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治疗师,他被认为是自我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相反理论”。相反理论是指通过回顾童年经历来治疗成年人的心理问题。
阿德勒用童年治愈一生的相反理论
阿德勒认为,童年经历对个体的人格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人格又决定了一个人日后的行为和思考方式。相反理论就是通过重构自己的童年经历,来改变已经形成的人格,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这个理论在当时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但是现在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相反理论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解释。
1. 认知重构:相反理论的核心是要让个体重新解读和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与治疗师进行讨论和解释,个体可以发现那些曾经造成心理问题的经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糟糕,甚至是有益的。这种认知重构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
2. 意识扩展:相反理论可以帮助个体回顾童年经历,发现自己曾经受到的负面影响。这种回顾可以使人的意识得到扩展,了解到自己的问题的根源。而这种对根源的了解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自己的问题。
3. 情感释放:许多人的心理问题并非因为他们现在遭受的困境,而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所致。相反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从内心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情感,使其更好地应对自己的问题。
相反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相反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治愈那些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通过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变得更加强大和积极。
其次,相反理论也可以帮助父母教育和培养孩子。父母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童年,避免重复犯下同样的错误,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并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相反理论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当人们透彻了解自己的问题根源时,他们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应对和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童年经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并不是悲伤和自怜,而是一种成长和治愈。只有通过忠实面对自己的过去,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这句话出自奥地利著名精神学家阿德勒,完整句子为“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从我们刚刚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生活的意义”的探索。就算是孩子,也想弄清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
童年对人生的重要性
对孩子们而言,即使对意义的认知已经偏离正轨,即使他们所采用的处理方式还会带来接二连三的错误,他们也不会改变。只有他们重新检讨,对自己的认知加以改正,才会使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得到改变。
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此时,他们对于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概念。
此后,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对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来关注整个世界。因为在儿童时期还不知道何为社会经验,所以需要有人对他们加以诠释,这样就逐渐赋予了他们生活的意义。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 ? ? ? ? ? ? ? ? ? ——阿尔弗蕾德-阿德勒
?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各种心理学论点上,强调人的生活风格在儿童时期以往家庭环境中形成后,几乎一生不变。
《以家人之名》: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我们都渴望被爱、被关心,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有的时候,别人稍微的一点点关心,都会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 我们也想成为“李尖尖”。李尖尖有一个开放的家庭环境,有一个开明、善良、诚实的爸爸。虽然,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不在了,母爱一直空缺着。但是,李爸爸既当爹又当妈,从未让李尖尖缺失过什么。
? 李尖尖有两个爸爸,有两个哥哥,还有一些好朋友。虽然她的家庭是不完整的,但是她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被爸爸疼爱,被哥哥关爱,可以任性,可以撒娇,可以调皮,因为有人纵容。她不需要考虑太多的问题,不需要看别人眼色度日。
? 凌霄童年有父母相伴,李尖尖和爸爸相依为命。但和凌霄相比较而言,李尖尖的童年太幸福了,没有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没有童年阴影,没有支离破碎的家庭,没有父母吵架过后的满屋狼藉。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李尖尖在被爱包围的环境中成长,一直有亲情、友情相伴,所以她的人格是比较健全的。所以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乐观、开朗、真诚、热情、孝顺的性格,这样的女孩,谁能抵抗得住诱惑呢?
? 我的朋友,茜茜小姐。敏感、没有主见、没有安全感、缺爱,对于别人一点点的关心都感激不已,她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有朋友、异性对她的好,她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她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 在她11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妹妹因为年幼判被给妈妈,她被判给爸爸。她说,自己第一次发现父母离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她甚至面对父母的离婚没有任何感觉,因为与其父母整日吵架,还不如各自安好。
? 起初爸爸对她还是很好,很关心她的。后来自从后妈的加入,慢慢地,她感觉不到爸爸的爱了,尤其是在后妈有了妹妹之后,她和爸爸的关系越来越僵化。
? 疫情期间,需要上网课。她告诉爸爸不能在店里帮忙了,得回家上体育课。爸爸却说,她在撒谎,她就是不想在店里帮忙,大学了哪有那么多课程?还说她心机重,总在算计。
? 茜茜小姐很无奈,她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会那样想她,她没有算计什么啊。自己的爸爸怎么可以这样说她。甚至连大学学费都不愿意提供,还老觉得茜茜小姐有私房钱,在骗他的钱。每次,茜茜小姐说起她的爸爸妈妈总是泣不成声。茜茜小姐说,我们认识这么久了,你知道的,只要不提起我爸妈,我就不会哭得这么凶……茜茜小姐说,每次听我说起来我的父母怎么怎么好,她就心纠着疼。每次听我说,以后要怎么怎么孝敬父母,她就觉得自己很不孝顺,但是她真的没有办法发自内心地对爸爸、妈妈、后妈好。她觉得,爸爸妈妈也没有很爱她,所以她没有办法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好,孝顺他们……
? 我妈妈知道我要上网课,就早起做早饭,为的就是让我早点吃饭,不要耽搁上网课。爸爸知道我要上网课,就勒令弟弟不准去烦我,不准弟弟打扰我上课,有的时候爸爸不打扰我上体育课,就出门逛了。弟弟知道我要上网课,自觉地减了电视的音量。吃饭的时候,夹好多菜把饭端给我,我还没有吃完,就来给我收碗。
? 难道说,真的会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知道,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的家人们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
虽然说,我的童年也不是很美好,但是我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们互相心系着彼此。
热搜上那位被母亲扇耳光、掐脖子当众侮辱后往楼下纵身一跃的初三14岁男孩,实在让人惋惜。
有时候, 我怀疑是不是生活对大人太狠了,大人才会忍心对孩子那么狠, 然而他们不知道孩子的世界太小了,他们还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恶意。
所有大人都是从小孩过来的,但大部分人都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内心在千锤百炼的生活碾压后也早就麻木到刀枪不入了。
但孩子刚好相反, 他们还鲜活尖锐,爱憎分明,敏感无畏, 最受不了不公平的对待,最受不了至亲的侮辱,在那个年少轻狂反叛的年纪,活一口气,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父母以为在学校公开打骂他是一件小事,但在孩子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对孩子来说也许他的天都塌了。 因为孩子的天只有家与学校,他是看不见更长远的未来的 。加上少年人细腻敏感与过于强大的自尊,他们真的能干出放弃自己的生命,换父母一个“后悔”这种事。
“你的命是我给的”,“如果不是我们供你吃喝上学你早饿死了”,“打你骂你天经地义”……好了,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把命还你了。
我听过最无情的教育方式: “打骂孩子是为了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打骂孩子真的能锻炼他的心理能力吗?这个理论本身就不靠谱,就像 为了锻炼疼痛的承受能力,就拿刀天天去割自己一样 。痛苦就是痛苦,没有任何益处,大多数痛苦都是无法避免,人类才不得不承受的罢了。
恰好相反, 童年阴影太多的孩子,不但心理承受能力没有增强,还会出现很多跟随一生的心理问题。 比如在小时候,没有得到来自母亲给予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逃避型依恋人格,即使长大以后,他也很难像正常人一样轻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如果是被从小打骂否定侮辱长大的孩子,大概用一辈子也难以治愈内心的伤痕。“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对孩子温柔一点吧,他也只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短暂童年。
过来人都懂, 小时候大概是我们一生中,能得到最多无条件的爱的时光 。开心就笑,难过就哭,天塌下来有父母挡着,做错了事很快就能得到原谅,你能感觉到周围的人切切实实爱的是你这个人本身。
长大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无条件的爱了,要有好的工资,要有丰厚的薪资,要有地位,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哪怕是家人,也会对你有期望有失望,你是他们的骄傲还是让他们丢脸,待遇也会有微妙的不同。
为什么过去打骂孩子可以,现在就不行了呢?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过去物质还没那么丰富,温饱等生理安全需求才是最大的需求。 而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不愁吃喝,他们最大的需求已经从物质需求直接上升到精神需求了 。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自我实现需求还遥远,尊重的需求才是这代小朋友目前最大的需求。
如果你无视孩子最大的需求,甚至随意践踏,他们能不奋起反抗吗?
此外,“尊重”不是“溺爱”, 尊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把他当成你的附属或是你的所有物,只有两个平等的人之间才会有“尊重”。
试想一下,如果他不是你的孩子,你能随意扇他巴掌吗?即使他是你的孩子,大人也没有权利随意侮辱他们。
对孩子温柔一点吧,这样长大以后,他们也会对世界温柔一点。让孩子在一个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互相尊重的温馨家庭中长大吧,这样他才能自尊,也更懂得尊重别人。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