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人为什么喜欢和身边的人比

时间: 2023-10-07 03:24:41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个性和背景,但也有一些共性,比如都喜欢和身边的人比较,包括比工作成就、比生活品质、比财富等等。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比较的行为呢?从多个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人为什么喜欢和身边的人比

1. 社会比较心理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因此在人对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有一定的感受之后,会想要了解周围朋友、家人、同事等人物的情况,进而比较自己与他们的差距。而且,有时候也会通过周边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否到位或者超出了他人的预期。

2. 人类本能

人类本身就有一种争夺生存资源和优胜劣汰的基本本能,这在人类进化史上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生存资源包括食物、空间、配偶等等,人类会通过比较自己的优劣来取得这些资源。而当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人们的比较对象也不再只是基本的生存资源,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处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因此自我比较和群体比较的心态依然存在。

3. 成就感的来源

人们追求成就感的过程就是一种“比较”的过程。如果你要在自己的领域或者工作中获得成功,那么你就需要比较自己与其他同行的差距,这也是大多数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比较分析的原因。比较自然地带来了欣喜、满足、自豪等心理体验,这些体验给人带来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可以让人们在将来更加努力地工作。

4. 视线所及的范围

人们的比较对象和圈子是有限的,大多数人的比较基本都是在自己的社会圈子中进行的。在年轻时,你更容易和比自己优秀和成功的人媲美,压力也就更大。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和所处过的环境的不同,人们的视线所及之处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将自己的焦点放在了自己以外的地方,选择不再拿周围人来和自己比较,而是更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总体来说,人们会比较身边的人是因为人类本能、社会比较心理、追求成就感和视线所及的范围等原因。在做自我比较时,人们应该避免走极端,既不能一味地放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能一味地贬低自我,更不能妄自菲薄。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为什么人们喜欢和别人比较?

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喜欢和别人比较。小时候比谁的书包好看,谁的字写得好,谁的成绩更好,长大之后比穿着打扮、比受欢迎程度,出入社会之后比收入、车子、房子......没完没了的比较。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和他人比较的心理,只是 深浅程度 不同而已。这来源于人类的动物性。

动物在丛林中作为个体存在的时候,它只有在明确自己和群体中其他个体的位置距离后,才能对自己的安危处境做出判断。

而且,动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在遇到非同类动物的时候,会以最快的速度探寻,对方和自己相比,哪一方更强,哪一方更弱,根据判断来采取行动。否则,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原则》一书的作者瑞.达里欧说: 动物性就是人性 。所以,人类天生就倾向于和别人比较。

陌生人会面之后,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之内,双方就能大概的 感知到彼此的地位差距 。

人类这种严重依赖“比较”来衡量事物价值的直觉习惯比我们想象的还更为根深蒂固。 ?

提起比较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攀比。

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介绍了《今日心理学》(11月)的封面文章《比较陷阱》(The Comparison Trap)。这篇文章说,其实比较和攀比不太一样。

攀比大多是出自虚荣心,但比较是用来进行自我认知的。

伦敦商学院的行为组织学教授托马斯·穆斯维勒说:“社交比较,也就是和别人做对比,是我们用来认识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可见,产生“和他人比较”这种思维状态,其实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评价自我的标准不够清晰,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评估自己的尺子,从而不自觉的通过比较来确认“自我价值”。

为什么人们会倾向于,以别人的观点和评价来作为定义自己的标准呢?

因为 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和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准是一样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李·罗斯做过一个实验:制作一块大牌子,写上颜色鲜艳的标语:欢迎来傻瓜餐厅吃饭。

然后随意挑选一些大学生,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校园里举着牌子走一圈,并估计其他同学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的数量。

结果那些愿意去干这件事的学生都认为,这件事情有趣又好玩,其他同学也都会同意干。

而那些婉言谢绝的学生们认为,这件事情就像白痴一样,其他同学也一定不愿干。

两种人都觉得自己对他人的判断是对的,而且非常自信。

这种现象叫做 “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别人跟自己的一致性。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总是喜欢 情不自禁的推己及人 ,觉得其他人的感受和判断,肯定都和自己差不多。

这种“过于自信”的毛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每个作家,在出版自己的书时,总是认为自己的书能够大获成功。但遗憾的是,读者们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书籍,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喜好。

再比如,政治领域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竞选总统的政治家,在正式投票之前,总会高估自己得到的选票数量。

“虚假同感偏差”这种思维里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那些不同意我们观点的人,或跟我们感受不同的人,我们往往会倾向于认定对方“不正常”。

李·罗斯的实验中,那些愿意举牌子的学生,会认为不愿意举牌子的学生小气、拘谨、固化。而拒绝举牌子的学生,都认为同意举牌子的人是神经病或者想出风头的人。

那么, 如何避免这种思维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干扰呢?

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盲目自大。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别人可能有自己一套完全不同的判断体系,而这套评估体系可能跟你的大相径庭。

另外,要养成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对于那些跟我们想法或感受不一样的人群,不要先去怀疑甚至指责,应该多一些尊重和信任。

言归正传,既然已经知道,他人的评价体系和你不一样,那么就意味着,不管你怎么做怎么说,总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有人满意你,有人不满意你。

即使你做得再好再完美,周围每个人对你的评价都不会完全一样。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呢?

总有人会比你在某些方面更好,你可以在看清楚他们的优点之后,向他们学习和取经,激励自己更好的进步。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对比而时刻牵动自己的情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向上比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持续的比较下去,因为别人比自己好而难过,只会影响自己的自尊水平,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你可以和自己比较,让现在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更优秀,绝不能输给以前的自己。

柴静说: 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

其实我们更需要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播种和收割。虽然有时候这个过程也许会有些长,可是不要慌, 生命没有那么分秒必争。 觉得乱的时候,就停下来把自己整理清楚。然后再出发。沉住气,忠于内心,生命才会饱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