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是指未满6岁的孩子对他人进行的身体或心理上的侵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儿童教育的不断完善,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备受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关于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说法
一、产生原因
1.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如果家长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或者家庭成员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冷淡和暴力的行为,将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和攻击行为的表现。
1.2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缺乏有效的学前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攻击行为。如果孩子的教育缺乏规范性和针对性,他们就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攻击行为。
1.3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部分,亲子关系紧密的家庭中,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而亲子关系薄弱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1.4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良,容易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在治安不够安全和社区管理混乱的区域,学龄前儿童的攻击行为也容易发生。
二、影响和危害
2.1 对孩子自身的影响
攻击行为对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攻击行为的多发会使孩子的心理变得消极和暴躁,这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2.2 对社会的危害
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行为中,会直接侵犯到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这种攻击行为对维护社会和谐,危害极大。
2.3 对家庭的影响
当孩子在家中和其他孩子或成年人产生冲突后,将会影响家庭和睦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内的冲突和矛盾,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攻击行为的表现。
三、预防措施
3.1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和引导,防止孩子出现攻击行为。
3.2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部分,应当在学前教育中给孩子以及家长普及一些基本的心理建设方面的知识,增加孩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3.3 社区环境
社区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社区应当加强管理和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对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在这一章我们将了解形成自我意识,朋友和家庭,道德发展和攻击行为三个大的方向。
一、形成自我意识:
根据艾里克森的八个阶段论,学前期正是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时的儿童体验在独立行动和有时候得到负性行动结果之间冲突的时期,也就是孩子即想独立做事,失败后又会产生内疚感。而我们的作用就是努力解决这些冲突的体验引导他们发展出支持终生的关于自己的意识。
学龄前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的身份,是人们关于自己作为个体是什么样子的信念体系。
这种信念体系受文化的影响,东西方的儿童对与自我概念是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人认同及个体的独立性,所以儿童共可能关注自己同他人不同的方面,而我们亚洲社会具有集体主义取向,强调互依性,这种观点告诉儿童,我们应该和别人一样,不要与众不同。
性别同一性:发展中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学龄前儿童从父母处或看护处学习性别的信念,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其更符合自己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生物学:男女刻板行为更有利繁殖,大脑差异有可能导致性别差异。通过进化女孩可能在遗传上被设定为更善于表达和具有养育功能,男孩被设定为更具有竞争力和更加强壮。出生前接触异性异性激素已经与男孩和女孩表现异性典型行为联系起来。
精神分析:性别发展是对同性父母认同的结果,通过经历一系列与生物驱力有关的阶段来实现。同性父母以性别刻板方式行为的女孩和男孩有可能也这么做,可能是因为对这些父母的认同。
社会学习: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性别相关的行为和预期。
认知:通过使用在生命早期发展出来的性别图式,学龄前儿童形成观察世界的透镜。利用他们不断增长的认知能力发展出关于那些是男性和女性适宜行为的规则。
性别同一性:对于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知觉。
性别图式:组织和性别相关信息的认知框架。
性别恒常性:建立在固定不变的生物学因素上的关于一个人一直是男性或女性的信念。
二朋友和家庭:学龄前儿童的社会生活
三岁之前儿童并无真正的社会互动,而三岁之后儿童对友谊的理解随之发展,儿童与朋友之间互动的质量和种类均在不断变化。他们开始按规则玩耍,游戏从最初的功能性游戏过渡到构建性游戏,从平行游戏,旁观者游戏转变为联合游戏,合作性游戏。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理解他人想法
学龄前儿童逐渐能够从他人的角度观察世界,他们在发现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原因上也变得更富有洞察力,而且到了学龄前阶段末期大部分儿童能够轻易解决错误信念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心理理论,大脑的成熟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社会互动与假装游戏的机会也能够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均受到儿童所处文化因素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生活:
学龄前儿童开始更多的与外界互动。这时家庭教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的教养类型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专制型父母:他们控制,惩罚,严格,冷漠。他们的话就是法律,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容忍不同意见的存在。
放任型父母:提供不严格且不一致的反馈的父母,他们几乎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
权威型父母:坚定的,制定清晰且一致的规则限制,但试图给孩子讲道理,向他们解释为什么应该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
忽视型父母:父母表现出对自己的孩子几乎没有兴趣,伴有漠不关心,拒绝等行为。
儿童虐待与心理虐待:家庭生活的阴暗面。
儿童虐待可能发生在任何家庭,无论家庭的经济条件或父母的社会地位如何,可能是身体虐待,也可能是精神虐待。
暴力循环假说:这一理论认为儿童遭受的虐待与忽视是他们成年以后更倾向于对自己的孩子实施虐待或忽视。
心理虐待:当父母或其他照看者伤害儿童的行为,认知,情感或身体的功能的时候所发生的虐待,最常见的形式是对儿童不加监护和照顾的忽视。
顺应力:是一种克服将儿童至于心理或身体伤害的高风险环境的能力。顺应力强的儿童倾向于具备能够激发很多照看者积极反应的气质。
三、道德发展和攻击行为:
道德发展:是指人们的公正感对于正确与否作出判断的意识以后给予道德问题相关的行为的变化。
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4-7岁)这时孩子在一起玩耍,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稍不同的游戏规则,每一位儿童都会赢,后期初始合作(7-10岁)和自主合作(10岁后)替代他律道德。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他人的帮助行为。
抽象模仿:模仿为更共普遍规则和原则的发展铺平道路的过程。
共情:理解其他个体的感受。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和暴力行为:
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是相当普遍的,攻击是对另外一个人有目的侮辱或伤害。
情绪的自我调节:将情绪调整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和强度水平上的能力。
工具性攻击:为达成具体目标的愿望所驱动的攻击。
关系性攻击:意在伤害另一个人心理感受的非身体攻击。
学龄前儿童经常会出现的异常行为
学龄前儿童经常会出现的异常行为有哪些?学龄前儿童是指还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孩子们,这个时期的家长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要怎么才能改变孩子呢?我为大家整理了学龄前儿童经常会出现的异常行为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龄前儿童经常会出现的异常行为1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是因为皮层下中枢的活动还是占优势,因此,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异常举动,经常会有的行为是:
1、攻击行为
儿童现在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开始逐渐变得独立同时也慢慢了解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东西,可是还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满足,就采取毁坏物品也可能是大声哭闹的方法。
专家告诉各位爸爸妈妈,对于孩子一直哭闹不肯停的行为,各位爸爸妈妈不要去惩罚孩子,最好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转移孩子注意力,等这件事情过了以后再去安慰孩子。同时让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2、反抗行为
宝宝对爸爸妈妈提出的要求总是拒绝,其实这种一直拒绝的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比较正常的。爸爸妈妈最好要给孩子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那么孩子的这个阶段就会非常快的过去了。
3、遗尿,咬指甲和吮手指
5岁以下的孩子对于排尿这一行为还不能控制的非常好,夜间经常尿湿床铺,有时候白天醒着的时候也会尿裤子。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要是发现你的孩子老是有遗尿现象那么最好是能够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为,其实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的,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满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同时在孩子缺少安全感的时候出现,到2-3岁以后,就会慢慢停止了。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要鼓励孩子;要是孩子做了什么非常不对的事情,一定要给孩子纠正,可是不要打骂孩子。
其实打骂孩子仅仅只是爸爸妈妈在泄愤,打骂过头之后,孩子其实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的,有时候也许会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是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才为有效。
学龄前儿童经常会出现的异常行为2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4、耐心教育
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怕你,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悉心教导,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5、重视赞扬
不断给你的孩子以赞扬是极重要的一条劝告,但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孩子一点也不傻。如果他给你看他刚做完的某个东西,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你此时应说的是:“我很喜欢你在文章中论述这个观点的方法,这样说很发人深省。”或者“你的音阶弹得非常流畅。”等等。于是,孩子知道了你的确对他的小小成绩很感兴趣,下次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得你的赞扬。
6、兴趣培养
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这一闪光点出现时,就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扩散,为孩子创造发展的空间,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要客观对待兴趣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兴趣火花一定都能变成成功的播种机,但是,多发现一种兴趣,就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多培养一种兴趣,就多一项生活的乐趣。作父母的应尽的责任,不是考虑这种兴趣幼芽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而是要以最大的努力去播种它、栽培它,使它尽量长成大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