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
条件反射巴普洛夫
巴普洛夫之名,想必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他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及心理学家,由于他开创了条件反射理论并获得了 190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名扬天下。遍布天下的诸多寓言故事其实都是跟其理论联系紧密的。条件反射巴普洛夫不仅是心理学中重要的内容,同时在生理学上也有卓越的贡献。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角度分析条件反射巴普洛夫。
心理学角度:
在心理学上,巴普洛夫被誉为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这一理论与他的一项实验有关,即“流涎的狗实验”。在这项实验中,巴普洛夫以口香糖和膳食之间的关系为材料,说明了在狗体内有一个最初是无生理效应的刺激,但在此刺激和食物间不断重复连结之后,当狗奉上食物时,先前刺激出现的生理效应也随之出现。然后巴普洛夫将这一种学习过程进行了更广泛的诠释,转化成了一种认知和精神过程的学习。这种过程被称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带来了更多的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可用于消除一些不良行为,同时也可以促进人类行为。
生理学角度:
在生理学上,巴普洛夫对消化生理学做出了惊人的贡献。巴普洛夫的研究指出,狗在进食时会分泌唾液,通过唾液腺分泌物的量来反映食物对口腔的刺激程度。巴普洛夫还研究了肝、胰腺和胃腺等消化器官的分泌器质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后来的消化生理学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条件反射巴普洛夫不仅是心理学重要的内容,同时在生理学上也有卓越的贡献。条件反射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观念,在心理学和生理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关于条件反射巴普洛夫,把握了这种理论的基本概念、心理和生理机制的理解,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人类行为的本质。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狗进食摇铃实验
1.实验过程: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2.用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就是:
无条件反射:狗+食物(无条件刺激)→分泌唾液
条件刺激:狗+食物(无条件刺激)+铃声(中性刺激)一段时间后,
条件反射:狗+铃声→分泌唾液
3.对于几种类型的区分: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比如:尝梅生津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比如:狗摇铃实验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比如: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比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比如,每次进食都伴随铃声。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比如,每次摇铃都不给食物,慢慢就小退了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能区分什么是绳子和蛇。
【答案】:【要点解析】
(1)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是,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刺激泛化所引起的泛化反应,有时是不准确或不大准确的,这就需要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性反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区分勇敢和鲁莽,动力与压力等。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学生为了报答家长的养育、为了得到老师和伙伴的肯定要努力学习等。
1、创立者是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2、1849年9月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
参考文献《当代教育心理学》《穷查理宝典》《百度文库》
什么是巴甫洛夫效应?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效应可以理解为经典条件反射及非可操作性。巴甫洛夫非常有效的证明了动物不仅能够对直接的奖励做出反应,也可以对联想的目标做出同样的反应,最经典的案例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人类的行为其实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对于抽象的物体,人们也可以能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波动来自于过去的联结,而不是直接的影响。比如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再比如跟老婆借钱前先送老婆礼物,重复几次后,当你给老婆送礼物,老婆就会在潜意识认为你要借钱。
案例:巴甫洛夫的狗
1)给狗食物就会分泌唾液的这种本能反应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2)先呈现铃声,狗并未分泌唾液,此时铃声仅是中性刺激。
3)之后,让铃声先于食物数秒钟出现。这样食物与铃声多次配对后,当只给铃声而不给食物时,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
4)中性刺激铃声因与食物多次配对而成为食物的信号,即条件刺激(铃声),从而引发狗的唾沫这一条件反应,这种反应称为“可操作性条件反射”。
实验表明:原来并不能引起本能反应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本能反应的物品出现,如此重复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本能反应。人们称这种反射为可操作性反射。
条件反射的四个特征:
1)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强化条件反应。
2)消退:多次条件刺激出现且无条件刺激不出现,反复多次后,将不会因为只出现条件刺激而产生反应。
3)恢复:消退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在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4)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型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有类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意思。也有“望梨止渴”、“望瓜止渴”的层面。场景:
场景
【显性】可口可乐的名称(当你想起名称或看到名称就会联想到喝下这个饮料即会获得快乐,又非常可口)。
【隐性】可口可乐曾经的广告,美女手里拿着可乐,我们无法拥有那个高贵又漂亮的女人,但我们可以和漂亮的女人拥有一样的饮料。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