,现实越残酷,生活越乏力,他们就越忘不了那一夜的浪漫。直至9年后,在巴黎,两人再次邂逅。带着难以言喻的落寞,他们又一次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对方。不同的是,历经长达9年的淬炼后,他们都变得更加笃定、有力量。

5.坠入情网是构建爱的一环,当席琳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工作抱负以及过往悲催的恋爱史时,杰西温柔地涵容她的情绪失控。当杰西吞吞吐吐地坦露自己的婚姻惨状以及对席琳的种种思念时,席琳也努力抚慰他的落寞忧伤。这时的他们,不再像9年前那样,带着各自的残缺向对方寻求认同。

而是,立足于当下,真实地看见、联结眼前之人。这也意味着,两人开始从爱的幻觉进入真正的爱。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派克说:真正的爱,是一种拓展自我的体验。它也许不像坠入情网时那样,拥有狂热的激情,但却更具成长意义,使我们更为满足。

坠入情网本身虽不是爱,但它却是构建爱的重要一环。关键在于:我们是选择回避现实,彼此消耗;还是选择立足于现实,不断拓展、完善自我,共同谱写爱情神话。

6.创造爱情神话,才是永恒?《爱在午夜降临前》二次重逢,更加坚定了两人把爱延续的意愿。后来席琳怀孕,为使生产更为顺利,杰西陪同席琳回巴黎生活,共同抚养孩子。期间,两人整个生活状态,已经跟普通夫妻没啥两样。

比如,育儿理念有分歧,席琳喜欢管控,杰西则主张顺其自然。席琳指责杰西只顾自己享受,杰西指责席琳每天只会抱怨。最后争吵升级,席琳摔门而出。这般相互伤害,如果是年轻恋人,多半就分手了;但奇妙的是,很多中年夫妻,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达成和解。杰西和席琳也不例外。

剧烈争吵过后,杰西尽管内心很不爽,但依然主动找到席琳寻求和解。席琳虽然内心也很不爽,但也选择了放下性子,与杰西和解。透过这场过山车般的爱情保卫战,我才从两人身上真切体会到,什么是爱。

7.爱是什么?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派克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这个定义,主要存在2个维度

其一,爱是一种意愿。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欲望,而是一种需要将爱转化成行动的意愿。换而言之,它需要我们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其二,爱需要通过不断拓展、完善自我,来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它需要我们直面爱情神话破灭后的现实,不断超越自我界限,并通过持续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坐享其成,过度依赖对方;也不能过度牺牲,妨碍对方的成长。

8.表面上看,影片讲述了一个从爱情神话到婚姻坟墓的现实故事; 但实际上,它还讲述一个从婚姻坟墓中续写爱情神话的浪漫故事。

在我看来,这个影片系列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一一呈现了我们曾经在脑海里所期待的种种浪漫,以及现在、将来我们所要面对的种种困惑。当然,电影从来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人生答案。我们只有完整地活过、爱过、期待过、争吵过、闲惑过、痛苦过,才会明白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才能最终与自己的人生达成和解。

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如何去爱。在爱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我界限,从中塑造出一个不同的、崭新的自己,实现自我完善。与此同时,不断奉献情感与智慧,聆听对方的声音,关注对方的需求,带动对方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