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性格是指人们内心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知感受低下,并在行为上表现出猜忌、敏感、退缩、缺乏自信等负面特征的心理状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自卑性格的表现。
自卑性格的表现
一、言语上的表现
自卑的人在言语上往往表现得胆小和退缩。他们经常避免和陌生人交流或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他们会在交谈中时常道歉,用“可能我错了”、“我不确定”来为自己留后路,以避免得到批判或责备。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可能表现出自大自负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二、外表上的表现
自卑的人对自己的外表常常过分在意,也很容易内心自我否定。比如,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场合选择穿着过于保守或低调的服装,以掩盖自己对自身的不满;或者他们可能会痴迷于减肥或整容,希望通过外貌的改善来弥补内心的缺憾。
三、行为上的表现
自卑的人在行为上常表现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特点。他们往往难以做出决定,害怕面对选择的后果。此外,他们往往避免引起注意,选择隐身于人群中。在工作和学习中,他们也可能表现出拖延症,因为他们缺乏积极的动力和自信心。
四、心理上的表现
自卑的人心理上常表现出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他们可能会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被评价得不好;或者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过错和错误过度追究和自责。在一些情况下,自卑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攻击性和不信任感,这并不是他们真实的自我,而是受到自卑感的支配。
综上所述,自卑性格的表现在言语、外表、行为和心理上都有所体现。了解自卑性格的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和支持那些身处自卑情况中的人,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自卑倾向,尝试去接受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自己。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那么自信的人,甚至会表现出一些很自卑的性格,比如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却常常纠结于自己的短处,意识不到自己的优秀却会为自己的缺点而困扰。而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子,也大都是来自于童年时代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塑造和影响。
不同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孩子总是带着一股自信的气场,做什么事情都勇于去尝试,但有的孩子却总是很胆小,遇到大场合的时候就总是想要去隐藏自己。而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什么样的父母会养出了自卑的孩子呢?
孩子童年的影响和伤害,有时候真的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治愈,长大后也难以摆脱那些负面性格带来的影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是自信大胆的,但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有些行为却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心理:
1、过分打压否定孩子的父母
绝大多数有自卑心态的孩子,往往身边都有一个喜欢打压和否定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身上孩子很难获得积极肯定的正向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本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深深的怀疑,看不见孩子身上优点、不懂得欣赏孩子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卑的心理。
2、经常对孩子使用冷暴力的父母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习惯性地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尤其是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或者是没能完成自己的要求和想法的时候,总是会冷漠地对待孩子,让孩子自我反省。然而,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稀缺的,情感的匮乏和疏离也同样滋生自卑和讨好。
3、控制欲太强的父母
孩子的自信和快乐往往也来自于自由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然而,控制欲过剩的父母,孩子没有自我选择的空间,个人想法总是排在后位,想做的事情总是被禁止,胆小、依赖、自卑就由此而生。
4、经常向孩子喊穷的父母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信心也往往需要一些物质条件来做支撑,孩子对于自己及家庭在物质贫富上的认知,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表现。有的父母经常向孩子哭穷,让孩子处于一个匮乏的物质条件之下,同时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输入,就很容易因为自身的贫乏而感到自卑。
5、忽视孩子个人需求的父母
一个人自卑心理的产生,也往往来自于从小自我的需求就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以至于孩子的个人配得感上的认知程度太低,他们总觉得自己配不起或者是不应该获得。而这正是因为父母在成长过程中过分忽视孩子的个人需求,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6、爱拿孩子做比较的父母
经常被拿去和别的孩子做比较,被父母指出各种不好、缺点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即使是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却是因为父母的不肯定,而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没有孩子喜欢被比较,他们更渴望被肯定。
7、只会要求孩子懂事礼貌的父母
过分懂事礼貌的孩子,也往往藏着一个自卑的内核,而这就来自于父母的苛求和不包容,他们希望孩子是乖巧的,但这却是家长们自己怕麻烦,想省事。没有父母的维护,孩子也很难自信起来。
重要提示:孩子们的自卑往往是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对待,过分否定孩子,在亲子共处的过程中经常冷暴力,对孩子的控制欲太强,经常向孩子喊穷,忽视孩子的个人需求,拿孩子做比较以及一味要求孩子懂事礼貌,这都是导致孩子自卑的源头。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极其不自信的表现,其实他们本身可能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差,但是就是没办法越过自己的心理障碍,变得阳光开朗起来。而一般自卑的人,都会有以下这些表现: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对于别人的示爱不敢相信、想要恋爱却不敢付出真心、对于他人的看法十分在意、经常羡慕别人。
自卑的人做事情其实非常认真,他们非常害怕会受到指责。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不管做完什么事情,都还是会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到位。即使已经反复检查确认过,心里依然很忐忑。直到自己做的事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们一直揪着的心才能放下来。
自卑的人还往往不敢相信会有人爱自己。特别是如果示爱者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他们就更加不敢接受,因为他们自卑,总觉得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往往因为如此,他们会错过许多合适的恋爱对象。
心里有着自卑情绪的人渴望谈恋爱,却又害怕付出真心。不是他们不愿意付出,而是觉得没有人会真心爱上自己,所以担心自己的付出最终会是一场空,其实,越是有这样的想法,就越得不到真爱。
不自信的人还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他们觉得自己因为自卑,生活过得一团糟,而别人总是阳光灿烂、日子过得很舒心的样子。因此,自卑的人喜欢羡慕别人,却看不到自己,更加无法改变眼下的生活。
其实,自卑是可以被改变的。你要从学会爱自己、接受自己开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足、缺点和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如此就不爱自己。然后你要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一样,没有谁比谁差。慢慢的,你就会开朗起来,变得自信起来。
1、和别人一块吃饭的时候,总是让别人点菜,自己不敢点,尤其是多人聚餐的时候,其实是生怕自己点的不好,大家不满意。有的时候点一份菜还会纠结半天,菜上来的时候,别人问谁点的时候,自卑的人会满头大汗,感觉好不自在,不是因为朋友说的,而是因为自卑的人本身就会有这种反应!
2、脾气不好,有时候很暴躁!有些脾气暴躁的人并不是性格使然,而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舒缓内心的自卑感,之所以体现出了脾气暴躁,是因为缺少处理事情的耐心,之所以没有耐心是因为缺少克服困境的勇气,本质上是认为自己不行,主观上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因此脾气暴躁,情绪波动较大的人多存在自卑感。
3、不敢找别人帮助!有些时候需要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卑的人往往不敢找人帮助,生怕别人拒绝,感到不好意思,所以也不敢找别人,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了,解决不了的事情只是无畏的等待!感受不到找别人帮助到的那种快乐的感觉!
4、不喜欢交朋友,也不愿意去主动交朋友!一般内心自卑的人不愿出门,都会很宅的,不愿意走在阳光下和人们聊天玩耍,因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总会对比,这样心里会更难过。
5、自卑的人,多半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爱轻而易举地承诺。为自卑,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故缄口不言。因为怕说出来的话和众人的意见不同,被人嫌恶,所以能免则免,不开口。更有甚者,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说和不说一个样,索性在嘴巴上贴了封条,时间长了,基本丧失了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能力和勇气,这也可理解。
6、情绪消极,冲动!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比较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跟别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能克服一些障碍,最终会产生挫折感,这样显然是对正常交往不利的。情绪消极当然是自卑的表现了。
自卑,人人都有,只不过存在着轻重的差别。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是因为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无法赶上别人。形成自卑的原因很多,但它们都是通过自卑者本人的消极自我暗示所产生的。
自卑的危害有哪些呢?
第一、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在自卑者中,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悲伤、恐惧等)很常见,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第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长期的自卑会使人产生生理方面的变化,造成各种器官受损,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等。
第三、影响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认知能力欠缺使人不能正确地对待问题,所以,自卑的人很难与人相处,也很难取得成功。
那么,如何克服自卑呢?
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客观地分析自己,公正地评价自己,可以恰如其分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夸大,不绝对化,有利于恢复自己的信心。还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长处,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减少失败的发生,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正确对待成败。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也不可能永远失败。所以,不必为暂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以免加重自卑,形成恶性循环,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过分沾沾自喜,产生优越感。优越感是自卑的另一表现形式,越是自卑的人越想体验优越的快感,二者相互加强,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自卑并非真正存在,大多是自卑者自己虚构的,明白了这一点,克服它也就不难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