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是由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种深层心理治疗方法。其中,移情和反移情则是精神分析学派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之一。移情是指一个人在治疗过程中将其情感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的现象,而反移情则是指治疗师对患者的情感投射。
精神分析移情与反移情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移情是一种被动的现象。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对治疗师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将过去的情感经验和感受转移给治疗师,进而希望得到更加亲密和关心的治疗。弗洛伊德认为,患者可以通过移情解决内心的心理问题,治愈自己的伤痛。
从治疗师的角度来看,反移情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治疗师需要保持心理距离,但是又不能完全疏离,必须在移情和反移情之间保持平衡,并建立起一个安全、亲密和信任的治疗关系。治疗师需要认真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态度、情感、言辞、姿势等其它非言语的信息,帮助患者解决内心问题。
另外,移情和反移情不仅仅局限于医疗领域中,它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生。譬如:当我们在工作场所与领导、同事有较为亲密的关系时,或当我们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情感纠葛时,这时移情和反移情现象也很容易出现,而我们需要认识和掌握这两种情感现象,才能更好地与那些让我们产生情感投射的对象相处。
总之,移情和反移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治疗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它则是一种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移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把关系/情感模式从过去转移到现在,过去的行为模式在现在被重复了。第二层含义是从内心世界向外部世界的转移,或者说从自己的幻想/想象到现实生活的一个转移。比如说一个来访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亲不是很帮助他,他会理想化一个父亲,在心理咨询中,他会把自己理想化的父亲转移到心理咨询师的身上,这也是一种移情。他会表现出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父亲的形象,换句话说,只是他内心的一个幻象而已,被转移到了现实之中。一部分是来访者过去模式部分转移到了现在,另一部分是他的幻想和想象被转移到了心理咨询场景中。在现实中还要再复杂些,移情不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现在的重复,也不只是内心世界理想化的形象移植到了心理咨询师身上。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而言,是一个新的人,有一个新的体验在里面,还要再增加一个个人的新的经历。实际上的关系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重复,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新的经验和体验。比较一下CBT与精神分析,在CBT中,我们希望来访者改变的是思想和行为模式,但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希望改变的是情感,我们认为来访者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情感,这是这两者的区别。我们总是捕捉咨询中情感的细节,正性的/负性的情感,情感上的冲突等,我们捕捉情感的话语和关键的时刻。如果在咨询里面干预情感或者和情感的线索工作,很重要的是,情感要在咨询室内活灵活现地呈现,而不只是诉说,如果他只是在说他情感的体验,是不足够的。我们要让来访者在现场将这些比如对父母愤恨的情感表现出来,这就是移情所讲的意思。情感不仅指的是内心的感觉,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概念,情感必须是在人际关系中体现中来的表现,心理咨询师要能够体会到来访者的情感,心理咨询师所感受的情感必须要能够反映来访者的情感,情感不是静态的体验,是通过关系表达出来的感情。这就是移情的重要性,就是情感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是和来访者“谈”情感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能够感觉到它,必须能够体验,然后来访者才能找到一个新的办法解决情感的冲突。心理咨询师本人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涉及到亲密的情感,他必须要和来访者以一种亲密的情感来工作,这个和CBT的工作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是非常重要的,是两个人的,而非心理咨询师身处谈话之外,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要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要以恰当的距离去理解他,不能被来访者的情感所压倒,也不能远离来访者、控制或被控制。只有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够去工作。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具有成就感和挑战性,通过这样一种情感工作的方式,可以认识这样的一个人,并知道这样的感受,有经验以后,你会知道这样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只是处理症状和模式,当然,这样的工作也是有挑战和难度的。情感和关系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情感也是个人的关系,来访者会把关系转移到咨询室内-移情,心理咨询师会产生反应-反移情,心理咨询室里的关系模式是有心理咨询师的一部分贡献的。在咨询过程中处理移情的方式,在精分导向的咨询中有了变化。在过去的心理咨询,重现来访者的过去,我们追溯年幼的创伤并挖掘、修复。现在更加注重来访者目前在现在的咨询室的经历和感觉,因为只有重视现在,才能使来访者更好地学习经验,适应现在。举例:一个来访者不容易相信别人,按照过去的模式,只是解释她为什么不相信别人,我们可以解释年幼的时候导致,但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现在的工作是,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真实的人际关系,要让来访者能够信任心理咨询师,才能够信任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使他成长,所以我们利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去解决这个问题。回到晨间演讲的例子,来访者妒忌别人,按照过去的模式,就是过去的人际关系在现在的重复,因为相比于弟弟她被父亲所忽略了,转移到心理咨询师身上,认为心理咨询师喜欢男病人而不是她。但这不是工作的重点,重点是我们要让来访者有勇气去承认她自己妒忌别人的情感。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用一种拒绝的态度面对妒忌的情感,而是接受的态度,他让她知道,妒忌的情感是很正常的。勇气是很重要的,心理咨询师要让来访者能够接受让她羞耻的情感,不是解释她,而是用两者现实的人际关系,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事情总是两方面的,这个例子来看,来访者本人感到妒忌的,感到很羞愧。她把和父亲的关系模式转移到了她跟心理咨询师和他人身上,这是一种重复,这个可以理解。我更看重这一点,就是新的人际模式的建立,就像在和心理咨询师的人际互动中,是一种新的人际体验。她过去是被父亲拒绝,内心充满了羞耻和妒忌,但在咨询室里,心理咨询师能够理解她的感受,并没有拒绝来访者,正是心理咨询师的理解,使得来访者有勇气敢于承认内心的妒忌。正是这个承认,使得来访者能够成长。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在这里了。我们可以用另外的词语来形容移情,移情就是一种期待,来访者在脑海里有一种欲望,因为她过去的成长经历,她总觉得父亲喜欢弟弟比她多,心理咨询师喜欢男病人会比她多,她生活中的模式也是如此的。心理咨询师能够理解来访者的期待,给来访者一个动力,让她有能量和这个期待做对抗,使得她能够打破这个期待进入到新的关系模式中。看起来复杂,其实又很简单。我们需要把书本的概念翻译成自己的经验,你如果能够吸收消化,你就会发现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弗洛伊德认为两个问题:移情是来访者犯的一个错误,来访者认为心理咨询师像她的父亲,父亲喜欢弟弟不喜欢她,弗洛伊德认为她犯了个错误,把心理咨询师当作父亲,来访者必须意识到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师不是父亲;弗洛伊德还认为移情是一个阻抗,阻抗心理咨询师去理解来访者。但现在认为移情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将情感带入现场,使得心理咨询师有一个介入的机会,移情是阻抗也是老的概念,不对的。按照过去对移情的理解,心理咨询师会说:你对我愤怒,是把我看做你的父亲,是错的。但按照现在,这样说是不对的,会这样说:是的,你体验到这个感情,就像你从你父亲中体验到的感情是一样的,你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在现在重现了。心理咨询师理解来访者以后,让来访者可以接受过去的体验,让她能够成长。心理咨询师在这里是能够理解、承受,让来访者成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给一个解释,这是和过去理解和咨询方法上的不同。如果说心理咨询师只是和来访者说:你搞错了,我不是你的父亲。如果这么做,就真的像来访者的父亲过去对待来访者,这种行为模式再次重复,来访者感到被拒绝。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够让来访者体会到,她可以感觉嫉妒,是被允许的、可以的,可以更加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而不仅是重复。边缘、自恋和神经症移情的区别,不要搞得太深,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去讨论。神经症来访者不是深层次的问题,相对比较稳定,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的情感状态是更加原始性的、更加不稳定,他可能会认为心理咨询师是理想化的心理咨询师,然后到一个极端认为是非常差的心理咨询师。边缘性人格障碍对于别人的评价是非黑即白的,要么认为心理咨询师是非常完美的,不允许任何的错误,或者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任何优点。概念的混乱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看什么是对你有用的部分,是不是有意义。反移情,两方面都对的:一方面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的反应,另一层次是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态度使得来访者有一个新的机会,有勇气去理解自己的情感,正是因为心理咨询师开放的接受来访者的态度,使得来访者能够理解自己的情感,而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的重复,这样的过程促进了来访者本人的成长。移情总是两方面的:过去的重复和新的经验的一面。在读精神分析的书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二十篇文章有二十个观点,重要的是要发现哪些对你有用,结合你的经验和书,去选择对你有用的,如果读不懂,就不要去看了。去读一些对你有用的书,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重要的。有很多的理论观点,有些是非常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所写的,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很好。但这个领域,有很多抽象的理论,无助于你的理解和思考,要发现对你有用的书,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你可以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和同事的交流、从病人身上学习到,相互之间的交流,都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深化,形成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概念,在精神分析里面,有些概念有用,但有些概念是没有用的。保守的位置:心理咨询师作为观察者身处世外,不参与进去。激进的位置: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两人的关系模式,心理咨询师本人也参与到咨询发展之中,心理咨询师本人也会有移情在里面,会掺杂进去,心理咨询师需要自我体验也是因为如此,帮助他辨析是他自己的移情,而不是来自来访者。来访者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经典强调一个人的咨询,现代强调的是两个人的互动。自恋涉及到自尊和自我认同的问题。这样的来访者一方面显示无所不能、傲慢,让心理咨询师感觉到卑微,这些人自己感觉自己渺小、卑微,很敏感,很容易被伤害到。对于这样的人格来访者的咨询,方法是要不同的。心理咨询师要具有同情心,让这些来访者认识到,自己是可以不需要完美的,可以忍受自己的不完美。要有更多的同情心,要能够承受自己的不完美。对于心理咨询师最具挑战的是,她会在心理咨询师面前表现得非常强大,会让心理咨询师显得自己很卑微,心理咨询师必须要能够承受被来访者激起的卑微感,心理咨询师要让来访者能够调和这些分裂。他的内心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高傲的和卑微的,心理咨询师要去调和来访者的这方面,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具有挑战的。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当她能够承认,人不需要那么完美,就会更具有人性,这是咨询进步的表现。如果能够意识到,我的心理咨询师不一定要理解我说的每一句话,这是合理的。他不理解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坏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只要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就可以了。他能够意识到心理咨询师没有理解,我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帮助她理解,说明咨询是帮助她成长的成功的咨询。
林蕾? 宜昌精分学习小组? 坚持分享419篇
移情和反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十分重要。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再现了以前生活中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若长期被压抑,无处释放,就会成为心理的纠结-“情结”
移情:来访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尤指父母)的情感,在治疗过程中转移给了治疗师。
简单来看移情是两个错位。一个是时间上的错位,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放到了现在;二个是把过去对父母的态度转移到对身边人的态度。
移情又包含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负向移情 :指来访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将原有的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第二种是正向移情 :指来访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的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爱的成分。(对咨询师理想化)正性移情对咨询初期建立关系是有一定帮助的。
正向移情又可以分为一致型正向移情和互补型正向移情。
一致型正向移情 是指来访者真正喜欢咨询师的“人格魅力”而造成的爱的倾向。(敬仰)对于这种移情咨询师要表示理解和感谢,指出这种这种感情不可能转化为现实,从而消除对方爱的幻想。
互补型正向移情 是指来访者有不安全感而想有力地表达其对咨询师的依赖。(依赖之情,把咨询师当成了父母)在患抑郁症的来访者中这种移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对于这种移情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有把移情作用及时的挑明,并说明自己并不喜欢的态度,以防范向深度发展。
在心理治疗中对于移情处理的总的原则是发现、识别、澄清、解释、修通。
探索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治疗师能够非常充分地利用自己跟来访者在一起的感受,这个感受本身就是反移情。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情感:1、被来访者勾引起来的,即反移情;泛指咨询师对来访者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爱憎情绪体验。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表现的反应。
2、自身未解决的内心冲突,即治疗师的移情。
反移情分为一致型反移情和互补型反移情一致性的反移情:痛着你的痛、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治疗师会把自己认同为来访者本人,对来访者十分的同情,感到自己非常能理解来访者。
互补型反移情:咨询师把自己认同为来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感到自己体验到了来访者对某个亲人的感觉。(曾奇峰老师的归纳:互补性的反移情就是在我跟来访者的关系中,我感受到他的原始客体对他的感受,并且像他的原始客体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他。)
用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来访者没有办法告诉治疗师他怎么难受,但他的潜意识知道如何告诉治疗师,就是让治疗师跟他一样的痛。
弗洛伊德曾指出,“医生在病人面前应该是不透明的。就好像一面镜子,除了向病人显示其自己外,不应显示任何其它东西。”这就是在强调,咨询师应在来访者面前尽量持有中立的态度,不让自己的世界观影响来访者的世界观。而咨询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的反移情表现有敏锐的观察。
? 举一个例子来说移情和反移情:有一个中年男性来找我,他是惊恐障碍,具体来说就是经常惊恐发作,比如说他走在大街上,有很多人在他旁边走过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濒死感觉得自己马上要心跳停止或者是脑中风倒下去,而周围都是陌生人,没有人管他,在他不断的向我描述他怕死的这些经历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烦了,然后我就把他训斥了一顿,我说你向我呈现的就是一个胆小鬼的形象,一个男人如此怕死,这真的会让别人瞧不起你,而且你自己都会瞧不起你自己,死了就死了嘛,有什么了不起,像你这样成天在那里怕自己死了,真的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然后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在说这个话的时候,一个声音告诉我:你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克制我当时要训斥他的那种冲动,我刚才就是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再重复一下刚才我说的那四个过程:
这个中年男人在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怎么不恰当呢?就是他父亲是军人,军人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求自己勇敢,他父亲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勇敢,所以他把不勇敢投射到他的儿子身上,每天都指责儿子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你长大之后会变成一个懦夫,你贪生怕死,活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作用?在长年的被暗示之下,这个病人就真的变成一个怕死的人,经常有惊恐发作的症状。也许这个病人的潜意识会觉得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之所以变成一个怯懦的人,是因为爸爸需要我变成一个怯懦的人以衬托他的勇敢,所以他想找一个心理治疗师,让治疗师帮助自己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来找我的时候是期望我不要像他爸爸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他,但是他的潜意识又不断的勾引我要我认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像他爸爸一样不恰当的对待他,而且训斥他。我刚才已经说了,在他的这种强大的勾引之下,我没有坚守住决不不恰当的对待他的诺言,然后我就真的在那一瞬间像他爸爸那样被他勾引的训斥他说:你是一个胆小鬼,不如死了算了。
在这个案例中体现了反移情的两种类型,一个是互补性的反移情,一个是一致性的反移情。在这个惊恐障碍病人的案例中,我以教训的口吻说你应该做一个勇敢的男人,如果你不做勇敢的男人,而是做一个怯懦的男人,那还不如死了算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个叫做互补性的反移情。他的意思是我当时呈现的那个态度实际上是在扮演他做军人的爸爸指责他的角色,所以补充进去了,成了他早年关系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案例中,一致性的反移情可能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我理解他作为一个小男孩的感受,就是我作为人的确也有怯懦的部分,但是也有勇敢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呢,你作为爸爸,应该也看得到。 所以如果我跟他有同样的对爸爸的愤怒的时候,就是一个一致性的反移 情。处理互补性和一致性的反移情的原则就是当治疗师发现自己有互补性的反移情的时候要试图寻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其实看心理医生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在我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形成了有问题的人格;
第2、 我试图改变这样的人格,我就去找一个专业做这个事情的人,希望他能够恰当的对待我;
第3、 在我跟心理医生的关系中,我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的诱导他像我的父母或者其他人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我;
第4、心理医生要顶住被勾引不恰当的对待这个人的压力,坚决的不要不恰当的对待来访者。
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读岳晓东老师的《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及曾奇峰老师的网课笔记所得到的收获和领悟。
1.移情:研究一个人在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中,是怎么形成他的人格?以及早年的关系形成的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2.反移情--在两个人的关系中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外一个人教会的。
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对这个人的感受来了解这个人他对我们干了什么以及他人际交往的模式是什么。我的那个感受就是反移情。
3.自我防御机制(阻抗):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
精神分析研究的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
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是一个人什么活着,或者说一个人活着的动力是什么。
是活着的原因,也是活着的动力。
力比多即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
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的感受。
攻击驱力:即攻击性。
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坏,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
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毁坏他人,破坏社会。
克莱因: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关系。
有三个人为人类了解人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个是弗洛伊德.西格蒙德。
从生物角度
第二是克莱茵,从关系角度
第三是马克思。从人际关系。
弗洛姆一辈子干一件事: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结合起来。
精神分析的价值是他可以是一门育儿学。
另一些价值是人格鉴赏学。
精神分析相对其他学派有什么重要特点:
第一是决定论的哲学论点;
和佛教是一样的。我这辈子是因为上辈子的业力决定的。
精神分析是认为,因为小时候的事情,所以有了现在的种种。
精神分析的特点:决定论(移情,强迫性重复)后面再讲
意识的不同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只有精神分析在研究潜意识层面的, 其他学派不研究。
前意识就是我们稍微反省一下就能觉察到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现在每一分钟都在呼吸。但是你如果不关注呼吸的话,你不会觉得自己在呼吸。
在意识的状态下起床,吃早餐。
之所以是这个状态,很多时候是潜意识决定的。
我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事业搞砸了,这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潜意识是由早年关系决定的。
在精神分析师帮助下我们不能够觉察到的那部分,我们就叫做潜意识。
周一晚上的读书会,我们讨论了曾奇峰的精神分析第七章视频:移情和反移情。
曾奇峰举了几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移情和反移情”。
有一个例子是两位学心理咨询的学生,一位扮演来访者,一位扮演咨询师。在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沟通时,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讲述了自己早年被抛弃的事情,结果咨询师听到这里后,岔开了话题,没有让来访者继续讲述被抛弃的事情,事后回看录像,问扮演咨询师的学生,为什么他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弯和话题的转移呢?“咨询师”说是因为来访者的讲述让他回忆起了自己早年的经历,勾起了自己的痛苦回忆,因此他也不自知的就转离了这个话题,不愿继续就此谈论下去。 这个就是“咨询师的移情”:你的行为或事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过往的经历。
如果是这种情况,咨询师自己移情了,那么咨询师也许需要寻找督导对自己进行心理辅导,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第二个例子是有一次一个来访者在和咨询师进行咨询时,来访者的话语或者行为越来越让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瞧不起”的想法,就是特别的看不上这个来访者,很想赶他走,不想听他说下去的感受。这个就是“咨询师的反移情”, 这种被来访者勾起的情绪就是“反移情”。
来访者的这种特质或者以往的经历让他显得特别的卑微和让人瞧不起,而以往当他表现出这样的情形时,与他沟通的人通常会鄙视、言语侮辱或者行为攻击他。而他也习惯了那种模式。如果咨询师采用了类似模式(让他停止说话,赶走他等)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然后他就继续陷入惯有模式而不自知。如果咨询师看到了这一点,知道自己被对方”反移情",能够跳脱出来,采用不同于其他人对待来访者的行为(例如:把自己感知到的感受反馈给来访者、冷静地尊重地姿态继续听来访者叙说等),就有可能帮助来访者找到问题,看到解决之道。
当天我们深入讨论分析了这些问题后,我对“移情和反移情”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但也仅限头脑有印象而已,第二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让我更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有了具体的体会。
期末阶段,老师和学生都是最忙碌焦虑的个体。每天的复习、做练习,试卷讲评和过关是师生的主旋律。这不,今天我刚讲评了一套试卷,每道题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讲解,然后让学生订正好了后,到我地方过关。
轮到一位胖胖的男学生上来过关了,还没开始说话,他已经摆出一副苦瓜脸的样子,然后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或者说的都是错误的,虽然这些题刚讲过。看他这样子,气得我很想骂他一顿,马上赶他走,省得他浪费其它同学的时间。
还有一位女学生,一贯吊儿郎当的样子,当那位男学生在过关的时候,她就在旁边不停打岔:“ 老师,这道题是什么意思,怎么订正?老师,那个单词是不是这样写啊?”对她提的问题,我很想怼回去:“ 刚讲的时候,你在干嘛,不是都讲过吗,你还问什么,你在听课吗?” 或者干脆不理她。
当我有这样一些反应并且差点要那么做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反移情”的画面,我暂停了一下,我突然意识到:这两位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产生的感受,是我的反移情,是他们在“勾引”我讨厌他们,骂一顿或者怼回去,就达到了对方的目的,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也许平时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对待他们的错误或者所谓问题的,如果我用他们父母一样的方式对待他们,那我真的就被“勾引”到了,而他们却还是老样子。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平静下来,心也定了很多。面对那位苦瓜脸男生,我耐心告诉他怎么订正,让他当着我的面认真订正好,并且顺便讲解一下方法。当他单词不会背时,我让他用手指着一个一个读出来,不会读的地方教他读一下,最后发现慢慢的,对方也能听进去一些。面对那位吊儿郎当,似乎在没事找事的女生,我认真的回答她的提问,告诉她做哪里,做得对不对。她发现自讨没趣,后面就不问,自顾自的去做事了。
总归一句话:遇到事情时,看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升起的,观察它,感受它,让自己能定住,不被他人的气息带跑。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