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甚至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13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13种认知偏差
1. 确认偏差
当我们倾向于相信我们已经正确地理解了情况时,就容易产生确认偏差。这种偏差让我们忽视和否定那些与我们固有信仰不一致的信息。
2. 可利用性偏差
可利用性偏差导致我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更容易回想起来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可能更重要但不那么容易记得的信息。
3. 稳定性偏差
这种偏差让我们过度强调事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不容易接受变化和不确定性。这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
4. 选择支持偏差
选择支持偏差是一种思维偏差,指人们从他们早期的替赋予重要地位的想法出发,过度关注和看重那些证实了这些想法的证据,而忽略或低估那些不符合这些想法的证据。
5. 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针对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原因的归因方法。思想上,我们倾向于将我们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素质和努力,而我们的失败归因于我们所遭遇的不可控因素。
6. 群体归属偏差
在群体归属偏差中,人们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他们所属的群体,并将他们不喜欢的群体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和运气。
7. 保守性偏差
保守性偏差通常指一种高度保守的思考方式,使人在面对决策时倾向于采用所谓保险的方案,使结果变得更加可预测,同时限制了风险承担的能力。
8. 同伴压力
同伴压力是指人们对周围群体的看法和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决策。
9. 认知固执
认知固执表现为我们拥有一种固定的观念或信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会坚定地持续这种观念或信仰,而不为事情的变化而开放或调整。
10. 控制错觉
在控制错觉中,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从而高估他们对局面的控制能力,这对于预测未来决策的后果产生负面影响。
11. 逆向心理
逆向心理指故意尝试说服其他人采取相反的决策,以期达成更好的结果。然而,逆向心理通常会失败。
12. 组合效应
组合效应是指人们将多个小决策合并成一个决策,这种做法会产生恶劣决策,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关注于每个决策的优点,而不是每个决策的局限性。
13. 公设偏差
公设偏差通常是指我们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导致我们以为某些事情是正确的,而这些想法可能并不合理也不科学。
综上所述,人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了解这些偏差并努力避免它们有助于我们做出更明智、更均衡和基于证据的判断和决策。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以下几方面:
首因效应所导致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首因效应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到交往中的态度,从而影响到教师的行为。如果一个学生给教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教师则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他可能备加关心和注意,并给予特别的帮助。这就是常说的先入为主。首因效应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往往是不准确的或者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有偏差的。
晕轮效应导致
晕轮效应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常见的一种十分普遍的认识偏见。在认知时,人们常常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好象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往往是在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知觉的评价。晕轮效应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可能影响学生的成绩。因此,教学交往中的认知晕轮效应引起的偏差,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应验的预言。如果教师不消除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那么教师对那些有明显优点的学生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对其不足不予纠正;而对那些有明显缺点的学生,则视其是一无是处,找不到优点,这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投射效应导致
投射效应是指在认知时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及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这种推己及人的情形,在教学交往中也是常见的。如有些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去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却难以接受和理解,不过,教师却认为自己是这样理解知识进行思考,那么学生也一定会这样去理解和思考,并据此组织和传递知识信息,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学交往上的失败。
近因效应导致
个体对获得的信息留下清晰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这就是近因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都是使个体认知发生偏差的心理因素,只不过个体获得的信息对认知情况的作用条件不同罢了。假如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人总是倾向于前一种信息,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首因效应。假如人们先知道某人第一信息,隔较长时间后才了解第二个信息,这第二个信息便是最新的。这最新的信息则会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即是近因效应。
要克服对人的认知偏差,尽量客观、公正、准确地认识一个人是对其采取有效的人际关系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而要实现这种认识,仅有丰富的经验和公正的动机还不够,它还需要认知主体对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认知偏差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然后着力加以克服.
1、认知模式:认知主体的个人特征、及其认知层次与认知取向构成了认识活动发生其中的认知框架,它决定了主体在什么样的知识与道德层次上,从哪个特定的信息通道开始,展开认知与解释.因此,对人的认识应该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宽容.
2、主体状态:认知主体即刻的需要、兴趣与情绪状态会影响他对眼前的认知对象的认知结果,影响其认知的选择性,也影响认知结果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因此,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情商应该是领导者和管理者永远的必修课.
3、首因效应:认知对象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会非常强烈地影响到我们对他整体印象的形成,这是由个体的记忆规律、认知一致化的心理倾向和文化对思维的定势作用造成的.因此,一定要给认知对象留有表现的机会和余地.
4、晕轮效应:正如月晕的存在会扭曲我们对月亮正常的知觉一样,认知对象如果具有某种突出特点,我们对他的认识就会受到这种突出特点的影响,产生“一好百好”或“一坏百坏”的改变.对人的认识要力求全面.
5、刻板印象:个体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喜欢走一种捷径:把当前的认知对象归入一类人,然后用关于这一类人的某些固定的看法去推测眼前的这一个人.因为是“类”,所以可能大而化之,因为是固定的看法,所以可能已经过时.
编辑于 2017-04-16
林说围城
资深人际交往咨询师
社交关系已回答7533人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 专家在线解答问题
直播中
孩子爱看手机,不和人沟通怎么办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
发现媳妇出轨了怎么办
谢谢老师,我回家就跟他说
说的很准,感恩
感谢老师指点
咨询后心情好多了~
老师很耐心的回答问题
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了
老师说的很准
主播老师人很好
推荐大家来看
解决了我的问题,很感谢
非常感谢老师
心情很抑郁怎么办
回答真的不错
挺专业的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老师回答真的不错
焦虑性精神障碍七个方法来帮你
根据文中提到的偏差为您推荐
2019年6月06日-在生活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人,总是抱怨自己这里不好哪里不好的,点击进来免费在线咨询...24岁以上适用
zzzd.alileguo.com广告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最美的花火 正在咨询一个情感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得了双相减脂该怎么办_教你一个方法短时间内快速挽回
治双相情感很简单!专人指导用药,1对1治+定期回访+指导自我调理,双相调节修复神经系统达到平衡状态。
在认知行为学中,有一个观念叫做“高于平均值”效应。
“平均值”的基本概念是50%的人低于平均值,另外50%的人高于平均值。然而,当被问到“在某一技能方面(例如唱歌,开车等),你是高于平均值还是低于平均值”时,认为自己能力“高于平均值”的人数绝对远远超出你所预期的50%。
即使我们知道有这种认知偏差的存在,我们也总觉得自己对此认知偏差免疫:我可不会高估自己,我那是真材实料的。
那么就让我们来测一测你是否真的对认知偏差免疫。下面是五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1. 看外表说话
有魅力的人通常得到更多正面的评价。你该注意这种认知偏差的存在,特别是当你要聘请新员工、新房产经纪人,或者是私人医生的时候。同时,由于体重依旧是当下文化的热点话题,我们也需要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为此对那些超重人士们存在负面的意见(比如说认为他们很懒惰),或者说下意识地认为有纹身的人很不靠谱之类的。
这一认知偏差还包括你会下意识地对与你相似的人更好。即使我们发现了这种认知偏差的存在,可真正地回到现实,我们却意识不到它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就好比在一个班级中,你会发现人们通常是根据共同点来划分朋友圈,或者是在社区中,你跟那些与你相似的邻居们关系更好。
?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有什么非常重要却总被人忽视的底层能力?
? ? 有一个热门回答是这样的: 认知力 。
所谓认知力,无非就是对世界万物的判断,你的判断越接近事实,你的认知力就越高。大部分人的智力、能力都相差无几,但出到社会后的几年内,发展往往大相径庭,其中除了机遇的因素,认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想要提升认知能力,其实并不容易,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足够冷静理智,殊不知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被外界深刻影响着。
在这其中,有3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思维误区,它们严重妨碍了我们理智看待这个世界。?可以说,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办法打磨出优秀的认知力,正是因为一直无法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
误区一:确认偏误
? ?确认偏误,就是人们总倾向于寻找证据来支持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抵制不同的看法。古时候就有“疑邻盗斧”的故事,我们往往只愿看见自己想看到的,却选择性忽视那些发生在眼前但对自己想法不利的事情。?我们生活中会经常发生这样一幕,有同学在相互交往中一直在职责、抱怨别人的问题。对方身上有什么优点,几乎处于无视的状态。?这种认识方式就是掉进了“确认偏误”的陷阱里面,在他们彼此心中,已经把对方当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所以会拼命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哪怕对方身上其实还存在着不少优点,他们都已经看不到了,因为他们潜意识地认定了对方就是这么差劲,所以不惜忽视甚至扭曲事实,在确认偏误的陷阱里,和那个自己想象中的、缺点满满的对方吵得你死我活。你想想,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何其常见:
看到同事指出自己的错误,就觉得同事在排挤自己,还找出了不少同事排挤自己的“证据”哪怕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就事论事;
一个人觉得周围同学、同事不喜欢自己了,那看什么都觉得对方别有用心,对方所有的行为、语言都在刻意地贬损自己,而不从对方的真正意思出发。 请记住一句话,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往往就是掉进认知的陷阱里。
误区二:达克效应
? ?达克效应(D-K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这个效应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联合发现的,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为此,邓宁和克鲁格发表文章,总结出了“达克效应”,并指出人们经常呈现的特点:?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之所以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信心,总是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承认,还觉得别人也不行。?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那你很有可能已经掉入“达克效应”的陷阱里。?“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还记得这句话吗?
? ?孔子曾说:“真正的知识,是要知道一个人无知的程度。”?
莎士比亚也说:“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很多事情,真的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多一分尊重,不要老是自以为什么都懂。?倘若总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很糟糕,那其实是忽视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永远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一个人的病什么时候最难好?在他不觉得自己有病的时候。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难提升自我?当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的时候。?不要让达克效应,阻碍了你向上生长的道路。
误区三:认知失调
? ?新信息与已有的信念相矛盾,无法理解现有经验外的事物的时候,会让人产生失调的感觉,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1)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 (2)增加协调或一致的认知成分; (3)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
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因为认知失调是难受的,所以个体的每一个行为都趋向于主动消除这种不适的感觉,所以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某些东西不得不发生改变,费斯汀格理论假定,人有保持认知一致性的必要,而认知失调是一种令人厌恶的状态,以激发人们行动以产生新的一致性。
当行为无法改变就会分配协调的比例,就会找各种理由,使个体把现在或过去的行为视为一致的合理的或者正当的。这种感觉会驱使一个人去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让自己的认知达到一致。很显然,这种态度妨碍了我们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让我们始终带着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愿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后自会被现实狠狠教育一顿。
以上三个认知偏差概括点就是
1、确认偏误:人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2、达克效应:水平低下的人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3、认知失调:人趋向于寻找、坚持支持自己合理化解释的认知。
? ?那么如何摆脱这3种思维误区的影响,走出思维上的认知框架??谢博德博士提出了一个“认知半径”原理,他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圈,认知的半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
认知半径,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那么,应该如何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
1、列出自己的偏见?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存在的种种偏见,比如地域歧视、比如性别歧视、比如看待问题的主观…然后思考一下,它们到底从何而来,由什么形成的?——你的养育过程、你的学习过程、你的信仰、你的成长轨迹…?想要不被偏见影响,首先要看到自己存在着哪些偏见。?
2、评估信息来源?每一次从外界接受到一个信息,不要先急着认同这个信息,而是先问一下自己,这个信息从何而来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到底有没有权威性??
3、你可以和朋友、家人谈谈,评价自己过去的偏见,以及这些偏见是怎么形成的,谈谈你如何评估你的偏见和信息来源,并可以试着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的。?人生是无数次选择的结果,选择的好坏直接造成了今天我们的现状。?而大部分的选择,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只能靠我们的认知能力去判断。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