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逃避心理的9种表现能写小说吗

时间: 2023-10-01 22:11:09

逃避是人类心理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如果过度和长时间地逃避,会对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在小说创作中,逃避心理可以被当作主人公或配角的特征来运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逃避心理的9种表现,探讨其在小说创作中的使用和表现方法。

逃避心理的9种表现能写小说吗

1. 拖延症

拖延症是逃避心理的常见表现。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常常有一种一直拖延、拖延到最后甚至变成不做的感觉。在小说中,主人公或配角常会因为拖延症而陷入到困境中,进而发生故事情节的转折。同时,也可以将拖延症作为角色的特征,从而增加人物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沉迷游戏

沉迷游戏是年轻人逃避心理的常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利用此类人物可以展现人性的不同面向和改变。例如,主人公由于沉迷于游戏,导致面临考试失败、失去亲友关系等问题。

3. 借酒消愁

喝酒逃避也是人类常见的逃避心理表现。在小说中,可以借助酗酒主人公或配角的描绘,呈现出生活的无聊、痛苦和苦闷,也可以为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故事情节的推进提供更为复杂的角度和展现方式。

4. 心理困惑

人类心理上的困惑也是逃避心理的一种表现。许多小说主人公常常会陷入心理困惑之中,寻找着答案和出路。读者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经历之后,或许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答案。

5. 自我厌恶

自我厌恶是逃避心理的一种表现,通常出现在患有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身上。在小说创作中,这样的人物会被描绘的积极、坚强、真实,从而引人深思和反思自己的情感世界。

6. 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也是逃避心理的常见表现,人们在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时,缺乏自信和勇气去尝试。在小说创作中,可以将该角色作为主人公的朋友或后盾,为主人公提供鼓舞和支持,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7. 反复无常

反复无常是逃避心理的表现之一。人类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时常会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萎靡。这种情况下的人物在小说中,可以被赋予不同寻常的人性特征,增强故事情节的紧张度和看点。

8. 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逃避心理的表现之一。在小说中,描绘这种人物时,可以通过他的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来探究人类情感世界内在的种种困境和线索。同时,在小说中运用此类人物还可以为主人公提供鼓舞支持,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9. 想象力丰富

想象力丰富也是逃避心理的一个表现。许多人在心理上的逃避时常会想象自己处于另一种环境中,从而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感。在小说中,可以将这样的人物赋予神奇的活力和无尽的力量,让他们从故事情节中汲取能量、获得成长和进步。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写小说,要具备哪些要求才能写去一本小说?

写小说首先你要有好的故事材料,然后要仔细构思。
简单说吧,故事情节要有吸引力,张弛有度,但是设计的痕迹不能太明显。人物形象要饱满,不要只顾情节而忽略了人物的刻画,最好要有一些可以表现心理变化的话语或者细节。
然后就是整体的语言不能太苍白,要有感染力,至少能让读者读出你写的场景与感情。最后就是整体的小说要有深度,不能落了俗套。

小说是以局部把握整体、反映整体,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语言艺术形式,富于变化、活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的创作需要调动艺术的才能和运用技巧。本篇分别从以人物为本位、组织故事情节;结构的安排;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典型人物;自然描写与社会描写;细节的描写和叙述视角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传统意义上小说的写作要点。

一、要善于以人物为本位,精心组织故事情节
任何小说,情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当代作家王蒙曾指出:"所谓没有情节的小说,实际上是用一些小的情节代替了总的情节,绝对没有情节的小说是不可能的"。
写作中,常见的提炼情节的方法有:
(一)依据主干、充实血肉
作者在生活中发现某一事件,这事件比较完整,又有一定意义。作者对这样的事件往往不作大的改动,而是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来充实、丰富这一事件。
(二)改头换面、更置关键
作者在生活中见到或听到某个故事,觉得这故事很有意思,但某个具体环节还不够理想,于是把这个故事稍加改动。
(三)移花接木、揉和综合
作者将听到或见到的许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物、事件,通过加工、改造,将它们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依据情感,连缀片断
作者在生活,积累了许多生动的细节,片断;但这些细节、片断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这时,作者往往通过自己思想、感情的线索,将它联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依据因果,环环推导
作者在生活中,获得某个片断、某个场面、某个细节,觉得很有意思,又觉得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还不够丰满。于是,依据这个片断本身提供的可能性、暗示性,规定性,回溯、铺垫它发展至今的过程,猜测它发展的结果。
(六)依据性格,推导揣测
作者心中有比较成熟的人物形象,构思中将这个人物放在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中,依据人物本身的性格,去推测猜想人物会怎么做、做什么,从而构思出作品的情节。
无论用何种方法提炼、编织情节,都应该处理好人物与情节的关系。因此,好的情节,应该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二、要善于安排短篇小说的结构
短篇小说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整体的语言艺术,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虽然不一定要重大的社会题材,但必须反映重大的社会意义。同时,它在结构安排上,也应见出匠心,一丝不苟。
安排短篇小说的结构,总的说来,头绪不能过繁,过程不能拉得太长,人物不能过多,铺述不宜过详,表达不宜和盘托出,高潮不能一个接一个。它应该凝练集中,以少显多。否则,极易写成压缩的中篇。短篇小说常见的结构形态有下面几种:
(一)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结构线,小说的展开完全依据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因果链,承上起下,环环相扣,关系紧密。巧妙的作者,往往将情节搓拧、颠倒,使读者产生陌生感、惊奇感,但小说仍建筑在一个相当完整的故事结构上。情节结构的展开一般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依据情节展开的线索,又可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三线结构。单线结构往往是一人一事一线贯穿到底,情节单纯,其间间或有转折、曲折、升降等,但无论怎样地变化、反复,情节线索总是单一的。
(二)散文结构
有人觉得情节小说太显编造失真了,极力回避那种奇妙的、戏剧性情节,努力按生活的自然形态来描写生活,于是产生了一种散文似的小说。散文式的结构摒弃了那种由发端、发展而推向高潮,然后下降到解决的情节模式,它没有常见的紧张集中的情节,也不讲悬念、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看来只是一些看似零碎的片断,仿佛与日常生活差不多,并不明显地表现"起"、"承"、"转"、"合"。它像一棵树,枝枝桠桠向各个方向自然伸展,各有各的空间,时空关系的设置很散。但仔细体会,舒展自如中又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很有点像散文的"形散神不散"。
(三)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又称"意识流结构"、"情绪结构"、"心态结构"、"心理分析结构",是现代小说一种新兴的结构方法。它不按事物的因果律和时空关系来安排结构。而是按照人物心理活动的流程来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回忆、联想、闪念、内心独白、幻觉、梦境等内心活动连缀生活片断。在这种结构里,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看不到了,内心秩序取代了事件秩序,心理时空代替了物理时空,生活场景、片断、细节将主要地通过人物心灵屏幕展现。而这种展现,有回漩、有倒流、有明暗、有跳跃,有时间的颠倒与空间的重叠,有时空的分解与重新组合。心理结构是心理小说所采用的主要结构方式,但又不同于心理小说。心理小说以人物心理为主要表现对象,而心理结构,有的侧重于人物心理表现,有的侧重于现实生活的反映。
(四)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是从电影里学来的手法,它和情节结构有相似之处,往往有一定的情节线索,但表现情节的手法不同。它的情节,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断,跳跃性的向前推进。片断与片断之间,干净利索地省掉了过程性的交代。同时,它往往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错地叙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断,通过一组一组"镜头"的组接,显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情节的连贯、推进。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省略繁琐的过程交代,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穿插自然,变而不乱。但要掌握这种结构,必须熟悉电影艺术才行。
(五)板块结构
结构由几个相对独立的"情节板块"构成。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作者描写一个人物或景物后,往往把它放置在一边,又去描写另一个人物或景物,各部分自成一统,有对相独立的情节内容,形成了独立的"情节板块"。"板块"之间,一般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舍弃了过渡性的语句,好像把完全不相干的"板块"前言不搭后语地直接组合在一起了。但读完全篇,读者可以由作品内在的无形的思想线索,把各个"单元"的内容联接起来。

小说创作中怎样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一)

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是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作家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是精神大陆的发现者,在描写人物时,他必须探索心灵的奥秘,敞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把人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心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要细致入微地披露人物的复杂的心理和内在情感,而且要写出内心思想斗争的历程。这样,才能塑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列宁曾明确地向作家指出:“在小说里全部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性格和心理。”(《列宁全集》第35卷第168页)。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称赞列夫·托尔斯泰时说:“那些难以捉摸的内心活动是异常迅速而且变化万千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自如地表现出来。”(《西方文选》下册第427页)。高尔基对陀妥耶夫斯基也曾经这样地评价:“他的灵魂深处体现着人民对一切苦难的追忆,而且把这种可怕的追忆反映出来。”(《俄国文学史》第433页)。

由此可见,只有深入地揭示灵魂,真实地展现心理活动,才能成功地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就谈谈心理描写的具体手法。

一、静态的心理

静态心理描写对于刻划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精神世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使读者对人物的精神面貌有个全面的细致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的展现,因此,许多外国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都习惯于采用静态的心理描写方法。

法国的佐拉和罗曼·罗兰就以擅长这种写法而著名。罗曼·罗兰在他的长篇《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就曾用很长的篇幅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借助这种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地下室手记》中,也都采取了静态的心理描写。

也有的外国作家在小说中几乎通篇都是心理剖析,例如:莫泊桑的《月色》,一开始就用一系列的“他以为”“他觉得”如何如何,静态地剖析主人公的思想和心理活动,通篇作品以心理介绍开始,以情绪变化结束。中间穿插一点事件和人物的行动,那仅仅是作为引起情节变化的缘由,统一于心理状态的解剖之中,当然有成功的描写,也有冗杂多余的繁述。

总的看来,静态的心理描写,虽然有使读者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了解人物活动的全过程,但是,往往与人物的行动,特定的环境和情节的发展脱节,使人感到冗长和沉闷,这不能不说是它的弱点,尤其是对于习惯于看故事性强的小说的中国读者说来,这种离开故事情节孤立地大段心理刻划是很不受欢迎的。

二、让人物直抒胸臆,真实地展现心理活动。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在这方面运用得很好,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感人的力量。作者没有直接写凡卡的心理活动,而是让九岁的凡卡给爷爷写信,直接向爷爷说心里话。叙述自已的不幸遭遇,倾吐自己内心悲愤之情。

这种用人物直抒胸臆的方法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起客观介绍,更为真挚、感人。看到了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表白,好象真切地听到一个天真纯洁的儿童在那儿呼救的声音,真是紧扣心弦,感人至深,使人们增强了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凡卡的无限同情,用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真实而深刻地刻划出凡卡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

的精神状态。

三、以动写静、以实写虚,借外写内这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很有艺术效果的手法。

作者抓住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写心理,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纤细的感情波纹,通过读者常见的、熟悉的事物、生动、简洁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内外并举的写法。

这样写出的人物不是平面的,而是给人以立体的感觉。如果只是单纯地写出人物的行动,而不能从这些行动中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那只是徒具躯壳而没有灵魂的纸人木偶。

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写祥子买车时的一段文字就很成功: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

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道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句话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当似的!拉去吧,你要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

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砸了,我都白给你修理;保单,拿着!”

样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样自已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已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体息会儿了。

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三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已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这里把祥子买年时的激动心管和爱车如命的心理状态,细致入微地刻划出来了。买车时是“脸通红,手哆嗦着”,拉车时是“手哆嗦得更厉害了”,“几乎要哭出来”,看自已的车时是“越看越可爱”,确实是揭示了祥子的“心态”,这样的心理描写更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同时,它也和情节的发展融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会产生象某些静态心理描写那样给人以割裂之感。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