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社会互动、决策制定等方面,我们的思考方式都存在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偏差,这种现象就称为认知偏差。而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偏差被分为多种类型,如注意偏差、记忆偏差、推理偏差、效应偏差等等。这些偏差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选择、行为,甚至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但很多人对于认知偏差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某些行为属于认知偏差的表现,实际上并非如此。本文将深入探讨,认知偏差不包括哪种表现。
认知偏差不包括哪种表现
首先,认知偏差不等于心理问题。虽然某些认知偏差可能与心理障碍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的认知偏差都具有心理学意义。例如,在选择一份工作时,我们可能会过度关注某些亮点,从而去忽视其它重要的因素,这种行为就是注意偏差的表现。但是,并不一定说明这个人有心理问题,他只是在做出选择时,没有全面考虑利弊。
其次,个体差异不等于认知偏差。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某些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比如记忆力、注意力等等。但这些差异并不一定被认定为认知偏差。例如,某些人比较适合学习语言,能够快速掌握多种外语,而某些人则相对较难,但并不能说明前者存在记忆偏差,后者则不存在。
再次,决策失误不等于认知偏差。决策失误是指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或者处理方式,其原因可能是个人认知偏差,也可能是因为缺乏信息、判断不准或者受太多心理压力等原因导致。因此,不能仅仅依据决策结果就认为这是一种认知偏差。
最后,个人喜好不等于认知偏差。有时候,我们会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偏好,但并不一定说明我们的决策有问题或者存在认知偏差。例如,某个人喜欢看科幻电影,而不感兴趣看古装剧,但不能因此认为他对于古装剧有认知偏差。
综上所述,认知偏差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对于客观事实存在某些不正确的认识或者偏见,而不是某些表现。认知偏差包括很多类型,如注意偏差、记忆偏差、推理偏差、效应偏差等等,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为某一种特定类型的表现。对于误解认知偏差的概念,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识别,以便更好地识别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加准确、科学的决策。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遭遇不适的时候,我们思考的频率和深度都会显著高于日常,我想这是大多数人都有过的体验。而我最近所遭遇的不适,让我从沟通的角度加深了对“认知偏差”的感悟,于是这一周想从沟通出发,聊一聊“认知偏差”。
首先,什么是认知偏差?
先说智库百科的定义: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如果你觉得这个表达有点抽象,没关系,后面会有针对不同类型认知偏差的举例。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几乎无处不在,维基百科上被整理在案的就有175种,挨个讨论几乎的是不可能的。“认知”一词所涵盖的范围太广,而和沟通关系特别紧密的,是“归因偏差”。归因指我们的大脑会为所见所闻寻找原因,比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同事会迟到?为什么新闻里的陌生男子会暴打小孩子?在归因的过程中,陷阱多多,一不留神就可能陷入归因偏差,极大地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下是三种常见的归因偏差,了解了他们的真面目,时时审视,应当能够帮助我们减少相应的负面影响。
1)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人的性格和态度,而忽视、或者不去了解外部的环境因素。
例如女神高圆圆曾主演的电影《搜索》,影片的最初,她在公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真实的原因是她在绝望的情绪中挣扎(查出癌症,而保险公司拒绝理赔),实在顾及不到。而愤怒的网民则认为她竟然拒绝给老人让座,一定是人品有问题。
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同样的问题出现,当我们是行动者的时候,我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而当我们是观察者时,则倾向归咎于其他人(行动者)的能力、性格或态度。
例如你没交作业是因为懒,我没交作业是因为太忙;你拒绝担任志愿者是因为自私,而我拒绝担任志愿者是因为时间不允许。典型的双重标准;再比如你的项目不顺利是因为能力差,而我的项目不顺利是运气不好。
3)自利偏差
在进行归因时,人类会尽量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将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将消极的结果归因于环境。
例如有的人打球,赢了觉得是自己技术好,输了,会觉得是状态不好。自利偏差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也维持了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
再追问一句,是什么导致了认知偏差?
如前文所述,认知偏差的范围太广,背后涉及的心理学、行为学以及神经科学知识太多,我并不能很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Buster Benson 曾将原因归结为4点:1)信息过载,2)信息的意义不明确,3)大脑来不及认真作出反应,以及4)大脑存不下所有的记忆。这里我不做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来看看。
我想说的是,仅就沟通中的归因偏差来看,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对他人的不够了解,或许是导致归因偏差的直接原因。我们十分了解自己的情绪和经历,也就减少了把问题归咎于自身的可能性。这些都是人之常情,重要的是在了解之后,尽量去避免这些偏差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
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一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大概也能够时时警醒我们,不要陷入认知偏差。
以往觉得,认知偏差主要是和沟通挂钩,存在认知偏差,最多是沟通不顺畅。最近的感悟是,能否克服认知偏差,几乎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
心理问题中以认知偏差为主要表现的是自卑。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所以心理问题中以认知偏差为主要表现的为自卑。
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方法:
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
2、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让孩子在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发挥长处法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