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弗洛伊德把人分为几个层次

时间: 2023-10-02 22:31:33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人格理论是极具影响力的。其中,他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三个层次的概念和意义。

弗洛伊德把人分为几个层次

1. 意识层次

意识层次是个人当下能够觉察到的思想、感觉、感知、知觉等心理现象的总和。这是个人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和描述的部分。例如,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就是你当前的意识层次。

2. 前意识层次

前意识层次是个人还未意识到但可以轻松回忆起来的心理过程。它并不在个人的意识当中,但是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下被激发出来。例如,你可能记不得自己吃早餐时喝了一杯牛奶,但是如果有人提醒你,你就可以想起来。

3. 无意识层次

无意识层次是个人不知道的心理过程和冲突。这些过程可能包括不愉快的经历和不被意识到的欲望。虽然无意识层次不在个人的意识当中,但是它对个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出发,个人所经历的许多情感和经历都保存在无意识层次内。这些情感和经历可以通过心理分析来发掘和了解。通过探索无意识层次,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思维、梦境等。

此外,弗洛伊德发现,个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不仅仅受到意识层次的影响,还受到前意识和无意识层次的影响。许多不愉快的经历可能被个人“深深地埋藏”在无意识层次,但是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情感和冲突却会在个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中有所体现。

因此,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于探索个人的行为、思维、情感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并且更好地应对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什么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和人格论等。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本能及被压抑的欲望,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它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一生都受“力比多”性能的支配。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PS:标准答案,请放心使用。哈哈。学心理的孩子们如果在考场上遇到这样的问题,估计都在窃喜吧。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其特点分别如下:
1、本我: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简单定义: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
2、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1]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简单定义: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
3、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简单定义: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