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罗杰斯的理论来自

时间: 2023-10-10 07:46:24

罗杰斯的理论来自于他对人类社会互动、沟通和个人成长的观察和研究。他的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和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接受。罗杰斯的理论主要围绕着人类的自我概念、自我实现和条件反射的概念,探讨了人类如何针对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做出反应,以及如何对这些反应进行改变和提高。

罗杰斯的理论来自

一、适用范围

罗杰斯的理论可以用于各个领域。在心理学中,他的理论被用于研究人类的心理健康、变化和个人成长。在教育学中,罗杰斯的理论被用于探讨授课方法和学习环境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组织行为学中,罗杰斯的理论被用于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更加满意和有效率。总之,罗杰斯的理论适用于各个领域,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人性化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其他人。

二、理论关键点

罗杰斯的理论的核心是关于自我概念的概念。他提出,人们有一种意识存在于内心,而这种存在被视为个人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还提出,人的自我概念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概念受到论者的理解和接纳的影响。

三、理论的应用

罗杰斯的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在教育方面,罗杰斯的理论被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善学习环境。而在心理治疗方面,罗杰斯的理论被用于治疗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症等。

四、理论意义

罗杰斯的理论重视个人自我概念的变化和个人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一个人硬要扭曲自己的内心体验,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相反,他主张一个人应该接受自己的内心体验,并通过理智的思考去推动自己的成长。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如何看待罗杰斯个人中心理论

在长期的心理治疗中,罗杰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理论,而关于自我的理论则构成了他的人格理论的核心.
(一) 自我的概念及特点
罗杰斯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Self-Enhancement)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马斯洛提出的所有需要层次都可归入这一动机中.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地变动的经验世界里.这个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罗杰斯把其称为“现象场”.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现象场的产物.
自我具有四个特点:(1)属于对自己的知觉范围,包括对“我”的特点的知觉,以及与“我”有关的人和事物的知觉的总和;(2)是组织化的稳定结构,对经验虽然具有开放性,但其“概念格式塔”的性质不变;(3)并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人格结构要素,不是控制行为的主体;(4)作为一种经验的整体模型主要是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一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许多“机体经验”.例如,一个人可以完整地知觉到他的机体,体验到他所有的知觉,体验到这些知觉与所处环境中其他知觉和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个体体验的积累决定着个体是否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以及接受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有些机体经验被儿童意识到,这些经验成为现象经验,而没有被儿童意识到的经验则以潜在的形式对自我的发展起着作用.
(二)自我的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自身机体自动评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罗杰斯把这两种体验称为“正向关怀需求”,但儿童这种“正向关怀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
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评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为保证经验与自我的一致即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和社会就应该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儿童得到“无条件的满足”.例如,母亲通过给予儿童以慈爱,使他们逐渐学会像母亲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把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作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行动的准则.也就是父母或其他成人在给予儿童爱时较少注意儿童行为的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不会显示出价值的条件,自我与经验之间也便不会有不一致,儿童就能发展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th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按Rogers的看法,每个人心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他的自我概念,即实际自我;一个是他打算成为的自我,即理想自我.如果两种自我有跟大重合或相当接近,人们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两种自我评价间差距过大,心理问题就容易出现.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罗杰斯认为,人们一般都是从提出理论和普遍原理入手,然后提供在实践中贯彻这些原理的途径或方法。但他采取了与此相反的步骤。

他首先致力于呈现大量的实际经验和对方法的描述,然后才提出从中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在他看来,人本主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和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方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罗杰斯看来,自我评价是使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种负责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学生必须对确定哪些准则是重要的、学习的目标什么,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目标负起责任时,他也就真正学会了对自己及自己发展方向负起责任来。

人物知识介绍:心理学家 卡尔·兰桑·罗杰斯

 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年1月8日 - 1987年2月4日) ,心理学家 ,在非指导式心理治疗(罗杰斯学派的心理治疗,又被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基本治疗态度是:无条件的彻底接纳、真诚、同理地了解。咨商者展现出来的同理心,对于与案主建立关系,帮助案主完全体验他的现象场域(phenomenological field),或完全体验他自身,是必须而且充份的。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近郊的橡树公园(Oak Park)。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虔诚的基督徒。家中共有6名子女,其中男孩占五位,他排行第四。在严格、宗教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罗哲斯成为一个相当孤立、独立而有纪律的人,并能一个实践的世界中,学习科学方法的知识及对科学方法的鉴赏。因为宗教上的理由,他第一个选择的职业是农业。在20岁那年,到北京参加国际基督徒大会,因为这趟1922年的旅行,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宗教的奉献;他也参加了一个名为“为什么我成为牧师”的研讨会,这帮助他弄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之后,他决定要转业。他报读了芝加哥的一个心理学课程,并在1931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分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40年)、芝加哥大学(1945年)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57年)任教及实习。后因与与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系发生一些冲突,罗哲斯对学术不存幻想。直到他突然离世前,他一直在La Jolla做研究,同时间他继续进行治疗、演讲、写作等工作。罗杰斯是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任该学会1944~1945年度主席。还担任过临床和变态心理学分会主席(1949~1950年)及美国心理学会第55任主席(1946~1947年)。鉴于罗杰斯对心理学的卓越贡献,1956年他荣获了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根据吉尔森的一项调查,罗杰斯在二次大战后最有影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仲名列第4位。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题为"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

? ? ? ? 罗杰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对的。罗杰斯“全功能的人”的观念,牵涉到以下诸种质素,它和佛家思想有相似之处。对体验的开放对世界中,他人的感觉及体验,能有精准的感知能力。存在性的生命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有机的信任(Organismic trusting)对他人的想法和感觉,信任其为真。并且,别把别人的感觉或想法视为理所当然。(其含义为,每个感觉或想法皆其来有自。想法或感觉信其为真,但应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脉络)体验性的自由认知到个体的自由,并对个人的行动负责。创造力对世界的完全参与,包括对他人生活的贡献。

罗杰斯提出什么被称为心理辅导之父

罗杰斯提出客观经验理论、非条件性接受与尊重、积极心理学等被称为心理辅导之父。

1、客观经验理论。

罗杰斯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客观经验理论,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客观经验对于心理健康和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由其对于自身经验的认知所驱动的。在心理辅导中,这一理论为心理辅导师提供了侧重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的指导,从而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认识。

2、非条件性接受与尊重。

罗杰斯强调在心理辅导中的非条件性接受与尊重。他认为辅导师应当真诚地关注和接纳来访者的内心体验,无论其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接受,为个体的成长和变化创造了温暖和安全的环境。

3、积极心理学。

罗杰斯的理论强调个体在实现自我实现和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性。他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强调人的本性倾向于正面成长和发展。在心理辅导中,这一理念促使辅导师关注来访者的潜能和资源,鼓励其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和变化。

罗杰斯提出的理论的影响:

1、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观体验。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发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人生需求的渴望,并提出了非指导者中心疗法,注重辅导师与来访者之间真实且无条件的关系建立,帮助来访者探索和实现自我。

2、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

罗杰斯的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强调个体的行为和体验是由于与环境的互动而形成的,强调环境对于个体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对心理辅导师意味着需要理解和关注来访者的背景和环境对其经验的影响。

3、强调心理辅导关系。

罗杰斯关注和强调建立良好的心理辅导关系对于辅导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辅导师的无条件接受和尊重是帮助来访者发展和变化的核心。这种关注心理辅导关系的方法对于培养辅导师的人际关系技能和倾听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