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也被称为避难型PD或底特律人格。它的主要特征是对人际关系的回避和远离,常常表现为对人际互动的不信任、冷漠甚至敌意。这种症状可能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时期出现,并且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
回避型人格依恋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回避型人格依恋障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成长和发展阶段中遭受过程中的创伤或不安全的依恋样式。比如,婴儿期被忽略、不被重视、遭受到虐待或性虐待等情况,可能导致个体形成了一种防御机制,即回避人际关系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此外,在人际互动方面,回避型人格依恋障碍的患者可能会表现出社交回避、情感冷漠、对他人的敌意或不信任、缺乏自我表达的能力等症状。这些表现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孤立无援,并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和抑郁感。
在治疗方面,心理治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支持性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和信任感,而认知行为疗法则可以协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想法和行为模式。此外,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助于缓解回避型人格依恋障碍相关的症状。
最后,请注意不要将回避型人格依恋障碍与社交恐惧症混淆。尽管这两种疾病都与社交障碍有关,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正确诊断和治疗。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 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等。
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这类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使得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克服方法: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除了至亲以外,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知心好友;常常因为别人的批评或者不赞同而感到受伤;在人际交往或者工作中存在行为退缩的情况……如果你有以上的情况,或许你有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被称为逃避型人格,患有此类人格障碍的人群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以及心理自卑。尤其在重大问题和挑战面前,会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可能因为感到无能应对而直接放弃。
据研究结果表明,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同时也有很大的社会不安感——在需要大量接触他人的情况下常常因为胆怯、害羞而逃避。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为DSM-5)将回避型人格障碍定义为:一种社交抑制、自我感觉能力不足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心理行为模式。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显示,回避型人格通常有以下特征:
1. 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沉默,害怕别人笑话自己。
2. 敏感羞涩,极其害怕在他人前露出窘态,在新的人际关系前,或者是亲密关系中表现得极为拘谨。
3. 害怕困难,在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前,不敢冒险,并且会夸大潜在的困难和危险。
4. 在不确定自己是否非常受欢迎前,一般不愿意卷入他人事务里。
加上开头的三个特征,如果你满足其中四项,那么极有可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虽然小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羞怯的情况,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害羞胆怯没有得到改善,那么今后极有可能发展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患有此类障碍的人,要么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要么就是无条件接受他人意见。就算在生活中他们也会进行必要的社交,但是绝大部分患者都会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因为他们很敏感,也很难与别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据心理学者研究发现,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都不喜欢出风头,并且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表现出羞愧。
改变常规性事件对他们而言也极容易引起他们的焦虑、不安、恐惧。
根据Ted Reichborn-Kjennerud和Nikolai Czajkowski对女性双生子的研究结果显示,回避型人格障碍和社交恐惧症在基因上的易感性是相同的。这些携带相关基因的人最后会发展成哪种障碍,与后期的环境相关。
认知理论家表明,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发展出功能失调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结果。
比如,当孩子被父母拒绝、责备时,孩子会认为“如果连父母都不喜欢我,那还有谁喜欢我呢?”
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就会产生罪恶感,所以会开始回避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交往。并且会倾向于低估自己从外界得到的正性反馈。
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自卑感起源于人类的幼年时期。
譬如低估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受挫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鼓励等。在幼年时期,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感,以及渴望得到回应,但是如果这个过程并不顺利,那么就为后来的回避型人格埋下了种子。
孩童时期是改善的最佳时期,一旦在后期的成长过程中,障碍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成人之后可能会发展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人格(lithromantic) 这属于回避型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回避型依恋人格的表现为:在亲密行为举动前,会有抵触、抗拒、逃避的情况。
回避型依恋人格与回避型人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存在于较为亲密的关系当中,比如恋人。
回避型依恋人格对亲密关系存在着强烈的亲密恐惧感。
他们会随着关系的拉近而产生强烈的窒息感,这个时候回避型的人往往会想要迅速从这段感情中脱离。
这类人群不是没有情感需求,而是害怕被抛弃,所以会不自主的抑制自己,甚至抑制自己的感情。极力让自己不去依赖他人,保持个体的独立性。
回避型依恋人格对感情的态度和表达都不直接,他们习惯于给自己设立心理防线。
我认识一位男性朋友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他非常的喜欢自己的女朋友,但是当女朋友表示想听他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时,他心里就难受,“我说不出这样的话,一想到这个话我就浑身发麻,感到恶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别的情侣关系中,双方都会相互夸赞彼此,但是这位男性朋友,会习惯性的“贬低”自己的对象:你好傻、你真胖,其实他内心想说的是你傻得可爱,你胖嘟嘟也可爱。
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却变了味道?
两个人时常因为这些产生矛盾,产生矛盾之后,这个男生又不正视女朋友提出的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想法,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别闹了”“我们没有问题”,后来俩人就分手了。
当发现自己存在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问题时,试着给自己树立信心,试着热爱并拥抱自己,试着多跟他人聊聊。
最重要的是,如果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就别再当“独行侠”了,一定要向专业人士求助。
但愿大家都能健康、愉快的与自己交往,再带着这样的自己同他人对望。
-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很多人把精神分析中的回避型人格(以及DSM-5上的回避型人格障碍) 跟 依恋理论中的回避型依恋混为一谈了,甚至还造出了“回避型依恋人格”这样不伦不类的词。
二者完全是两个维度。
回避型人格,怕的是“不如人”或“被人瞧不起”,所以回避可能对自己做出低评价的人与场合。
回避型依恋,回避的是亲密关系,是怕自己的自主权被伴侣妨碍。
因为名字的类似,不仅一般人不容易分清,就是有些心理从业者也分不清(岗田尊司在其《孤独的冷漠: 逃避型依恋障碍的分析与修复》一书中,就将二者搞混了,写着写着,才突然意识到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可书已经写了一半,只能硬着头皮挽尊了)。但其实,二者完全是两码事,风马牛不相及。
大家一般关注的都是回避型依恋。网上吐槽抱怨的,往往都是被回避型依恋伤害的另一方,和反反复复遭遇感情失败的回避型依恋本人。而回避型人格存在感很低(但被提及很多,都是给回避型依恋背锅)。
看到有人问“回避型伴侣怎么应对?”,不用想,指的都是回避型依恋,因为回避型人格不需要你应对。
回避型依恋让伴侣头疼的那些问题,在回避型人格身上几乎不会有。因为回避型人格非常依恋和依赖那些为数不多的朋友(比如自己的恋人),以至于他们往往被误诊为依赖型人格。这跟回避亲密关系,生怕自己依赖恋人的回避型依恋简直是天壤之别。
真正跟回避型依恋有密切关系的人格类型是分裂样人格、分裂型人格两种。(以下三段复制粘贴自DSM-5)
分裂样人格障碍:既不想要也不享受亲密关系关系,包括成为家庭的一部分。
分裂型人格障碍:对亲密关系感到强烈的不舒服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下降。
最后再看回避型人格障碍:特征是对亲密关系有积极的渴望,但因害怕难堪或被拒绝而受到限制。
回避型人格,只是因为自信不足,不敢迈出主动求爱的第一步。可一旦得到对方的接受,那是非常粘人的。
而回避型依恋,则是得到了爱,然后就要推开。
最后贴个DSM-5回避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你一看就知道跟回避型依恋是两码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