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同情和共情是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经常使用的情感词汇。虽然这些词语之间有时候会被混淆使用,但它们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移情、同情和共情的区别与联系。
移情同情共情的区别与联系
一、从情感的基本含义出发分析
1. 移情:移情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从而感受到对方的情感。例如,当我们看电影或者小说时,我们不仅仅是观众或读者,我们还通过角色的经历和情感体验着他/她的故事。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就是移情的表现。
2. 同情:同情表现为对他人感到悲悯、怜悯或同情,通常是出于对他人遭遇的感同身受的感觉。同情者并不一定体验到他人的感受或情感,但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困境,感觉到对方的不幸或痛苦,以及对此感到难过或悲伤。
3. 共情:共情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方式。它比同情更具有体验性,更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状态。共情者能够通过身体和感觉体验到和他人类似的情感经历,能够体验到他人的情感、情绪、感受和体验。共情可以让我们与他人产生更为亲近的感觉,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
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出发分析
1. 移情:移情往往是一种隐性的情感表达,它是通过对方的表现或者自己的理解来体验对方的情感。它不需要直接的言语表达或者心理沟通,但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2. 同情:同情更多的是一种明显的情感表达,也就是说,它需要我们使用特定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给予安慰、提供支持、送上礼物等。同情往往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关注他人,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3. 共情:共情则更为灵活,它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的表达方式包括身体上的拥抱、表情上的微笑和沉默等;而间接的表达方式则包括一些虚拟的方式,比如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者给出一些提议等。
三、从人际关系构建的角度出发分析
1. 移情:移情往往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同身受,从而建立坚实的感情基础。通过移情,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情感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出更为亲密的关系。
2. 同情:同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关注他人,感受他们的遭遇和经历,从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情往往可以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更多的友好和关怀。
3. 共情:共情可以让我们通过真正体验他人的感受和体验,建立更深厚的人际关系和信任感。通过共情,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情感状态,从而与他们产生更为亲近的感觉。
综上,移情、同情和共情虽然是三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方式,但它们实际上是彼此关联、互为补充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情感体验来建立更为亲密、深厚的人际关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同理心,共情,换位思考的区别是:场景不同。
同理心主要用在工作场景中,共情能力的使用场景在生活情感方面比较多。同理心是理性层面的换位思考,共情能力更多时候是一种情感层面的共鸣和同情。
同理心,又被人们叫做“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共情能力又被称为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同理心的原则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同理心和同情心本就没什么相同的地方,如果非要说两者有关系,那只能是字数和部分文字相同。同理心注重的是?理?字,这代表的是理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关怀和感知。而这里的感知,是指能感受到对方的想法。而同情心注重的是?情?,这个情与别人无关,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更多是自己的感受。
通俗点来说,具有同理心的人情商高,能对别人感同身受,在言行方面会让人感到温暖。而同情心与情商无关,有些时候莫名其妙的同情,反而会让别人感到厌恶。
?
一般具有同理心的人,情商都比较高,经历的事情相对较多。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把理性和感性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最舒服的状态,让彼此都不会感到尴尬。
?
这样的同情心,在很多时候可能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一个高贵人家的人,弄坏一个普通人的东西,他可能会觉得对方可怜赔钱,可绝对不会考虑到对方内心是什么想法。
?
讲“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前提,是 以善良为出发点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如果你抱着一种“你看你当时对我就只有同情,没有同理心”的态度,去看待别人曾对你表现出的善意,那请出门右转不送。因为不论对方表现出的是同情还是同理,我们其实都应以感激的心情回馈对方对我们的关心才是。
我曾向一位朋友提起,我很羡慕他的一种特质, 几乎每个人都愿意与他深谈 。比如对待同一个我们都知道不会成交的销售,我的态度生硬,充满着质疑和挑战,而对方跟他交谈时明显觉得积极,充满希望。当我看到很有“身份”的“大牛”啃着干面包开会的时候,我觉得“他好惨”,而朋友却说“也许他乐在其中”。
直到前不久,我偶然间看到第一条回复提到的那个“ 同理心的力量 ”的视频,联想到我和他对待事物的区别,才似乎找到了那个决定性的问题。
这段视频告诉我们,同理心的四个主要特征:
度娘是这样定义“同理心”的:
我们老生常谈“换位思考”,也讨论为什么有人可以很受欢迎。我想,无非是别人与他们在一起时感觉愉快。这可以看成是一种 将心比心, 体谅别人心情 的善良。在别人遇到困难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让对方纾解心结,感到温暖,这种技能除了天赐,也许也可以修炼get。
曾不止一次对朋友说过“至少你还……”的句式,本以为是安慰,殊不知一次敞开心扉的机会,却让受伤的人没有了交流的欲望。后来我有意识的不让自己扮演那个 让人把话噎回去 的角色,尝试着多 保持好奇心,对细节提问 。
但这种方式好像并没有非常好的将我们“连结”起来,反而让我觉得交流的太理性,担心会不会压抑了真情流露的部分。再后来,我发现“同理心”可以拆分成两部分看:“同理”和“心”。之前那种用“同理”的技巧还不够,因为说到底,人和人之间,要用“心”。
在我渐渐避免用“至少”开始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宣布自己患上抑郁症。作为朋友,我提醒自己,应该唤醒自己内心类似的记忆,走到黑洞里对他说,“嘿,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而如果不这么做,我就还是那个对万事万物充满同情,却对当事人无济于事的“别人”。
但从自己心里找到共鸣,并不是给予对方“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你也可以”,“只要这样做,每个人都能XXXX”这种教育式的反馈,因为那等于抹杀了其 独特性的可能 。当他感到难过的时候,我们在表达“你的感觉,我知道”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毕竟子非鱼,谁也不想自己在别人眼中是绝对的“大众”。
同理心也并不是只有在朋友难过的时候才需要有,当我们赞赏一个人“情商高”,他可能还有这样的表现:在别人讲述其实不怎么好笑的新闻时 予以愉快的回应 ,在别人表达观点时面露微笑积极认可 不打断对方 ,在别人接受表彰时 真心的祝贺 ,在别人分享或者邀请时配合或 予以支持 。“别人”很享受与他的相处,因为他在那一刻理解对方的期望,并让对方感到共鸣。
进而让人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不少学者认为,狗能从人类的神态中读出情绪,从而以适应人心情的状态与人相处。例如当主人感到沮丧,他的宠物犬通常都会默默的在他身边陪伴。如果久别归家,狗狗会用一切他能表达的方式热烈表达它对主人的思念,毫不吝啬。它不懂什么是同理心,但是主人会觉得, 自己的感觉,它知道,因此并不孤单 。这就是治愈系汪星人比我们中的大多数做的更优秀的地方。
从前有个人患上精神病,总喜欢撑着一把伞蹲在路边,唯一会说的一句话是:“我是蘑菇,我是蘑菇。”路人有时绕道而行,有时施舍一点硬币,有时嘲笑他疯癫,有时悲悯的请上帝宽恕这个可怜的人。有一天,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在他身边。他转过头疑惑的看着医生,开口问他“你是谁?”医生笑着对他说:“我也是一朵蘑菇。”
走近他,接受他的观点,理解他的行为,让他感到并不孤单。就像最初视频里说的,往往能够让情况好转的,不是“回应”,而是“ 连结 ”。
简单的说,同理心就是施主站在受主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是一种角色转换的情绪共鸣。而同情心只是施主主观上的情绪表达,不考虑受主的情绪体验。
同情心是个褒义词吧!谁会不承认自己没有同情心哪?那不是明目张胆承认自己是冷血动物吗!
同理心更多应该是个中性词。用处也更广泛。首先同情心应该是同理心,你理解一件事情一个人才会对他产生同情心。
同理心也可说是同情心,但不全是狭义的同情心。
比如说侦探破案的时候,他要分析理解罪犯的心理活动,找到破案的线索。这就需要对罪犯有同理心。有同理心不代表理解支持罪犯。
另外同理心可能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了以后但不认同那种方式。
比如大人看到小孩子打架,虽然知道他们情有可原,但大人更愿意选择理性的解决方式,这就是同理心吧!
如何理解同理心和同情心?
我是这样理解的:同情心,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我的同情心就比较泛滥,无虑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影视剧或书籍中只要看到别人流泪的画面总是可以赚取我的泪水。同理心就是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际感受到他人的痛苦。
两者的概念完全不相同:同理心更多的表现为共情,是牵涉两个人的互动过程(一种开放的交谈),必须认真地倾听,而且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同理心,是了解、尊重、包容,和珍惜。 它能弥补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裂痕──包括父母、夫妻、手足、挚友……。同理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所以在你要安慰别人时,你该给予的,不是同情心,而是同理心!
同情心通常情况下是与道德感挂钩的。我们以仗义行为为例,仗义是一种自我 情感 和他人 情感 共鸣的表露,是对别人的不幸处境所表达的一种 情感 ,或者付诸于行动的关怀和支持,广义上还包含了对于正面、正义的支持。同情心更强调的是移情能力,通俗来说,就是在被外界环境和人、事物触动 情感 以后,将自己的 情感 转移给别人,是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和外在表象结合起来,然后生发出的主观的 情感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同情心人都有,而同理心则不一定了。所以,同情心包含了 情感 触动和行为付诸两个层面,而付诸于行为则没有必然性,有的时候即使触动 情感 ,也仅仅是停留在 情感 层面,不会发展为行为。当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真的替你感到难过。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从小培养,但是很多 父母会将两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难达到,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国外的护理学家Teresa Wiseman曾给出两者的本质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深入了解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区别(建议在wifi下观看)2分钟搞清楚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别_腾讯视频/x/page/v0198vm3usz.html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