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荣格关于命运的理论

时间: 2023-10-04 11:29:26

命运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它涉及到人生的方向、意义和价值等方面,也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一个对命运有独特见解的人,他的观点在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中都有重要影响。

荣格关于命运的理论

荣格认为,命运是一种包含人生经验和机会的深层次的模式,它相当于人生中的一种精神体验,是由无意识控制的。人们可以通过梦境、想象、幻觉和幻象来探索命运。荣格强调,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与个体的基因、性格、行为和选择等有关系,还与人类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有关。因此,荣格认为,理解命运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它。

个体心理角度

在个体心理学角度,荣格将命运区分为个人命运和集体命运。个人命运指个体在人生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集体命运指整个人类所面对的共性问题和历史进程。荣格认为,个人命运和集体命运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个人命运受到集体命运的制约,而一个人对集体命运的理解和反应,也影响着他的个人命运。

生命意义角度

从生命意义角度,荣格认为,命运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它反映了个体和人类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承。荣格认为,人类无法摆脱命运的影响,但是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个人和集体的命运,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荣格认为,通过理解并承认命运,人们可以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意义所在,并加强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文化历史角度

从文化历史角度,荣格关注命运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荣格认为,命运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处理方式。荣格分析了神话、宗教、神秘主义、占星术等文化形式中的命运元素,认为它们都在向人们传达着一种对于人生的精神启示和美学体验。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根据荣格的理论,什么是人格

根据荣格的理论,自性是人格的核心,是有条理的、统合的人格原型。

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自性属于人类全部潜能及人格整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自性作为人类心灵内在的一种整合性法则,与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乃至其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和作用。荣格有时认为自性是心理生活的源头,但他有时也把自性化作为一种目的。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中,自性要求被认识,被整合,被实现。

荣格使用“自性化”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或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于是,自性化意味着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意味着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意味着实现自己的独特性。

荣格

可以介绍一下jung这个心理学家和他的理论吗?谢谢啊~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1875年7月26日生于瑞士图尔高州。少年荣格腼腆而敏感,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他和同学相比很特别,脆弱而且容易受伤害。1902年荣格获得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5年任该校精神病学讲师。后来辞职自己开诊所。1911年被推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后因与弗洛伊德的分歧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自创分析心理学。本世纪20年代,曾到非洲、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进行几次旅行考察,开始研究种族潜意识的性质与现象,广泛考察了古代神话及祭祀仪式。1961年去世。
荣格在人格结构问题上,提出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毕生致力于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他的一生著述浩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研究学贯中西。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不仅在心理治疗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而且对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荣格对东方文化和宗教一直很感兴趣,并借用到了自己的理论当中。在他生前,曾写过几篇文章,论及心理学和东方宗教。他的涉猎很广,藏传佛教,印度瑜伽,中国的道学和易经,日本的禅学和东方的冥想,都有过深入的思考。他还曾引用过中国炼金术的理论和佛教的曼陀罗图治疗过精神病。
荣格在西方的“正统”心理学中,堪称是异教徒。荣格虽然师承佛洛依德,也确从佛洛依德身上得到不少本事,佛洛依德甚至私下说“荣格是天才”,初期两人都有英雄惜英雄的悸动,佛洛依德写信给荣格时说:“如果我是摩西,你就是约书亚,将要拥有精神医学允诺之地。”蜜月期很快过去,1912年荣格发表了《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与弗洛伊德产生了分歧,主要分歧在于对里比多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完全是性的潜力,荣格则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由此,荣格全盘推翻了佛洛依德的理论。
荣格曾不讳言的说,他的心理学理论,除了一部分来自“临床心理学经验”之外,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外部渠道与途径,它包括了东方宗教在内的所有学问。 荣格的著作《心理学与宗教:西方与东方》,算是他对禅佛学问的最佳注释。

早在2500年前,在古希腊的德尔斐太阳神庙①前一座石碑上锈刻着一行字:“人啊,认识你自己。②”千百年来,站在世界思想山巅的思想者们一次次地探询着“认识人”之谜。然而,认识人是多么困难,以至于关于人的知识是如此贫乏。卢梭曾经说过:“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他的思想也在这美丽的祖国上渐渐地成长和成熟,最终滋润了欧洲的心理学界和思想界。荣格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是从精神病学通过心理分析学转向分析心理学,从原型理论⑥转向宗教动机心理和东方哲学的心理机制。荣格年轻时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后来由于对研究的核心问题持不同看法,像阿德勒一样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分道扬镳。不过在早期荣格深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荣格终于创造出其独特的心理认识和实践方法,自然而然产生了荣格自己的心理学领域,其思想非常丰实和具有魅力。

荣格心理学的人格面具和人格

荣格所指的人格面具⑦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人格面具这个概念把人际交往的方式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成为一种心理分析的工具。荣格认为:“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一什么形象在社会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我们戴着人格面具表现着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Body language、衣着、装饰等所体现。我们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我们理想化的我。但在另一方面,人格面具的作用在于它维护了人的虚伪与怯懦,这种反应来自于自身对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惧,从而启动了心理防卫机制,使人不自觉地步入了与真实人性不同的心境。人格面具又是一种严格的检查机制,使人的行为在检查的过程之后得到完成。但是我们并不必因此感到自责,人格面具的产生是合理的,它是一种社会的产物。

卡尔·荣格名言

性格决定命运。—— 荣格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荣格
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荣格
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荣格
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 荣格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荣格
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 ——荣格
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荣格
I+We=Fully I,(我+我们=完整的我)。 ——荣格
外向直觉型个性适合于当今许多革新领导人物。 ——荣格

不好意思,内容太多,只好粘贴了

荣格学说的主要观点

分析心理学是荣格所带头发展出的一支心理学,又称荣格心理学或原型心理学。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
1
起源:
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包含有意识的自我(ego)、无意识两大部分。有意识的自我是由记忆而有连续性的。但荣格认为自我只是整体心灵(psyche)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更具影响力。梦是无意识对自我所开的窗子。整合自己无意识的的特性会自然的发生而发展个人的个性,这种程序叫做个性化。如果一个人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相互矛盾无法整合,则会产生精神病的症状,如恐惧症、恋物癖、或忧郁症。须经由分析去了解与认识未知的无意识中的特性,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梦或是对艺术品或诗的反应。
荣格认为无意识又分为个人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包括个人的种种情结,而集体无意识则包括人类整体经千百年累积在无意识中的宝贝。其证据是荣格在世界各地所收集的人类共同的象征。他考察不同民族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寓言得到所有人类共有的原型。所以在个性化可能发现超出个人经验的象征。其中的内容可视为人基本问题,如生命、死亡、意义、快乐、与恐惧,也可能有灵性方面的观念。
2
性格分类:
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可分为外向与内向两大类。其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能量的指向。内向的人,他的心理能量是向内的关注于自身内在的主观形的。而外向的人,他的心理能量流向属于外在的他与别人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是内向的人。躁郁症患者大部分是外向的人。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 Jung, 1875年-1961年)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在他的作品和理论中,常常混合着古代神话和东方的宗教观点。
例如:荣格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或妄想是建立在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共通的基本模式上的因此提倡所谓原型的观点。
以此观点为基础,他广泛着眼于全世界的宗教,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不断努力促使支撑欧美文化的基督教与自然科学两者相对化。
3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
字词联想实验:
荣格和他的同事在1904年在伯格尔斯立精神病医院对患者做了大量的字词联想实验,并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为此在1909年他获得了同弗洛伊德一起到美国克拉克大学演讲的殊荣。
字词联想实验并不是荣格创始的,他是由高尔顿于1879年首创的。以后冯特又把它引入到实验心理学。荣格用一张写有100个刺激词的字表都对被试进行测验,主试每次念一个词,要求被试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联想词对念出的词做出反应。
荣格发现,有时被试做出反应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而被试对造成反应时延长的原因却解释不清楚,荣格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抑制反应的潜意识情绪引起的,于是他把那些反应时间较长的刺激词、回忆错误的反应词和重复的刺激词都称为“情结指示词”。
通过进一步分析,荣格认为,在潜意识中一定存在着和人的情感、记忆、思维等相关联的各种情结,任何触及到这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反应时延长。至此他发现,通过情结可以找到心理疾病的原因。
情结:
首先,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是整体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它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和情感色彩,具有自己的内驱力。
其次,情结虽然是潜意识的,但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并足以影响意识活动。因此,情结是“梦和症状的缔造者”,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
再次,情结属于个体无意识的范畴,它可以把个体无意识及其被压抑的内容与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联结起来。
最后,人人都有情结,只是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等方面各不相同。
荣格认为情结的主要来源是:童年期的心理创伤,如经常受到父母或他人严厉批评会使人产生“批评情结”,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如一个人的性驱力和他认为手淫与发生婚前性关系是邪恶的观念之间的冲突,会导致性压抑或产生敌意、焦虑的情绪。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