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品质,而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培养自制力尤为重要。有自制力的孩子更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也更有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呢?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一、家庭环境对幼儿自制力的影响
自制力是幼儿从小培养起来的,而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自制力的重要因素。家长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适时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包容孩子的错误,并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同时,家长还需要教给孩子自律、自理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二、游戏对幼儿自制力的积极影响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游戏也是培养自制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玩扮演游戏时孩子需要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表演角色,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并有助于改善孩子的社交能力。
三、学习对幼儿自制力的重要作用
学习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环节,而学习中的规则、纪律和秩序有助于童年时期孩子的自制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认真学习,培养孩子的钻研精神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四、情绪管理对幼儿自制力的影响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常常会影响到幼儿自制力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用理智的方式来面对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自制力。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一、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关键期。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认为,自我控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反映的是个体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协调的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为,在没有外部力量监督的情况下,个体遵守一定的规则行事,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
2-7岁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最佳时期,因为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会经历许多成长的关键期,比如秩序敏感期、自主意识敏感期、逻辑思维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等。
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孩子离开父母,走向幼儿园的适应期,孩子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习惯都是将来的基础,这时候对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六种方法
二、如何让孩子“等待”。
自控力,主要表现为两种能力,一是放弃,二是忍耐。
我们总觉得诱惑和麻烦来自外部世界,比如好吃得让人忍不住的蛋糕、好玩的玩具、充满诱惑的网络游戏等等,但其实,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是我们的思想、欲望和情绪,让我们不能克服内在的冲动。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先想一下,是哪些想法或者感觉,让你在不情愿的时候做出决定?
我们不妨帮助孩子来做一个意志力的训练:等待。
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六种方法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如何让孩子“等待”:
1、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这并不难,一日三餐、吃零食、玩游戏都能培养到这个习惯。
比如,父母要给孩子设置一些固定的生活习惯:早上、中午、晚上吃饭时间,每天吃零食时间,每天玩游戏时间......
只有到了某个时间孩子才能做某些事情,不到这个时间,只能“等”。
2、让孩子愿意等待的辅助工具。
等多久呢?孩子可能心里没数,等太久会哭闹,那么,我们如果教会孩子看时间,就会好很多。
当一个孩子学会看表、看日历的时候,时间就变得有“形”。能让孩子看见的和感知到的时间流逝,会让等待变得更有计划性。
3、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要着急答应或者拒绝。
另外呢,在孩子要一件东西或者想要玩游戏的时候,父母并不是只有选择“同意”或者“拒绝”,一样可以用延迟满足,让孩子等待的方法来培养他的自控力。
你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件东西(或者很想做这件事),但这不在我们计划之中。我答应你,我们商量一下什么时候买,你为什么一定要买,你是否需要这个东西好吗?然后我们再定下来什么时候给你买。
引言:自制力对孩子一生的成果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都认同这个理论,但不知道具体如何培养或提高孩子的自制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有什么办法?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
自控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反复、持续的训练和积累过程,父母必须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的特点培养,实现真正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使自控力更好地发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