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质量直接决定着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然而,人的感知通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这些偏差会影响个体在人际沟通中的表现和接受信息的能力。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认知偏差对人际沟通的影响。
浅谈认知偏差对人际沟通的影响论文
首先,个体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对于人际沟通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自我中心偏差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倾向性,往往导致个体在交往中忽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让沟通失去共赢的基础。再如,注意力偏差是个体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时的倾向性,可能导致有用信息被忽略或关注不周,造成沟通的误解和不必要的矛盾。
其次,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认知偏差的表现和影响程度。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体对于沟通中的信任、合作、权力等方面会有不同的注重点和判断标准。以中国的文化背景为例,社会中比较普遍的“面子文化”使得个体往往更倾向于圆融的交流方式,而西方文化中强调的“直白表达”可能会让个体对于信息的思考产生偏差。
最后,沟通双方的情绪、个性、心理素质也是影响认知偏差的因素之一。当个体面对着挑战、焦虑、困惑等压力时,会导致对于信息的感知和反应出现偏差。此时,如果沟通双方无法理解并主动调整,沟通质量必定会降低。
综上所述,认知偏差是影响人际沟通质量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沟通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去理解和调整自身的偏差,同时也应该了解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情况,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沟通氛围,促进更好的人际关系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里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人际交往的类型不仅仅限于同学的交往,还包括师生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社会交往等等,不论哪种类型的交往都有相通性,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认识自我,悦纳自己
我们每个个体的形成都有他特有的生长环境、求学经历和家庭教育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多个面构成的一个立体的人,我们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构建了我们这个人,当我们看到优点时,同时要看到其中隐含的不足;看到缺点时,也要看到其中潜藏的优点,我们要懂得正是这些优点和缺点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我,缺少哪一点那都不再是真正的我了,所以我们要坦然地接受我们自己、了解自己、包容自己并悦纳自己。当我们看到别人的问题时,往往就是我们自身问题在别人身上的投射,那么我们要做的更多地是自检,而不是责怪、抱怨或愤怒,毕竟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不悦纳的人,如何期望他去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呢?
2、学会共情,真诚理解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我们曾尝试向受测者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请他们将这个人的资料转述给另一位受测者听。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自发地加入了一些对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断,而有些人则主动地对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加入剖析。我们发现越倾向性格道德判断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倾向作内心剖析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
3、读书、旅行、交高人
读书可以提高大家的认知水平和判断力、锻炼大家的思维能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与冲突多数来自于认知上的偏差,不少学生都存在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绝对化、糟糕至极、夸大与缩小、个性化等不合理的信念,多读书可以帮助大家。
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模范。
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到最后,两败俱伤。狮子快要断气时,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老虎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
两个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情绪不对,内容就会被扭曲。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误解是常态,理解是幸运。
在生活中,有过多少次曾让我们后悔的关键对话?在我们求职面试的时候,在我们与客户沟通的时候,在我们与恋人交谈的时候,在我们向上司汇报工作的时候……有多少的矛盾与误会是因为我们“不会沟通”?有多少的悲伤与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会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语言不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而思维才是深层的根源。
要想有效地沟通,并不只是学会一些说话和倾听的技巧就可以,还要了解无效沟通背后的原因,如由认知偏差导致的沟通陷阱。
1、良好的的沟通可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
2、可以提高我们管理工作的效率;
3、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受欢迎,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4、沟通是团队协作的桥梁更是润滑剂;
5、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和鼓舞大家的士气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陈凯歌导演、高圆圆主演的一部电影《搜索》。影片的整个故事由一场让座事件展开,女主角叶蓝秋刚刚查出绝症,还被保险公司拒绝了理赔申请,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愿给公交车上的一位老人让座,引起了车上乘客的争议。
争执的视频被偷拍传上网络,成为了一次新闻事件,网友纷纷围攻叶蓝秋没有素质。在人肉搜索的威力下,叶蓝秋个人信息被悉数曝光。同时,有匿名帖子控诉叶蓝秋是第三者,网上顿时群情激愤,诅咒和谩骂如潮水般涌来。
你可能会觉得电影里的乘客和网友武断又偏激,但其实,是认知偏差影响了他们的想法。认知这个词涵盖范围广,其中会对沟通产生特别大影响的,是归因偏差。
“归因”指的是我们会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找出原因,作出解释。 比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隔壁邻居那么有钱?为什么新闻里,绝望的产妇会痛到跳楼?一般来说,我们的解释可能是理性和准确的,但是心理学家发现,有三种常见的偏差会极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
1.基本归因错误
比如愤怒的网民批判叶蓝秋,是认为她年纪轻轻,没有理由拒绝一位老人让座的请求,而她这样做了,一定是她人品有问题;但其实,一位身陷绝望的女孩子没有让座,实在称不上是素质低下。
我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人的性格和态度,而忽视、或者不去了解外部的环境因素。
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举个例子,你上班迟到是因为懒,我上班迟到是因为压力大;你忘了订机票是因为不负责任,我忘了订机票是工作太忙。典型的双重标准。
如果我们是行动者,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如果我们是观察者,则会将其他人(行动者)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和态度。
3.自利偏差
以和朋友打羽毛球为例,如果你赢了,你会觉得是自己水平比较高;如果你输了,你会觉得是状态不好或者运气不佳。
在进行归因时,人们尽量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将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将消极的结果归因于环境。
首先,对比外部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和情境压力,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最容易被观察到,所以我们很容易把事情的原因归于个人的性格、动机和态度上。
其次,我们十分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所以减少了把自己的行为归为性格、态度的可能性。
最后,自利偏差其实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也维持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
也就是说,这些归因偏差是人之常情,但在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尽量避免认知偏差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
-该理论来自于《社会性动物》,较原书内容有改动(Elliot Aronson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在认知偏差的影响下,我们很容易产生三种心理误区,它们就像沟通中的陷阱,一不小心就让我们摔了跟头。首先我们得足够了解它们。沟通陷阱常常以三种方式出现,分别为:“无辜者”,“无助者”和“受害者”心理。
无辜者心理:“这可不是我的错!”
无助者心理:“这事我也没办法!”
受害者心理:“这都是你造成的!”
当你理解了认知偏差,你就会更容易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学习沟通的本质其实是"在减少认知偏差的影响下,用语言去达成目的。"
1.无辜者——“这可不是我的错!”
当小张被领导撤去项目负责人的职位时,他觉得很不公平,自己付出很多,天天加班,却没有回报。其实,他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自己对领导隐瞒工期延误的事实,差点酿成了很大的危机。当然,小张自己会说,工期延误都是为了追求完美。无辜者往往会忽略掉自己的责任,把一件事的过失全部归咎于对方。带着这样的态度,在沟通中能尊重和信任对方吗?
2.无助者——“这事我也没办法!”
茜茜不想和公婆同住,但是她一直不跟老公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直忍着。因为茜茜觉得跟老公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会伤害和家人的感情,所以只能不说,压抑自己的需求。但因为心中不满,她也总是对老公和公婆没好气。无助者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任何选择的境地,在沟通中,她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自己的沟通,把气撒到对方身上,或者是用沉默让自己和家人越走越远。
3.受害者——“这都是你造成的!”
前面我们提到的梅梅因为没收到七夕礼物,而和李雷吵架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往坏的方向假设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忽略了他们也是正常的人,忘记了他们做出这些行为也是有原因的,于是在对话中,变得不尊重和不信任对方。
Ps:该理论来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关键对话》
作为表达者,在受这些想法驱使,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就算我们没有说出难听的话,但对方也能感受到我们不尊重他们。
所以,对方要么因这些错误或极端的表述而愤怒,要么因我们的态度而不满,以至于把这这一切都归因为我们的刻意挑衅。
如果作为倾听者,下次听到对方说出类似的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Ta只是“认知偏差”的受害者罢了,我们没必要生气。
下面来看看,如何利用这三个锦囊避免沟通陷阱:
锦囊一
当我们在想:“这可不是我们的错!”
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是否忽略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策略:无辜者转变为参与者
锦囊二
当我们在想:“这事我也没办法!”
我们应该识到:我是否忽略了我们的共同目的?
策略:无助者转变为行动者
锦囊三
当我们在想:“这都是你造成的!”
我们应该意识到:他/她为什么会这么做?
策略:受害者转变为行动者
想要构筑良好的沟通关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只要充分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沟通关系就一定能向着良好的方向进行了。
我们知道了常见的几种认知偏差,我们也知道了避免沟通陷阱的三个锦囊,当我们让自己成为无辜者、无助者、受害者的时候,别忘了我们其实可以停下来稍作思考,让自己变成参与者和行动者,让沟通良好地进行下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