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法则是一种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它通常用来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ABC法则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同时也可以调整人们的行为和情绪,使其更加积极、健康和合理。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ABC法则,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心理学ABC法则例子
一、ABC法则的基本概念
ABC法则分为三个部分:A代表事件或刺激,B代表人们的信念或思维,C代表人们的情感或行为。具体来说,A是引起B和C的触发因素,B是人们对A的评价或解释,C是人们对B的反应。ABC法则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不是受事件本身影响,而是受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件的反应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ABC法则所描述的。
二、例子1:ABC法则在恐惧症中的应用
以恐惧症为例,A代表触发人们恐惧的刺激,比如看到蛇或者坐上高速公路。B代表人们对刺激的想法和信念,比如蛇很危险,高速公路很容易出事故。C代表人们对刺激的反应,比如避免蛇和高速公路,或者在这些环境下感觉恐惧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ABC法则可以帮助恐惧症患者理解他们的恐惧是如何形成的,并通过改变他们的信念和反应来缓解症状。
三、例子2:ABC法则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中的应用
以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为例,A代表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导师给学生批改论文或者给学生提供指导。B代表学生对导师的想法和信念,比如这个导师很严格或者不友善。C代表学生的行为和情感,比如学生可能感到担心、不安或者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ABC法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是如何被他们的想法和信念所影响的,并通过改变他们的信念和情绪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学术成绩。
四、例子3:ABC法则在减肥过程中的应用
以减肥过程为例,A代表触发食欲和饥饿感的刺激,比如看到美食或者肚子饿了。B代表个人对这些刺激的评价和想法,比如我必须吃这个美食才能过好今天,或者我不吃点东西就会饿晕。C代表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比如过度饮食、暴食或者感到罪恶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ABC法则可以帮助减肥者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是如何受他们的信念和想法所影响的,并通过改变他们的信念和行为来控制体重和减肥。
五、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阿里巴巴的人事经理曾经说过,阿里巴巴招人有四个基本要求,其中有一条是人要皮实,不要有玻璃心。
什么叫玻璃心呢?
玻璃心是网络热词,意思是指那些经不起批评,指责或者嘲讽的人,他们的心像玻璃一样易碎,很容易受到打击,内心极其敏感,和他们说话要小心翼翼。
为什么阿里巴巴招人会明确规定不要玻璃心的人,玻璃心的人究竟有多脆弱呢?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要说到玻璃心的脆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的胜玉公主,为什么提到她?
因为这个公主有着极其严重的玻璃心,居然因为半条鱼自杀,是的,你没有看错,一个公主居然因为半条鱼自杀!
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胜玉公主是吴王阖闾的小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自尊心极强。有一次,吴王阖闾和媳妇在讨论伐楚的大事情,胜玉公主在一旁玩。到吃饭的点了,餐桌上了一道蒸鱼,吴王吃到一半想起了旁边的胜玉公主,就把剩下的半条鱼留给了他最疼爱的女儿。
没想到,这个在别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举动惹毛了胜玉公主。
胜玉公主很生气,“父王什么意思,自己吃不完的东西居然留给我吃,这分明就是羞辱我,我不吃”。
当场就和吴王耍起了脾气,吴王也很生气,好歹我也是一皇帝,所以也就没去哄胜玉公主。
结果,公主气的不行,回到卧室就拿刀自杀了。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会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但玻璃心的人确实以自我为中心,敏感,脆弱,抗击打能力特别弱。
我们在职场上随处可见这样的人,老板说几句,就觉得受不了,不干了,辞职走人;同事小声讨论问题,就觉得好像在说自己,特别敏感,认为同事们都在处处针对他,和他过不去;做错了事情,没等别人开口,自己就委屈地哭,情绪特别不稳定...
所以,同事不喜欢和这样的人一起共事,老板不喜欢招这样的员工,因为太累还容易误事。
那老板们喜欢招什么样的人?
喜欢招“皮实”的人,也就是拥有钻石心的人。这种人能抵抗住工作的压力,能胜任老板指派的任务和工作,没有怨言和抱怨。
更重要的是,他们即使是被老板骂成猪头,也能擦干眼泪继续完成任务,因为他们能从老板愤怒的语气里听出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能从老板的话语里捕捉到对提高工作有用的信息,他们的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而阿里巴巴的员工就是一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的人,他们是一群拥有钻石心的人!
马云曾经说过:阿里巴巴就是喜欢不断给员工调岗,如果有人不接受,就会被边缘化。
所以,阿里巴巴的员工从不玻璃心,他们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曾经有一个员工,在阿里巴巴任职16年,中间换了8个岗位,淘宝,阿里云,聚划算甚至娱乐部她都做过,这种频繁的换岗在每一个阿里巴巴的人看来都习以为常,所以最后留在阿里的人都是能胜任各种工作的全能人,这绝对不是一个玻璃心能做到的。
玻璃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找各种借口,一点挫折就缴械投降,别说换8个岗位,即使是一个都待不长。
所以对于玻璃心的人,老板和同事们都避之不及,可千万不要招到这群小祖宗呦。
职场不欢迎玻璃心,其实生活也不欢迎,那么我们如何改掉自己的敏感矫情的毛病,将玻璃心打造成钻石心呢?
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了。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玻璃心,承认和觉察自己的玻璃心是我们正视这个问题的第一步。
其实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点玻璃心,可能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而且人对自己有没有玻璃心,其实是可以觉察的。
这种觉察可能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如果你总是想太多,反应过度,那么说明你就有玻璃心了。
比如说,你和同事一起做任务,同事说你不能再拖了,要改一下拖延的毛病了,你觉得同事在怪罪你,当场就和同事吵了起来。
等到情绪稳定了以后,你会发现刚才自己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同事只是提个醒,我怎么发起火来了?
所以,自己有没有玻璃心,往往自己是知道的。
知道了以后就要正视它承认自己有点玻璃心,因为只有承认了自己是这样的人,接纳了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想办法解决,否认只能让玻璃心更顽固。
其次,学会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他的著作《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中介绍了一种治疗不良情绪的法则—ABC法则。
这个法则可以教会我们学会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维,当我们玻璃心发作的时候尝试把我们从不良情绪拉回理性思考。
什么是ABC法则?
这里的A其实是指事件或者人,B其实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而C则是指情绪。
一般来讲,我们总认为情绪是由人和事情引起的,其实并非如此,情绪是我们对待事情的不同看法引起的。
举个例子:玻璃心的人,因为老板骂他笨蛋而感到委屈,于是决定辞职走人。
表面上来看,玻璃心辞职走人,是因为老板骂了他,让他感觉到了不爽,其实造成玻璃心辞职走人的根本原因在于B,就是玻璃心对这件事的看法。
玻璃心觉得老板在羞辱他,所以他很委屈,但是一个钻石心的人虽然也会感到难过,但是他更多的是看到因为自己失误造成了公司的损失,老板才骂他,不同的想法造就了玻璃心和钻石心的不同选择。
所以,我们改变玻璃心,就要改变自己消极的思维方式,尝试理性思考。
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多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老板说你,真的是针对你吗?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老板很恼火?如果是别人,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我是不是玻璃心又犯了?多尝试问自己这样的几个问题,不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决定,冷静分析这件事究竟是什么原因,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维。
最后,成为一个钻石心的人,就是成为一个不断升级打怪的强人。
理性思考可以让我们避免玻璃心发作,但是成为一个钻石心的人,需要我们不断地升级打怪。
我们需要学会给自己树立一个职场大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然后付诸行动,在这期间不断进行分析和反馈,当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当玻璃心偶尔发作的时候,试着让自己放松一下,然后再继续前进。
我们需要学会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努力学习,多读书,多给自己充电,还可以努力向别人学习和讨教,最重要的是当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不在意他的态度和语气,把关注点放在为什么批评你的原因上,这是一个很少能听到真心话的时刻,把握住它,并改正它。
漫画家郭斯特说过,成长,就是将玻璃心打磨成钻石心的过程。
我们都曾经脆弱,曾经玻璃心,但是我们选择成长,选择坚强。
作者简介:哈叔,青年畅销书作家,著有《决定你成功的不是情商,是逆商》,擅长用历史解构职场,文字接地气,简练精辟,深受当代年轻职场人的的喜欢。
有人一句话让别人如沐春风,有人一句话让别人气到吐血;
那些会说话的一开口就赢了,不会说话的正在逐渐失去世界;
花几万元学习emba,不如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说话,100节情商精品课程只需要69元,点击下面的“了解更多”链接,开启您的学习之路
赛林格曼曾经在自己的一本著作当中指出,人类之所以会有悲观的情绪,基因占的部分其实非常小,而后天影响则是因为孩子患上了 "习得性无助" 。
赛林格曼博士之所以会花了三十年的时间研究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 主要是因为现如今青少年患上抑郁症的概率非常高,全世界当中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罹患抑郁症。到了大学之前,有15%左右的人会经历过一到两次的抑郁症状。
因此,家长可以了解一下赛林格曼博士所提出的"习得性无助",深度了解一下这个症状为什么会让孩子出现悲观和抑郁的症状,甚至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在这样悲观的心理氛围下,孩子会索性放弃努力和希望,"自然而然"地接受这种痛苦和压抑,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摧残,甚至会让孩子出现抑郁或者焦虑等疾病的初期症状。
对此,有位 育儿 心理专家也表示,爱笑的孩子运气不会差,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有助于他们的心理调剂,让乐观驱走"抑郁"和"悲观"的情绪。那么如何培养"乐观宝宝"?家长要善用ABC法则。
ABC法则指的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
A(affair):
代表不好的事件,对孩子的心理会有一定的负面效益,并且让孩子处于情绪的低气压阶段。像是和朋友吵架了、自己被人欺负或者考砸了等属于影响孩子情绪的负面事件。
B(beliefs):
代表孩子信念,即对一件事物的角度和看法,并且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对该事物做出相应的解释。如果孩子的信念难以动摇,那么就不会被事物的负面效益影响判断,从而导致自己陷入抑郁情绪的怪圈当中。
C(consequences):
代表事情后果,也就是说,孩子在经历一件负面事件之后,随之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反应。而C是接在B之后的,如果说孩子对一个负面事件无法用信念"抵御"负面小伊的话,则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表示, 其实A和C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并非纯粹的因果关系;然而C确实是接在B之后的,两者会有很大的联系。 因此家长如何善用ABC法则,就变成一件相当关键的事情。
一:对孩子的思维和信念评估
孩子的思维和信念程度能不能让孩子支撑一件负面事件造成的打击,其实家长要善于观察,比方说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表现出相对沮丧和挫折的神情,并且这样的心态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调节过来。
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警惕了,因为孩子已经陷入怪圈当中无法自拔,应当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
二:引导和沟通
孩子倘若信念和心理调剂能力出了问题,那么家长就要开始与孩子进行心理桥梁的搭建,也就是说让孩子信任自己,并且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帮助他们。
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不用那么悲观地看待问题,因为每一次失败都可以通过反省化为经验,如果说自己屈服于悲伤的情绪,则会成为它们的傀儡,让他们进一步得寸进尺,也让自己失去成长的机会。
三:鼓励和赞美
如果说孩子成功的时候,家长要不吝啬赞美鼓励孩子。不过鼓励并非一味地夸赞孩子,而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表扬孩子,因为这对于孩子的信念巩固和心理状态培育大有裨益。
如果说家长非常吝啬夸奖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理防线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因为他们从未得到父母的认可,有时候会因为需要父母的认可和赞美而变得极端化,到时候反而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育和成长。
孩子爱笑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心理都非常有韧性,可以化解负面事件带来的错误效益,即使被影响了也在一定时间内自我调节。
因此,如果自己的孩子经常郁郁寡欢,遇到让她难过的事情却无法调整自己让自己走出阴影区域,那么家长一定要有所警惕,帮助孩子完成自我的"救赎"。
什么是abc情绪管理理论?你好 是情绪管理的问题
第一,认识情绪.
心理学认为:情绪的产生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这就是著名的情绪理论(ABC理论).例如:因为做了错事便认为自己无能于是感到很自卑.在这里,做错了事就是事件A;认为自己无能就是对这件事的评价和解释B;自卑就是因为认为自己无能而引起的情绪体验C.该理论认为改变你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就可以改变你所体验到的情绪体验.
第二,培养积极的心态.
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明白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你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因此,你需要清楚地认识你的需要是什么?以及你的需要是否是你的能力所及和你的需要是否达到三好“我好,你好,大家好”;二是要善于从负性事件中提取正面信息的,任何事件都会有正负两方面的信息,自卑的人看到的大多是负面的信息,而自信的人看到的大多是正面的信息.
第三,面对负性事件要坚持四不原则
不责备:责备会激发对方的自我防御机制,对解决问题无效.而是要清楚地描述这 件事并坦诚地表达你的感受和希望.
不逃避:只有面对才能成长,厌学,网瘾就是面对负性事件时采取了逃避的策略.
不遗忘:越想忘记就越是忘不了,认可负性事件的存在,当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
不委曲求全:委曲求全意指放弃自己的利益来获取某些结果,而不委曲求全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保存自己,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
第四,以适当的方式排解情绪.
排解情绪的方式以不伤害别人为原则.如痛哭一场,与知心朋友倾诉,逛街,听音乐,运动等都是较好的办法,比较糟糕的方式是喝酒,飚车,甚至自杀.排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的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彻?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排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