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六种认知偏差

时间: 2023-10-10 19:29:59

认知偏差是人类思维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指的是人们在进行思考、决策和判断时,受到先入为主、情绪、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失误的现象。本文将分别介绍六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它们是:

六种认知偏差

一、确认偏差

确认偏差指的是人们更容易注意和记住那些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信息,或者模棱两可的信息,却容易忽视或者记忆错误。这种认知偏差在政治、宗教、媒体等领域中尤其常见。

二、群体偏差

群体偏差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思考和行为过程中,受到了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导致认知偏差。例如,当成员之间出现了信息的不对称情况时,群体中的某些成员可能会受到其他成员失实陈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大范围误判。

三、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时,往往会过分强调个人性因素,而忽略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行为恶劣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人本质上就是一个坏人,而忽视了可能是环境或者其他因素所导致的。

四、可得性偏差

可得性偏差指的是人们更容易回忆那些容易想象,记忆深刻的事件,而忽略了那些比较难以想象或者不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例如,当我们考虑某种疾病的流行情况时,我们会更容易回忆那些我们熟知的病种而忽略了那些没有接触过的病种。

五、偏见偏差

偏见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不同群体的人进行评价时,受到自身的态度和立场的影响,导致对这些人的评价产生偏差。例如,当一个人对某个群体持有不好的印象时,那么他对这个群体成员的评价往往也会偏向负面。

六、决策偏差

决策偏差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偏离理性所应代表的方向。例如,当我们面对复杂的决策时,我们往往会根据个人经验和直觉来做出决策,而忽略了更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可行性。

以上六种认知偏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造成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了解和纠正这些认知偏差,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和判断。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态度偏差什么意思

认知偏差。
由各种认知偏差造成的态度偏差:主要表现在六方面:
1、知觉偏差:主要表现为主观武断,偏听偏信。
2、理解误差:误解学生或同事的言论行为。
3、社会认知偏差: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不由自主地受一些心理效应左右,产生社会认知的偏差。这些心理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对他人所获得的第一印象比较不易改变的偏见)、近因效应(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的认知偏差)、晕轮效应(又称以点概面效应,对人的某种突出印象有弥散扩大而掩盖其它品质或特征的认知偏差)、刻板印象(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所引起的认知偏见)。如果教师不自觉地控制和纠正自己的这些认知偏差,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影响教师的心理和教育行为。
4、思维方式不正确。工作生活上比较的方式不正确,生活上向高标准看齐,工作上向低标准看齐。这种比较方式使—些教师在工作上得过且过,盲目乐观,不求进取,而在生活上怨天尤人,欲壑难填,牢骚满腹,“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5、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教育目标。
6、拒绝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尝试解决新问题。

掌握五个认知偏差 高效说服他人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要和他人产生协作关系,如果能够高效说服他人,那么就会让我们在推进任务时变得更容易一些。

例如一个家庭主妇想要说服老公给全家买高额度的保险,父母想要说服孩子少吃零食,管理者想要说服员工积极主动工作,下属想要说服领导能够给自己升职加薪……

想要说服他人先要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大脑处理信息有两个系统模型。大脑中的系统1处理的是简单的事情:感官输入、自动和不重要的决定、随意的社交互动等。大脑中的系统2处理的则是高阶的、需要大脑逻辑处理的信息。不妨把系统1想象成一个5岁孩子,它要么坚信一些东西,要么坚决不信一些东西,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而系统2就像一个怀疑论者,总是在寻找证据,证明某些东西不是对的或者是不可信的。

人们在接受新信息或与人交流时,大多数人都会使用系统2做分析。要想说服某个人,你需要尽可能多地和系统1进行交流。

大脑的系统1存在着五种典型的认知偏差,如果想要高效说服他人,就要好好利用这五种认知偏差。

第一,可得性偏差。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威胁探测器,如果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次数越多,你就越相信它不会伤害你,因为它到现在也没有伤害你。对于经常看到的事物,我们会感到非常舒服。

例如家庭主妇想要说服老公为全家购买高额保险,如果他老公对保险一点了解都没有,那么答应的可能性就很小。其中可用的一个策略就是经常给老公转发一些有关保险的信息,在家里老公常呆的地方放有关保险的资料。

人们对于自己的想法总是坚守,不是因为这个想法很对,而是长时间都是这样的想法后,我们会最终爱上自己的想法。

第二,锚定偏差。

做决策时,人们最初看到的事物会成为他们的参照点,一旦建立起来,这些参照点就很难改变。

例如员工想要时候升职加薪的最好机会是重新换一份工作,因为当你给新的人力开出价格的时候,他会根据你报的价格做衡量。而在原单位,领导是和你过去的薪资做对比。

第三,代表性偏差。

人们常常会创造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像或记忆来代表发生过的事情,并根据图像或记忆进行推理。而人们只会记得你给的信息中一些完全随机的信息样本,有可能不会是最好的信息样本,也不是你期望传达的。

在和别人沟通时,要切记用非常简短的形式传递给对方一个信息,而且要以不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当需要记住的信息更少时,你的受众就更容易记住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四,连贯性偏差。

人们总是希望所有东西都能始终保持不变,希望聪明的人能够一直聪明,好人一直都是好人,对于自己的想法也是如此。这就提示我们,在和对方交流时,让对方相信信息能改变他们的思维,要比让他们接受自己是错的容易。

当我们试图说服别人改变想法的时候,你要把它描述成一种以正确的方式前进的机会,而不是让对方承认过去的错误。

家长为什么总是无法说服让小孩不吃零食,因为家长总是告诉孩子你这么做是错的。

第五,框定偏差。

假设你有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和一杯温水,如果你将刚放入热水中的手指放进温水中,你就会感觉凉。但把刚放入冷水中的手指放进温水中,你就会感到很热。这就是框定偏差。

如果我们没有清晰的给出对比,对方就会自行找到对比对象,这样的结果就无法像你帮他们选的那样有诱惑力了。

阻碍成长的5种认知偏差,你有几种?

在认知行为学中,有一个观念叫做“高于平均值”效应。
“平均值”的基本概念是50%的人低于平均值,另外50%的人高于平均值。然而,当被问到“在某一技能方面(例如唱歌,开车等),你是高于平均值还是低于平均值”时,认为自己能力“高于平均值”的人数绝对远远超出你所预期的50%。
即使我们知道有这种认知偏差的存在,我们也总觉得自己对此认知偏差免疫:我可不会高估自己,我那是真材实料的。
那么就让我们来测一测你是否真的对认知偏差免疫。下面是五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1. 看外表说话
有魅力的人通常得到更多正面的评价。你该注意这种认知偏差的存在,特别是当你要聘请新员工、新房产经纪人,或者是私人医生的时候。同时,由于体重依旧是当下文化的热点话题,我们也需要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为此对那些超重人士们存在负面的意见(比如说认为他们很懒惰),或者说下意识地认为有纹身的人很不靠谱之类的。
这一认知偏差还包括你会下意识地对与你相似的人更好。即使我们发现了这种认知偏差的存在,可真正地回到现实,我们却意识不到它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就好比在一个班级中,你会发现人们通常是根据共同点来划分朋友圈,或者是在社区中,你跟那些与你相似的邻居们关系更好。
2. 想象那些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坏事
你从统计数据中了解到,自己的癌症的机率很小。可一旦察觉到自己的“平均脆弱程度”,就会促使你采取更多的积极行为,比如说做个身体检查、为自己买保险、扣上安全带或者是防晒。除了保持健康之外,相似的例子还有采取基本的防护措施保护你的住宅、防止私人物品被盗取等。
3. 对营销与贩卖技巧的脆弱性
大多数的人透过品牌和推销员了解到一些贩卖与营销技巧。比如说我们总在大甩卖是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信用卡和忠诚计划用奖励或者额外折扣,鼓励人们花更多的钱;或者是在商店中,最贵的总是被摆在水平视线范围内。
哪些是你分明亲身参与了,却又自欺欺人地说自己没有被其影响呢营销技巧呢?也许的确存在一些“固守本心”的策略,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影响。
4. 一直做同样的事
我们总是更倾向于去做我们熟悉的事。你喜欢做某件事是因为你对它很熟悉,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每天都穿黑色的衣服),那只是因为你习惯了。
5. 带着浪漫的有色眼镜看你喜欢的人
当你正处于某段关系中时,看到你配偶或者伴侣的优点是件好事。看到对方的优点正面地肯定了自己所做的决定,这帮助我们在这一段感情中保持心情的愉悦,并且这也让对方有个喘息的机会(即使对方做了很愚蠢的事,我们依旧认为他们总体来说还是聪明的)。
然而,这一偏见也使我们难以意识到对方的缺陷。你也许会放纵对方说一些有财务风险,或者是很不道德的事。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爱和欲望蒙上我们的双眼,即使对方的缺点全部浮出水面,你也同样不会注意(比如说对方是个肤浅的高颜值自恋狂)。意识到自己的对象在某一方面有缺点和弱点是很重要的。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