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父母对于亲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依恋行为亲子活动正是一种受到广泛认可的亲子教育方法。本文将从什么是依恋行为、依恋行为亲子活动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依恋行为亲子活动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依恋行为亲子活动
什么是依恋行为?
依恋行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对方的信任、关心、因袭、以及依赖性等。人的依恋行为在童年时期逐渐形成,主要是通过与主要照顾者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依恋行为亲子活动的含义和特点
依恋行为亲子活动是以促进亲子感情为目的的一种活动,其特点在于体现了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及依赖性。在依恋行为亲子活动中,父母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和游戏来培养和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依恋、情感表达等。
此外,依恋行为亲子活动还有以下特点:
1.亲子互动性强:孩子在活动中被视为互动的主体,父母则扮演着引导和指导的角色。
2.重视情感表达: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父母要重视情感表达,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3.活动内容丰富:依恋行为亲子活动不是单一的互动游戏,还要涉及到相关知识科普等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增加亲子间的沟通。
依恋行为亲子活动的作用
依恋行为亲子活动有助于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通过亲子活动,孩子能够在与父母的交互中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培养自信心和主动性。此外,依恋行为亲子活动能够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感更加坚固,从而增加双方之间的沟通和情感表达的机会。
同时,依恋行为亲子活动还能够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在活动中,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和探索,从而让孩子感知外部世界和内心的感受,扩大视野,提升认知能力。
依恋行为亲子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感受到真挚的爱和受到支持和帮助。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更加快乐的成长。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案例
徐医生,经过这两个月的学习,我现在明白了我应该理解和抱持孩子的情绪,因为情绪没有对错。这些知识我真的是活了近30年才知道,我很后悔没有早点跟着您学习。
我现在的问题是:我平静的时候是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但是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真的让我分分钟原地爆炸。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办?
我以前总觉得我应该离开一会儿,但是每次我想离开的时候我女儿总是哭得更加厉害,还会抱着我的腿,但是不离开我很怕自己又像以前一样忍不住动手打她(说起来仍然觉得非常内疚,我女儿1岁不到我就动过手)。
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正确看待情绪,理解孩子和抱持孩子的情绪,但是作为养育人,如果我们自己的情绪无法被认识、理解和梳理,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抱持能力是有限的。
正如这位妈妈所说,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但是有时候又会“分分钟爆炸”。
在考虑具体该怎么办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不仅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我们自己的也是。
但是,接纳自己的情绪,不代表我们要在情绪的驱使下从情感或身体上去伤害孩子。
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是对自己共情的过程,即有目的地把自己从当时的事件中抽离出来,看看当时的你有多累有多困,有多少蓄积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
可以用行为分析学上的ABC观察法来记录自己情绪爆发之前的事情和状态、爆发的过程里是如何升级或者减弱的,爆发之后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反应,从而大概知道哪些按钮会触发自己情绪爆发,以及这些按钮中,哪些是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哪些是自己生活中其它原因积压的情绪,从而在预防和应对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01如果是因为缺觉劳累,这是每个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基本生理需求长期被剥夺压缩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总是有着好情绪好耐心。所以,想办法做一些改变
02还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一直采用着无效的处理方式,所以孩子的一些行为总是反复出现,家长的耐心被消耗。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告诉自己的是:如果我们的某个方法总是失败,那么我们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们没有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用抽象的语言讲道理让孩子不明白,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总是沮丧,还是我们只看到了行为本身而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03另外一种更常见的就是当孩子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家长对于孩子负性情绪的隐蔽的不接纳或者恐惧。我们在前面提及过:很多父母从小没有被尊重过情绪,甚至因为情绪的表达受到过打骂惩罚,甚至羞辱。
有了这样的经历,作为一个孩子,他们的生存适应本能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和信念:情绪的表露是危险的,情绪不能让我得到理解支持和保护,反而更有可能承受的惩罚。
如果这些父母在长大成人的过程里,没有机会接触更正确的关于情绪的知识和反馈,这种认知就会刻印在他们大脑的危机反应记忆里。当他们长大之后看到孩子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像突然听到了预示着危险的背景音乐(鲨鱼音乐)一样,马上觉得焦虑不安,希望赶紧让这种音乐停下来。
那么,在已有的过去经历的基础上,我们如何调小或者关掉自己的鲨鱼音乐?
首先我们需要问问自己:
孩子现在在安全环路的哪个地方?
他需要我们什么样的支持?
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这种感受是不是来自我自己的鲨鱼音乐?
如果是,我们是躲避鲨鱼音乐让自己舒服一点,还是我即使感受到了鲨鱼音乐带来的不舒适感,我也能明白情绪不会带来危险和鲨鱼,我仍然可以看到孩子的需求,也能回应孩子的需求。
这就像是一个有意识思考下的选择题,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动化反应,但是我们现在意识到了,所以我们有意识在脑海里提醒自己去做这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选择题。
当然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我们需要一些反复的有意识的反思和练习。研究证实,父母的反思非常有帮助,有更好反思能力的父母,即使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非常糟糕,他们一样可以和孩子形成安全型的亲子依恋,甚至这些父母和孩子形成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可能性更高,因为他们到过那个糟糕的地方,体会过那些痛苦的感受,如果他们有着很好的反思能力,他们更能敏感察觉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反而可以做得更好。
那么,在那个当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像案例中的妈妈,她不离开可能会忍不住动手打孩子,那么给自己一点点的时间去time-out,其实就很有帮助。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一点点时间真的就是一点点,如果有人能搭把手,给我们那5-10秒钟,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大脑盖子关上,或者说把自己的鲨鱼音乐调小。
如果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没有人搭把手,我们还是可以给自己time-out。但是不要用让孩子恐慌的方式,你可以告诉他:“妈妈的小火龙快要出来了,妈妈去喝杯水”,或者“妈妈要去一下洗手间,马上回来”。
当然,归根到底,功夫还是在平时。平时也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经常用“孩子不配合就收回陪伴和爱”的方式来威胁孩子,如果平时不威胁孩子、亲子关系良好,孩子信任妈妈的,妈妈离开时告诉孩子自己的目的和什么时候回来,孩子一般不会太恐慌。
有的时候孩子也处在激烈的情绪中,非常需要妈妈的陪伴,或者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妈妈离开要干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和孩子一起脱离当下场景的方式,比如抱着孩子一起去安静角,或抱着孩子一起去冰箱找点吃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步:彼此平静之后,亲子链接的重建和修复。事后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你这么做的原因,重建链接。
最后再次强调一点:孩子也好,大人也好,我们的改变都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尤其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改变真的经常是螺旋式,走三步退一步甚至退两步。所以,退的时候别沮丧和绝望,告诉自己这需要时间,回过头去看,自己已经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了,给自己鼓鼓气拍拍掌,告诉自己“我能行”。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尊重孩子的先天“性情”:
对容易型的孩子:不要因为性格开朗就忽视孩子的需求。
对困难型的孩子:多一点耐心,多陪伴,多互动。
对沉默型的孩子:陪伴孩子。
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核心: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温柔地坚持:爱孩子不等于放纵不管,管教孩子要把原则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该孩子做的要让孩子自己做。
祝各位简友们端午安康!
上周发布了《孩子生了,谁来带?看看孩子怎么想「链接」》这篇文章到知乎平台后,平台给我推了更多关于亲子依恋相关的问题,比如下面这个:
细细翻看了十来个回答和评论,才发现大家焦虑的问题远比我想的多。
以前养孩子,吃饱穿暖是首要任务也基本是唯一任务,至于启蒙啊、教育啊那是学校的事情,思想超前一点的父母,也许会看一些 育儿 的书籍,但总体来说,养孩子还是相对简单的一件事情。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自媒体蓬勃发展,母婴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创作者,他们擅长把养育的过程无限细分,一个又一个专业词汇进入大家的视线,母乳喂养、亲密 育儿 、安全依恋等等,直接促成了当前 育儿 的大趋势--精细化养育 。
知识的传播有其有利的一面:大家 育儿 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无端的焦虑增多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养孩子必得小心翼翼,有一步行差踏错便动辄影响终生。深卷其中的我们既无法忽视这些知识,也做不到面面俱到,真是身心俱疲。
在写上一篇关于谁来带孩子的文章的时候,本意是想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在做选择时能 抓住重点,降低选择成本,达到多赢的局面 ,但事后我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对于我来说,安全依恋这个概念已经很清晰,它能指导我的行动,但写的时候为了简化而忽略了细节,写的宏大而模糊,对于大多数来说,这不符合认知的方式。
大家需要的不只是怎么做,还需要知道为什么,需要能激发思考,才能达到内化,所以我又创作了这篇文章,当作对于上一篇没讲透的 亲子依恋 这个话题的补充。
恒河猴实验启示
我们还是从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说起吧。
在哈洛的实验之前,当时西方 社会 的对于依恋的主流观点是“有奶便是娘”,“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所提倡的“哭声免疫法”在当时大行其道,母亲只需满足孩子饥饿、口渴的需求,孩子哭了千万不要抱,这会强化这种错误行为。
在这样的 社会 背景下,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偶然注意到一个现象,让他对主流观点产生了质疑。
在他的实验室里,用来做实验的恒河猴幼猴,在研究员喂完奶把奶瓶拿走后,它们只是吧唧吧唧嘴,用爪子擦掉滴落在下巴上的奶水;而当放置在笼子里的一块棉花垫子,被研究员拿去清洗时,他们却变得非常生气和烦躁。
这不符合当时依恋理论的行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猜想: 这些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口渴等生理需求外,一定还有一种接触柔软、舒服物质的基本需要。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设计了后来对养育模式改变具有直接影响的恒河猴系列实验。
在实验设计中他做了两个妈妈,一个是乳头能分泌乳汁的铁丝母猴,一个是只有乳头没有乳汁的绒布母猴,观察刚出生的幼猴跟两个妈妈相处时间长短的区别。
实验的结果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幼猴只有在饥饿时会去铁丝母猴处寻求食物,其它时间都依偎在绒布母猴身边,亲昵的抚摸代理妈妈的脸,蜷缩在妈妈怀中,极力的寻求安慰。
实验的结果推翻了“有奶便是娘”的主流论调,孩子不是喂饱了就可以,他们还需要与母亲接触。
但是,这样就足够了吗?
这些跟代理母亲生活的幼猴能否 健康 长大?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这些幼猴回到猴群后出现了严重的适应问题,他们极具攻击性,根本不合群,并且普遍有自残行为,完全无法适应猴群的生活。
更糟糕的是他们拒绝交配,无法生育下一代,即使在后面的残忍实验中被迫交配生育后,他们也无法正常抚育下一代,有些甚至会杀死自己的孩子。
是的,仅仅是喂养和接触也还是不够的,它们还需要更多。
后续,哈洛以及他的学生罗辛布林又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结论是:爱存在需要三个变量,即触摸、运动和玩耍。
哈洛的实验揭示了在奶水之外,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需要。 那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依恋理论是否也成立?
哈洛之后,心理学领域各个流派无数的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去探究这个问题,逐渐完成了人类爱的需要这块拼图。
这里所说的反应性就是养育者与婴儿之间的互动,包括了触摸、谈话、依偎和拥抱。
互动是养育者与婴儿之间一种协调的交流,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反应。
他笑你也笑,他挥动小胳膊,你会不自觉的握握他的小手,摇摇他的手臂,充满爱意的看着他,摸摸他的头发,忍不住跟他说话,这些亲密有爱的互动无需学习,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婴儿在在这样的互动中获得充分发展的养分,与养育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满足了自己对于安全感的追求。
依恋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亲子依恋的重要性,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1.对孩子来说,对依恋的追寻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本能需要。
大家都知道,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那伤害能终止依恋行为吗?
在恒河猴系列实验的其中一个实验中,哈洛给绒布母猴装了机关,一旦幼猴靠在绒布母猴怀中则触发机关,一些母猴会喷射强气流,其它的则会射出钝头铁钉,用来迫使幼猴离开, 那些被伤害的幼猴乖乖离开了吗?
没有。当伤害发生时,它们只是呆在不远处,一旦驱逐行为结束,他们会再次返回绒布母猴身边,紧紧抓住它们的毛绒妈妈。
对于人类婴儿来说,这种行为也具有一致性。
试着回想下你曾经听到或看到过的那些虐童案,你是否也疑惑过,为何那些孩子不跑?比如韩国的郑仁案,小郑仁上幼儿园后,是有机会离开养父母的,但是她从未主动求助,也从未流露过要离开养父母的意愿,直到失去生命。
2.依恋形成是有关键期的。
在所有的心理学教材中,在谈论依恋理论的章节中,一定会提到一个案例:罗马尼亚弃婴潮事件。
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罗马尼亚政府为了人口增长的目的,颁布了愚蠢的“770”法案:每对45岁以下的女性都应该为她们的祖国生下至少4个孩子,非特殊情况下禁止流产、禁止节育、禁止堕胎、禁止离婚。
在法案持续的23年间,十几万婴儿被遗弃在拥挤不堪、无人照管的孤儿院,孤儿院的看护人员只负责定时定点的喂奶换尿布,其余时间孩子们只能盯着光秃秃的天花板和墙壁, 完全被剥夺了与人接触的机会。
直到后来当权政府垮台后,外界才得知了这些孩子的悲惨遭遇,其中的一些孩子被全球各地的好心人收养了。
有研究者对其中一部分收养儿童做了追踪研究后发现,那些在6个月大之前被收养的儿童,大多都得到了正常的发展,而6个月大以后被收养的儿童中的大多数,他们在之后的学生阶段和成人初期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行为、情绪问题。
在对人类依恋的后续研究中,心理学家确定了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6个月 1岁。
在心理学领域,敏感期和关键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键期这个词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不可逆。
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剥夺了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刺激,那能力的损失是不可能回到正常水平的,至少现在还没人知道如何纠正和弥补。
不过好在依恋剥夺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少见的,只存在于极个别的案例中。
我的一位老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咨询案例,一对一线城市中产夫妻带着孩子向精神科医生求助,他们的问题是:孩子上了小学后,学习非常困难,感觉孩子的智力似乎不在正常水平,夫妻两人都是名校硕博,工作中也是中流砥柱,不明白孩子怎么会这样。
医生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孩子对于幼时最大的印象,就是在婴儿床里看呆着。后向夫妻俩求证,原来是孩子出生后,夫妻俩因工作忙碌,请了保姆来带孩子,又因保姆说话带外地口音,夫妻俩怕影响到孩子,所以禁止保姆与孩子说话。
一个小小要求,剥夺了孩子与主要养育者交流的机会,也剥夺了其发展的所需要的关键刺激,在这样一个被剥夺的环境里,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受损,情绪 情感 能力和 社会 适应能力也差强人意,成了现实中的“罗马尼亚弃婴”。
3.不安全的依恋比例占了1/3。
在对依恋关系质量的评定中, 安全依恋是好的极端,而依恋剥夺是坏的极端,处于中间的还有不安全依恋 ,在西方关于依恋类型的调研中, 不安全依恋的比例占了1/3,而这才是我们这样的普通父母所要面对的问题。
初次看到这个比例时,我很惊讶,占比比我想的要高很多。 这个数字意味着,在不干涉的情况下,有很多父母其实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依恋关系,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必要性。
我们很难从一个婴儿的角度思考问题。 当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提出“哭声免疫法”时,当时很多父母都松了一口气,孩子的哭闹让人心烦,如果科学都证明不用管是最好的方式,那何乐而不为呢?很显然,这是很 符合大人需要 的一个方法, 这也是这个方法能风靡一时,甚至在当下也依然有市场的根本原因。
(题外话: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起睡眠训练而致宝宝丧生的悲剧事件,有兴趣的可以看我之前发布的这篇文章《父母总是受指责,而不是受训练「链接」》,我们当下要警惕的还包括这种无良机构,用这种伪理论去抓你的痛点。)
不安全依恋的高比例提醒了我们,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成为合格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去弥补这个短板,我们不该拒绝自媒体浪潮下大量涌现的 育儿 知识,我们要做的是筛选它们,去实践去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 育儿 风格。
4.安全的依恋对孩子有长远的影响。
建立依恋关系是婴儿 社会 性发展的第一步,婴儿在与养育者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对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如果在与养育者的这种关系中他感觉到的是爱、信任和愉快,那在他之后建立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婚恋关系等其它人际关系中,他会更加积极有信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关系,也知道如何去信任和支持别人,也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是的,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更大概率的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成人,而我们确实为此负有一定的责任。
写在最后
写了这么多,我想对于亲子依恋已经解释清楚了,最后说说我在学习依恋理论中的几点感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