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亲子依恋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亲子依恋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被分为若干个阶段,本文将从心理学、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等多个角度为您解析。
亲子依恋有哪几个阶段
一、幼儿依恋阶段(0-2岁)
幼儿期是亲子依恋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此时孩子对自己的情感需求尚未完全形成,对外部环境也很依赖。在这个时期,父母需提供充分的安全感和关爱,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当孩子在遇到危险或不安全的情况时,希望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安慰,从而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二、幼童依恋阶段(2-6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对自己及家庭的认知开始加深。孩子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认可和赞扬,“陪伴游戏”和“观察游戏”是很重要的一环。父母可以参与进去,陪孩子一起玩,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同时,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回应和帮助。
三、儿童依恋阶段(6-12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社交能力逐渐加强,开始与外界互动,但情感仍然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鼓励。父母可以在孩子面临挫折时,提供理性的支持和安慰,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
四、青少年依恋阶段(12岁以上)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成为行为者和决策者。情感管控将更为复杂,相互依存程度也会下降。然而,父母仍应该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宜的情感支持。
总之,亲子依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双方的积极参与和理解。家长们应该以科学、以爱和耐心关注孩子的成长,积极地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孩子健康、稳定、成熟的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此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母亲,又称为母婴依恋。是婴儿与母亲在相互交往和感觉交流中形成的,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重要作用。
(一)婴儿依恋的表现
1,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牙牙学语、注视、拥抱等都指向母亲;
2,最喜欢与母亲在一起,感到舒适、愉快;
3,感到很大的安慰,与母亲分离则感到极大痛苦;
4,在陌生环境和见陌生人时产生的焦虑会随母亲的出现而增加安全感;
5,平时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是首先想到母亲。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对人的反应没有分别,喜欢所有人,所有人对孩子的影响一样,各种接触能让婴儿愉快,没有对任何人产生偏爱。
2,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偏爱,对所熟悉和人和陌生人反应不同。向母亲多表现出积极性行为;对陌生人反应少,但还不怯生。
3,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与母亲在一起特别高兴,离开则哭,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母亲给婴儿欢乐;只要在母亲身边就能安心玩和探索周围环境;明显的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情感联结。见到陌生人态度变化大,紧张、恐惧或哭泣,产生怯生。
(三)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在母亲身边能安静的玩玩具,不总是依偎母亲,更多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有距离的谈话,母亲在场时感到安全感,能在陌生环境中积极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探索、操作会受影响,明显表现苦恼、不安;母亲回来便要即刻与其接触,容易被安慰,继续玩,这类婴儿占65-70%
2,回避型依恋:对母亲是否在场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很少紧张与不安;回来时也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显得高兴,有时欢迎其回转,但短暂接触便离开。没有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占20%
3,反抗型依恋:每当母亲要离开时显得很警惕,离开时的表现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都大喊大叫。母亲回来时又矛盾,既想接触却又反馈,不能放心的回去游戏,不时看母亲,也称“矛盾性依恋”占10-15%
安全性依恋是积极、良好的依恋,回避与反抗型依恋都是不安全性依恋,消极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