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包括

时间: 2023-10-11 19:47:56

进化心理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领域,但它已经成为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以生物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为依托,通过对人类和其他物种能力和行为的演化过程的研究,来解释各种现代行为和心理现象的起源和功能。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涉及多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包括

第一,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在演化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演化论认为,物种的生存和繁殖是由适应环境的基因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演变而来的。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也是通过演化进程逐步进化而来的。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智力、社交能力、性别和亲子关系、道德和思维方式等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都是在我们的祖先的进化过程中逐步演化出来的。这些特征在我们的祖先中具有适应价值,从而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并在今天的人类中得以表现。

第二,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还在心理学的结构中得到了体现。心理学的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层面。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类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心理机制,这些机制是演化得来的。这些心理机制不仅可以解释人类的基本行为,如求偶和亲情等,也可以解释许多复杂的社会行为。例如,进化心理学家已经证实,人类具有一个基础的亲社会本能,这是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需要在群体中生存。因此,人类希望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这种本能推动人们参与各种群体活动,例如婚姻、家庭和政治。进化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嫉妒、嫉恨和报复这样的“负面”情感的本质,这些情感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下生存所必需的进化产物。

第三,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在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得到了体现。遗传学和神经科学为进化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证据。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思维和行为都需要一定的神经结构和化学反应,这些都与基因组有关。因此,通过研究神经科学和基因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遗传学可以向我们展示,人类的基因组中,一些具有适应性的基因会在人类进化历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和适应,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例如,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需要适应新的生态和营养环境,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基因在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人类智力、社交和心理适应性的提高。

总之,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涉及许多方面,包括演化论、心理学结构、遗传学和神经科学。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起源和功能,并通过这些理解来指导日常生活和实践。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王姝彦:心理学哲学的当代发展及其特征

据一些学者的描述,心理学哲学的两大要旨可以归结为:一是要阐明有关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和前提假设,二是要厘清关于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理论预设和前提假设。前者包括:心理与物理关系、心理与人性关系、意识与行为关系等基本问题,其核心是心身问题,或者说心理现象在自然界的本质与地位问题;后者包括:心理学学科性质、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解释等问题。

当代心理学哲学的研究现状

作为科学哲学分支学科的心理学哲学,一方面,它与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哲学等具体科学哲学学科一样,其目的都是探讨相关学科的哲学基础,即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其基本问题涉及与心理学相关的高层次的概念论题以及经验论题,而这些论题仅仅在心理学内部依靠其独自的技术和资源是根本无法解决的。然而另一方面,相对于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而言,心理学哲学又有其自身非常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缘于它与传统哲学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地讲,在哲学的发展进程中,心灵和认知的本质一直是形而上学论和认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心理学哲学的研究主题与哲学家们传统的研究主题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重叠。换言之,心理哲学和哲学的关联比其他任何科学哲学的分支学科都更加广泛,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先天的哲学本质。而这一特性在其他科学哲学分支领域却不明显。

概言之,“心理学哲学除了也包括对心理现象的哲学探讨之外,更为关注的是:对作为具体经验科学的心理学(包括当今的认知心理学)的成果的哲学概括与总结,对其中所产生的哲学问题的探索,对心理学尤其是常用的心理概念的哲学反思与批判”。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为重新理解心灵本质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理路和更新的研究视域,而心理学哲学的这种反思和批判也建立在了更广泛的实证基础和理论空间之上,其研究视角、论域与重心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崛起,涵括并整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以及哲学领域众多最新的前沿进展,确立了认知研究的跨学科范式,心理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中的心理学以及哲学等部分形成了愈加密切的关联。在此意义上,心理学哲学可以说就是“对认知的哲学关注点和心理学关注点之间相互作用交叉的一个系统性研究”,进而也可被看作是对心灵、认知、行为的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作用交叉的一个系统性研究。这种相互作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心理学中许多关键性的概念既存在于关于认知的哲学研究中,也存在于关于认知的科学研究中,而这单凭其中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无法达致真正的理解。

从近几十年心理学哲学的发展情形来看,无论是对心理学哲学传统基本难题的反思与重解,还是对其新兴问题的解读与阐发,其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说都与认知科学的研究动向息息相关。许多心理学哲学家所讨论的话题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于他们对认知科学的思考。也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哲学的任何单一特征在当前的研究背景下都可以有跨学科的、更为复杂的分析,其研究视角和论域也随多学科交叉的“共赢”发展模式而得到常拓常新。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心理学哲学传统的基本论题就因此受到了冷落,相反,这些论题在新的科学与哲学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长点。具体而言,一方面,具体科学哲学将每一门科学都视为潜在地有其自身的解释结构、概念问题及证据关系,作为具体科学哲学的一个实例,心理学哲学依然重视这些内容,如心理学解释的结构、心理表征的概念问题,以及质性的经验内容等。另一方面,上述这些心理学哲学的工作往往也经由科学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抑或其他科学家所从事的工作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不仅有其严谨的概念,还有其特定的理论和实验心理学实践。由之,当代心理学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涉及:“着重探讨在当代心理学哲学中关于心灵的不同观念如何在关于心灵的各种不同的科学研究中被落实。”换言之,即常识心理学对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解释与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对认知与心理操作的解释有何不同,以及与其他致力于心/脑研究其他学科领域的各层次研究有何不同。

当代心理学哲学的核心论域

其一,关于心理学哲学的元理论研究。如前所述,心理学哲学可以看作是对心灵、认知、行为的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作用交叉的一个系统性研究。也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哲学论题也常常同样出现在心理哲学、哲学心理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当中,从而也容易导生学界对心理学哲学认识和实践的含糊不清。的确,也有一些哲学家实则是在“心理学哲学”这个标签下包罗万象地探讨所有的心灵哲学问题。因此,阐明其基本问题和核心论域,厘清心理学哲学与其他紧密相关学科之间的异同,考察其思想框架、理论特征和研究方法,把握其基本发展态势和主流逻辑路径,对于合理探讨心理学哲学的当代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具体问题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必要基础。《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在其导论部分“首先对心理学、认知科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做了基本论述,然后对科学实践中出现的基本认识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和伦理问题进行了描述,并且概述了这些问题在心理学和其他认知科学中的表现形式”。从中不乏概略性地展示了当代心理学哲学所关涉的一些要题。

其二,关于心灵与认知的本质及其特征、功能的哲学阐明。就与心灵和认知有关的各种心理现象(如意识、知觉、情绪、意象、记忆等)而言,其本质和源头直指自然、社会、心灵各大领域的交集,其特征、功能及影响亦直接关涉对人和世界的本质结构的整体把握,对这些现象及其特征与功能的探讨构成了当代心理学哲学研究对象的核心。例如,意识问题(包括:意识的种类与特征、意识与心理以及反省之间的关系等)、情绪问题(包括:情绪的种类与特征,情绪的认知产生机制,情绪与推理,情绪与意识,情绪与自然类等)、记忆问题(包括:认知视域下记忆存在的哲学基础与实质、记忆与意象、语言、情绪的关系等)、意象问题(包括:意象存在的前提和本质、意象的表征方式等);认知过程的发生与机制、认知的结构、认知的表征类型与转换、各种认知理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智能的本质与人工智能等问题;意向性的结构、种类、功能,意向性与意识、语言的关系,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等问题;附随性与还原性、决定性、依赖性的关系等问题;这些无疑都是当前心理学哲学的热点性问题。《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一书对意识、情绪、知觉、情境认知、人工智能等具有较多理论争议的论题所做的细致分析无疑展现了其相关研究的前沿动态。

其三,关于心理学解释的哲学重建。“心理学解释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是当代心理学哲学前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域,也是心理学方法论的核心理论问题。”总体而言,心理学解释既包括基于较高的、个人层次的解释(如:常识心理学解释),也包括基于较低的、亚人层次的解释(如:依据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所构建的解释)。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些解释之间彼此隔裂,自说自话,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与融通。因此,“如何使各种心理学解释策略有机地整合起来,并形成关于心灵研究较为统一的理论框架,更进一步讲,常识心理学是否可以与在解释层次更低的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或其他的科学解释活动衔接起来,即‘衔接问题’,也自然成为当前心理学哲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焦点性问题”。《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中“机制与心理学解释”一文便是针对心理学解释问题,立足于对机制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机制性解释的内核及其在心理学解释中的意义与作用。此外,“模拟”一文基于常识心理学的理论论与模拟论之间的争论,探讨了如何理解他心的问题,不言而喻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其四,多学科视域下对当代心理学哲学核心难题的重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一书在充分汲取并深入分析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神经科学、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要成果基础上,结合其方法论突破,尝试性地重新理解心灵本质及其相关难题,对心身问题、心理表征、心理还原、心理实现等问题做了细致的重思,从而为其提供更多跨学科的实证基础和研究空间。

除上述内容之外,当代心理哲学家所争论的还包括其他存在于认知科学多元性概念之内或之外的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议题。前者涉及认知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等范畴的研究,后者则涵括心理病理学的分类基础、精神分析学的哲学地位,社会心理学的本质等问题的讨论。

当代心理学哲学的发展特征

通过对《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手册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当代心理学哲学研究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具体而言:

在具体研究方式的采择上,当代心理学哲学对其传统问题阐释及其当代论题的解读,都具有鲜明的科学化倾向。在导论中,撒加德特别强调:“科学心理学哲学必须与在哲学中早已盛行的‘哲学心理学’与扶手椅上的心灵哲学区别开来。这些学科认为可以通过内省、日常语言、思想实验来认识心灵,而这些方法可以生成关于心灵本质的概念真理。……心理学哲学的重点不是发展心灵的概念真理,而是通过紧密关注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关领域的发展来解决哲学的问题。”简言之,哲学心理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因而有时又被称为形而上学心理学,因而其研究主要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而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意义上的心灵哲学,其主导性问题也是形而上学或认识论上的,因而很少需要涉及更多的经验细节。在此意义上,心理学哲学可以说与哲学心理学或心灵哲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方法论差异,而这种差异涉及多学科领域,前者主要试图在各学科的实践中通过行为和神经实验手段产生数据,进而用以评估与基本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相关的种种理论,而“内省法、日常语言和思想实验可能有益于提出关于这些结构和过程的假说,但是对评估假说却是无用的”。例如,如果从当代心灵哲学的视角出发,问题往往在于:我们如何在本体论意义上对心灵及其状态进行界定、分类;心灵如何可能对世界具有因果作用;心灵如何与世界相契合以及认识论维度上的他心问题,同时还有我们如何获知我们自己心灵这一独特特征的解释问题,等等。与心灵哲学所不同,心理学哲学更多的是直接关注认知活动和行为解释。如:“思想史如何发生?它拥有几种类型的表征?我们如何理解这些表征之间的转换?而在根本上,这些转变如何遵从理性的标准?认知需要特定的认知结构吗?我们能从高阶意识思想的性质和结构推断出成为它基础的心理机制的本质与结构吗?”《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中所采用的都是科学的而不是扶手椅的方法来讨论心理学哲学问题的。由之,当代心理学哲学研究的科学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与上述特征相应,当代心理学哲学的研究体现在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呈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策略。根据这种自然主义的哲学观点,心理学哲学家们试图以哲学和科学紧密相连的方式来理解人类心灵的活动及其认知机制。也就是说,他们强调的是:哲学研究所具有的普遍性和规范性必须与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描述性关联起来。这种关联最充分地表现在与心灵的哲学研究相关的认识论问题以及形而上学问题。基于这样的自然主义策略,就科学活动的解释而言,无论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解释,还是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解释,对心灵与认知活动的解释也都相应地呈现出一种机械论的主流趋向。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自然主义并不宣称哲学可以还原为科学,因为关于知识、实在与伦理本质的哲学问题要比经验科学通常研究的问题更普遍、更规范”。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在重视从科学的观点讨论哲学问题的同时,自然主义也强调哲学对于科学的不可还原性,心理学哲学的研究依赖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自然科学的探索,但前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后者。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