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人类思维、感知和知觉的一个基本概念。意识是指人类生命体验和人的思维活动,涉及人的行为、感觉和认知等各个方面。在现代心理学中,意识分为多种类型,下面从不同角度来介绍。
意识分为哪几类
一、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
主观意识是指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内在世界,例如一个人的私人感受、想法和情绪等。客观意识是指客观世界中与人相关的各种现象,例如时间、空间、对象、事件和规律等。
二、自我意识与非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感知和思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主观理解和评估。非自我意识则指人们对外部环境和他人的感知,例如认知环境中的事物、其他人的情感和行为等。
三、清醒意识、潜意识和睡眠意识
清醒意识是指在精神上清醒而不昏迷、模糊或晕厥状态下的意识。潜意识是指在没有明显注意的情况下,人们仍然感受和储存信息的过程。睡眠意识是指在睡眠状态下人的意识状态。
四、自动意识和自主意识
自动意识是自然而然地对某些事情作出反应,例如习惯性地做某些事,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力或思考。自主意识则需要人的自愿和决定性的考虑,例如在做决策时需要仔细思考。
五、目的意识和非目的意识
目的意识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的显着和有意识的行为,例如为了做某个决定而加班,或者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进行规划和执行。非目的意识则是指自发的行为,例如在休息时看电视、吃东西或做游戏等。
六、正常意识和异常意识
正常意识是指健康状态下人的意识状态,而异常意识则是指由于某些原因改变了人们的意识状态。例如在疾病、身体伤害或使用药物等情况下会导致失去清晰的意识、出现幻觉或精神错乱等。
综上所述,意识是一个复杂而又深远的人类概念。从不同角度来看,意识分为许多种类。不同的意识状态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都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深入了解意识类型和相关机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意识状态。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
意识与生俱来,就是感知能力,任何生物都有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就是吸收营养的能力。比如吃就是与生俱来的一个能力,胎儿时期就已经有吸允的能力。
意识的层次:
焦点意识: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边缘意识:指对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边缘意识也是一种下意识。(鸡尾酒会效应)潜意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指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觉知。
前意识:前意识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来自精神分析,是指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前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前意识。
另一种来自现代认知心理学,指以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不使用时,个人对其并无意识,只是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包含哪些成分,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3]
从形式上分类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来看,主要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知,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自我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如我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我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我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我是一个幽默的人等等。[3]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3]
(3)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教育则是自我调节的最高级形式,这是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自我控制是个体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制力的优劣决定着学习、工作、生活的成败。自制力强的人,在控制方面就会表现出自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在任何阶段都有明确的追求目标,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主动而有节制,有责任感,遇事沉着冷静,果断而坚毅,决不半途而废。自制力差的人,往往目标不清,易受暗示,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都缺乏控制能力,凡事都难以坚持到底。[3]
总之,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自我认识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三个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3]
从内容上分类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3]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3]
(2)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3]
(3)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3]
从自我观念上分类
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现实中我的认识。投射自我是指个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有差距。差距越大,个体便越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
社会意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分。
2、按照社会意识的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依据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不同部分与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又把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简介:
社会意识,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反过来也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影响。其诸多形态经常反映在个体与群体意识之中。一旦被把握,群体与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就迅速提高。
意识障碍程度的分类各家未完全统一,常用的方法有: 1.临床分类法,主要是给予言语和各种刺激,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加以判断。如呼吸其姓名、推摇其肩臂、压迫眶上切迹、针刺皮肤、与之对话和嘱其执行有目的的动作等。按其深浅程度或特殊表现分为: (1)嗜睡 是程度最浅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经常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复入睡。 (2)昏睡(混蚀)较嗜睡更深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不易唤醒,醒时睁眼,但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难作简单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3)昏迷 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 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深昏迷 :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弛、去大脑强直等。 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4)去大脑皮质状态 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它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有觉醒和睡眠周期。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之称。患者常可较长期存活。常见于各种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各种脑炎、严重颅脑外伤后等。 (5)谵妄 系一种特殊类型意识障碍。在意识模糊的同时,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如躁动不安、喃喃自语、抗拒喊叫等。有丰富的视幻觉和错觉。夜间较重,多持续数日。见于感染中毒性脑病、颅脑外伤等。事后可部分回忆而有如梦境,或完全不能回忆。 2.Glasgow昏迷量表评估法:本法主要依据对睁眼、言语刺激的回答及命令动作的情况对意识障碍的程度进行评诂的方法。其检查内容及评估法如表1: 总分15分,最低3分。按得分多少,评定其意识障碍程度。13~14分为较度障碍,9~12分为中度障碍,3~8分为重度障碍(多呈昏迷状态)。 评估意识障碍程度的方法除Glasgow法外,还有许多方法,如日本太田倡用的3-3-9度(三类三级九度)法等。 (三)确定意识障碍的病因 意识障碍的病因繁多,诊断有时比较困难,但只要注意详询病史及仔细检查多可获得正确诊断。通常具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和)脑膜刺激征者多为颅内疾病引起,反之,多为颅外全身性疾病引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