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是描述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特别是对婴儿及其父母之间关系的描述。人类依恋行为是指个体在情感、心理和行为上对某种特殊对象的依赖和信任。依恋理论通常涉及婴儿与母亲或主要看护者的关系,并探讨了一个健康婴儿与母亲的正确互动方式和时间窗口。现有研究表明,婴儿的依恋类型及其特点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
婴儿四种依恋类型及其特点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可以被描述为婴儿表现出探索精神、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的兴趣,以及当母亲不在场时感到不适。这种类型的婴儿通常会寻求母亲的关注和安慰,而且当母亲回到场时会快速舒缓。这种婴儿通常发展良好,能够社交互动和与他人建立关系。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通常描述为婴儿表现出对母亲缺席的漠不关心。当婴儿面对母亲的回归时,他们也不表现出特别的兴奋或不安。这些婴儿经常会避免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喜欢单独玩耍,而不渴望与他人建立任何关系。
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描述婴儿面对母亲缺席时的不安。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表现出过度的情感,因为他们不确定母亲是否会离开或接受他们本身。这些婴儿通常表现出需要母亲的安慰和支持,并经常表现出沮丧或脆弱的情绪。
混合型依恋
混合型依恋是指婴儿表现出几种不同依恋类型的特征。这些婴儿通常选一个特定的时间和依恋类型作为他们的主要依恋方式,而在另一个时间或环境中则表现出另一种特定的依恋方式。
总体而言,婴儿的依恋类型往往是通过与母亲互动的经历以及其他关键因素来形成的,包括社交背景、性格和母亲/主要看护者遵循的抚养方式。了解这些依恋类型和婴儿的行为特征对于父母在与自己的孩子互动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并满足婴儿的需求。通过合适的反应,父母可以帮助婴儿形成安全、健康、稳定的依恋行为。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依恋类型有:
1、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是其中最好的一种依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较好的合作性,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比较好奇,有创意,对同伴的需求比较敏感,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好。
形成安全依恋一般需要对婴儿的需求,能做到非常敏锐的察觉,和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陪伴,可以很好的理解婴儿的心情,需求,困难,可以给予恰当的支持。
2、第二种是沉溺型的依恋。
沉溺型依恋一般会表现为,就算妈妈陪在身边也不肯去自主玩耍,一直守着妈妈。妈妈要离开也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哭闹,不让妈妈离开。
而妈妈重新返回的时候又非常的难以安抚,很生气不让妈妈抱、碰触。沉溺型依恋的孩子,主要养育者的照顾能力差,不懂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养育者的表现行为有些口是心非,或者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3、第三种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会表现为冷漠,不管妈妈在不在都可以自己玩。妈妈离开或者返回他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很容易被人安抚,不管这个人是陌生人还是亲近的人。
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原因是,养育者比较没有耐心,对婴儿的需求也不敏感,经常表达出负面的情绪,也拒绝和婴儿的身体接触,对婴儿的负面情绪也非常敏感。
4、最后一种就是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婴儿对于要接近还是逃避母亲,显得比较茫然,或者有时会纠缠而有时又显得很无感,也会在想要接近还是逃离中摇摆不定。
混乱型依恋更有可能出现在被虐待的婴儿身上,主要原因也是没有得到及时与合理的照顾,婴儿不能感觉到自己的环境是安全的。
培养出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的方法:
1、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父母要随时注意到孩子的身心需求,例如饥饿、疲倦、害怕、孤单,并且及时、适当地给予满足,对于孩子的亲密需求能有耐心地回馈。
让孩子感到在自己需要时有人能给与满足、照顾、体贴,从而感到温暖、安全和对他人的充分信任。重视对孩子的承诺,说到做到。
2、父亲也要多多参与抚养活动父亲的性格特征中有更多的独立、果敢、冒险、宽容、开朗等社会性格特征,因此,在孩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中,父亲的作用比母亲更显著。
父亲对于孩子的关爱不仅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还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动作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婚姻质量通过影响双方的心理状态、整个家庭氛围从而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行为和亲子互动过程,进而影响子女的依恋风格。
所以夫妻两人努力维系家庭生活,共同关爱孩子的成长,也是培养安全型依恋的重要因素之一。
4、让孩子过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和稳定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带来稳定感与安全感。
1、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是其中最好的一种依恋。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有较好的合作性,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比较好奇,有创意,对同伴的需求比较敏感,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好。
形成安全依恋一般需要对婴儿的需求,能做到非常敏锐的察觉,和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陪伴,可以很好的理解婴儿的心情,需求,困难,可以给予恰当的支持。
2、第二种是沉溺型的依恋。
沉溺型依恋一般会表现为,就算妈妈陪在身边也不肯去自主玩耍,一直守着妈妈。妈妈要离开也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哭闹,不让妈妈离开。
而妈妈重新返回的时候又非常的难以安抚,很生气不让妈妈抱、碰触。沉溺型依恋的孩子,主要养育者的照顾能力差,不懂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养育者的表现行为有些口是心非,或者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3、第三种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会表现为冷漠,不管妈妈在不在都可以自己玩。妈妈离开或者返回他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很容易被人安抚,不管这个人是陌生人还是亲近的人。
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原因是,养育者比较没有耐心,对婴儿的需求也不敏感,经常表达出负面的情绪,也拒绝和婴儿的身体接触,对婴儿的负面情绪也非常敏感。
4、最后一种就是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模式的婴儿对于要接近还是逃避母亲,显得比较茫然,或者有时会纠缠而有时又显得很无感,也会在想要接近还是逃离中摇摆不定。
混乱型依恋更有可能出现在被虐待的婴儿身上,主要原因也是没有得到及时与合理的照顾,婴儿不能感觉到自己的环境是安全的。
他怎么好几天都没跟我联系?会不会和别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给他发个微信?可是凭什么他就不能主动联系?要不我找他朋友问问?......”
恋爱中的你遇到过类似状况吗?经常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正是焦虑倾向者的常见心理。本文我们就了解一下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以及每种风格的特点和调整方法是什么。
一、依恋类型
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
后来研究者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表现,且与幼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一致。到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高回避者与人亲密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高焦虑者害怕爱人不关注自己,或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
两个维度高低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惧型(Fearful-Avoidant)。除了安全型,其它三种可以合称为不安全型。
二、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变化和分布
虽然存在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婴儿时期的照料模式是形成依恋类型的关键。养育者回应更敏感及时的,更容易发展成为安全型。养育者很少回应的,更容易发展成为不安全型。就算是天生的敏感易焦虑气质,经过养育者更多的注意和回应,一岁后也会表现得自信和安全感增加。
依恋类型在后天是可以变化的,不同时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会受经历的影响。经历过感情失败的人,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以免再次受伤,所以会向不安全型变化。
每个人的依恋类型不都是典型单一的,有的人是两种类型的交叉。甚至有人在两个维度上都居中,这样的情况不属于任何一种依恋类型。
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情境下,也有不同的类型表现。比如,有可能,面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出焦虑型。而面对不喜欢的人,就变成了回避型。
据调查分析,美国的安全型人数有50%,痴迷型为20%,疏离型为25%,恐惧型为5%。但亚洲地区的安全型不到50%,也就是说,在亚洲,不安全型的人更多。
三、四种类型详解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
可以很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值得爱,他人也值得爱和信任。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
渴望与人亲密,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亲密,很担心失去,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饥渴。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关注和爱。对自己的评价消极,觉得自己低价值、不值得爱。总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赞许,寻求认同。容易感觉被误解和不被重视,对别人的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喜欢夸大负面信息,让自己更加焦虑。常处于怀疑、又爱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们常说的“作女”大多出现在这种类型。
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独立,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不需要对方为自己付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打算有所报答。出现冲突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望。人们常说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现在这种类型。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内心期待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而表现出犹豫和抗拒。既想依赖又希望独立。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怕被拒绝,或担心自己离不开对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又担心被抛弃,时常感到恐惧。爱人不在身边时不安,爱人在身边又有点厌烦。在亲密关系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价值的证明感,追求平静与轻松。
与爱人有冲突时,他们更喜欢以间接方式表达不满,如疏远冷淡。他们也容易做 “ 爱的逃兵 ” ,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缓解内心的焦虑和被控制的感觉。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让他们表现得若即若离,总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因而,恐惧型最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
A、恐惧型和痴迷型的最大区别
痴迷型与恐惧型的人都容易焦虑,都常常担心被抛弃、被拒绝、被伤害,对爱人的情绪和行为非常敏感,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感到不妥。
但他们在不安和焦虑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痴迷型的人情绪表达直接。例如直接发脾气,过后可能会后悔,又主动讨好来缓解不安。
恐惧型的人情绪表达间接。他们会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假装若无其事,只是变得疏远或冷漠。
B、恐惧型和疏离型的最大区别
疏离型与恐惧型的人都喜欢回避,都对亲密感到恐惧,不喜欢爱人依赖自己,对于爱人试图操控自己或侵犯私人边界的行为格外警惕。甚至,他们会对爱人总向自己倾诉而烦躁不安。
但区别是,他们的回避是否一以贯之:
疏离型的回避是一以贯之的。他们既不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爱人对自己产生情感依赖。他们甚至不太关心关系的进展,更不会担心被抛弃。因此,常给人不坦诚、难以亲近的感觉。
恐惧型的回避则反复无常。感觉对方过度依赖就逃跑,但真的疏远时,又会焦虑,担心被抛弃。他们的疏远和冷漠,不仅为了逃脱控制,可能还有“被动攻击”目的。
C、 恐惧型和疏离型的相近点
恐惧型和疏离型都是高回避型,都很需要私人空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会让他们觉得被控制。他们随时处于防御状态,似乎可以随时抽离、关闭情感大门。
他们常压抑对亲密关系的需要,表面看起来很独立,哪怕爱人闹分手,也往往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许多回避型依恋者有一个现象:一直在寻找爱情,却总是有始无终。他们总会在恋情进展到稳定阶段后,出现冷漠和退缩,想要逃避。有点儿像大家口中的“花花公子”。其实,那只是因为他们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自我保护。
四、如何调整
安全型的最理想。其它三种应该如何调整呢?
1、痴迷型
痴迷型的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认识自己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和珍惜的。明白自己的价值不需要他人的认可,而应该由自己决定。不把尊严和掌控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学会自我满足,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学会客观地带有建设性地表达情绪和需求,而不是指责。比如:“你不回复我的信息,我感觉很不好,害怕失去你,下次能一有空就回我吗?”
设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学会坚定和不轻易妥协。
2、疏离型 、 恐惧型
这两种都是回避型。要学会对爱人负责。学会表达爱,你的独立只是你没给自己表达爱的机会。学会表达心中的不安,而不是用不接电话、不回信息这样的冷漠方式去逃避。
因为成长记忆中的“羞耻感”是影响恐惧型依恋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试着去释放和表达那些被羞耻感所压抑的情绪。
比如,当对方不接自己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先对自己说出当下的感受:“他没接我的电话,这让我感到很担心。”而不是急忙压抑感受,疏远对方。
学会坦然地爱人以及被爱。要明白,人与人的靠近不可能完全无痛,但不像想象中那样危险。
如何与回避型的人相恋
回避型依恋者外表独立,其实内心没有安全感,害怕被不真诚地对待,所以,请对他们坦诚,不要故意说些拐弯抹角的话来考验他。
如果你的爱人是恐惧型依恋者,提醒自己,他变得冷漠是想表达焦虑不安,不要报复性地疏远,也别逼他亲近,要给他空间,让他感受到你会持续地存在于关系中。
以上。
只要亲密关系中的双方都有真诚的爱,由衷地愿意为关系的发展调整自己,无论是什么依恋风格的组合,都可以跨越隔阂,携手同行!
(文中图片和数据来源于网络。)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