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也称为自伤、自毁,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自残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形式是切割自己的皮肤、撞击固体物体、摔跤、吃药、自缢等。自残是一种确诊的心理障碍,通常与情绪调节障碍、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自残是什么行为
自残行为的原因
自残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很多时候是由于个体内在的情绪不稳定和受到外界的压力而导致的。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自残行为的原因:
1.情感压力:常见的情感压力包括被父母或伴侣抛弃、失恋、亲人死亡、缺乏支持等。这些事件可能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使人无法有效调节,最终导致自残行为。
2.创伤性事件:一些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可能会出现自残行为,比如遭受霸凌或性侵犯等。
3.精神疾病:自残行为通常是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疾病可能会使人产生自残的冲动。
4.药物或酒精成瘾:药物和酒精成瘾可能会对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自残行为。
自残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残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在短期内,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严重身体伤害,如大量失血、内脏损伤等。长期而言,自残行为可能会导致精神障碍和健康问题。
自残者往往感到很难从负面情绪和自我伤害中走出,这可能导致他们的社交和情感生活出现问题。此外,自残行为对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帮助自残者
帮助自残者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1.建立联系:与自残者建立联系非常重要,可以表达关心、支持和关怀,让他们知道有人在乎他们。
2.鼓励寻求专业帮助:让自残者寻求专业支持是很重要的。他们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或精神健康专家。
3.提供安全环境:在自残行为成为习惯之前,提供安全的环境非常重要。例如,将危险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确保住所安全,防止暴力或反感事件的发生等。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发现身边的同学有自我伤害的倾向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问呢?首先,对这种的,引导劝导他。要珍爱生命。要珍惜,说明要敬畏生命。
1.1、自残行为是能够预防的。加强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等良好氛围的日益强化,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安全设施的不断改善都为降低伤害风险起到积极作用,是初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与保证。地铁安全门、高楼大厦与外界相连的窗、道等人性化设计、农药高度使用地区的药品合理管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2、二级预防则是降低那些有可能导致伤害或自杀行为出现的种种因素或条件,如治疗精神心理障碍者、关注患严重躯体疾病,丧失功能者以及遭遇重大创伤、生活事件的人。善于发现可能的伤害线索,做好疏导工作是二级预防的关键。
1.3、最重要的是高风险人群的心理干预与服务,既要针对已经发生伤害行为的人、自杀未遂者实施服务,开展三级预防,从而有效降低再次伤害风险。
2、什么是自残
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因此,如果不特别指明,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 自残的最极端情况就是自杀。 自残行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
3、自残行为的诊断喜欢自残的人怎么办
自杀行为包括自杀姿态,自杀企图与既成自杀。显然不可能实现的自杀计划和举动常被称作自杀姿态;它们主要是表示一下意愿而已。然而,对于自杀姿态也不可掉以轻心;它们是强烈的呼救信号,必须予以彻底检查,设法治疗,缓解痛苦,预防下一次的自杀企图,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20%的企图自杀者会在1年内再次尝试自杀,其中10%的人最终以自杀了结了生命。也许因为行为者自我毁灭的意愿较轻,较含糊,犹豫不决或者行动的致命能力较低的缘故,自杀企图是一种不成功的自杀行动。
自残的原因喜欢自残的人怎么办
1、调节情绪:当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包括对外界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
2、自我惩罚:对自己较无自信,或容易自责的人,会用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以及惩罚自己的不是之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过度要求与批评,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过度严苛,让孩子变得自卑,未来遭遇挫折或表现达不到父母要求时,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
3、影响人际:自残者身边不乏有关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师,但自残者每每让关切者感到疲累、挫败,甚至让人不想理会,因为他惯以自残行为操弄他人或吸引关心,甚至控制身边重要的人。
4、标榜独立:当对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这时出现的自残行为是为了表达独立自主,显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对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5、抵抗解离:解离状态,是当人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时,会让自己变得麻木,希望能忽视痛苦。但麻木也让人失去活着的感觉,因此借着自残,让自己感觉痛楚,重新取得活着的感觉。
一、边缘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是指一种人格障碍,也被称为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该疾病通常表现为情感不稳定、行为不可预测、自我认同感混乱、极度孤独和自我毁灭性行为等症状。
边缘型人格患者常常有以下特征:
急性情绪波动:情绪易于激动,表现为情绪起伏大,极度悲伤、易怒或焦虑等。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患者可能表现出恐惧或回避情感亲密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关系不稳定和偏执的情况。
自我毁灭性行为:患者可能表现出自我伤害、药物滥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危险的性行为等行为。
恐惧被遗弃:患者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恐惧被遗弃或被孤立。
感知扭曲: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感知扭曲,包括感觉到空虚、自我认同感混乱、偏执等。
边缘型人格障碍
二、行为表现
边缘型人格(BPD)的行为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不稳定:边缘型人格患者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可能会经历剧烈的情绪起伏,如情感爆发、愤怒、抑郁、焦虑等。情绪不稳定可能使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情境难以应对。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恐惧、回避和厌恶亲密关系,同时也会表现出关系不稳定和偏执的情况。这种行为表现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自我毁灭性行为: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自我伤害、药物滥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危险的性行为等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恐惧被遗弃: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恐惧被遗弃或被孤立,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健康的方式来保持和他人的联系,如粘人、控制和猜疑。
感知扭曲: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感知扭曲,包括感觉到空虚、自我认同感混乱、偏执等。这些表现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看法。
内心空洞的小丑
边缘型人格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以帮助他们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边缘型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早期创伤和不健康的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些创伤和环境因素可能包括:
早期亲密关系的失调:例如,婴儿期和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爱、不安全的家庭环境、亲密关系不稳定等,这些经历可能导致个体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问题。
儿童期的心理创伤:儿童时期遭受过虐待、忽视、家庭暴力、性侵等创伤性经历,可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遗传和生理因素:边缘型人格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有关,例如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基于以上因素,边缘型人格的人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强烈的情绪反应:边缘型人格患者的情绪反应通常比正常人更强烈,可能经历剧烈的情绪起伏。
不稳定的自我认同:边缘型人格患者的自我认同通常比较不稳定,他们可能缺乏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感或者具有偏执的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不稳定:边缘型人格患者的人际关系通常比较不稳定,他们可能有恐惧、回避和厌恶亲密关系的行为,同时也表现出关系不稳定和偏执的情况。
自我毁灭性行为: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自我伤害、药物滥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危险的性行为等行为。
我的世界只有英雄和坏人
心理治疗是治疗边缘型人格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方案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通过治疗,患者可以减轻情绪不稳定、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认知等方面的问题。
四、“自残行为”
边缘型人格通常伴随着自我毁灭性行为,其中包括自残行为。以下是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表现出的自残行为特点:?
1. 刻意自伤:边缘型人格患者有可能刻意地伤害自己,比如使用尖锐物切割自己的皮肤、刻字、打自己的头部、撞墙等。?
2. 反复自残:边缘型人格患者通常不只进行一次自残行为,而是反复出现自残行为。?
3. 自残行为的严重程度:边缘型人格患者的自残行为通常比一般人更加严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或危及生命。?
4. 心理背景:自残行为常常与负面情绪和心理痛苦有关,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因为感到孤独、无助、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而进行自残行为。
5. 自我调节: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会将自残行为视为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帮助他们控制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
这是一种罕见遗传病
需要注意的是,自残行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可能会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并不会带来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自残行为的行为,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疗帮助。
五、治疗建议
边缘型人格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下是一些治疗建议:
药物治疗:边缘型人格患者常常伴随着抑郁、焦虑等症状,因此,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等,以缓解症状。然而,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治疗,需要配合心理治疗使用。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边缘型人格的主要方式之一,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边缘型人格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等。
情感稳定技巧训练:情感稳定技巧训练是一种边缘型人格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情感调节技巧、人际交往技巧等,这些技巧的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
家庭治疗:边缘型人格患者的家庭支持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问题,并提供支持和理解,同时家庭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家庭关系。
他们自救并不容易
总之,边缘型人格的治疗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也需要患者和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边缘型人格的症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疗帮助。
六、总结
以上我们讨论了边缘型人格的定义、特点以及心理分析,可以看出边缘型人格患者常常经历着负面情绪、关系困难等挑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困扰和痛苦。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挑战和难题,我们要学会正视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努力。
对于边缘型人格患者,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疗帮助,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学会有效地应对和解决问题。此外,也可以适当地尝试一些健康的应对方式,如运动、音乐、艺术创作等,以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提高心理韧性。
世界需要爱
最后,无论我们面临的是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克服它们。人生总会有起伏,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信心、勇气和决心,不断前行,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因此,如果不特别指明,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
自残的最极端情况就是自杀。
自残行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
自残的原因:
1、发展异化
每个人都存在着创造毁灭欲,GOPLA在解释自残行为的时候是通过发展需求这层面的。
发展受阻的结果就是另类改变。这是通过毁灭来实现精神能量的释放。
2、断绝期望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他们往往会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降低期望疗法>>)
对于一些他们已经失去信心(可以说绝望)的事情,由于他们存在较好基础,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现,自残往往也为了斩断这些来源。
3、焦虑转嫁
焦虑、紧张、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残是一种压力转移的方式。自残是一种不良的发泄方式。一些人会习惯于增加自身肉体的痛苦来减轻精神的痛苦。
4、策略
为了获取其他东西。比如敲诈、获取保险赔付等。
另一个明显做法就是为了逃避惩罚而进行的逃避性自残。罪犯往往可能自残。特别是小偷,往往这已经成为惯偷早就计划好的行业脱逃手段,甚至团伙规则。在帮派中,为逃避惩罚而自残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逃避性自残也体现为为某些不作为或不成功找借口等。
舍车保帅,以自残换取生命也是一种策略。
5、兴奋点短路
自虐的快感。一些人会从痛苦中感到放松、刺激或兴奋。他们会习惯性地自虐。自虐中对肉体的伤害就是自残。
其他痛苦的减轻,如毒瘾发作等。
6、自杀未遂
本意自杀,自杀未遂的肢体伤害现象被认为自残。
7、冲动
冲动时的极端想法也能导致自残。比如赌气,发誓,酒后无法控制自己等。
8、外界压力
许多外界压力会促成自残。这时,自残是被迫的,自残者并不愿意自残。伤害与否取决于外部意志。比如以肢体伤害为标的的赌博的履约等。再如被恶势力强迫自残等。校园暴力中自残现象也不少见。
9、无知
一些孩子并不知道自残的危害,有些是在不良的风气中受到误导。比如文身,看起来是在追求“酷”。他们都是在轻率决定后才出现后悔。
自残的其他表现形式:
1、头发
对于很多女性,长发也被认为是肢体的重要部分。对于感情重大打击,很可能就以头发作为突破口。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自残,都会被人认为是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现,因此难以被社会接受。
在自残者走入社会的时候,社会可能会因为担心自残者的脆弱或另类而在很多方面厌恶、限制或拒绝。
美国心理学家彼特认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
最近很流行“自虐”这个词,明星们动不动就拿出“自虐”这个招数,让更多的人
注意自己,就连旅行社也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些人竟然上网发表一些自虐、施虐经验或是发表一些“自杀自虐自残”的图片,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并成立自己专门的网站、俱乐部。长春市心理医院首席专家、长春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滥用“自虐”进行炒作,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
裴女士自从和丈夫离婚后,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认为离婚过错完全在于自己,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她在做针线活时,无意中用针扎了自己一下,当时她感到这种感觉很美妙,让她觉得很舒服。于是每隔几天,她就用针扎自己。时间长了,她感到光扎针也不过瘾了,于是她就尝试着把第一根针埋到体内,她感觉针在自己体内的感觉比针刺更好,就这样,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针埋到自己的体内,直到最后一根针扎到她的坐骨神经上,不能让她正常走路,她才到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她的体内已经埋下了30多根针了。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倾向的,郑晓华教授告诉记者说,自虐的人从来都不会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声,有些人担心他人知道后,会笑话或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遭到他人的异议。因此,他们总是在默默承受着自虐带来的快感。像裴女士这样的患者,要不是因为针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会向他人求救的。但作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患者走出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自律、自残不等于自虐
有些人在面临考试时,就会彻夜地学习,不按时休息或是吃饭;有的人为了减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欲,即使饿了也不吃;或是和恋人分手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如: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目的是想让对方自责,能够回心转意。郑教授说,其实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现,只是一种自律和自残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虐和这些行为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自虐有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千万不要模仿自虐
张先生无意中听到了朋友讨论自虐网站的事情,出于好奇他也浏览了自虐网站。当时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还觉得这样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变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受到了单位领导严厉的指责,并且在全公司进行了点名批评,他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忽然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于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觉得很疼,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是慢慢的,他觉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觉,反而有刀滑过皮肤的凉意,很爽。后来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丝丝“凉意”。
郑教授说,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过模仿学会自虐的,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站、帖子,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个人对这种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照着做了,可能寻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让你产生后悔的心理,自卑感进一步加重,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倾诉会让你彻底摆脱自虐
一位经常自虐的网友在网上发表帖子说,“当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脱当下的痛苦时,肉体就成了连自己也讨厌的行尸走肉。于是就折磨自己的身体,用酒精麻醉神经,用烟雾熏黑肺部,用饥饿折磨肠胃,用疯狂熬夜销蚀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无不用其极,只恨自己为什么还不死。”
郑教授说,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
郑教授说,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也不要封闭自己,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是完全可以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要讳疾忌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