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什么叫移情和反移情的区别

时间: 2023-10-11 08:00:29

移情和反移情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着人们在情感交往中的不同表现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们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和使用不当,从而导致沟通交流失误甚至引起冲突。因此,正确理解和掌握移情和反移情的区别,对于增进人际关系和提升情感交往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叫移情和反移情的区别

一、概念区别

移情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个体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转移给他人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是无意识的。例如,一个人在与医生进行疗程时,可能会将对自己父母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从而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反移情是指在情感关系中,被移情对象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和投射,具体表现为追求、痴迷、依赖等行为。例如,在恋爱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感和投射,表现为快乐或悲伤与对方同步,无法自拔。

二、发生机制

移情和反移情的发生机制存在很大的不同。移情通常是由于被移情者所呈现出来的某种特定行为或气质在某些方面与个体内心深处的需要或欲望相符合,从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情感转移给被移情者。

反移情则是因为被移情者所展现出来的某些特征与个体过往经历或内心需求相契合,从而引起个体强烈依赖和投射。

三、心理影响

移情和反移情对于情感交往和个体心理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移情一方面可能会掩盖个体自身需要和欲望,使其难以专注于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个体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提高自我认知、推动个体成长。

而反移情则可能会让人们沉迷于被依赖的感觉,让自己无法真正从过去的经历中走出,从而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四、处理方法

正确处理移情和反移情对于维护情感交往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处理移情的最佳方式是意识到其存在,并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掘自身的需求和欲望,从而避免过度对别人产生依赖和投射。

而处理反移情则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过去经历,以及被依赖方的实际情况,从而摆脱对别人的过度依赖,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生活。

总之,正确理解和掌握移情和反移情的区别对于提升情感交往质量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9讲 再谈移情和反移情

曾氏语录: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看心理医生的过程:

这四句把移情和反移情都说了。

反移情有两种:互补性和一致性。

惊恐障碍那个,以教训口吻,这个叫做互补性的反移情。我当时呈现的态度,我在扮演做军人的爸爸,补充进去了。

一致性的反移情,我理解他做小男孩的感受,作为人,有怯弱的一部分,也有勇敢的。

处理互补性和一致性反移情原则 :

中国古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师--令狐冲

品酒。

一个精分师,对自己足够了解,足够多的解决自己的移情,才能足够多的解决来访者的移情。

从事这个职业的设置:

案例督导的范围:所做的工作仅仅是指病人的移情,和由病人的移情诱发出来的反移情。还包括病人对治疗的阻抗。

自我体验的意思就是治疗师完全的作为病人,去另外一个资深的治疗师那里做治疗。主要解决的是自己人格成长方面的问题。

督导的话,只可以分析病人做了什么,勾引我做了什么。然后分析他对治疗的阻抗。

督导的时候不可以问我父母亲怎么对我,我们的关系怎么样,我有什么创伤性的经历。

反过来,我找一个资深治疗师,我也不可以跟治疗师说,今天我这个案例。

督导和自我体验要分得很开,否则会发生双重关系。

我们在处理内心冲突和来访者冲突时,会变得糊里糊突

小结:

移情与反移情的功能:

移情;使过去客体关系重现,源于早年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帮助回忆既往生活史;

帮助理解在所有处境中的个人反应;

反移情:

使来访者过去客体关系重现;

来访者行为所致,不同人有同样感觉;

掌握并理解反移情是治疗的关键。

心理学上的移情是什么意思?

移情是对目前的一个人的感觉、驱力、态度、幻想和防御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不现实的,是源自童年早期对于重要人物的反应的重现和替代。移情指向某人的特殊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客体关系,它的主要特征是对一位不适宜人物的感觉体验,而实际上是指向另一个人的。

把移情当作一个巧妙的工具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咨客在临床设置中所展现的潜意识动力学层面。当精神分析师试图听懂咨客的潜意识时,他可能对正在形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框架。一个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家,可以运用患者的移情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比没有移情的效果要明确而持久得多。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的事例我们经常听说了,那么你是怎么看待移情与反移情的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移情与反移情,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移 情

最初,布雷尔Breuer和弗洛伊德(1895)将移情视为?有污染的影响?,它会妨碍或阻抗治疗中的宣泄(cathanicmethod)。弗洛伊德担心移情是医师对患者有不当影响的结果,因此,精神分析如果专注于这样的现象,会被视为一种变相的催眠或?暗示?。但弗洛伊德很快就了解到移情并非单由暗示所挑起,患者与分析师的关系是了解个人内在世界的首要途径;移情则是患者对分析师的病态伊底帕斯依附,亦即患者早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雇员者)的关系的再现(Freud1895, 1905c)。这样的了解使弗洛伊德发现了一种精神官能症式移情(transferenceneurosis),它包含了正向和负向的移情,相似于原始伊底帕斯情境中的感觉和愿望,这些情绪后来又在分析中重现。分析若要有效,分析师必须分析所有呈现在分析师面前的移情现象,否则,它将会阻碍被潜抑之幻想的浮现。为此,早期弗洛伊德就认为移情有两个面向:一方面,它是一种阻碍回忆的抗拒;另一方面,它是婴儿期冲突的?重现?,这样的重现对于治疗是有用的。

弗洛伊德(1912b)也区辨移情机制(transference mechanism)和移情动力(dynamics oftransference)的不同,前者反映了过去的经验,而后者则是被分析情境所挑起的。他将移情的机制视作一种?模板?(template),或是贮存在系统潜意识里的婴儿影像(infantileimages),由系统潜意识中产生了?动力移情?,亦即患者与分析师在分析情境中的情绪关系。当代精神分析师仍对移情的这两种面向争论不休,争论的主题是,究竟是?过去?的潜意识重要,还是?现在?的潜意识重要(Sandler & Sandler 1984)。有些作者认为移情是重建童年创伤的主要路径;有些人则主张探索诊疗室中的移情才是治疗的重心。另外一个热烈的争论是,到底要从精神内在的角度(intrapsychic view)来看移情,或从人际互动角度(interpersonalaspect)来看移情,这两种论点的拥护者之间也有相当热烈的辩论。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移情都是弗洛伊德临床理论的中枢,同时也是当代精神分析的核心主题。

诠释移情:古典观与现代观

首先,我们将由?古典?和?现代?(或称之为?当代?)实务与理念,比较移情的不同面向。为了方便的缘故,我们暂时使用?古典?和?现代?二词,事实上这两个词不该被视为互相冲突,而应是互相依存且概念重叠。移情动力最?古典?的定义是,患者将其过去与重要他人(如母亲、父亲或手足)的经验和强烈的情感转移到分析师身上,这些强烈的感觉包括依赖、爱、性吸引力、嫉妒、挫折、恨。患者没有察觉到此种错误的连结,在他/她的感觉中,这些情绪并不属于过去,而是直接与在他/她面前的分析师有关。以上的观点认为,诠释移情可以使过去的情绪再现,并让患者在诊疗室中再次经验过去,或重建过去的经验。当患者对过去的事件有了新的看法时,则能克服过去的创伤;持此观点者认为婴儿期的精神官能状态(infantile neurosis)是分析的焦点;它将分析师比喻为空白的荧幕,让患者投射其婴儿期的渴求;它强调过去经验的重建,并认为移情可能是一种抗拒。

相反地,采取?当代观?的学者认为,移情所呈现的并不一定是过去潜识的心理能量,也可能是治疗中由于强烈的治疗关系所引发的潜在意义。这假设能否成立必须靠检视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着今日的渴求、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期望。此派不接受早年的精神官能症是成人病态的唯一原因,也不认为移情官能症是治愈的单一途径。因此,它不强调过去经验的重建。在他们眼中,移情二字所包含的意义较广,它包括患者与分析师之间的互动、心理冲突的重现,并反映出内在客体表征之间的互动;它也是一种使个人内在戏码透过分析师而呈现出来的媒介;它是受过去影响的新经验,而非过去经验的重现(库伯Cooper 1987)。

布伦纳Brenner(1982)认为?移情式精神官能症?一词根本是多余的,应该剔除掉。事实上,现在已经很少人讨论移情式精神官能症了,转而代之的是移情。沃勒斯坦Wallerstein (1994)认为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同意,但是无关质疑地,有些接受精神分析的患者在治疗情境里被涵容,并且随着治疗一天一天地精进,他们的精神官能症也渐渐从生活中消失。

移情的古典观和现代观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参见表5-1)。当我们讨论当代理论家们满脑子想着的三个关键问题时,就会看见其中的复杂:

(1)移情是对现实的扭曲,或是受到过去经验影响的当前潜意识分析情境的表征;

(2)移情是一种普遍的或是一种特殊的分析治疗现象;

(3)移情是分析情境的全部,或只是分析情境的部分。

扭曲或真实?

古典精神分析认为移情是对现实的扭曲:移情是个体透过目前的关系,满足早期渴望的现象。因此,它是将过去的关系投射到目前关系的心理现象,个人所经验到的不是过去真实的关系,而是在目前的关系里经验过去的感觉。

例:不会欣赏患者的分析师

有位年经的女士抱怨说,她的分析师似乎不欣赏她所做的努力,也不关心她的工作状况。分析师诠释,患者觉得分析师不欣赏她在治疗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也不关心她的进步。她接着说,她的母亲年轻时有成功的事业,可是因为患者的诞生,她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生涯。多年来,患者的母亲一直无法重拾其专业生涯,而患者觉得母亲在怨恨患者的学业成就、一点也不关心她在学校的表现,只是一味地说着,她多么希望自己能重回工作岗位。分析师诠释说,患者认为自己的成功只会导致别人的嫉羡和怨恨。因而,她认为分析师就像她的母亲一样怨恨着她的成功,而且放弃了治疗她的工作。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见,在临床工作中,古典观和现代观交叠出现,很难清楚地区隔。分析师的第一个诠释采用的是当代观点,在这个诠释里,分析师将移情和患者眼中的治疗情境连结起来了,亦即当患者埋怨分析师不关心她的工作状况时,隐含的是患者对治疗关系的感觉。第二个诠释则是古典的,亦即患者过去与母亲的关系直接地扭曲了她对分析师的知觉。古典观点认为患者在诊疗室的反应直接与过去经验有关,因此认为诠释的重点在于藉由重现于治疗情境中的情感,来了解过去的经验。但,从当代的观点来看,患者对分析师的恼怒只是间接地与早年对母亲的挫败感有关,但却直接地与患者当时的渴求、幻想或期望有关(这样的幻想或期望不被意识所接受,因此需要透过移情诠释将它摊在阳光下)。因此,与分析师互动所产生的幻想本身,成了诠释的中心。由此角度看,动力来自于治疗情境的?此时此刻?,它只轻微地受到过去早年经验的影响。如此,移情则是一种正向的治疗助力,而不只是过去的重现,或是经由分析师的诠释后,患者得到领悟的工具而已,它像是一个探测器,会引出或勾出分析师的反应,而这反应则有助于了解患者更深层的需求。因此移情是一种互动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患者选择性地对治疗情境做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

患者对分析师的知觉显然受到过往经验的强烈影响,某个患者觉得这位分析师关心他、了解他,而下一位患者可能觉得这位分析师对他怀有敌意和拒绝。莱文森Levenson(1983)强调这些移情的扭曲成分(我们看见我们期望看见的、经验我们期望经验的),也就是透过重复及僵化过去的关系,来抗拒对事实真象的了解。但是患者也许可以在潜意识中,根据分析师的行为,看见他的真实面??他布置房间的方式,安排其工作和生活的样子。治疗里的?现实?是由患者与分析师双方共同决定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经验到的是一位真实的分析师,以及他眼中的分析师,而分析师对患者的反应,一部分是因着患者这个真实的人,另一部分则受到反移情的驱使。

某些当代观点隐含着一个说法,亦即有一个潜藏的、可被了解的真理或内在?精神现实?(psychic reality)可经由对于防卫的诠释,以及扭曲的解套被呈现出来。持以上这种柏拉图式观点的分析师受了克莱恩和Bion的影响,克莱恩和Bion认为内在较?真实的?(truthful)状态被?死之本能?有关的'精神病式焦虑(psychoticanxieties)所围绕,而非弗洛伊德原先所认为的,与无法被完全了解的婴儿式精神官能症(infantileneurosis)纠缠在一起。他们认为理想化移情(idiealizing transference)和情欲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是病态组识的一部分,因此视理想化移情为一种防卫,用来抵抗对分析师的敌意和想毁灭他的想法,而不是一种抗拒。相反地,谢弗Schafer(1981)、吉尔Gill(1982)和思彭斯Spence(1982)对所谓的?可被了解的真理?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移情关系有个人主观的真实面,而不是一种对潜意识幻想中,精神现实某些基本面向的扭曲。对他们来说,没有所谓的重建(reconstruction),只有从?此时此刻?来建构(construction)过去。其他学者同意这看法并认为,我们所重建的也许是有帮助的,但也许是从不曾发生的,而我们应该更多强调后来的经验如何修改了过去的经验。此两种对于真理到底是?一致?(correspondence)或?符应?(coherence)的争辩有其更深的哲学根源(卡维尔Cavel1994, ch.p.21)。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也影响了众人对移情的看法。投射-认同的概念和内在客体的外射很明显地与分析历程中的移情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关。康伯格Kernberg(1987)认为,移情分析主要在于分析发生于诊疗室中,早期内化进去的客体关系,同时也是在分析心理结构不同面向之间的冲突。他反对将当前的表征与真实的过去做过分简单的连结,并认为内在客体关系的形成同时来自幻想和现实。

这些观点都受到古典理论的影响,古典观认为移情是一种扭曲,或是错误的知觉,需要透过分析来消除。这种观点可以回溯到另一个更早期的想法,亦即认为移情是一种抗拒,虽然它也是引发治疗效果的必要因素。如同先前所提,现代观认为移情是诊疗室里潜在意义的显现,是正向的。斯莱文Slavin 和Kreigman(1992)主张,人类不太可能一直处在连续的错误知觉和扭曲中,他们建议由另一个角度来看移情,强调将习得的经验带到新的情境里,好让先前的经验在新的经验中得到修饰。因此,移情不是现况的扭曲,只是未经修饰的?先前观点?罢了。Sto1orow等人(1987)从存在观点,认为移情是个人藉由潜意识寻找原则以此了解周遭生活的方法。Bollas(1987)在说明?未想到的事,被理解了?(unthought known)一概念时,提到移情不只是早期关系的重演,也是重要的新经验,在此经验里,先前未曾?想过?的精神生活面向,在此被赋予了时间和空间。同样地,谢弗Schafer(1977)也主张移情是在治疗中被忆起的?过去情绪经验?,而不一定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移情是普遍的或特殊的现象?

另一个争论的主题是,只有治疗情境和分析关系才会引发移情?或是任何关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对此争论有一致的共识,移情存在于所有的关系里,也存在于我们对机构的态度。例如,有些人一再地对机构组识采取对抗和攻击的反应,可能是在重演他与其父亲未解决的争执,同样地,医院里的患者也许会对医院照顾他的方式感到失望。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所激起的埋怨,可能会因着早年经验而更加高涨,如,憎恨或气愤早年的主要照顾者未能按着他所要的方式满足他的需要。无论如何,分析情境鼓励移情现象的发展与观察。

是否所有的分析情境都与移情有关?

接下来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分析历程所包含的内容全都是移情吗(所有论)?抑或仅有部分是移情(部分论)?有人企图从较狭隘的角度看移情,但有人则宁愿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安娜?弗洛伊德(1936)从三个面向来界定移情:原欲冲动的移情、防卫的移情,以及分析情境引发的移情。这三种移情定义根据的是古典的说法,它主张早年婴儿期的渴望和先前的防卫策略或行为,会重现于分析情境。一般常用?行动化?(enactment)来描述以上状况,它可能发生在诊疗室内,也可能发生在诊疗室外。?分析情境引发的移情?指的是受到分析治疗的刺激,患者在治疗情境之外,将早年的渴求行动化了。这个概念和行动化(acting out)很相似,行动化不是移情的结果,而是因为患者无法将问题以移情的方式呈现。但这种说法已鲜为人用。晤谈时,当患者在诊疗室中以行动表达感觉时,则是分析情境的移情。

Strachey(1934)是第一个清楚地谈及移情的关系向度的人。在他眼中,基本上,移情是错误知觉(misperception),亦即患者以超我的扭曲眼光来看分析师??将分析师理想化、贬抑,或视之为严厉的判官。在日常生活里,移情营造精神官能症的恶性循环,因为对方的行为会受移情的影响,并且反过来肯定了移情者的偏见(我们现在称之为投射-认同),换句话说,对方会真的呈现严厉、不一致、拒绝等等行为。分析师的任务则是温和地保持中立、并仔细辨识发生的过程,最后再以?引发改变的诠释?(mutative interpretation)来传递他的了解,藉此中断此举性循环,让患者内化进去一个修正过的、较不严厉的超我。

克莱恩(1932)也认为移情是潜意识幻想的表征,它反映出内在世界的人我关系。将这样的概念放在?内在世界?的构架里来看,它指的是过去和现在的潜意识幻想、防卫,以及现实经验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就好像所有的心智生活(mentallife)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移情的影响。Joseph(1986)认为移情是?分析情境的全部?(totaanalytic situation),但有些人则认为他的说法有过度涵盖的危险。

桑德勒Sandler等(1969)认为并非每一件事都与移情有关??我们不可忽略分析师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她带着明确的任务,投身于与患者的关系里。尤有甚者,如Strachey所言,患者与分析师的互动会修正患者对早期挫折环境的反应,因此它既非重复早期关系,就不是移情。

就像弗洛伊德和其他人一样,Greenacre(1954)认为?基本移情_?(basic transference)和?分析中的正典移情?(analytic transference proper)是不一样的。前者所隐含的信任反映了早年的母婴关系,有助于治疗联盟的建立;而正典移情则与日后发展上的冲突有关。在冲突的移情关系里,基本移情是导向有效治疗的必要条件。但是对Brenner(1979)而言,如此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弗洛伊德所提的两种移情只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他根本就不承认有治疗联盟这回事,他指出,分析患者与分析师之间的?联盟?和分析抗拒一样重要。不同观点带来不同的治疗技术,持?部分论?的分析师会尽力去发展他与患者的关系里不受移情扭曲的部分,而持?所有论?的分析师则不会。持部分论的分析师除了用诠释修正移情造成的现实扭曲外,也会使用支持肯定,或和患者讨论实际情况。

例: 挥手打招呼的患者

某二十八岁女性有个疯狂工作并拒绝她的父亲,她和男人的关系一直是短暂的施虐??受虐式的。她说,她曾看见她的分析师骑着脚踏车经过,她向分析师招手,但分析师却没有任何回应地忽略了她。她开始在晤谈中责骂他,并指控他是个残忍的人。既然分析师真的没有看到她,便向患者说明虽然他了解她那回在街上感到被拒绝,但事实上他真的没有看见她,所以也就无法回应她的招呼。重要的是,过去的经验如何使她如此敏感于这种无心的拒绝。

这种针对现实状况所做的陈述,是为了在诠释潜意识幻想之前,先减轻病态的扭曲。在后来的晤谈里,分析师将此事与患者过去的经验连结起来,并诠释患者如何企图在分析情境中建构一个残酷而报复性的互动。更重要地,分析师也检视自己是否有任何属于自己的因素,或反移情促使他没看见患者。在他们的分析关系里,是否有他不想看的东西?

尚有一重要的争论是,用这种方式来确认患者的知觉,在技术上是否正确?或者,视诊疗室里所发生的每件事都是有意义的,并全然仰赖诠释为治疗的关键是否正确?许多分析师相信,这要看患者所面对的问题是在哪个发展层次。边缘性人格者的现实感不好,所以需要依靠分析师的?自我功能?(ego function),对精神官能症患者而言,分析师对其内在世界的直接面质??亦即分析师的诠释不含有对现实之确认??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移情:

它是个人将过去的经验、态度和感觉转移到分析师和其他人身上的历程,而这些感觉是他在早年和重要他人的关系里,经常体验到的。

它是分析情境中和日常生活里,内在客体关系的外显。

它是治疗关系里的所有潜意识面向,包括非语言的沟通。

它包括治疗及治疗联盟的概念。

治疗过程里,可能存在着阻碍移情发展的抗拒,移情本身也可能成为解决潜在冲突的抗拒。

它可能是关系的探测器。

它可能是潜在意义的外显。它受了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在分析情境中藉由分析师再度被激起。

某些特定的移情模式

从分析严重精神病患可发现几种不同的移情形式。弗洛伊德相信精神病患和精神官能症患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没有能力发展出移情关系,毫无疑问地,他的看法是错的(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大师也有被理论蒙蔽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退化到自恋的状态,就字面而言,处在自恋状态下的人,不可能建立任何关系,包括移情关系)。最近针对严重人格违常者所做的研究,清楚地描绘了在精神病患、性欲违常、边缘性人格、和自恋人格者身上所观察到的移情现象。当然,不同形式的移情之间会有重叠的部分;性欲违常的?移情?常有精神疾病的特质;而边缘性和自恋性?移情?又会有性欲违常的特征,有时也会有精神病的现象。

;

读书收获—对移情和反移情的理解

林蕾? 宜昌精分学习小组? 坚持分享419篇

移情和反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十分重要。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再现了以前生活中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若长期被压抑,无处释放,就会成为心理的纠结-“情结”

移情:来访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尤指父母)的情感,在治疗过程中转移给了治疗师。

简单来看移情是两个错位。一个是时间上的错位,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放到了现在;二个是把过去对父母的态度转移到对身边人的态度。

移情又包含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负向移情 :指来访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将原有的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第二种是正向移情 :指来访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的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爱的成分。(对咨询师理想化)正性移情对咨询初期建立关系是有一定帮助的。

正向移情又可以分为一致型正向移情和互补型正向移情。

一致型正向移情 是指来访者真正喜欢咨询师的“人格魅力”而造成的爱的倾向。(敬仰)对于这种移情咨询师要表示理解和感谢,指出这种这种感情不可能转化为现实,从而消除对方爱的幻想。

互补型正向移情 是指来访者有不安全感而想有力地表达其对咨询师的依赖。(依赖之情,把咨询师当成了父母)在患抑郁症的来访者中这种移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对于这种移情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有把移情作用及时的挑明,并说明自己并不喜欢的态度,以防范向深度发展。

在心理治疗中对于移情处理的总的原则是发现、识别、澄清、解释、修通。

探索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治疗师能够非常充分地利用自己跟来访者在一起的感受,这个感受本身就是反移情。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情感:1、被来访者勾引起来的,即反移情;泛指咨询师对来访者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爱憎情绪体验。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表现的反应。

2、自身未解决的内心冲突,即治疗师的移情。

反移情分为一致型反移情和互补型反移情一致性的反移情:痛着你的痛、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治疗师会把自己认同为来访者本人,对来访者十分的同情,感到自己非常能理解来访者。

互补型反移情:咨询师把自己认同为来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感到自己体验到了来访者对某个亲人的感觉。(曾奇峰老师的归纳:互补性的反移情就是在我跟来访者的关系中,我感受到他的原始客体对他的感受,并且像他的原始客体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他。)

用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来访者没有办法告诉治疗师他怎么难受,但他的潜意识知道如何告诉治疗师,就是让治疗师跟他一样的痛。

弗洛伊德曾指出,“医生在病人面前应该是不透明的。就好像一面镜子,除了向病人显示其自己外,不应显示任何其它东西。”这就是在强调,咨询师应在来访者面前尽量持有中立的态度,不让自己的世界观影响来访者的世界观。而咨询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的反移情表现有敏锐的观察。

? 举一个例子来说移情和反移情:有一个中年男性来找我,他是惊恐障碍,具体来说就是经常惊恐发作,比如说他走在大街上,有很多人在他旁边走过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濒死感觉得自己马上要心跳停止或者是脑中风倒下去,而周围都是陌生人,没有人管他,在他不断的向我描述他怕死的这些经历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烦了,然后我就把他训斥了一顿,我说你向我呈现的就是一个胆小鬼的形象,一个男人如此怕死,这真的会让别人瞧不起你,而且你自己都会瞧不起你自己,死了就死了嘛,有什么了不起,像你这样成天在那里怕自己死了,真的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然后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在说这个话的时候,一个声音告诉我:你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克制我当时要训斥他的那种冲动,我刚才就是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再重复一下刚才我说的那四个过程:

这个中年男人在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怎么不恰当呢?就是他父亲是军人,军人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求自己勇敢,他父亲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勇敢,所以他把不勇敢投射到他的儿子身上,每天都指责儿子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你长大之后会变成一个懦夫,你贪生怕死,活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作用?在长年的被暗示之下,这个病人就真的变成一个怕死的人,经常有惊恐发作的症状。也许这个病人的潜意识会觉得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之所以变成一个怯懦的人,是因为爸爸需要我变成一个怯懦的人以衬托他的勇敢,所以他想找一个心理治疗师,让治疗师帮助自己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来找我的时候是期望我不要像他爸爸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他,但是他的潜意识又不断的勾引我要我认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像他爸爸一样不恰当的对待他,而且训斥他。我刚才已经说了,在他的这种强大的勾引之下,我没有坚守住决不不恰当的对待他的诺言,然后我就真的在那一瞬间像他爸爸那样被他勾引的训斥他说:你是一个胆小鬼,不如死了算了。

在这个案例中体现了反移情的两种类型,一个是互补性的反移情,一个是一致性的反移情。在这个惊恐障碍病人的案例中,我以教训的口吻说你应该做一个勇敢的男人,如果你不做勇敢的男人,而是做一个怯懦的男人,那还不如死了算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个叫做互补性的反移情。他的意思是我当时呈现的那个态度实际上是在扮演他做军人的爸爸指责他的角色,所以补充进去了,成了他早年关系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案例中,一致性的反移情可能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我理解他作为一个小男孩的感受,就是我作为人的确也有怯懦的部分,但是也有勇敢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呢,你作为爸爸,应该也看得到。 所以如果我跟他有同样的对爸爸的愤怒的时候,就是一个一致性的反移 情。处理互补性和一致性的反移情的原则就是当治疗师发现自己有互补性的反移情的时候要试图寻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其实看心理医生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在我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形成了有问题的人格;

第2、 我试图改变这样的人格,我就去找一个专业做这个事情的人,希望他能够恰当的对待我;

第3、 在我跟心理医生的关系中,我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的诱导他像我的父母或者其他人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我;

第4、心理医生要顶住被勾引不恰当的对待这个人的压力,坚决的不要不恰当的对待来访者。

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读岳晓东老师的《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及曾奇峰老师的网课笔记所得到的收获和领悟。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